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别理论的演变和性别角色的定义

2010-03-21赵东玉

文化学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社会学女性主义

赵东玉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围绕着性别角色及其相关问题而形成的“社会性别”这一学术话题,“已成为当代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这是由于性别或性别角色一直是整个人类划分自身并确认其在社会中位置的重要尺度,它深深影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性别和性别理论的形成,是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兴起所引发的。而社会学范围内的角色和性别角色定义,是性别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有许多值得探讨的空间。

一、女性主义的兴起与性别理论的演变

性别理论的出现,与横亘于19世纪至21世纪的女性/女权主义思潮运动的出现和嬗变有着直接的关联。这种关联具体表现为,性别理论是在女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丰富和完善的。

所谓女性主义,英文作Feminism。它于19世纪末首先出现于法国(作Féminisme)。①这个词原本是“妇女解放”的同义词,然后传入英国和其他欧洲和部分拉美国家,1910年传入美国并流传开来,非英语国家包括中国在20世纪初开始流传Feminism一词。参见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三联书店,1998年,《序言》,第11页。其前身是兴起于19世纪中晚期的女权主义。女权主义作为一种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和运动,它从产生之日起,就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投入,一直延续到今天。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权主义的关注点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其思想内涵和动向的发展与变化更为明显。因此,同样是使用Feminism一词,传入我国,人们转而使用“女性主义”来翻译,不再用“女权主义”来称之。①事实上,Feminism历来既包括理论又包括实践,是二者的统一体。很显然,“主义”不能准确恰当地翻译出其所包含的双重含义。在目前没有更好的译词的情况之下,也只有在“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之间作选择。而学者指出,“女权主义”尤其反映不出Feminism一词的丰富内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深化,Feminism一词已被赋予了新的文化政治内涵。这一复杂内涵,远非争取妇女在政治上的权利所能包揽的,而是指改造以男子为中心的等级文化和社会体制,消除对妇女及其他受压迫社会群体在经济、社会、政治上被歧视的斗争。参见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三联书店,1995年,第298—299页。以及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序言》,第8—9页。

根据学者的研究,女性主义从产生到今天,大致形成了如下几大流派:首先,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出现了自由女性主义。②美国学者罗斯玛丽·帕特南·童指出,自由女性主义是考察女性主义思潮的源头,这是因为许多当代女性主义理论都是从反对传统的自由女性主义开始的。艾晓明等翻译的中译本《女性主义思潮导论》(Feminist Thought:A Mor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 页。自由女性主义以追求男女平等为旨趣,它顺应了当时社会迅速发展变化的历史潮流,为女性寻求与男子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而摇旗呐喊。③[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在其所著《女性主义思潮导论》(Feminist Thought:A Mor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中,认为自由女性主义最早出现于18世纪末。其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是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和她的《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一书。参见艾晓明等翻译的中译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0页。据我所知,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同时还著有《男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an)一书。现在,这两部著作均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收录于《剑桥政治思想史原著系列》中,在2003年出版发行。在形成之初,它强调生理性别(Sex)的作用;随着女性政治和社会地位的提高,自由女性主义又开始强调把妇女从受压迫的社会性别(Gender)角色中解放出来,她们认为,妇女运动的唯一最重要的目标是性的平等(Sexual Equality),或者说是性别公正(Gender Justice),但不太重视妇女在家庭和生活上的权利。

其次,是激进女性主义。从时间上看,它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社会。当此之时,发生了席卷美国社会的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以及和平运动。这一派别积极参与响应,并对自由女性主义的观点加以批驳,她们认为,不能寄希望于改良父权制,而应该将其斩草除根;在妇女解放的道路上,不仅必须推翻父权制的法律和政治结构,还必须铲除它的社会和文化制度;女人作为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男人的压迫,故而她们甚至主张把所有的男人当作她们的“敌人”。④据说,在美国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激进女性主义者的集会上,常常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个妇女问与会的人群:“谁是我们的敌人?”众人齐声作答曰:“男人!”参见罗慧兰《女性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年,第21页。其标榜与男性直接对抗的倾向,是显而易见的。

