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构建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2010-02-17李玉兰许丽丽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33期
关键词:生物制药工学结合工学

李玉兰,许丽丽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宁波 315000)

以“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构建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李玉兰,许丽丽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宁波 315000)

本文结合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际,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建立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高职;生物制药技术;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已将生物制药产业作为经济中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中的支柱产业来发展,然而,我国快速发展的生物制药行业存在许多不足,其中,缺乏产业化必需的专业技术人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化进程,已成为产业发展与升级的瓶颈。如何培养面向生物制药产业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是有效解决的方法之一。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工学结合”,学校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双师”能力和改善师资队伍的“双师”结构;学生可以提高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企业可以有目的地培养、选择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减少培养成本,同时承担社会责任。由此可以看出,“工学结合”是对于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实现“多赢”的选择。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就是要构建和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和职业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本文拟结合我校生物制药专业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探讨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 当前高职学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 “唯学”型课程体系

这种问题倾向主要存在于传统的三年制专科院校,这类院校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是继本科院校之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其课程体系几乎是本科的“压缩型”,只注重高等教育中的“学科性”、“系统性”,而忽略了其“职业性”的特征,忽略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2 “唯工”型课程体系

这种问题倾向主要存在于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在长期中职教育的“惯性”作用与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这类院校的教育过分强调职业性,对学生只注重单纯技术性培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高等”层面的教育体现得不够完善,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3 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不利于“工学结合”的推进

选修课比例偏小,必修课占据大量课时,不利于满足企业对特殊知识的需求和学生对岗位的兴趣选择。适当减少必修课的比例,针对企业不同需要,增加指定选修课。

1.4 忽视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

无论是“唯学”还是“唯工”,各类院校都把计算机课程学时压缩得很少,授课内容也很基础。随着现代生物制药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精密分析仪器都需要计算机工作站,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对每位工作人员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2 生物制药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2.1 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体现着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结构及专业特色,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根据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特点及市场的需求,培养目标由基本培养目标和岗位目标组成。基本培养目标是每个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达到的目标,根据各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我校确定的基本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遵守生物制药产业的有关政策法规,具有生物制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操技能,能从事生物药物(含抗生素)的生产、质量控制和工艺过程设计等以及有关企业管理与产品流通第一线所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不同企业对同一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要求的差异,把学生分成若干班,按岗(如生产、质控、销售等)或企业定向需要,确定有针对性的岗位目标,加以强化。

2.2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称之为技能。生物药物的制造过程比较复杂,跨学科、综合性强,涉及到的技能也较多,在提炼岗位职业技能时要针对第一线的实际需求,重点整合在各生产工艺中具有共性的技能。

2.2.1 专业基本技能 规范操作各种常用仪器;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生物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分析。该部分技能是掌握生物制药其他技能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一些实验员岗位上,亦可成为主要的岗位职业技能。

2.2.2 生物制药生产技能 发酵生产技能、生化分离生产技能、细胞培养技能、制剂生产技能、生产设备操作技能等,是劳动部颁布工种发酵工程制药工、生化药品提取工、药物制剂工等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2.2.3 分析检验技能 包括制药及相关过程中的药物分析、生物医药分析、药物检验、微生物学检验、药品包装检验等,主要技能可归纳为滴定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技术(红外、紫外),色谱分析技术(高效液相、气相),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等,是劳动部颁布工种药物检验工的主要岗位职业技能。

2.2.4 拓展技能 以管理学、营销与谈判、药事管理学、药学综合知识为基础,主要满足生产管理、医药购销等岗位需求,是由于就业面的拓展而衍生的岗位职业技能。

这个技能体系对于个体来说,在有限的学时中完全掌握以上所有核心技能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就业意向以及个体的兴趣爱好,选取1~2项核心技能进行特长培养,即专业上的“宽口径”与个体上的“窄口径”相结合。

3 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技能这一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及专业能力进行有机结合,以实训课程为主线,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以核心技能为中轴组织教学的开展,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把握“适度、够用”的原则。同时,考虑到学生毕业时的适应性和“大药学”的就业岗位群,在体系中还应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宽广的课程选择范围。

3.2 课程结构合理构架

本专业的课程结构由基础素质模块、专业知识与核心技能模块和选修模块三部分组成。基础素质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英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与创业意识、身体素质。通过在校的大班教学和第二课堂完成。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势与政策、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应用文写作、素质拓展等。

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岗位性质做出相应要求,每一岗位的学生有其指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指定选修课有三个限选课程包:发酵工程制药工课程包、生化药品提取工课程包及药物检验工课程包。自由选修课主要开设医药营销、医药企业管理、中医药概论等课程。

