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研究*

2010-02-18艾炎军邹叶茂蔡国辉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10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农民院校

艾炎军 邹叶茂 蔡国辉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研究*

艾炎军 邹叶茂 蔡国辉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0)

高职院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探讨了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了高职院校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对策。

高职院校;农村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要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关键是农民自身的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关键也是农民的素质。培养和造就新农民,教育是根本。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近年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地高职院校抓紧有利时机快速发展起来,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最高层次,高职教育理应承担起新农村建设的重任。研究高职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对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进行分析,寻找更有效的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教育和培训形式,目的就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现状

(一)高职院校开展适应农村需要的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

近几年,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逐渐深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事业有了很大的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始发生深层次的变革,农业产业结构正在进行升级,农业科技含量也大幅度提高,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正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因此,农村对涉农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2008年对湖北农村的调研显示,在新农村建设中,急需农业生物、农业信息、农业机械与设施、农业化学、农业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副产品经营等类别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新农村建设,人才是关键。回望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农村企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减慢,其原因主要是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缺乏,其中,相关的管理、技术人员的匮乏无疑是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的最核心问题。

高职院校应运而生,农业类高职院校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2008年,我国已有农业类高职院校400多所,在校学生达300万人。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对管理、技术人员的需求,涉农高职院校积极响应,重点进行农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积极与涉农企业联系,及时进行生产、管理及技术人员的交流,针对农村急需专业人才的现状开设了种子经营、生物农药和沼气技术等新专业,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该学院在探索过程中树立了与农业高职教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理念,办学方向更加明确,改革思路日益清晰,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而且培养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农业职业教育特色日渐鲜明。事实证明,高职院校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紧密联系实际,不仅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更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急需的人才。

可以肯定,在当前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的历史阶段,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促进下,我国高职教育必将在培养农业高技能人才、高素质农业劳动者方面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并提高其收入水平

新农村建设要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就业,以减少农业人口,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升级,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仅仅掌握初中文化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高职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主阵地,通过吸收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能有效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目前,湖北省各地都已开设了农民工培训基地,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具有教育功能,可以通过使受培训者受到一定的专业教育和训练而提高其文化技术水平,从而使其未来取得收入的能力得到提高。无论是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转移就业,农民工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由低技能型向高素质型转化。

(三)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送技术下乡,促进驻地农民素质的提高

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较少,对于改变现有农村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大障碍。在新形势下,面对开发科技含量高、有较大利润空间产品的要求,现有的农民不能担当,常常是越偏远的地区,农业生产科技应用水平越低,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越差。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工作。

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到农村进行农业技术服务,既巩固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实践技能,也为农村带来了文化和技术。随着新农村建设对所需的农业生产技术骨干和农村脱贫致富带头人的素质要求的提高,涉农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联合促进当地农民素质的提高必将成为一种趋势。

(四)高职院校“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提升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各地正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为农村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储备人才,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主要做法是:(1)从农村选送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培养前途的优秀人员到高职院校进行委托培养;(2)从农村选拔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优秀人员参加在职大专学历教育。事实证明,那些从农村选拔出来的优秀人员,经深造返回农村后,大多数能把先进观念、技术和管理方法带入农村,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深受农民欢迎。如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受省农业厅委托,已连续培养4届农村大学生,毕业生达486人,广泛分布在湖北省各个县市乡村,成为乡村发展的骨干和致富带头人,有力地促进了湖北省的新农村建设。

高职院校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涉农专业遇冷,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缺乏有效组织

农业类高职院校长期受到社会“轻农”思想的影响,自身规模较小,社会认可度较低,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农业类高职院校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农业类专业招不到学生,培养出的优秀人才极易流失到其他领域等。仅有的一些农业高职院校虽然有一流的专家,但缺乏有效的组织,不能对新农村建设发挥自己的作用。专家们虽然有技术,但多数停留在研究理论层面,找不到实际途径直接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中。最近几年,虽然国家以行政方式组织开展了针对农村实际的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但由于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部门多,管理上自成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整合难度大,难以有效地协调,浪费了资源,影响了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教学模式需要改进,师资条件有待提高

