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构仓储存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2010-03-22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190

图书馆建设 2010年4期
关键词:研究成果强制性科研人员

金 瑛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190)

机构仓储(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IR)自提出以来,一直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机构仓储相关问题研究逐渐成为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存储者的角度,机构仓储的存储行为问题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影响机构仓储存储行为的内因研究

内因即内部的、自身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机构仓储存储行为的内因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1.1 对机构仓储认识的研究

意识决定行为,只有当存储者对机构仓储具有正确的认识时,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存储其成果到机构仓储中。

1.1.1 机构仓储的定义

现阶段国内外学者们对机构仓储的定义没有达成共识,明确机构仓储的定义尤为重要。Lynch C A将IR定义为一组服务,认为大学机构仓储是大学向校园成员提供的一套服务,它管理并传播机构和机构工作人员所创建的数字资源[1]。其最核心的组织职责是对这些数字资源的管理,既包括在合适的场所进行长期保存,也包括对它们的组织、存取和传播。Lynch C A的这种观点属于宽泛地将机构仓储设计用作存储机构内科研和教学等智力活动产生的文献。Jantz R C和Wilson M C学者发现许多学术图书馆将IR当做不断发展的数字馆藏的一部分[2]。

然而,Lynch C A和Lippincott J K在《机构仓储在美国的发展2005》一文中指出,人们经常将机构仓储同提供成员出版物开放获取的目标联系起来[3]。SPARC( The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s Coalition,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盟)资深顾问 Crow R认为,IR是学术机构为捕获并保存机构的智力成果而建立的数字资源仓库。它有两个重要使命:一是克服现有学术交流模式的弊端,实现研究成果的开放存取;二是长期保存机构的研究成果,并借此体现机构的学术声望、学术水平和社会价值[4]。一般来讲,OA(Open Access,开放获取)与IR几乎是可以相提并论的。OA描绘了学术信息模型,是将自由学术信息资料提供给公众的模式;IR的主要目标是显示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笔者发现,现阶段学者们更多地将机构仓储与开放获取、长期保存联系起来。

1.1.2 机构仓储的益处

研究人员对机构仓储的认识、对机构仓储所带来的益处及对知识分享重要性的认识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许多学者将目光锁定在提高研究人员对IR的认识和存储意识上。Chan D L H研究发现,除非研究人员看到机构仓储带来的好处,否则研究人员将研究成果存储到机构仓储的工作会被他们忙碌的科研计划所忽略[5]。虽然机构仓储的好处一直被强调,但是机构仓储开放获取的好处并没有完全被大家所认识。学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对向机构仓储自愿存储他们研究成果的参与度与热情仍需加强。

(1)给存储者带来的益处

不仅仅是机构能够从机构仓储获取利益,作为机构仓储主要贡献者的存储者也可以从机构仓储的建设中获得益处。Peters T A指出,机构仓储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人员的知名度和科研成果的影响力[6]。Jantz R C 和Wilson M C还指出,开放获取的文章相较于那些非开放获取的文章具有更高的研究影响力,同时,非开放获取文章与开放获取文章的被引频次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机构仓储的亮点之一是它的可信度。Rieh S Y在《所有大学应拥有机构仓储》一文中指出,通过调查发现,相较于来自搜索引擎Google、Google Scholar的搜索结果,IR中存储的内容具有更高的可信度[7]。用户对IR的信任使得文章能够获得更高的评价和更高的引用率。

开放获取机构仓储渐渐成为了学术主题的可信赖来源。通过积极宣传,科研人员应充分认识到IR给存储者带来的益处和知识分享的重要性。只有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科研人员才能以更高的积极性参与到IR的建设中去。

(2)对机构本身的影响

从大学或研究机构的观点来看,鼓励教职人员存储研究成果,不仅能够提升研究人员的学术影响力、增加作者文章的引用率,对于机构本身来说,作为一个整体所保留在机构仓储中的内容能够展示该机构的成就,使获取该机构的学术信息更为方便。不仅如此,还可以同世界各地不同的IR系统相联系。这将建立一个开放获取的全球性平台,减少获取研究资源的成本,加快学术信息的传播。Xia Jingfeng指出,当一个机构仓储成功地收集了大量关键的材料时,相较于只出版在选定的专业杂志上的文章,它能够更有效、更广泛地展示机构的知识产权,因为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的作者同机构并没有很好的关联[8]。Peters T A则认为,IR能够使研究人员最大化获取其它机构的研究成果,机构本身还可以加快机构自存储过程[6]。

