APP下载

高句丽移民后裔高仙芝史事考

2010-03-22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1期
关键词:安西高句丽移民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高句丽移民后裔高仙芝史事考

苗威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高仙芝是唐朝的重要将领,也是高句丽移民后裔之中有代表性的一人。其祖籍本是高句丽,总章元年(公元668年)高句丽灭亡之后,祖辈移民至唐朝内地,其父高舍鸡可能是第一代移民,也可能属移民后裔。但高仙芝是移民后裔无疑。对高仙芝史事的梳理,不仅为唐朝军事系统的考察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尤其是为高句丽移民及其后裔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的案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高仙芝;高句丽;移民后裔

唐朝是一个尚武的时代,武将颇众,仅两《唐书》所载的“蕃将”①就有数千人,涉及到的民族达数十个。其中高句丽将领不仅有高句丽权臣盖苏文之子孙泉男生、泉献诚等,同时,在移民后裔中也颇有人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高仙芝,其在唐朝的内外战争中是唐朝蕃将群体中的重要组成。对高仙芝的史事进行梳理,有助于我们对高句丽移民以及唐代的民族政策有更进一步的认知。

一、高仙芝(?—公元755年)家世考述

文献中有关于高仙芝之父高舍鸡与高仙芝的记载,然而其先世的材料难以稽考,有学者认为高仙芝家族是高句丽王室之一支,也有学者认为高仙芝是将门贵族。[1]99有关于高仙芝的相关史事在两《唐书》及《资治通鉴》中皆有记载,综合叙述如下。

据《旧唐书》卷104《高仙芝传》载:

高仙芝,本高丽人也。父舍鸡,初从河西军,累劳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仙芝美姿容,善骑射,勇决骁果。少随父至安西,以父有功授游击将军。年二十余即拜,与父同班秩。事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未甚任用,后夫蒙灵詧累拔擢之。开元末,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2]2303

《新唐书》卷135《高仙芝传》亦载:

高仙芝,高丽人。父舍鸡,初以将军隶河西军,为四镇校将。仙芝年二十余,从至安西,以父功补游击将军。数年,父子并班。仙芝美姿质,善骑射,父犹以其儒缓忧之。初事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等,不甚知名。后事夫蒙灵察,乃善遇之。开元末,表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3]4576

从上面二段引文中,我们可以得知:其一,高仙芝的父亲高舍鸡“本”高句丽人,其移居的地点,是陇右地区。陇右,唐道名,陇右道,开元后的治所在鄯州,即今青海乐都。另外,陇右也是唐朝的方镇名,置于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治所也在鄯州,辖境相当于现在甘肃省的东南部及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地区。“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陇坻已西为陇右道。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以江山阔远,奉使者艰难,乃分山南为东西道,自黄河以西,分为河西道。”[2]1639

正因为如此,高舍鸡才可能隶河西军,为四镇校将。河西,即河西道,也是唐朝的方镇名,开元、天宝年间为十节度使之一,其治所在凉州,即今甘肃武威,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与陇右军相邻。四镇指安西四镇,即安西都护府境内的龟兹(今新疆库车县一带)、疏勒(今新疆喀什市)、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四十里城市附近)。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后,四镇中无焉耆而有碎叶,碎叶在今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高舍鸡任职的四镇十将,据《旧唐书》卷41《职官志一》载,“十将军,为散号将军,以加武士之无职事者”,[2]1784诸卫将军,从三品武职事官,“掌统领宫廷警卫之法,以督其属之队仗,而总诸曹之职务。”[2]1898可知高舍鸡本身即是武将,且入唐之后在军中被委以重任。高舍鸡家族最初移民到唐朝的时间,当在高句丽灭亡之后,即总章元年(公元668年)。不过,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唐朝册封高藏为辽东都督,封朝鲜郡王,“先编侨内州者皆原遣”,也就是说,在这次回迁之中,高舍鸡先人又被迁回,但因高藏至则谋反而被唐召还流放于邛州,“厮其人于河南、陇右”,[3]6198于此时,高舍鸡家族来到陇右。高舍鸡家族在高句丽肯定是上层人物,这从其在唐朝任职诸卫将军可以得知。

