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古镇的弄堂

2010-03-21李海珉

文化学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大宅弄堂江南

李海珉

(柳亚子纪念馆,江苏 吴江 215212)

赵构南渡,偏安一隅,建都于临安,历来史家的评价都不高。其实,赵宋南迁,北方上自王公贵族,富家大姓,下至平民村氓,不断涌向南国,给江南地区增加了百万以上的劳动力,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更带来了丰富的生产经验。一百多年后,孛儿只斤氏建立元朝,北方战乱频仍,人口与财富继续南移,使本来沉睡未醒的众多村落,迅速跃起,由村庄变成集市,进而升格为市镇、巨镇。现在的江南古镇黎里,还有周边的同里、周庄、锦西塘、南浔、乌镇、朱家角、金泽等等,它们的崛起全都可以追溯到南宋迁都和元代的动荡。

人口聚居,财富汇集,生产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促进人口与财富的增长。于是人们选择河道,稍加开挖,临水筑室安居,逐渐汇成市镇。为了适应江南气候,这些住宅的布局多穿堂、天井和院落,结构多是瓦顶、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建筑呈现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群体风貌。江南多水,又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建筑小品,水巷、小桥、驳岸、河埠头、缆船石、踏渡、石板路、水墙门和过街楼,还有,就是弄堂。

弄堂,就是江南市镇人民特殊生存体验的遗存。本文以黎里古镇为例,兼带涉及西塘等市镇,谈谈弄堂的种类、成因、功能和文化。

一、弄堂的分类

黎里,南宋时期初具市镇规模,明朝成化年间跃为巨镇。稠密的人烟,鳞次栉比的住宅间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弄堂。历经明清及民国,进入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据1988年统计,弄堂尚有115条之多,经过多次建设性的拆毁,今天黎里全镇尚存85条弄堂。江南其他古镇同样也多弄堂,比如西塘,弄堂多达百条,主要的有16条,仅此16条就长达2000米。西塘最吸引人的弄堂是明弄,最著名的计家弄与石皮弄都是明弄。黎里则以暗弄为多,全镇的暗弄有70条,占总数的82%。

弄堂的名称极富民间色彩,一般称“某家弄”。西塘百米以上的弄堂有5条,其中以姓氏命名的就有4条。大户人家建造房屋,总是一进一进地造。某家始祖先造个三到四进,随着子孙的繁衍,逐渐增加进数,五进、六进地接下去。很自然地,串连各进的陪弄就以这一家的姓氏命名了。黎里镇清中期排定了八大姓:周、陈、李、蒯、汝、陆、徐、蔡,每个姓都有弄堂。周家有周赐福弄,陈有陈家湾堂弄,李有李厅弄,蒯家弄有3条,汝家弄有4条,陆家有陆家弄,徐家弄有3条,最多的要数蔡家弄了,有东蔡家弄、西蔡家弄、中蔡家弄、南蔡家弄、北蔡家弄,达5条之多。以姓氏命名的弄堂共计62条,占总数的73%。

除姓氏外,弄旁富有特色的建筑,也是取名的根据。黎里镇西有一条连通大陵桥的庙桥弄,因为大陵桥一桥挑二庙,它的南北各有一座香火旺盛的庙宇,所以大陵桥俗称庙桥,处于庙桥南面的那条石板弄就习称为庙桥弄了。弄边较有名气的店铺也可以作为取名的来源,如恒丰泰弄、祥和弄等等,恒丰泰和祥和都是百年老店。弄内的作坊也可作为取名的依据,如油车弄、花车大兴弄、哺坊弄、染坊弄都是。还有一条石皮弄,那是根据弄堂特征取的名。

西塘也有石皮弄,而且非常有名,石皮弄南北走向,西面是冯姓大宅,东面是王家大宅,两边都是高房子,上面一道狭长的天空,地下是能让全弄雨天不积水的下水道。石皮弄总长68米,最宽处1米,多数地段只有0.8米,由166块条石铺就,这些条石宽0.3米至0.4米,长0.8米至1米,厚度仅13厘米,称为石皮弄真是最贴切不过了。

