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子》的治国方略

2010-03-21唐明燕

文化学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文子君主

唐明燕

(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辽宁 大连 116023)

在中国历史上,道家直接参与政治是从黄老学开始的。老庄道家虽有高深的哲理,但缺乏落实到现实社会中的方案,它是消极的、出世的。而黄老学虽然仍以“道”为本,以“无为”为宗,但它所讲的“虚无”、“无为”、“因循”、“养生”等,在内涵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待社会现实,它不再像老庄道家那样逃避,而是转为热心、关注。可以说,黄老学把老庄道家的价值取向由玄虚拉向了现实,它是积极的、入世的。《文子》作为黄老道家的重要典籍,其思想内容鲜明地体现了黄老学的这一特点,表现在政治哲学上就是“它虽然仍以‘道’作为最高哲学范畴,但它的最终目的并不在于讨论那个作为化生源头的本体,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借‘天道’来抬出‘法天道’的‘政道’,是为了讲社会人事方面的政道、治道以及人君的统御之道”。[1]其中所包含的政治智慧对今天的领导者而言,仍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一、君主以虚静修身

《文子》认为,君主的自身素质对治理国家非常重要,所谓:“本在于治身,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身乱而国治者,未有也。故曰‘身之修,其德乃真’。”[2]那么君主修身的标准是什么呢?在将人看作是阴阳气化的结果、是秉“道”而生的灵与肉结合体的《文子》看来,此标准就是“与天同心,与道同体”[3],即与“道”的属性相统一。“道”的属性在该书中是以“道之形象”被表述的,“虚无、平易、清净、柔弱、纯粹素朴,此五者,道之形象也。”[4]《文子》对道的这些属性作了高度评价,它说:“清净者德之至也,柔弱者道之用也,虚无恬榆者万物之祖也。”[5]并认为,正是这些美好的品性使道成为天地万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成就了道的长久,所谓“天道者,德之原,天之根,福之门,万物待之而生,待之而成,待之而宁。”[6]因此,圣人、圣王只有领理、效法道的这些品性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将自身本性与道的本性统一起来,才能以内治外、以内在之静达到外在之静,成就无为而无不为的清净平和之政,最终达到和谐而完美的统治。这正如《九守》篇所说:“上圣法天,……法天者治天道也,虚静为主,虚无不受,静无不持,知虚静之道,乃能终始,故圣人以静为治,以动为乱……是谓天道。”[7]《文子》的这一认识是对《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8]思想的引申。

二、君臣异道即治

《文子》从君道同体的观念出发,认为君主应以虚静修身,行无为而治,即:“所谓天子者,有天道以立天下也。立天下之道,执一以为保,反本无为。”[9]“君执一即治,无常即乱。君道者,非所以有为也,所以无为也。”[10]但是,《文子》中的“君道无为”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它需要“臣道有为”来配合。

《文子》认为:“君臣异道即治,同道即乱。”[11]这里的“异道”指的是君无为而臣有为,“同道”指的是君臣都有为。在《文子》看来,君主有为的害处有二:其一,君主如果包揽一切政务,事必躬亲,则臣下的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这便会妨害他们为君主做事的积极性,所谓:“人君舍其所守,而与臣争事,则制于有司。”[12]其二,君主在做事的过程中,容易暴露自己的意图,这就为非议和阿谀奉承提供了机会,所谓:“有为即议,有好即谀,议即可夺,阿谀即可诱”,[13]这样一来,必然增加麻烦,干扰政务的处理。因此,《文子》反对君主有为,它认为正确的做法应是:“人君者,不任能而好自为”,“以无为恃位”。[14]《文子》所说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要以“不伐之言,不夺之事”、“不知为道”等手段掩饰自己,既牢牢地将臣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使他们各尽所能,又不过分暴露君主个人的意图,从而阻绝了阿谀和非议的门路,有利于成就清净平和之政。可见,“无为”恰恰是君主按照自己的政治意向而有所作为的表现,所谓:“水下流而广大,君下臣则聪明,君不与臣争而治道通。”[15]《文子》以御马来比喻这种游刃有余的驾御臣下的方法,它说:“治人之道,其犹造父之御驷马也,齐辑之乎辔衔,正度之乎胸膺,内得乎中心,外合乎马志,故能取道致远,气力有余,进退莫不如意,诚得其术也。”[16]

君臣异道,以无为御臣下是处理君臣关系的总方针,为贯彻这一方针,《文子》还提出了以下几个具体策略:

第一,要善用众人之力。“金之势胜木,一刃不能残一林,土之势胜水,一掬不能塞江河,水之势胜火,一酌不能救一车之薪。”[17]因此,《文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单靠君主一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明君应该“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心虑,以天下之力争”[18],即善于假借臣下的力量来成就自己的事业,使臣下各尽所能。这也是笼络人心的好办法,可以满足他们发挥自身才能的愿望,所谓:“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动,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19]