其三,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一般认为,这一流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论基础上产生的,它在承认生产方式对人的影响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概念扩大,认为为养儿育女需求而进行的生活和活动的手段也包括其中。这一流派的基本观点是反对强调男女两性区别,它认为妇女在生活的一切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这不是个人能力的原因造成的,而是社会和历史的原因造成的;其具体的现实要求就是男女同工同酬,认为要结束妇女受压迫的状况就要杀死资本主义的父权制或父权制的资本主义这个双头兽。[1]

其四,是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萨特的伴侣西蒙娜·德·波伏娃。她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写出了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第二性》。在这部书中,她综合调动了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学等各学科来分析女性的处境,尤其是采用了存在主义的本体论和伦理学语言,她指出:男人将“男人”(Man)命名为自我,而将“女人”命名为他者(the Other);男人为了保持自由,就使女人屈从于自己。由此她得出结论说:“女人的气质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2]

其五,是所谓后现代女性主义。从时间上来看,后女权主义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它是在父权话语开始解构,而心理分析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各种思潮风起云涌的影响下发展出来的。后现代女性主义首先否定了传统女性主义的“男女平等”的概念。不过,“后女权主义并不是女性主义的终结,而是女性主义的转型”。[3]具体说来,她们不再热衷于讨论男女生物性的差异、跨文化的大一统的分野,她们认为“妇女的他者性使得作为个体的妇女能够摆脱出来,批评主导的男性文化(父权制)力图强加于所有人,尤其是身处文化边缘者的那些规范、价值和实践”。[4]

事实上,正是在争取男女政治、社会、家庭生活平等权利和对各个领域的性别歧视提出挑战和修正、重建男性话语主导的西方文化理论的女性主义思潮和运动中,男女的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机制和历史等相关内容,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也是“女性主义学术发展的关键”。[5]一般认为,性(Sex)作为生物的构成,指的是与生俱来的生物属性;社会性别(Gender),作为社会属性,指的是通过社会学习而生成的与两种生物性别相关的一整套规范的期望和行为。而研究表明,“除了性和生育功能外,男女生物上的差异对他(她)们的行为和能力几乎没有影响……社会权力的分配对男女所处不同社会状况的影响,要比他(她)们与生俱来的生物性差异的影响要大的多”。①爱泼斯坦语。转引自周颜玲《有关妇女、性和社会性别的话语》,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第383页。

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以来,“社会性别研究”(Gender studies)这一领域日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以性别研究作为一个角度、一种方法,去分析和解构一个民族、一朝传统、一段历史”。[6]的确,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性别研究是在女性主义思潮下孕育产生的。而当下的社会性别研究,“不但包括对女性的研究,也包括对男性的研究;它不是完全以妇女为主体和目标的研究,而是两性共同参与的研究”。[7]根据学者的研究,目前在学术界具有影响的社会性别观,主要有:(1)强调“性别差异”的社会性别观(Gender as Sex Differences);(2)强调“地位”和“角色”的社会性别观(Gender as Status and Role);(3)强调“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别观(Gender as a System of Selationships);(4)强调“过程”的社会性别观(Gendering as a Process)。[8]

这足以表明,社会性别理论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同时也说明这一理论也有诸多未尽周详之处,因而也就还有着无限伸展的空间。但无论如何,这一理论在当代学术之林中已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西方世界,更是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是风靡学坛的“显学”,则是无可置疑的。

