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伙伴网络、资助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以吸收能力为调节变量

2010-03-06郑慕强徐宗玲

华东经济管理 2010年5期
关键词:吸收能力伙伴资助

郑慕强,徐宗玲

(1.厦门大学 南洋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2.汕头大学 商学院,广东 汕头 515063)

近年来,中小企业不只以拥有稀缺资源,同时通过不断的外部学习和知识创造来获取自己的竞争优势,作为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创新活动,已成为中小企业 “合作竞争”的新主题。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外部网络特征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做了主要的贡献,而企业不同网络成员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方式和程度是不尽相同的。商业伙伴给予企业新的信息流和知识流以及竞争压力,政府和行业协会是维护网络内企业发展的 “秩序”、或给予政策支持,大学等科研机构可能给予技术人才与新产品研发的帮助,银行则是便利资金周转。虽然作用方式不尽相同,但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的连结以及与政府、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都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起重要作用。在广东省,中小企业往往是以一个或者多个行政划分的镇为单位,集聚大量同行或相近行业的企业,数万家中小企业基本上都分行业地理集聚在行政镇中,形成了南粤区域发展的新景象,是区域创新活动的主力军。那么,这里的中小企业是怎样在其所处集聚网络内进行创新活动的呢?企业与地理集聚内不同网络成员的联系对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作用是否相同呢?企业把获取的信息与知识转化为技术成果是否与自身吸收和消化能力有关呢?我们将就上面的问题进行逐一分析。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外部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人际关系网络,也称为社会网络,是指为达到特定目的,人与人之间所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网络被引入到企业与企业关系中便成了企业网络。与人际关系网络对社会人影响一样,社会资本理论 (SCT)认为企业外部网络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起重要作用。自从Burt[1]把外部网络分为关系和位置 (结构)两个维度以及Thorelli[2]首次提出对网络质和量进行分类后,许多学者开始从这个角度来考察外部网络与技术创新的影响。张世勳[3]通过对台湾新竹工业园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外部网络强度、密度、互惠度等网络特征与企业产品、技术创新和财务等竞争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谢洪明和刘少川[4]考虑了产业集群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密度、强度和互惠度对企业学习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搜寻相关信息等 5大创新能力有显著正的影响。

企业与不同网络成员的联系对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作用是否相同呢?许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Lee和 Lee[5]把它们分为双边关系的伙伴型连结 (与供应商和客户)和单边关系的资助型连结 (政府、行业协会与科研机构),说明了伙伴型连结和资助型连结都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的影响。Samson[6]把网络中企业互惠的信息分为技术开发和市场战略信息,分别研究了企业与上游企业 (供应商)、下游企业(顾客)、同行企业对这些信息互惠的情况,通过对台湾自行车 52家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与上下游互惠这些信息的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总之,企业与不同网络对象的连结都对其进行技术创新活动起重要作用。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 1:企业伙伴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

假设 2:企业资助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

(二)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

吸收能力是企业获取自身竞争优势的一种特质资源,表现为识别外部技术知识、市场信息和相关政策,消化并整合内部资源,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吸收能力和组织学习密切相关,而创新又是组织学习的产物,所以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一种逻辑上的因果关系[7]。很多研究都表明,吸收能力能够促进企业的知识、信息和技术转移,有助于产品和工艺的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Lane和Salk[8]研究高科技企业的技术转移时发现,企业自身技术能力的强弱是影响技术转移绩效的重要原因。

企业进行创新活动都是在 “干中学”中完成的,通过与其他网络成员的联系,进行学习、模仿和创造新技术来实现自身的创新[9]。总的来说,造成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差异这一现象的原因有许多,比如企业拥有不同的地理位置、政策、信息等,而吸收能力的差异无疑是最主要的。创新的开展强调企业与外界的互动以及企业内各部门之间的交互作用,其过程的本质就是一个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和外部信息的过程。所以,我们提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 3:企业吸收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

(三)吸收能力与外部网络的交互作用

根据企业社会资本理论与资源基础理论,企业进行创新活动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可以分为两种:外部资源与自身吸收能力。外部资源是存在于网络中潜在的信息和资源;自身吸收能力是企业识别和获取外部资源与信息的能力,它是的一种动态的、特殊的无形资源,也可以说是内部资源的动态化,它们共同决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果。伙伴网络和资助网络是企业所拥有的潜在资源,它必须通过企业自身吸收能力才能最终转化为创新成果。