第二,要善于纳谏,不信谗言。《文子》认为君主应该广开言路,抛开等级门第之偏见,凡是于治国有益的意见都应采纳,即谓“使言之而是,虽商夫刍荛,犹不可弃也;言之而非,虽在人君卿相,犹不可用也。是非之处,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其计可用,不差其位;其言可行,不贵其辩。”[20]《文子》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号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闻,百官修达,群臣辐辏”。[21]最终可以达到“贤者尽其智,不肖者竭其力,近者安其性,远者怀其德”[22]的理想的用人状态。倘若亲习邪枉,疏远卑贱,“有言者,穷之以辞;有谏者,诛之以罪”,则“离聪明亦以远矣”。[23]

第三,要循名责实,正确赏罚。《文子》所说的“循名责实”指的是根据“有一功者处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24]的原则设定各种官职,明确分工。通过分工,落实责任,君主再根据官吏的所作所为,进行赏罚。因为“福之所起也绵绵,祸之生也纷纷。祸福之数微而不可见,圣人见其始终,故不可不察”[25],所以赏罚是必要的。但是,在赏罚的过程中应注意一个标准问题,那就是不以一己之私而是以国家利益为标准,即“明主之赏罚,非以为己,以为国也,适于己而无功于国者,不施赏焉,逆于己而便于国者,不加罚焉”。[26]这样,通过循名责实、正确赏罚,便可使得“工无异伎,士无兼官,各守其职,不得相干,人得所宜,物得所安”。[27]169

第四,要改革制度。《文子》洞察到物极必反的道理,认为只有根据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及时调整各种制度,革除其中的弊端,才能使国家不至走下坡路,所谓:“天地之道,极则反,益则损。故圣人制弊而改制,事终而更为,其美在和,其失在权。”[28]《文子》的这一主张反映了黄老学由法天地到法制度转变的趋势。

从以上四点我们可以看出,《文子》将君主置于统御的地位,不是让其亲力亲为,而是让其秉承道之无为而无不为的品性,以君之的“无为”来引导臣之“有为”。《文子》眼中的明君所起到的主要是提纲挈领,从宏观上监督管理的作用,所谓:“王道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净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责下,责成而不劳。”[29]

三、顺民之性,因民之欲

国家治理的好坏,不仅有赖于君主自身的素质以及君臣关系,还与君民关系相关涉。《文子》将民众视作国家的根本,认为其直接关乎政权的稳定,即谓:“人主之有民,犹城中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厚即上安。”[30]它从“无为而治”治国方针出发,主张顺民之性、因民之欲而不扰民。所谓:“君子之道,静以修身,俭以养生。静即下不扰,下不扰即民不怨,下扰即政乱,民怨即德薄,政乱贤者不为谋,德薄者勇者不为斗。”[31]即君主不应过多地干涉百姓,而应该顺其性而治,“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其宜,为其所能,周其所适,施其所宜,如此即万物一齐,无由相过”。[32]这样便可“乘时势,因民欲,而天下服”。[33]要达到这个目标,《文子》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其一,减少苛政刑罚。这是顺民之性、因民之欲而不扰民的最低要求。《文子》认为“位高者,事不可以烦,民众者,教不可以苛。事烦难治,法苛难行,求多难赡”[34]。如果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限制民众,太多的严刑酷法随时准备惩罚民众,那么不仅不能治理混乱,而且只能是越治越乱,所谓“法烦刑峻,即民生诈;上多事,则下多态;求多,即得寡;禁多,即胜少。以事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犹扬火而使无焚也;以智生患,又以智备之,譬犹挠水而欲求其清也”。[35]在《文子》看来,真正明智的做法是赏罚得当,掌握好度,既不滥施刑罚,又能起到警戒作用。即:“善赏者,费少而劝多;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与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人多而无怨。故圣人因民之所喜以劝善,因民之所憎以禁奸;赏一人而天下趋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是以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圣人守约而治广,此之谓也。”[36]这样便可达到“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人,无隐士,无逸民,无劳役,无冤刑,天下莫不仰上之德”[37]的理想状态。

其二,养民,利民,富民。这是对君主提出的更进一步的要求。“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为了使民众衣食无忧,安居乐业以巩固政权,《文子》认为君主对民众首先应“使之以时而敬慎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38]。其次,还要引导人民因地制宜、采取正确的生产方法,所谓“其导民也,水处者渔,林处者采,谷处者牧,陵处者田,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材”[39],“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于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田。育孕不杀,卵不探,鱼不长尺勿得取,犬豕不期年不得食”[40]。《文子》的这些观点包含着注重生态平衡的思想,与荀子相类似。这样,上因天时、下尽地理、中用人力之后,便能促进生产的发展,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是以群生以长,万物蕃殖,春伐枯槁,夏收百果,秋畜蔬食,冬取薪蒸,以为民资,生无乏用,死无传尸。”[41]最后,君主还要节制自己的欲望,爱惜民众的劳动果实,不能无节制地向百姓索取。它说:“古者明君,取下有节,自养有度,必计岁而收,量民积聚,知有余不足之数,然后取奉。如此即得承所受于天地,而离于饥寒之患。”[42]