其二,从高仙芝20余岁跟随父亲来到安西的情况来看,正常情况下彼时高舍鸡是50岁左右,时间为开元前期,约公元728年,距高句丽灭亡约60年,则高舍鸡出生的时间约在公元678年,也就是在高藏谋叛事发,唐朝再迁高句丽人于河南陇右一带[4]之时。所以,高舍鸡可能是这批移民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属第一代移民,也可能是到陇右不久之后出生,则属移民后裔。而高仙芝出生的时间距离句丽灭亡已经35年左右,所以高仙芝是高句丽移民后裔。无疑,高仙芝是在唐朝的陇右地区土生土长的。

其三,高仙芝仪貌丰美,一表人才,并善骑射,武艺高强。然而其初有军职非因军功,而是依仗父荫,得以回授为游击将军(从五品上武散官)。初至军中,“儒”气高于“武”气,其父高舍鸡曾因其“儒缓”而颇为忧虑,在田仁琬、盖嘉运任节度使期间无甚作为,概因高仙芝儒雅气质与军旅生活颇有反差所致。随父至安西都护府后,以其良好的将才得到晋升,竟与父亲“同班”而列。

二、高仙芝史事述论

高仙芝在唐史事,《旧唐书》卷104《高仙芝传》、《新唐书》卷135《高仙芝传》以及《资治通鉴》中皆有详细记载。本文简要述之。

首先,其任官情况。高仙芝年少时随父亲来到安西,因其父有功而被荫授为游击将军,二十余岁时,凭武功而升职为将军,并得到夫蒙灵詧的善遇,开元末(公元741年),提升为安西副都护(从三品职事官)、四镇都知兵马使。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因出征小勃律有功而被加授四镇节度使。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在受到夫蒙灵詧的曲解之后,入朝被加特进(正二品文散官),左金吾卫大将军同正员(正三品职事官),同时回授其一子为五品官。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因讨石国有功,拜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文散官),右羽林大将军(正三品武职事官)。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受封密云郡公(正二品爵)。可见其官职,初因其父之荫而受回授官职,之后,四出征战,屡立战功,官爵渐至正二品。

其次,高仙芝参加的主要战事。高仙芝在唐朝可谓身经数战。

一是远征勃律国。小勃律是位于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地区的古代西域小国,与之相应的还有大勃律国,位于今克什米尔巴尔提斯坦。唐开元年间,先后册封大、小勃律各两代王。开元初,小勃律王入朝,唐以其地为绥远军。但是,据两《唐书·高仙芝传》等记载,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为拉拢小勃律,吐蕃将公主下嫁给小勃律王为妻,而其周边二十余小国亦附属吐蕃,不复到唐朝进贡。为此,唐朝曾派遣节度使田仁琬、盖运通以及灵詧数次讨之而皆无功。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特敕高仙芝率马步万人为行营节度使往讨之。高仙芝所率人马自安西都护府龟兹镇(今新疆阿克苏)出发,经达握瑟德(今新疆巴楚东北)、疏勒镇(今新疆喀什市)、葱岭(今帕米尔)、葱岭守捉(在喝盘陀置,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一带)、特勒满川(即五识匿国,在小勃律东北)。在吐蕃连云堡(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喷赤河南附近),最终在担驹岭(兴都库什山主峰)下设计,迫使勃律及公主出降,其国平。当时,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二是征讨羯师国和石国。羯师国是地处兴都库什山脉中的西域小国,吐蕃在失去了小勃律之后,仍然不断向西扩张,于是控制了羯师国,在该国设置吐蕃城,并驻兵三千人。与此同时,又派遣军队至吐火罗边境,威胁着吐火罗的安全。吐火罗是地处中亚细亚的西域古国,位于今兴都库什山与阿姆河上游之间,即阿富汗北部地区。唐朝为维护在西域的利益,于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初,派遣高仙芝前往征讨,高仙芝越过帕米尔高原,马到成功。石国是位于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的西域小国,唐时为“昭武九姓”之一。②六世纪后期,九姓隶属西突厥,在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康居等皆内附,唐以其地分置康居、大宛等都督府和南谧等州,隶安西都护府。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唐玄宗册封石国王为顺义王。天宝九年(公元750年),时任安西四镇节度使的高仙芝劾石国无蕃臣之礼,奉命征之。次年初,大胜而归。