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存储者对机构仓储实践的怠慢除了认识上存在一定不足外,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教职人员的时间有限,从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中转移注意力比较困难。教职人员普遍认为,向机构仓储存储研究成果比较麻烦。对此,Chan D L H提出,机构仓储管理部门可以简化教职人员存储科研成果到机构仓储的行政管理,并积极消除存储过程中存在的障碍[5]。另外,Xia Jingfeng在文章中提到,教职人员不认为从机构仓储中获得了好处,因为在他们的职业晋升中,只有同行评议的出版物是最为有价值的。总的来说,教职人员没有意识到IR对提升他们研究影响力的作用[9]。

1.2 学科存储经历对机构存储库的影响

有关学者提出,有过学科存储经历的科研人员会更积极地参与到机构仓储的建设中去,并提出了学科文化理论(Disciplinary Culture Theory)。该理论认为,如果科研人员通过学科存储经历熟悉自存储过程,那么,与那些没有学科存储经历的科研人员相比,他们对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提交到机构仓储中的热情更高[9]。为了验证这一理论,Xia Jingfeng研究了物理学科研人员在学科存储库和机构存储库的存储行为之后发现,具有学科存储经历的科研人员并没有存储更多的科研成果到机构仓储中[9]。由此,作者认为,学科文化理论与研究人员的自存储没有直接的关系。

1.3 机构仓储的信任研究

只有科研人员对机构仓储具有足够的信任,才会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将成果存储到机构仓储中。对机构仓储的信任研究主要体现在机构仓储存储内容与质量、知识产权两个方面。

1.3.1 机构仓储存储内容与质量

对机构仓储中应存储哪些内容,学者及机构仓储的管理人员持有不同的观点。Shearer K认为,IR应存储预印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10]。除了强调传统格式的内容外,也有学者提出应对非传统格式的内容给予更高的关注。Robinson M在《通过机构仓储提高教育研究的可见性》一文中提到,除了正式文件外,应强调存储“非传统”格式的内容,如乐谱、报纸上的文章、演讲内容及反映研究人员所做工作的相关材料[11]。此外, Arachchige J J G提出,有关图书馆和信息科学的预印本、会议文献、会议海报、工具书、书的章节、技术报告、发展工作报告、论文和报纸杂志文章都可以存放在E-LIS ( E-print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中。不仅如此,作者还指出,电子资料库应包括广泛的资源范围,如研究成果、杂志文章、工作文件、技术报告、演讲、讲座、模型等[12]。笔者认为,机构应根据其定位、主要研究成果、未来发展来确定机构仓储的内容。

1.3.2 知识产权

随着机构仓储与开放获取的发展,机构仓储必将面临知识产权这一问题。但笔者发现,研究机构仓储知识产权这一领域的文章比较少。

Ghosh M在分析印度学术界电子论文库的发展问题时指出,知识产权是论文数字图书馆建设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大多数机构中,图书馆在管理论文中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但随着研究成果输出类型(如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的增加、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因素(如抄袭便利),我们需要考虑更广泛的版权和许可问题[13]。笔者认为,机构仓储建设同样面临着知识产权问题。

上述观点是从传播的角度, Robinson M则从文章内容的角度认为,作者本人应对所存储文章的版权负责[11]。另外,研究人员对版权的认识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甚至有些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存储是违反版权协议的。然而,事实上大部分期刊出版商是允许一些形式的自存储的。Arachchige J J G 指出,一些作者认为,如果将他们的作品存储到OA档案库中,他们就失去了对自己文章的所有权[12]。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机构仓储对作者存储到机构仓储的研究成果给予保护。

2 影响机构仓储存储行为的外因研究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及外部条件。机构仓储存储行为的外因研究可从机构仓储的技术、机构仓储的容量、机构仓储所采用的政策等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2.1 机构仓储的技术研究

技术问题一直是阻碍机构仓储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机构仓储的技术问题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2.1.1 数据转换

IR的数据转换是根据机构仓储系统模型的要求,对源数据进行转换、拆分、汇总等的过程,以达到不同系统、不同格式的数据完整地存储到机构仓储系统中的目的。Ma Jianxia等在文章中描述了基于DSpace与中国科学院学院资源规划系统(Academy Resource Planning,简称ARP)的IR之间的数据转换。文章中提到,可以从Excel 导入数据到DSpace,也可从DSpace导出数据到Excel中。通过Excel,DSpace与ARP之间可进行数据的转换。此做法为机构仓储数据的标准化、机构之间数据转换提供了有效的方法[14]。德国学者Romary L等指出,机构仓储更协调的模式是提高数据表达和互操作性标准[15]。其根本目的是统一互操作性标准,使机构仓储的全部内容可以进行交换。从元数据的角度来看,其目的是定义表达方法,形成一个单一文件。作者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一个出版数据的全面联网方式,从而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准确地获取参考信息、跟踪科学论文。

