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解析民族团结教育

2010-03-21孔翠芳

文化学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民族内容

孔翠芳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一、新时期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

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趋势深入发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涉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的任务繁重而艰巨。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方面,尤其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民族之间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摩擦;各民族相互关爱、情同手足,共同性不断增多,但由于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加上地区、城乡、民族之间人员流动加快,误会和纠纷不时出现;民族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但由于有些人法制观念淡薄、执行政策片面等原因,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事情时有发生。

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把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列入地方课程实施的重要专项教育,通过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民族政策,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重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加深师生对民族团结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和民族观;不断提高各族学生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正是内和各民族、外防渗透的紧迫任务。[1]

新时期,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我国的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全面构建和谐社会,都要求必须大力加强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各级各类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11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2009年5月11日,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同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全面部署新时期、新阶段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纲要》明确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和基本原则,提出了目标与任务,阐释了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并在民族团结教育的师资培养与培训工作以及组织实施方面也有较为细致的说明。《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我国民族团结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是工具性手段,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对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思考

(一)班克斯的多元文化课程模式理论

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课程,美国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学者詹姆斯·A·班克斯提出了四种模式,这四种模式为贡献模式、民族添加模式、转换模式、社会行动模式。[2]

1.贡献模式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上述四种将民族内容融入课程中的方法就发展起来了。贡献模式是使用最多最广泛的一种模式。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用与选择主流英雄进入课程相似的标准把民族英雄添加到课程中去。就其基本结构、目标和显著特征而言,主流课程基本保持不变。在这种模式中,民族内容仅限于与民族事件和庆祝有关的特殊日子、星期和月份。民族节日、纪念日等都是学校举行庆祝的日子。在庆祝期间,老师将学生融入被纪念事件的活动之中。

贡献模式是老师将民族内容融入到课程中的最早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有几个大的缺陷。如,学生没有获得有关社会中的各民族和文化群体作用的全球性观点。甚至,他们将民族问题和事件作为国家发展过程的补充,以及语言艺术、社会学、艺术和其他中心学科领域的补充。贡献模式通常导致民族文化无足轻重,导致研究民族奇异的和特别的特征,并导致传统看法和混乱概念的加强。当焦点放在贡献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方面时,学生无法将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完全的和动态的整体来理解。使用此方法时,学生们在特殊事件或假日之前或之后都只能学到很少或根本学不到本民族群体的内容。

2.民族添加模式

将民族内容融入课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在不改变课程的基本结构、目的及特性的情况下将民族的内容、概念、术语及观点添加进课程中。添加模式通常是通过添加课程的书、单元或课程来完成的。这种方法并不改变课程的本质。

添加模式允许老师在不重建课程的基础上将民族内容加入到课程中,这样就保存了课程的重要内容、结果,并保存了课程的本质和目标。它最大的缺点是,通常会导致人们从主流历史学者、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的观点来审视民族内容,因为它并没有强调课程的重建。添加模式不能帮助学生从不同文化和民族观点看待社会,也不能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民族、种族、文化和宗教群体的历史和文化,是一种具有局限性的模式。

3.转换模式

转换模式根本不同于贡献模式和添加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课程法的基本观点,并使学生从不同民族的观点来看待观念、问题、术语。转变模式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课程构造不是罗列一长串民族群体、英雄和贡献,而是将不同的观点、内容等灌输到课程中去,以便提高学生理解社会的本质、发展和复杂性的能力。当学习美国历史、语言、音乐、艺术、科学和数学时,不应将重点放在不同民族和文化群体对主流美国社会和文化所作贡献的方式上,重点应放在美国共同文化和社会是如何在不同文化元素的复杂合成和相互作用中显露出来的。

4.社会行动模式

这种模式包括转换模式的全部因素,同时要求学生就他们已学过的与民族相关的概念、问题作出决定并采取行动。在这种方法中,学生研究如下一类的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行动来减少学校中的民族偏见?”他们收集有关证据,分析与综合他们的知识和价值观念、辨别具有选择性的行为,最后决定他们将采取什么行动以便减少学校的偏见。这种方法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教学生思考和作决定的技巧,赋予他们权利,并帮助他们获得一系列政治能力。

(二)用班克斯的理论分析我国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

已有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多是关于各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事例介绍和经验总结。在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中,大部分中小学只是将“民族团结”作为一次活动或者某段时间内活动的主题,活动形式纷繁却不能掩饰其在内容和本质上的空虚。例如:在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四讲,[3]一讲祖国的悠久历史;二讲祖国壮丽的山河、丰富的物产;三讲祖国的灿烂文化;四讲各民族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很多学校开展“五个一”[4]活动:讲一个民族故事、唱一首民族歌曲、学会一种民族礼节、制作一件民族工艺品、观看一部民族英雄影片。有的民族学校开发了自己的校本课程,[5]主要是民族知识类、民族体育类、民族艺术类、语言类。我国中小学都重视在节日、纪念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或者将民族内容作为活动主题,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但民族团结以及民族文化的内容只是添加在学校的活动里面,形式上的丰富只是一时的好奇和热闹,并没有树立学生们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识。