三是与大食的怛罗斯作战。大食,原是波斯国的一个部族名,唐代开始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首都在巴格达。据《资治通鉴》卷216载,天宝十年(公元751年),“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逻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数千人。”[5]6907-6908怛罗斯城在今哈克斯坦之江布尔地区。在碎叶之西。《大唐西域记》卷一称“□旦逻私”,谓“城周八九里”,[6]9唐时为西域交通中心之一。高仙芝与大食的怛逻斯之战,其导火线是由于他违约杀死了石国国王而激怒诸胡,但实际上还是阿拉伯与唐争夺势力范围的结果,由于葛逻禄部众的叛变,造成唐军大败。葛逻禄是西突厥的一支,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统治七河流域,建庭于碎叶城(今托克马克)。高仙芝此败,使唐朝失去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权,阿拉伯东扩成为事实。

四是平叛安史之乱。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据范阳(以幽州改,治所在幽州,即今北京城西南)叛唐,爆发“安史之乱”。据两《唐书·高仙芝传》载,玄宗以京兆牧荣王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出讨安史之乱。高仙芝在此战中身为副帅,但刚愎自用,“监军边令诚每事干之,仙芝多不从。令诚入奏事,具言仙芝、常清逗挠奔败之状。玄宗怒,遣令诚赍敕至军并诛之。”[2]3209高仙芝戎马倥偬,最后死于宦官监军之手。

三、从高仙芝看高句丽移民后裔

高仙芝在唐代蕃将中是颇负盛名的,从少年投身行武,屡立战功,到在安史之乱中死于非命,其一生具有传奇色彩。如果抛开其最后的惨死,高仙芝在唐朝的整个仕宦历程还是相当顺畅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高仙芝,以及高句丽移民、移民后裔在唐土的仕宦生活呢?

其一,高仙芝是具有儒者气质的武将。高仙芝虽然在入行伍之初被荫封为“游击将军”之衔,但因为行事“儒缓”而长期未得重用。应该说,这种“儒缓”和高句丽民族“性凶急”[7]843的总体性格还是颇有差距的,尤其是与军旅之中大多数将帅的行事风格形成了鲜明对比,故而其父“颇忧之”。但高仙芝骨子里还是具有高句丽人“尚气力,便弓矢刀矛,有铠甲,习战斗”[8]82的特质,其“善骑射”的能力和“勇决骁果”的作风被夫蒙灵詧发现,渐渐脱颖而出。

其二,高仙芝对于部下有“以貌取人”的倾向。据两《唐书》之《高仙芝传》载,封常清曾投牒请求做高仙芝的侍从,但因其“细目颣,脚短而跛”,高仙芝在没有考核其相关技能的情况下,因“陋其貌”而二次拒绝封常清入营。这种气质多少还留有高句丽人“洁清自喜”的遗风。

其三,作为武将,高仙芝的领兵能力强,颇得部下拥戴。一方面,高仙芝治兵“不以私亲挠法”,[5]6889高仙芝每次统兵出讨,皆令部下封常清留守主持后方事务。高仙芝乳母之子郑德诠为郎将,高仙芝“视之如兄弟,家事皆令知之,威望动三军”,因而郑德诠侍宠生骄,当众冒犯封常清。为整肃军纪,封常清将其杖杀。“仙芝妻及乳母于门外号哭救之,不得。”[2]2308高仙芝闻之后,并没有追问,足见其治军严明,不因私偏袒。另一方面,高仙芝深得部下拥戴,其所招募的兵士“素爱仙芝”,其中原因不仅在于其个人武功高强,勇冠三军,堪称军士楷模;同时,其仗义疏财的豪爽也令其威信大增,倍受爱戴,史载其家财丰厚,“人有所求,言无不应”,故而麾下将士皆归心于高仙芝。在高仙芝含冤临刑之前,手下的兵士齐声为其喊冤,可见其将士齐心的良好军风,同时也显示了高仙芝在士兵中的威望及个人魅力。