黎里目前保留有三条石板明弄,最有名的要数庙桥弄,宽2米有余,长83米,全由条石铺就。明清两代这里商铺鳞次栉比,是一条热闹非凡的商业街。商业街条石下的阴沟泄水畅快,大雨刚刚下过,穿着布鞋尽走不妨。每隔寻丈,总会找到一块两头凿有“象鼻眼”①黎里人的专称,也叫牛鼻子。的条石,那是古代的窨井盖,有了它,阴沟至今畅通。

黎里最长的弄堂是李厅弄,长135.7米;最宽的弄堂是庙桥弄,宽达2米;最窄的弄,是恒丰泰弄和范家弄,只有0.7米。

除了明弄与暗弄,还有一种沟通水陆两路的通道,姑且叫它“水弄”吧。黎里的水弄所剩无几,西塘的水弄保留较多,有明弄也有暗弄。水弄稍宽,坐船的人要上街,包括摇船的农民,他们往往经过水弄到镇上来。商店用船运送货物,总选最近的水弄停船。镇上有些人家只有沿街的房屋却没有后河,他们只能通过水弄到河里汲水或者洗涮,水弄就成为用水人家的通道了。这种水弄很重要,万一失火,这里就是取水救火的水源了。

二、弄堂的成因

弄堂,最早时作“弄唐”,见于明代祝允明所著的《前闻记》。祝允明在书中解释说:“今人呼屋下小巷为弄”,又说,“小巷称作弄唐,唐就是路”。凡屋边的陪弄或街路的支巷都称为“弄唐”,后来写成“弄堂”。

黎里的民居与江南水乡众多的民居一样,单体以木构一层、二层厅堂式住宅为多。弄堂就在这些住宅中形成。一家一户内部的通道,户与户之间的界线,都是弄堂。

江南经济发达,物产丰富,工商繁盛,人才荟萃。水乡城镇的住户多诗书之家,江南古镇更是官宦退隐、富户别墅、学士散居之地。文化人总喜欢精心营造房舍,那些富商大贾也跟风而上,聘请一帮文人帮助筹划,所以黎里镇区留下了不少精美的宅院。

江南民宅的规模可以分为大宅、中宅和小宅三类。大宅是富商、官宦的宅第,纵向称进,横向称落。大宅少则四进,多则可达九进;少则一落,多的三落五落,甚至达到七落。黎里的周赐福堂纵深六进;东面陈鹤鸣的住宅,横向就有五落。

大宅的平面布局,都有严格的轴线,正门朝南或朝东,宅院规矩方正,进落有序。大宅主落一般都有五进,依次是门厅(沿街有的带店或带楼)、轿厅(停放轿子)、正厅(接待主要宾客、举行婚丧礼仪)、内厅(会见亲朋好友,家庭议事)、女厅(也称上房,常为居住用房)组成。主体建筑以厢房或院墙围合组成院落,边落一般不独立开门,常由花厅(会见常客、举行宴会等)、书房(读书)、花园、内宅(居住)、厨房(多沿后巷开门,不造成干扰,但无家庭专用浴室、厕所)组成。宅的入口沿街或沿河,便于人员的出入和物品运送。

中宅形式上看与大宅相仿,进数较少,一般少于四进,大多没有边落,内部空间也没有大宅考究。

小宅,为平民的住宅,规模小,占地少,没有严格的轴线,一般只有两进,面宽多在一到三间,形式自由,因地制宜,空间利用合理,私密性差。

大宅庭院深深,门槛特高,天天进进出出,实在有点吃力。聪明的江南人设计出了陪弄,凡朝南的住宅,陪弄就置在东侧,朝东的宅子,陪弄安排在北侧。平时进出,不必打开一进进的双扇大门,径走陪弄。中宅,进数也不算少,大多也有陪弄。那些有好几落的大宅子,落与落之间必定安排有陪弄,似隔而不隔,空间既分割又相通。这种陪弄上面都覆盖屋面,所以全是暗弄堂。