其三,爱民,与民同乐。这是处理君民关系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文子》深谙得民心的重要性,它说:“所谓得天下者,非谓其履势位,称尊号,言其运天下心,得天下力也,有南面之名,无一人之誉,此失天下也。”[43]《文子》认为,要想得民力、得民誉,君主就要与民同欲、与民同念,即要爱民,“用众人之所爱,则得众人之力,举众人之所喜,则得众人之心”。[44]它赞赏能与民同苦乐的明君,而批评与之背道而驰的“暗主”。所谓:“古之明君……国有饥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冬不被裘,与民同苦乐,即天下无哀民。暗主即不然,取民不裁其力,求下不量其积,男女不得耕织之业,以供上求,力勤财尽,有旦无暮,君臣相疾。且人之为生也,一人跖耒而耕,不益十亩,中田之收不过四石,妻子老弱仰之而食,或时有灾害之患,无以供上求,即人主悯之矣。贪主暴君,涸渔其下,以适无极之欲,则百姓不被天和履地德矣。”[45]

四、因自然、人性而立法

《文子》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将法看作是君主约束自身、驾御臣下、治理百姓的客观尺度,所谓:“夫法者,天下之准绳也,人主之度量也。”[46]同时,它还赞成法家应时权变,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张应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形势不断调整法律,使之与时势相契合。所谓:“圣人者,应时权变,见形施宜,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论世立法,随时举事。上古之王,法度不同,非古相反也,时务异也,是故不法其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与化推移。”[47]但是,《文子》的法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又有很大不同。它继承了道家崇尚个性自由、关注生命质量的品性,力图以道来统领法,以道之无为来消解法家漠视人性,冷酷、机械的弊端。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原则出发,认为:“法非从天下也,非从地出也,发乎人间,反己自正。”[48]因此,它主张依照人的本性来制定法律。所谓:“以道治天下,非易人性也,因其所有而条畅之,故因即大,作即小。古之渎水者,因水之流也;生稼者,因地制宜也;征伐者,因民之欲也;能因则无敌于天下也。物必有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故先王之制法,因民之性而为之节文。”[49]如此立法,有法似无法,正符合无为政治的要求。

其次,《文子》主张所立法律应该简易,刑罚应当宽平。它认为,法律贵在能因自然、合人情,以静制动、以少御多,“故有道而理之,法虽少,足以治;无道而理之,法虽众,足以乱。”[50]此外,它还吸收了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的原则,提出“人主之制法也,先以自为检式”[51]的主张。

最后,在执法方面,《文子》提出了“法生于义”的观点,强调执法中要公正无私、不徇私情。司法公允的具体表现就是:“法定之后,中绳者赏,缺绳者诛,虽尊贵者不轻其赏,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无罪,是故公道行,私欲塞也。”[52]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司法公允,《文子》认为要注意两点:其一,君主应“进退应时,动静循理。美丑不好憎,赏罚不喜怒”。[53]即要贯彻清静无为,因循自然的原则,守清静、循事理、屏除个人好恶,倘若君主在执法的过程中受到个人情感的干扰,则会影响司法的公正。所谓:“人主好仁,即无功者赏,有罪者释;好刑,即有功者废,无罪者及。”[54]其二,要任官得人,因为法令是人制定的,要依靠具体的人去执行,如果任人不当,则法律就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今使不肖临贤,虽严刑不能禁其奸”[55]。因此,《文子》主张“无德不尊,无能不官”[56]。

可见,《文子》的法与法家的“法”有很大不同,法家以法为核心,而《文子》的法则是以“道”为统领的。“它将人置于法律的核心,尊重人性,具有民本主义的色彩”。[57]其法治思想德治法治兼而用之,是道、法、儒整合的产物,体现了那个时代百家融合的思想脉络。

[1] 陈丽桂.试就今本〈文子〉与〈淮南子〉的不重袭内容推测古本〈文子〉的几个思想论题[A] .道家文化研究·第18辑[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 [3]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李定生,徐慧君.文子要诠[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4]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 .北京:中华书局,1984.33.284.

[57] 王三峡.〈文子〉的法治思想[J] .江汉论坛,2002,(10).

猜你喜欢

文子君主
五张羊皮
当代皇室
和谐君主帝喾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道气合一”:《文子》气论浅谈
“黑风洞”冒险风波
“黑风洞”冒险风波
文子
简本《文子》与黄老道家思想体系的构建
呆若木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