其四,高仙芝敛财有道。作为移民,高仙芝家族最初移民于唐朝时在地产方面无疑需要从零做起,欲挤身地主豪门之列其路遥遥。但只经历了三代,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高仙芝就经营至“钜万”家财,[2]3206同时,其所拥有的土地也相当可观。两《唐书》之《高仙芝传》皆提及一个细节,即在讨小勃律凯旋之后,高仙芝受到同僚将军程千里、大将军毕思琛等人的嫉妒,谮言惹怒灵詧,对高仙芝大加责骂,几乎同时,毕思琛谋得高仙芝“城东一千石种子庄”,高仙芝隐忍不发,直到成为安西四镇节度使才提起旧事,然而也并未追究,表明千石种子庄的失去对高仙芝的损害并不太大。由此可以推知,彼时高仙芝的土地占有量至少十倍于千石田。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诏“屯官叙功以岁丰凶为上下。镇戍地可耕者,人给十亩以供粮。”[3]1375有学者指出:“唐代官定口粮标准是男丁月食粟一石,年十二石。规定人给十亩,当能保证其口粮,亩产应合一石以上。”[9]“千石种子庄”约合千亩土地。高仙芝彼时的品秩,在征小勃律前后,到获加授四镇节度之间这段时间中,应该还是游击将军(从五品上武散官)之职,按照唐律,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诏,“诸州及都护府、亲王府官人职分田,二品一十二顷,三品一十顷,四品八顷,五品七顷……。”[10]高仙芝官给职分田基本是七顷,即七百亩,尚不足毕思琛所强占之数。所以我们认为高仙芝的地产至少是八九十顷,被毕等人占其一隅一方面不威胁到资产,另一方面在受尽灵詧责骂的同时再忍辱于胯下也是可以理解的。

另外,作为历史人物,高仙芝亦是多重性格,较为严重的问题是不守承诺,存在临阵毁诺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有“国际”影响的。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唐会要》载:“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奏,其(石国)王蕃礼有亏,请讨之。其王约降,仙芝使部送。去开远门数十里,负约。以王为俘。献于阙下。斩之。自后西域皆怨。仙芝所擒王之子。西走大食。引其兵至怛罗斯城。仙芝军大为所败。”[11]此事《旧唐书》亦有记载:“仙芝绐石国王约为和好,乃将兵袭破之,杀其老弱,虏其丁壮,取金宝瑟瑟驼马等,国人号哭,因掠石国王东献之于阙下。其子逃难奔走,告于诸胡国。群胡忿之,与大食连谋,将欲攻四镇。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2]3298高仙芝不守承诺的具体原因不详,不过,杀害已经归服的石国老弱,并驱兵虏掠,如此出尔反尔对于唐朝在西域的声望还是颇有负面影响的,西域皆怨[3]6246。西域“群胡”对唐朝难以信任,遂与大食联手进攻四镇,高仙芝仓促应战,大败而归。高仙芝之不守承诺,史家评论说是起于“性贪”,但是前文已述,高仙芝家财丰厚,但并不悭吝守财,而是“人有所求,言无不应。”所以,其所“贪”者,功绩也。这种贪功的现象,古来有之,西汉时,汉武帝派遣涉何出使卫氏朝鲜,归至边界时,“使御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长,即渡,驰入塞,遂归报天子曰‘杀朝鲜将’。上为其名美,即不诘。”[12]2986涉何在和平的状态下,杀害送行的朝鲜裨王,也是一种“贪”功,虽暂时得到皇帝赞赏,但终于因之而身死,同时引发了西汉同卫氏朝鲜之间的战争。所以,高仙芝由“贪”而引发的不守承诺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可以理解的。