无论大中小宅,明清时期一律沿河而建,正门面对河道。宅与宅之间,留有一定的通道,这种通道大多不盖屋面,就成为了明弄堂。乾隆时期黎里出了一位工部尚书周元理,周氏建有六进大宅,再加后花园,非常气派,不过周宅仅仅一落,当中一条陪弄,与东边陈鹤鸣的豪宅相邻。周、陈两姓,最早是外甥和舅父的关系。周元理儿时丧父,早年寄居在舅父家读书应考科举,舅舅胜过父亲,因而情同一家,中间的陪弄,现称“周赐福弄”,建成暗弄。陈宅自西向东,占地64米,面阔15间,到东边建一条明弄,现在叫做“大观弄”,与徐姓相隔。

明弄和暗弄略有区别:明弄,是不同人家的分界线;暗弄,也叫陪弄,一般是一家一户所用,少数设在二姓之间,像上面提到的周、陈两家之间的“周赐福弄”。

三、弄堂的功能

弄堂不是居室,属于线形建筑物,造型狭长,有的长达一二百米。从建筑实用功能看,弄堂是人在建筑环境中的一种行道路线,上面盖了顶的道路,遮阳、挡风、避雨,有了弄堂就可“雨天不湿鞋”。弄堂又是建筑空间环境的一种组织手段,中国建筑环境都是群体组合,由若干单元组成,这些单元与单元就靠弄堂串连与组织起来。要到某一进办什么事,径直穿弄堂走边门就行。平时一家老少,不走正门而在弄堂出入,简便随意。遇到红白喜事,贵人临门,才郑重地大开正门,往里迎接。当然,也有例外,有的人前来拜访,主人家不愿声张,请来人由陪弄出入,隐秘安然避开了不少耳目。

陪弄,不见阳光,很少窗户,总是黑咕隆咚的,不说黑夜,就是白天也最好点上蜡烛。所以陪弄的墙壁上每隔一二丈总要开一个灯龛,呈“介”字形或者像桃子形状,点上灯盏或蜡烛,用以照明。古人相信“银不露白,暗可藏财”,江南地区不仅仅弄堂,几乎所有的卧室都以暗为安,这早已是一种风俗了。细想一下,也有它的必然性。动荡的社会,常常有小偷甚至强盗光顾,敞亮的房屋,内部的结构路径、进出的通道,以及主人家拥有的器用财物等等都将暴露,遭遇失财还是小事,身家性命都将发生危险。

弄堂,总是步步高。第一进的陪弄最低,第二进稍高,以后次第升高。这是实用的需要,也是一种口彩。江南水乡,泄水非常重要,每当黄梅天或雷阵雨,阴沟排水的畅与不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陪弄步步高,下面的阴沟也步步高,泄水就畅快。建筑群落如果单面向水,那么陪弄,包括整个建筑的地基一律逐步增高。有的建筑群落前后都有河道,那么陪弄步步升高到一定地段,后面一段陪弄渐次降低。黎里周赐福弄,南北临河,全长92米,前后低中间高,形成南北两个步步高。南面一到五进的陪弄70余米,由南向北步步增高,北面第六进是下房,下人的居室,陪弄20来米,地基逐渐降低,不过,假如由后门作为起点,也还是一个步步高。

大多数的弄堂总要拐上几个弯,而且是直角转弯。江南有句老古话,“两头直通,人财两空”,仔细想来,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一条弄堂假如直通通的,前后门一开,风就来了,那风是阴风,扑面直啸,伤人是必然的。最要命的是两头直通,在社会治安不大安宁的社会,着实让人捏一把汗,小偷强盗冲破前门或后门,就可以直闯进来。于是让弄堂多转几个弯,转弯处再设石库门,大块的麻石制作门框,安上一块厚厚的门板,俗称“健门”,大约因非常坚固而得此名称吧。健门后面墙壁的左右各设一个门栓洞,右边的洞非常深,整条门栓塞在里面,用时拉出来,横架在两洞之间,紧紧地挨着健门。一般的一个健门后面有两条门栓,有的后面还加一个“撑”,又相当于一条门栓。弄堂的健门,少则一道,多的有三四道。存心不良者,面对这一个个关卡,只能望而却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来到黎里,看见弄堂,黑咕隆咚的深不可测,同北方的地道差不多,也许里面设有陷阱,藏有埋伏,于是,战战兢兢的,都不敢贸然入内。