作为企业外部资源的伙伴网络和资助网络怎样与吸收能力共同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效果呢?许多学者认为具有强吸收能力的企业能在相同存量的知识溢出中获得更大的价值,并把这种效应称为吸收能力的 “调节作用”。Cohen和Levinthal[10]首先提出了吸收能力作为调节变量的概念模型,这个模型最重要的特征是企业的吸收能力决定了其利用外部知识的程度。Zaheer和Bell[11]指出吸收能力在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扮演了双重作用,首先,企业具备吸收能力的水平更高,企业更能意识到知识溢出的重要性,以此推出新产品;其次,每家企业在知识溢出中确定和辨别有用信息的能力依赖于其吸收能力,企业具备的吸收能力越强,其越能有效地利用外部知识,更好地与内部产生知识流融合,从而提升技术创新绩效。国内学者Gao等人[12]通过比较来自西安和广东惠州 174家企业的数据,综合考虑外资企业和本地网络连结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后发现,吸收能力同时在企业商业连结与技术创新和大学连结与技术创新中起调节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假设:

假设 4:吸收能力在企业伙伴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调节作用。

假设 5:吸收能力在企业资助网络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起调节作用。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一)数据与样本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来收集样本数据,问卷首先以小样本 (15份)在广东汕头谷饶内衣行业发放,预试问卷设计的合理性和行业具体情况,再通过问卷回收和访谈情况对问卷进行修改,使受访者能迅速准确地理解。问卷调查从 2008年1月到 2008年5月分别在广东的内衣行业和不锈钢行业进行,发放问卷总数 363份 (其中内衣行业 221份、不锈钢行业 142份),回收问卷总数 265份,回收率 73.24%;有效问卷 224份 (其中内衣行业 143份、不锈钢行业 81份),有效问卷率 61.71%。另外,受访企业成立年限都超过 3年,超过平均年限 9年的企业有 96家 (42.86%);内衣行业的企业143家 (63.84%);员工人数大于 100人的 79家(35.27%)。

(二)变量定义及测量

本文主要探讨企业伙伴网络、资助网络、吸收能力以及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变量的测量条目都参考了已有的研究成果 (见表 1量表来源),并根据实际研究对象和研究可行性进行了问卷调查以获取数据。本量表的所有问题条目均采用李克特七点尺度来计分,从 “决不同意”到“深有同感”,分别给予 1到 7不同程度的评分。问卷主体部分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分别测量伙伴网络特征和资助网络特征的各 16个条目、第二部分是测量吸收能力的 7个条目、第三部分是测量技术创新绩效的 6个条目。

我们对伙伴网络与资助网络的测量包括三个二级指标(1)网络规模:过去 3年间与企业联系的网络成员的数量情况;(2)网络强度:过去 3年间企业与网络成员联系的频繁程度;(3)网络互惠度:过去 3年间,企业在市场、研发等方面对外部网络的依赖程度。吸收能力指企业能够理解已获得的有用知识和信息、识别其对现有知识的用途、并用于工艺创新、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综合情况,采用 “过程的”测量方式。技术创新绩效指过去三年间企业新产品开发数量、申请的专利数量、新产品开发速度、成功率以及新产品产值占销售总额比重和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创新水平的综合技术创新情况。

另外,相关研究告诉我们企业自身情况以及组织和环境等因素可能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影响。所以对以下可能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进行控制:企业成立年限、所处行业、企业规模 (员工人数)。根据问卷信息,我们把企业成立年限是否大于平均年限 (9年)、是否属于内衣行业、员工人数是否大于 100人进行区分,如果是令其为 “1”,否则为“0”。

(三)变量的因子分析与量表信度、效度分析

由于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条目全部来自过去公开发表的文献,而且,我们还通过相关领域专家和业界人士咨询与问卷预测以修正题项表述的不当之处。因此,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如表 1所示,各个变量的 Cronbachα值均大于0.70,说明本研究的问卷设计在内容一致上的可信度良好。各个变量的 KMO值均大于 0.70,累积因素解释量都高于0.70,所以量表具有很好的建构效度[13]。

表 1 量表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

三、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 2列出了所有测度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度。可以清楚看到,伙伴网络、资助网络、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以及控制变量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表 2 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系数表

(二)研究假设的验证

我们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来检验吸收能力分别与伙伴网络和资助网络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表 3给出了伙伴网络、资助网络分别与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回归结果。模型 2中伙伴网络和资助网络的系数分别为 0.351(P<0.01)和 0.332(P<0.01)。所以,假设 1认为伙伴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和假设2认为资助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都得到支持,也就是企业拥有规模更大、互惠程度更高的伙伴和资助网络,企业就可能获取更好的创新成果。同理,模型 2中吸收能力的系数 0.154(P<0.05),假设 3预测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正相关也通过检验,也就是说吸收能力越强,企业就越有可能获取更高的技术创新成果。