同时,高仙芝在唐朝社会亦不能做到出泥不染,面对权贵的淫威,高仙芝亦不能免俗,对权宦高力士极尽谄媚,史载:“当是时,……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等虽以才宠进,然皆厚结力士,故能踵至将相,自余承风附会不可计,皆得所欲。”[3]5858然而,复杂的官场仍然令高仙芝顾此失彼,最后被数次从其出征,任监军的宦官边令诚所谗,遭至杀身之祸。

通过高仙芝的相关记载,我们还可以看到,唐朝在灭亡高句丽之后,内迁的高句丽人很快融入中原的文化与种族之中。然而,对于民族的偏见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存在的。比如,高仙芝从戎之后,因性格关系而长时间未被重用,后来夫蒙灵詧慧眼提拔,然而,在取得征小勃律战争的胜利后,因被同僚进谗言挑拔,导致夫蒙灵詧不仅不使人迎劳,反而责骂仙芝曰:“啖狗肠高丽奴!啖狗屎高丽奴!”,“据高丽奴此罪,合当斩。”[2]3205“高丽奴”之骂,犹北魏北海王详之母高太妃大骂其所淫之高句丽后裔高氏为“高丽婢”,[13]余音在耳,异曲同工。至高仙芝时代,高氏家族移民唐朝已经近一个世纪。尽管唐朝是个开放的时代,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然而,民族的歧视在某种程度上依然存在着。

高仙芝后代的情况,文献没有具体记载,只是在天宝八年,高仙芝加特进,受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同正员的时候,提到“仍与一子五品官”。[2]3206至高仙芝之子这一代,高仙芝家族移民唐朝已经历四代,而其子则属第三代或第四代移民,因位居陇右,更远地疏离了高句丽故地,其融入汉族的程度应该更快且深。

注释:

①蕃将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新唐书》则辟有《诸夷蕃将列传》一卷。学界基本同意将蕃将界定为古代接受中国管辖的周边民族或国家的首领或将领。(参见章群《唐代蕃将研究》、《续编》,联经出版公司1986年、1990年;马驰《唐代蕃将》,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②所谓“昭武九姓”是隋唐时对今中正阿姆、锡尔两河流域的九姓(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政权的总称。

[1]姜清波.入唐三韩人研究[D].暨南大学,2005.

[2]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

[3]新唐书·高仙芝传[M].中华书局,1975.

[4]新唐书·东夷列传·高丽[M].卷220;资治通鉴·唐纪·高宗仪凤二年[M].卷202.

[5]资治通鉴[M].中华书局,1997.

[6]大唐西域记[M].卷1,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7]三国志[M].中华书局,1959.

[8]梁书[M].卷54.中华书局,1973.

[9]胡戟.唐代粮食产量[J].西北大学学报,1980(3).

[10]唐令拾遗·田令[M].第二十二.

[11]唐会要·石国[M].卷99.

[12]史记[M].中华书局,1982.

[13]魏书·北海王详传[M].卷21上;北史·北海王详传[M].卷19.

Gaogouli Immigrant Descendant Gao Xianzhi's Historical Facts

MIAO Wei
(College of Historical Cultur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24,China)

Gao Xianzhi was the important general of the Tang Dynasty,also was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 among Gaogouli immigrant descendants.His ancestral home was the Gaogouli,after the demise of Gaogouli,the grandparents immigrated to the territories of the Tang Dynasty,his father Gao Sheji may be the first-generation immigrant,may be the descendant of immigrants.Studying Gao Xianzhi's historical facts not only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to study the military system of the Tang Dynasty,especially as a typical case to study the immigrants and their descendants of Gaogouli.

Gao Xianzhi;Gaogouli;immigrant descendant

K289

A

1008—7974(2010)11—0001—04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句丽移民研究”结项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7JA770028

2010—05—10

苗威(1968-),女,吉林省梨树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

徐星华)

猜你喜欢

安西高句丽移民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高句丽语研究》评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高句丽乐刍议
签证移民
要钱还是要命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