专业知识与核心技能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在校内一体化实验室、实训车间和有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业以“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每学期均以实训课程为主导,辅以理论课程与自由选修课程的传授。开设的主要课程有:①基础化学实验技能实训,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②专业化学实验技能实训,包括生物化学、生物药品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③药物分析与检测技术实训,包括产品的质量监控与分析、制药企业的安全与环保。④生物制药技术综合实训,包括以微生物筛选、鉴别、培养、保存等为主的微生物技术;发酵技术;从生物体、组织、细胞中获得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技术;疫苗制备技术;制剂技术等。⑤生物制药设备保管与养护技术实训,包括化工制图、生物制药设备。在上述实训课程开设的同时辅以基础化学、生物化学、生物药品化学、仪器分析、微生物学、药物制剂学、药事管理与法规等理论课程的教学。

4 高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特色与经验

4.1 体现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但它又反过来服务和服从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建设只能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内和引导下进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何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经过近几年的实践,笔者初步找到了解决的途径,①课程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职业岗位要求,分析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核心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质,据此设置出所需的核心技术课程和职业技能课;再确定核心技术课之外的、专业必须的专业基本技能课,然后根据核心技术课、职业技能课的需要,并从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设计基础素质课和特色课。这样从教学目标上确立了“工学结合”的培养理念。②课程实施的“仿真式”和“体验式”。这也是我们实现“工学结合”,“做中学、学中做”的主要途径。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购置专业技能训练软件,让学生进行“仿真式”训练,同时利用校内一体化实验室、实训车间和校外实习企业,让学生进行“体验式”观摩和动手操作实习。③师资队伍的“双师型”。根据我校师资培养政策,专业课、基础课教师必须深入行业企业参与生产服务,时间是三年内,并且不得少于六个月,这项工作已成为职称评定的必须条件。这一政策确保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也保证了“工学结合”课程目标的实现。

4.2 体现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具有明确的职业性、实用性、实践性和高层次性。我们构建的课程体系的三个模块较好地满足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它与知识型、研发型、技能型人才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显著的区别。联系在于应用型人才也同样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区别在于它既不需要知识型(学科型)人才那么丰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也不需要技能型(技艺型)人才那么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艺,更不需要研发型(创新型)人才那种研发能力和创新品质。因此,要求应用型人才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关键是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4.3 体现了适用性(适宜和实用)的价值取向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根据生产或服务的现实需要,重视倾向于现成、实用技术与规范的经验知识的获得,强调实践知识的体验;重理论知识中相关结论的使用而轻其推导过程;更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高职教育课程内容必须适应当时、当地所属的特定行业、职业的要求,即要求知识、技能、态度等课程内容适宜而实用。所谓“适宜”就是要符合实际需要,所谓“实用”就是要能在实际中应用。高职教育课程给予学生的技能与态度既不能过时,又不能超越现实太远;知识既要坚持专业方向,又要具有一定发展潜力。

4.4 体现了学校特色和优势

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与服务区域经济的结合上,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特定要求。浙江是医药大省,生物制药又是医药行业的朝阳产业,我校是有着20多年办学历史的独立设置的医药类院校,学校的办学宗旨是“立足浙江,面向全国,依托医药行业,服务医药行业”。学校上下已经形成共识:要在“药”字上下功夫,在“药”字上创特色,在“药”字上铸品牌。为此,我校绝大多数专业在课程模块里都增加了药学课程,包括药物制剂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药事法规、医药营销等课程。

与国外相比,由于我国现代生物制药业起步较晚,发展得不完善,作为一个产业还处于“初创期”,给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为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既要有“超前意识”满足市场需求趋势,培养面向第一线的高素质现代生物制药产业工人,又要拓展生物制药技术的“内涵”,充分利用我校在医药行业内的优势,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行业内转岗能力,积极为医药行业的发展服务。

[1]李玉兰,罗文华,白锦表.基于校企合作的(医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药业,2010,(19)12:11-12.

[2]罗文华,李玉兰,胡运昌.依托行业优势,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服务社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5):17-18.

[3]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26-27.

[4]任爱珍,刘荣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1:50-53.

[5]邱玉华,李运山.高职生物制药专业中的工学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652.

Establishing a curriculum system for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work-study integration training mode

LI Yulan,XU Lili
(Zhejia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Ningbo 315000,China)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reform of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our school,analyz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echnical ability requirements and finally establishes a curriculum system for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work-study integration training mode.

Work-study integration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Curriculum system

G718.5

C

1673-7210(2010)11(c)-093-03

浙江省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构建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生物制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批准号:甬教科规办[2008]8号)。

2010-09-25)

猜你喜欢

生物制药工学结合工学
广东中农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盐工学人
生物制药的研究和发展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江苏省生物制药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探讨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