假设 4和假设 5认为吸收能力在伙伴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以及吸收能力在资助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都起调节作用。为检验这两个假设,我们分别用吸收能力与伙伴网络和资助网络交叉相乘结果放进回归方程中。另外,我们把变量都转化为以平均值为中心 (mean-centered)的分数后再进行回归,这样可以大大减低来自交叉项相乘变量与其组成变量的共线性问题[16]。模型3中伙伴网络与吸收能力交互作用项和模型 4中资助网络与吸收能力交互作用项的系数为0.198(P<0.05)和 0.191(P<0.05), 所以假设 4和假设5也都得到验证,也就是伙伴网络与资助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强度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

表 3 层次回归分析结果:企业伙伴网络和吸收能力影响效果分析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文献探索来构建理论模型,选择 224家地理集聚的中小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了伙伴网络、资助网络分别与吸收能力和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虽然不同的网络成员拥有不同的技术信息、知识和环境,但伙伴网络与资助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了伙伴网络和资助网络虽然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作用方式和途径不同,但是结果是相同的,都有利于企业对技术创新成果的获取。

(2)作为企业对外界潜在技术知识、市场信息和相关政策进行识别、消化和整合,并最终将之应用于商业化目的以获得创新成果的吸收能力,分别在伙伴网络与技术创新绩效和资助网络与创新绩效之间起调节作用。

(3)对广东地理集聚内中小企业,考虑自身吸收能力作用时,企业规模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作用,企业所处行业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而企业成立年限则对技术创新绩效也没有显著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中小企业外部网络、吸收能力以及技术创新绩效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积极培育和发展企业外部网络关系 (伙伴网络和资助网络)平台。为了获取好的技术创新绩效,中小企业必须积极主动地构建与自己的伙伴网络与资助网络,加强与它们联系的强度和广度,体现网络内成员利益一体化,提高相互依赖性和信任度。通过这样的平台,网络成员之间能有效地相互学习实现新信息和知识的互惠,以获取技术创新绩效。不能只重视某些网络成员而忽略其它成员。

第二,鉴于吸收能力的作用,企业只构建外部网络平台是难以提高技术创新绩效的,应更重视提高以获取和利用新知识为导向,不断提升对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获取、整合、转化能力。譬如,引进高技术人才、成立创新研发团队和聘用专家顾问等。同时,政府或行业协会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促进产学研的开展、为当地企业开专门招聘会专场、专利保护法律化、技术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等等来帮助企业提升自身吸收能力。

第三,制定未来企业发展的蓝图,确立 “做大做强”企业的使命。中小企业做大规模了,一般来说资金就比较雄厚、部门分工也就比较细、外部网络的构建也比较完善,使其有利于对新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有利于获取更多的创新成果。同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也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帮助其不断发展壮大。

[1]Burt R S.Toward a Structural Theory of Action:Network Models of Social Structure,Percep tion and Action[M].New York:Academ ic Press,1982:126-135.

[2]Thorelli H B.Networks:Between Markets and H ierarch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6,7:37-51.

[3]张世勳.地理群聚内厂商之网络关系对其竞争力影响之研究 [D].台湾:朝阳科技大学,2002.

[4]谢洪明,刘少川.产业集群、网络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 [J].管理工程学报,2007,21(2):15-19.

[5]Lee C,Lee K.Internal Capabilities,External Networks,and Performance:A Study on Technology-Based Ventur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615-640.

[6]Wong S,Ming Y.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and Firm Performance:The Case of the Bicycle Industry in Taiwan[J].Asian Business&Management,2005,(4):67-91.

[7]Nahapiet J,Ghoshal S.Social Capital.Intellectual Capital,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1121-1146.

[8]Lane P J,Salk J E,Lyles MA.Absorp tive capacity,learning,and performance in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1139-1161.

[9]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结点连结及其效率评价研究 [J].管理世界,2007,(1):105-112.

[10]Cohen J,Levinthal D A,Absorp 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128-152.

[11]Zaheer A,Bell G.Benefiting from network position:Firm capabilities,structural holes,and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9):809-825.

[12]Gao S X,Xu K,Yang J J.Managerial Ties,Absorptive Capacity,and Innovation[J].Asia Pacific Journal Management,2008,(9):395-412.

[13]马庆国.管理统计:数据获取、统计原理、SPSS工具与应用研究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4]Jansen,Bosch.Managing Potential and Realized Absorptive Capacity:How Do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Matte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5,48(6):999.

[15]Cooke P,Clifton N.Social Capital,Firm Embeddednes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Regional Studies,2002,(8):1065-1077.

[16]Aiken K S,West S C.Multip le regression:Testing and interpreting interactions[J].Newbury Park,CA:Sage,1991,(2):75-93.

猜你喜欢

吸收能力伙伴资助
伙伴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新伙伴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我的好伙伴“苍苍”
金融环境对OFDI反向技术吸收能力的再探索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企业知识搜寻、吸收能力对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