2.1.2 机构仓储系统

IR系统是机构仓储运行的基础平台,在机构仓储的应用、建设、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机构仓储系统使用的软件可分为以下几类:(1)专用系统。(2)购买商业软件或服务。例如,哥伦比亚大学购买ProQuest提供的服务,即数字化共享。(3)开放源码包。例如,密西根大学安阿伯分校使用DSpace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使用Eprints。(4)修改的开放源码包。例如,台湾大学根据自己的需要修改DSpace。

从Robinson M的文章我们发现,E-LIS是基于OAIPMH(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Protocol for Metadata Harvesting,开放存档计划元数据收割协议)[11]。OAI-PMH支持第三方从机构仓储收割的数据,这有助于形成可互操作的机构存储网络。E-LIS使用的基本元数据是都柏林核心(Dublin Core,简称DC)。与文件相关的元数据是多种多样的,如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都柏林核心元数据、ASCⅡ(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等。

2.2 机构仓储的容量研究

IR的可用性主要依赖于它所存储的内容规模。学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对IR的投入越多,IR的内容就越多,IR就越有用。存储的条目数常被用作评估IR和自存储成功与否的要素。如果大学机构仓储不能满足教职人员的需求,教师们将会到校外寻找他们所需要的。相反,当大学机构仓储能够满足这种需求时,大学也将受益于教职人员更积极的自存档行为[16]。

机构仓储容量的大小对IR的可用性及价值有很大影响。Xia Jingfeng和Sun Li在文章中指出,机构仓储具有的内容越多,依赖于IR来查找参考文献的研究人员越多,同时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存储在机构仓储中的作者越多[17]。这样的结果便是,机构仓储容量将会越来越大,并且吸引更多的研究人员的注意,促进研究人员存储研究成果到机构仓储中。这两种要素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2.3 机构仓储的政策研究

为了促进机构仓储的发展,几乎所有的机构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我们可以从强制性政策、鼓励政策和联系制度三方面来阐述。

2.3.1 强制性政策

机构仓储强制性政策是指机构在国家的政策、法规许可的情况下制定相关的、必须执行的政策。

比较各种实例发现,现阶段强制性政策是非常有效的。Arthur S分析了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简称QUT)机构仓储能够在众多机构仓储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后指出,这归功于它实行了强制性政策。昆士兰科技大学是列表中唯一采用强制性政策的大学。在这样的规定下,机构中的科研人员有责任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存储到IR数据库中[18]。 美国有些学者则希望开放获取运动能够得到美国联邦政府管理人员的支持,强制性政策可以在国家层面进行[19]。从学者希望联邦政府干预的这种愿望表明,目前机构仓储实施强制性机构自存储政策具有一定的困难。

2.3.2 鼓励政策

鼓励政策相对于强制性政策来说不具有强迫性。鼓励政策是指通过意识方面的引导或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提高机构仓储存储者和机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McGovern N 认为机构仓储获得明显发展的唯一途径是通过政策[20]。然而,有一些证据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强制性政策都是有效的。Suber P在其文章中提到,马里兰大学的工作人员发起投票以拒绝该机构有关机构仓储方面的政策[21]。工作人员认为,政策表述的措辞过于强硬、干预了他们的自由。Jantz R C和Wilson M C发现,机构的工作人员不愿意执行强制性政策,除非这种政策伴随着激励政策[2]。McGovern N在报告中分析了执行强制性政策的困难,认为奖励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更为有效的方法[20]。Chan D L H指出,机构仓储的低存储率应归因于政策的缺乏,强制性政策与激励性政策对科研人员存储科研成果到机构仓储中是非常必要的[5]。作者还指出,制度性支持和强制性规定在确保高存储率上可能是最有效的工具。但是,这种政策应是得到研究委员会高级领导者的支持,否则在执行过程中会产生分歧[5]。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强制性存储政策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迅速地克服学术界存在的文化和管理上的障碍。强制性政策与个人业绩评估相挂钩且引入货币激励政策将是提高作者对机构仓储贡献度的新的主要影响因素。