二、中外学者对角色、性别角色定义的探讨

西方学者早就指出:角色是社会群体和组织最典型的组成要素,它的概念在社会结构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9]角色一词英文中作“Role”,原来是一个戏剧专门名词。20世纪30年代,西方社会学者开始将其引入社会学领域。②关于这一名词的具体引入时间,我国学者刘达临在其《性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7页)中认为“1937年由米德引进”。但李强等翻译的戴维·波谱诺《社会学》一书中则认为1936年拉尔夫·林顿就已开始使用这一名词。对这一名词的定义,我国学者刘达临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根据西方学者的定义,将其概括为“和人们一定的社会地位相联系的、在特定环境下特定的个人‘典型的’表现方式”。并补充说“角色也可理解为是一种社会身份”。[10]而按照当今西方社会学的一般理解,所谓角色:③[英]邓肯·米切尔主编《新社会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65页)所作的定义,与此完全相同,兹不赘引。蔡文辉、李绍嵘编撰的《简明英汉社会学词典》的定义是:“一套社会对一个人在社会中指定的社会地位所标订的行为、个人气质、任务及特权等的期待”。内容也基本一致。

就是对群体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某种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11]

与此同时,西方学者还明确指出:

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12]

在上述定义中,身份与地位一词被屡屡提及。而不难看出,身份和地位是同一的。要搞明白角色的含义,我们显然就要对身份和地位的真实含义加以把握。所谓地位(Status),指的是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而地位在社会学中又分为“自致地位”和“先赋地位”,前者是指“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的结果而获得的地位”,后者是指“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被改变的社会地位”。

这样说来,角色也是具有“先赋”和“重新定义”的特性的。这便是社会学所说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表现”。前者是社会对角色扮演方式的定义,后者是某人实际扮演某一角色的方式。在现实生活之中,这两者之间,常常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有时候,两者又交织在一起,很难截然分开。

如前所述,任何人或群体都同时扮演着多个社会角色。而在这多个角色之中,就有一个任何人都难以回避的由天生的性别而衍生出来的“性别角色”(Gender Roles)。

正如前文所说,由于性别理论的前后变化,西方学者对性别角色的概念界定也大体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起初,西方学者多将性别角色定义为“Sex Roles”。学者总结这时的定义说:

男女的性别角色分工是由性的差异决定的……把两性的角色分工归结为男女两性生理构造和生理功能决定的。[13]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使用“Gender”这一原本表示词汇属性的词来取代具有浓郁生理含义的“Sex”①美籍华裔学者周颜玲更细致地指出:“在70年代初期,性别角色(Sex Role)和性别角色社会化含有社会性别之意义,直到70年代末期,才有了性和社会性别概念之分。社会性别角色(Gender Role)由此取代性别角色”。周颜玲《有关妇女、性和社会性别的话语》,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第391页之注释(1)。一词。如美国学者L·达维逊和L·K·果敦在其所著的《性别社会学》(Gender Sociology)一书中说:

从文化的角度说,一个性别角色就是一系列和各自的性相结合的行为态度和动机……性别角色是社会地发展了的,或者说是两性之间受到鼓励的差别。[14]

美国社会学者戴维·波谱诺也说:

性别角色就是与作为男性和女性相联系的社会角色。[15]

也有的学者认为,性别角色作为社会的构成,“指的是通过社会学习到的与两种生物性别相关的一套规范的期望和行为”。②引自周颜玲《有关妇女、性和社会性别的话语》,载王政、杜芳琴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81页。看起来,前后概念的差异,不仅是词汇选择的变化,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强调的是性别差异决定角色,而后者则强调文化和社会期望对角色的影响和塑造。

我国学者对性别角色一词的定义同样经历了这样的转变过程。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刘达临著《性社会学》一书,就使用了“性角色”而不是“性别角色”一词,指出:

所谓性角色,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性别不同而造成的角色差异。[16]

尽管此时西方学术界已开始使用Gender一词,但由于这一词汇在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时才逐步传入我国,[17]因此这部著作所用词汇和定义依然承袭了西方原有的概念,强调性别(Sex)的不同从而导致角色的差异。1995年以后,由于西方新概念的传入,我国学者的定义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中,大多是直接借用西方学者的现成定义,如庄孔韶主编的《人类学通论》一书在涉及这一名词时,就是借用了美国学者亨瑞塔·摩尔在其名著《女性主义与人类学》(Feminism and Anthropology)中的定义,指出:

(性别角色)指不同的文化赋予男女不同的社会角色、行为准则、表现形式及象征意义等现象。[18]

也有的学者注意融会西方的概念含义,力图加以更清晰的界定。如罗慧兰在其所著《女性学》一书中就说:

所谓性别角色,是指社会所赋予某一性别的一套稳定的行为模式。[19]

魏国英主编的《女性学概论》一书,也指出:

性别角色是社会赋予特定性别在一定情境中的一套心理行为模式。对每个个体来说,性别角色都是在遗传的“性”基础上,受社会环境和个人自我概念的影响,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逐渐获得的。[20]

郑抗生主编的《社会学新修》一书也认为:

性别角色这个概念,来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它是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规定的足以确认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21]

三、性别角色的定义

总结上述中外学者对性别角色的定义,我们认为,这些思考和认识对于界定性别角色的现象和本质,对于把握性别角色中包含的各种生理、历史和文化元素,都是有价值的且有意义的。对于一个影响深远的词汇进行定义,的确应当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力图得到人们在理论上的认同和现实中的认可。为此,我们提出,对于性别角色这一性别理论和女性主义现实思潮中的重要概念,在定义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这样几方面因素:

首先是男女的自然性别的先天性,这是男女有别的先验元素,无论是在哪一种文化中,人们基于对男女的不同性别都会给予不同的角色期待,鲜有完全无别或同样的角色期待。也就是说,先天的生理性别无法决定性别角色,但它却是性别角色塑造和建构的前提。

其次,在任何社会和所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围绕着不同的性别,性别角色的塑造和形成都是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变化,都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这样的过程,在不同的社会历史中留下了深浅不同的历史印记,顺着这些印记即可找到脉络清晰的历史轨迹。

最后,性别角色作为两性的角色模式,具体体现在男女的内在态度和动机以及外在的行为举止和礼仪规范两大方面,由此形成了男性阳刚角色和女性阴柔角色的各自内涵。也就是说,男女的人性是共同的生理遗传,而性别角色则是生理差异、文化期待和历史积淀等多重元素互动形成的。

依据上述的思考,参照既有的中外概念,我们所给出的性别角色概念就是: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围绕着男女生理性别的差异,而逐步形成的一系列行为态度、动机、礼仪规范和行为举止以及社会的期待和愿望等两性之间的种种差异和区别的模式。

这也就是说,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和区别,不能排除生物性的成分,但不能说是由生物之性所决定的。生物之性决定了人的性别,却不能决定性别角色。①西方学者正确指出:“Females and male are born,but women and man are products of enculturation.”(美国学者Nancy Bonvillain所著的Woman and Man:Cultural Constructs of Gender,第1页)。翻译为汉语应当是说:“女性和男性是天生的,女人和男人则是文化的产物。”也就是说,性别是先天决定的,②西方女性主义性别理论认为社会中存在着“第三性”,即非男非女的“双性人”。而在现代社会中,又有经过“变性手术”的非先天性别。这些情况在古代文献中,仅在《史记》中也曾有“女变男”的记载,凡一见,实属特例,故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而“性别角色是社会地发展了的”。

[1][4][美]罗斯玛丽·帕特南·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6.8.

[2][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251.

[3][英]索非亚·孚卡.后女权主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1.

[5][8]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译[M].北京:三联书店,1998.383.384—387.

[6]李小江,等.性别与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94.1.

[7]林聚任.社会性别的多角度透视[M].广州:羊城出版社,2003.17.

[9][11][12][15][美]戴维·波谱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8.97.97.362.

[10][16]刘达临.性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57—58.58.

[13][17]罗慧兰.女性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63.65.104.

[14][美]L·达维逊和 L·K·果敦.性别社会学[M].程志民,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2.

[18]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467.

[20]魏国英.女性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35.

[21]郑抗生.社会学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84.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社会学女性主义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自我认同感、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
运动员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管理人员的性别角色观念: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湖南省为例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程度的相关性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