由于历史的原因,农业类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偏低,教学模式改革一直徘徊不前,长期沿用以前的教学管理模式,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农业类职业院校沿用办学老路子,缺乏现代职业教育应有的市场性、开放性和多样性,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影响了毕业生质量,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长期的滞后发展导致部分农业高职院校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师对专业发展行情不了解,对最新的生产管理知识、技术工艺不清楚,实践能力不强,教学脱离生产实际。很多农业类职业院校没有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更谈不上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样的办学条件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三)农民本身基础素质不高,教育难度大

农民学员比一般学生更难教、更难管,常常需要耗费高职院校的大量精力。如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承担省“一村一名大学生”教育工作,来自不同地区的农民学员,有的年纪大、记忆力差、不会学,有的一心放在自家生产上而不愿参加学习,有的在外打工,没时间参加正常学习,还有的认为农民职业教育只是形式,因而不愿意认真学习。

(四)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落后,技术服务效果欠佳

从调查中了解到,农民迫切需要实用的农业技术知识,非常欢迎技术人员到村里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但有些教育形式和培训内容与农民实际需要相差较远,没有专门针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需求进行设计,很多只是发发材料、放放光盘,或者是请一两个专家教授讲上一两节课,不能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也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目前,大多数农村教育与农民培训都是由政府牵头组织的,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农民反感这种方式,大大损害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临时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材料往往与农民实际需要存在很大差别,农民不想听、不想看、不想学,导致技术服务效果欠佳。

高职院校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对策

(一)重视涉农高职院校的发展,加强组织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

首先,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涉农高职院校的发展,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氛围。目前,涉农高职教育是一种弱势教育类别,仅仅依靠高职院校自身的拼搏难以取得较大的成就。发展涉农高职教育主要是政府行为,国家应成为涉农高职院校办学的投入主体。在对高职教育加以扶持时,应对涉农高职教育进行单独预算,并进行连续性的规划,提供持续的政策保障。在具体开展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政府应加强组织,简化中间环节,让高职院校直接与基层接触,参与新农村建设。

其次,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优秀人才投入到涉农高职教育和新农村建设中去。如对于报考涉农专业、自愿毕业后去农村工作的学生,可参照相关规定适当降低高考录取分数线,并给予较大幅度的学费减免优惠。再如,在农村基层干部选拔时,优先录用取得涉农高职教育毕业证书或农业类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乡镇农技部门优先录用涉农高职教育毕业生;乡镇级公务员考核需测试农业生产综合知识;对于涉农专业毕业的学生给予公务员考试加分的政策优惠等。

(二)改进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高职院校要切实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真正与农业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要根据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深入到企业和农村,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采用“订单”培养等方式,按照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其次,要及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增设如种植技术、种子经营、水产养殖技术、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专业。再次,为了高职院校长远的发展,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办好自己的骨干专业,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品牌专业。

师资力量的强弱是决定一切工作成败的根本。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引进企业专家,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重点培养年轻教师,让他们成为热心农业发展的专家。

(三)利用校企合作,改进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近年来,高职院校大大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拥有很多长期合作的单位和企业。高职毕业生到相关企业工作,使高职院校拥有了一定的社会资源。许多农业领域的企业迫切希望打开农村这个巨大的市场,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派出自己的优秀员工到农村进行产品推广或技术服务,而高职院校每年都要安排大量的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可以借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机会,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派出实习生向农民提供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这样,企业可以付出较低的成本,学生可以得到实践锻炼,农民可以获得连续的技术服务,是一种“三赢”的好事。

除了安排学生实习送科技下乡外,还可以通过项目实施的方式促进农村技术推广。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进行农业应用科技研究、发明和推广,可以将项目的研究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还可以进一步联合企业在农村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益好的农业生产基地,逐步提高当地农业的技术层次。

[1]温景文.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为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培养新型农业高职人才[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3,(2).

[2]贺志强.农业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5.

[3]毛德智.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6.

G710

A

1672-5727(2010)10-0010-02

*本文系教育部专项课题子课题《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对新农村建设的研究》(课题批准号:EJA07025415)的部分成果

艾炎军(1980—),男,湖北天门人,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动物遗传与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农民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试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落实方案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