2.3.3 联系制度

除了采取强制性政策外,另一种策略是采用联系制度。将图书馆员、管理人员或者学生分配在一个学术单位中。从E-LIS可以看出,自存储可以由作者自身完成,也可由“代理”机构或所在机构或所在机构图书馆的相关人员来完成[18]。Xia Jingfeng分析了机构仓储中墨尔本经济学界存储的129条记录后发现,只有2.3%是由机构的作者本身存储的,而97.7%的存储是由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完成的。这种服务模式变得越来越流行并已被证明在扩大机构仓储的容量上是一种有效的做法[9]。

2.4 先导性项目支持作用的研究

除了制定相关的政策以促进机构仓储的发展外,先导性项目的实施能够从实践的角度促进机构仓储的发展,除此之外,它的另外一个作用便是起到积极引导与先锋作用。由于没有国家计划下的促进、转化和管理的系统,知识社区创造的知识似乎没有被收集、鉴别和管理[11]。斯里兰卡的“保存国家的记忆”这一项目从国家层面存储已发表的各种资源,如研究报告、期刊文章、技术报告、工作计划表、发明、教程、专著、软件等[12]。通过实施先导性项目,能够在更高的层面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高IR在学界的认识度。

3 未来研究发展趋势

通过分析、总结上述有关机构仓储存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未来此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首先,提出合理、有效的机构仓储存储行为模式将是此领域未来研究的重点。其次,除了上述列出的机构仓储存储行为影响因素外,找出更多的影响因素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该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

[1]Lynch C A.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Essential Infrastructure for Scholarship in the Digital Age[J].Libraries and the Academy,2003(2): 327-336.

[2]Jantz R C, Wilson M C.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Faculty Deposits,Marketing, and the Reform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8 (3):186-195.

[3]Lynch C A, Lippincott J K.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Deploy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s of Early 2005 [EB/OL].[2010-03-04]. http://www.dlib.org/dlib/september05/lynch/09lynch.html.

[4]Crow R. The Case fo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A SPARC Position Paper [EB/OL].[2010-03-04]. http://www.arl.org/sparc/bm~doc/ir_final_release_102.pdf.

[5]Chan D L H. An Integrative View of 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in Hong Kong: Strategies and Challenges[J].Serials Review,2009 (3):119-124.

[6]Peters T A. Digital Repositories: Individual, Discipline-Based,Institutional, Consortial, or National?[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2 (6): 414-417.

[7]Rieh S Y. All Universities Should Have 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4):12-16.

[8]Xia Jingfeng. Library Publishing as a New Model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Scholarly Publishing,2009 (4): 370-383.

[9]Xia Jingfeng.Assessment of Self-Archiving i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Across Discipline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7 (6): 647-654.

[10]Shearer K.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Towards the Identification of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EB/OL].[2009-12-23]. http://dspace.ucalgary.ca/bitstream/1880/43357/6/CAIS-IR.pdf.

[11]Robinson M. Promoting the Visibility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Through 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J].Serials Review,2009 (3):133-137.

[12]Arachchige J J G. Promotion of Open Access Through Self-Archiving in Sri Lanka [EB/OL].[2010-03-14]. http://eprints.rclis.org/16441/.

[13]Ghosh M. E-Theses and Indian Academia: A Case Study of Nine ETD Digital Libraries and Formulation of Policies for a National Service [J].The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 Library Review,2009 (1):21-33.

[14]Ma Jianxia, Wang Yuanming, Zhu Zhongming,et al.An Attempt of Data Exchange Between 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and th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for the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ARP[J]. Library Collection, Acquisitions, and Technical Services,2009 (1):1-7.

[15]Romary L,Armbruster C. Beyond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Library Systems,2010 (1):44-61.

[16]Bankier J G, Perciali I. 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Rediscovered:What Can a University Do for Open Access Publishing?[J].Serials Review,2008 (1):21-26.

[17]Xia Jingfeng,Sun Li. Factors to Assess Self-Archiving i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J].Serials Review,2007 (2): 73-80.

[18]Arthur S. The Acquisition of Open Access Research Articles [EB/OL]. [2010-03-14]. http://eprints.utas.edu.au/388/1/FirstMonday Oct06.pdf.

[19]Suber P. Prediction for 2009 [EB/OL].[2010-03-14].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newsletter/12-02-08.htm.

[20]McGovern 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Success is Dependent upon Mandates[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4): 27-31.

[21]Suber P. Lessons from Maryland [EB/OL]. [2010-03-14]. http://www.arl.org/sparc/publications/articles/lfmd_news.shtml.

猜你喜欢

研究成果强制性科研人员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广东公安科研人员风采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
我国将实施新版强制性产品认证规则
首批强制性气象国家标准发布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2015年将出台车内空气质量强制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