我国过去的课程范式是以工具理性至上的科学价值观为原则编订的国家课程,注重科学知识的传递,忽视了人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性。[6]民族团结教育一直作为德育中的一部分,是爱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也未能摆脱现代教育体系“一刀切”的现状,其课程从形式、内容到组织实施体现着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尴尬现状。现有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包括显性的科目课程、丰富的主题活动以及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隐性课程,基本处于贡献模式和添加模式阶段。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关注多是猎奇,焦点都放在贡献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方面,学生无法将民族文化作为一个完全的和动态的整体来理解。学生们在节庆日或假日前后只能学到很少或根本学不到该民族群体的内容。添加模式课程中只注重从主流的观点来审视民族内容,并没有强调课程的重建。添加模式不能帮助学生从不同文化和民族的观点看待社会,也不能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民族、种族、文化和宗教群体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一种具有局限性的模式。这两种课程模式不能建立各民族学生之间原生的感情联系,不能让学生们理解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生态和生活方式。结果就是,民族团结教育流于形式和表面,学生也就不能理解和体会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真谛。

在《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回顾与展望》[7]一文中,作者梳理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发展过程,并提出了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性质、目的、特点和实施的思考。从最初提倡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到试点推广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发展到今日将民族团结的内容纳入中小学考试的考查范围。从这一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转变不应仅是形式上的变化,也不能只是应急的措施,这更应是一种态度和理念的转变,民族团结教育要走上多元文化教育之路。

三、多元文化整合教育下的民族团结教育

1989年,费孝通先生从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第一次用“多元一体”概括了其演进和结构特点。“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的整体,但并非56个民族的简单相加,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独立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往,我来你往,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不同层次的民族认同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高层次的民族实质上是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于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从而获得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8]费先生的理论昭示我们不同的民族可以完满地融合在一起。作为多民族国家,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不断的族际利益的调适、和谐社会的建设来确保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在社会的整体进步中不断增进国家中各民族的相互认同感,以保证国家安定、民族团结与领土完整。

我国教育人类学家滕星教授所提出的“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就源于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9]指的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同时也要肩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内容,除了主体民族文化外,还要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不仅要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要学习主体民族文化,以提高少数民族青年一代适应主流文化社会的能力,求得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主体民族成员除了学习本民族文化外,还要适当地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民族平等和民族大家庭意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目的是继承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大家庭在经济上共同发展,在文化上共同繁荣,在政治上各民族相互尊重、平等、友好、和睦相处,最终实现各民族大团结。民族团结教育在内容和目的上,与多元文化整合教育都是切合的。现代化的学校教育体系,对社会起着整合多元文化的功能,对个人来讲,则是使个体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现代知识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现代人。我国在民族和文化上是多元一体的,那么,在学校教育体系内就应该实行“多元文化整合教育”。

我国现阶段在学校应该实行的多元文化教育,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工具性的。因此学生们不了解我国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真谛,对于民族文化的认识只是浮于表面,不能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原生的民族感情纽带就成为虚无的一种联系。民族团结教育也就徒有其五彩缤纷的外表。另外,在民族问题多次危机后,转而重视教育领域,着手抓民族团结教育,也不是解决之道。维护民族团结是全社会、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希望和责任,是系统工程,单靠学校教育是行不通的。而在学校里,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仅靠《纲要》指导下的一门课程也是不行的。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应具体分析各地的具体情况和文化传统,也不尽然要把所有的内容整合成文本的教材。只是从政治或者民族情感上强调民族团结教育,开设课程、开展活动,并不是真正的“民族团结教育”。没有多元文化教育,真正的民族团结又如何能落于实处?从某种程度上看,当丰富的、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团结精神被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对待,外在于个体或强加于个体时,就会脱离了人的意义和交互主体的交流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认识“民族团结”过程的主体纬度消失了。知识的目的就变成一种累积过程或范畴化过程,学生就无法建构起民族团结对于自我的意义。在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情境下,民族团结教育才有其依生的基础。因此,民族团结教育要走上多元文化教育之路。

在所有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培育下一代爱国主义情怀、宽容善良品德、全面知识能力和多元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各民族大团结永续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工程。

[1]教育部办公厅,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78/info1229326463756178.htm.

[2][9]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卢贵子.四讲——民族团结教育的好形式[J].中国民族,2009,(6).

[4]王秀琴.拓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中国民族教育,2006,(4).

[5]马毅鑫.开展民族教育的若干探索[J].中国民族教育,2008,(1).

[6]孟凡丽.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模式举要[J].民族教育研究,2007,(3).

[7]严庆,青觉.我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回顾与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07,(1).

[8]费孝通,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民族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我们的民族
民族团结之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主要内容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