弄堂除了具有防偷、防抢的功能外,还有隔音、防火的作用。两落之间有了弄堂,互相间就少了干扰。两姓之间设的弄堂,介于高高的风火墙当中,一方失火,不会殃及邻家。

四、弄堂的文化

江南古镇的弄堂,问世于南宋,民国年间逐渐收住脚步,多数是明清两代的产物。黎里,南宋时是一个较大的村落,元时成集市,约有三五百户人家,明代成巨镇,聚居了千户以上人家。一幢幢房屋的构建,人口的繁殖,再加上北方流民的移居,房屋更是鳞栉相连,弄堂也就越来越多,这些弄堂已经是一种文物了,必须好好保护下去。

弄堂,明清时代重要的产儿,明显地带着它与生俱来的印记,除了“步步高”之类的口彩,更带有森严的封建等级色彩。

处于两落之间的弄堂,一般称为“陪弄”,也有叫“背弄”、“备弄”的。背弄,后面的或旁边的弄堂。备,弄堂的确是作为备用的建筑,备,在古代可作后墙解释,备弄就是辅助建筑了。陪弄,陪衬的建筑,仍然是辅助建筑的意思。住房用于居住,弄堂不住人用作通道,当然是辅助建筑。这些都还好理解,可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中国建筑史》一书,竟然写成“避弄”。初看不知所云,思虑再三,大抵会恍然大悟。封建时代的等级制度特别森严,奴仆不得走正门登堂入室,尤其是主家有红白喜事,登堂入室的只有主人一家或者尊贵的客人,奴仆们只能穿陪弄。因此,一个“避”字,道出了主仆分道、贵贱有别的封建礼教。

弄堂,划分出的空间环境,不仅显示出尊卑,更体现着亲疏。两姓之间多设明弄,一条明显的隔离带。同姓或者一姓内部的两落之间,大多设为暗弄,既间隔又联系。

弄堂,好比一根线,这根线将建筑群落上的颗颗明珠串连起来。顺着弄堂,可以访问每一进空间。从暗弄堂突然推开侧门,一束强光猛地射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总是院子或天井,点缀着老树、芭蕉、梅花、山石,别有洞天,赏心而又悦目。

中国古代建筑崇尚的空间意识往往在于一个“深”字。文学笔触不时涉及,所谓“深宅大院”、“侯门深似海”、“庭院深深深几许”,这里的美就美在“深”。江南的陪弄,大多非常幽深,黎里古镇的弄堂,超过百米的就有5条之多。

进入狭长的陪弄,空间感受倒也并不单调,屋顶变化丰富而有规律,那些变化同陪弄穿过的建筑关系密切。界面是木质的平顶,穿过的是楼房;是单坡,穿越的则是厢廊。一段一段地走,石库门一个一个地来,每个石库门标示着一进房屋,石库门的个数就是建筑的进数。根据头顶界面的建筑形式,根据石库门的个数,可以知道自身所处的空间位置。在陪弄停一停神,眼睛适应了,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光,大有变幻莫测的感觉。陪弄两侧的墙面总有曲折,每家入户的门都要凹进墙面,一抹浓重的阴影;单坡屋面,头顶上就亮着小小的天窗,投射下一方明亮;院墙上必有漏窗的花纹,洒进了点点光斑;偶尔也有一段天井或小院,阳光普照,那真叫豁然开朗。

陪弄幽深、幽暗又幽静,犹如江南人性格的一个侧面——内向、秘密,或多或少藏有隐私。弄堂,线形的狭长建筑,近于封闭,隐而不露,正是水乡人性格在建筑中的映现。

历史的车轮滚动到了今天,现代的江南水乡,需要的不再是弄,而是宽敞的路。黎里的弄堂,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们完整地承载着历史的信息,记录着水乡人民的建筑实践,折射出水乡人民独到的生活体验。

猜你喜欢

大宅弄堂江南
“弄堂”一词的由来
弄堂里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时代天韵:知识城罕有南向一线湖景大宅 品质生活由此开启
西关海·江尚:定义广州大宅新标杆
文人大宅的礼赞——海航·豪庭北苑
弄堂
弄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