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对话赢得课堂的精彩

2010-02-17包清宁江苏省淮安市王营镇中心小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9期
关键词:交流课文文本

包清宁(江苏省淮安市王营镇中心小学)

用对话赢得课堂的精彩

包清宁(江苏省淮安市王营镇中心小学)

新《课标》的理念,带来了一场教学革命,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语文课程标准》以“对话”来界定语文教学,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正充盈着如今的语文课堂,课堂也因“对话”而变得更精彩,它展示了新课程理念下富于灵性和生命性的课堂景观。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教师的“对话”呢?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成功的、有效的“对话”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一、潜心会文,让学生在品读中获得体验和领悟

语文教材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篇文章,而是一个富有生命的载体。打开课本,就是激活一个生命。《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首先就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带着虔诚虚心的态度去研读文本。教师要让学生目视文字,进而在头脑中产生画面,借助自己的经历、体验,构建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让自己沉浸于课文的情境,在那样特定的时空中与课文里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样,文字就不再是静止的符号,而是有声有色的画面和各种各样充满生命活力的形象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交流彼此的感受、体会,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比较、分析、理解,建构自己新的感悟、新的体验,并大胆地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体悟。这样,让学生在专心阅读、静心体味中实现思想情感的交流、碰撞,课堂就会成为学生彰显个性的精彩舞台。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家苏叔阳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个残疾教师的形象,文章善于用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次阅读课文,边读边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交流:作家苏叔阳的启蒙老师刘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语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为什么这样说?交流讨论中,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刘老师非常热爱生活。因为他虽然失去了左腿,可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每到春天,他还和平常人一样跑着放风筝,笑着面对生活。”有的说:“刘老师很乐观,很坚强。因为他是一个残疾人,可是他却和正常人一样给学生上课,带学生放风筝,他的意志非常坚强。”还有的说:“刘老师的乐观还体现在他笑谈腿疾,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对话,在对话中体现出个性化的理解,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

二、激发情感,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敞开心扉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情感易于被激发,且儿童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他们的认识会更丰富,体验会更深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情感之弦,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引导学生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引起情感共鸣,从而使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深刻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卢沟桥烽火》一文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诵读感悟,认清日寇侵略罪行,并激发他们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 1937年 7月 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读一读课文,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教学伊始,教师就以饱含情感的语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自读课文。)

师: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呢?

(在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进一步用启发性的话题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生 1:我从“全副武装”“气势汹汹”“恼羞成怒”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是有备而来的,他们仗着人多势众,蓄意向中国士兵挑衅,气焰十分嚣张,嘴脸十分丑陋。

生 2:我从“‘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这句话中读出敌人心狠手辣,一心想置我守桥士兵于死地,真是狼子野心啊!

生 3:从“大声喝问”“当即严词拒绝”“立即开枪还击”中,我体会到中国守军正义凛然、誓死卫国的崇高精神。

生 4:“显然”一词充分表现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一眼看穿了日本侵略者的狰狞面目。

……

课堂上,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并与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因而都表现得兴致高昂,都想一吐为快。师生动心动情,情感的共鸣促进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间对话的深入,而对话的深入更为体验文中的情感推波助澜。这样的心灵对话,对学生来说,绝对是深刻的。

三、巧设话题,让学生在疑惑矛盾中交流互动

对话教学就是提倡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强调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展开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融。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内心深处的这种强烈的探究欲望,根据文本语言的精妙,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精心设计问题,以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感召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体悟文本的蕴蓄,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实现有效的课堂对话。

《孔子春游》中,“水是真君子”是一文的纲要,但要深刻地理解这句话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教学时,我设计这样一个话题来引导学生:水在你的心目中具有怎样的品质呢?如果让你来赞扬水,你会怎么说呢?经过研读课文,相互交流,有学生回答:“水的志向是流向大海,为此,它穿山岩,凿石壁,可见它在前进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许多艰难险阻,但它不畏困难,勇往直前,朝着理想奔去,这种精神令人敬佩。”有学生回答:“水默默无闻,它无私地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一切生灵,真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有的说:“水受到阻拦,或慢或转,它好像知道谦和礼让。”有的说:“水或深或浅,清澈透明,它好像很纯洁。”……

在学生疑惑的地方、在课文的重点处巧设话题,让他们动脑思考,讨论交流,巧妙地启发了学生,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广阔博大的中华文化,从而深刻地领悟了文本的内涵。这样的交流互动环节让学生收获的是沉甸甸的语文素养。

课堂因对话而精彩,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采用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对话。一般说来,要实现有效对话,潜心会文是前提,激发情感是关键,而巧设话题是有效方法。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当教师、学生、文本三个对话的生命主体互为“知己”,心心相印之时,阅读教学的过程就真正成为视界融合、精神沟通、心灵碰撞的过程,成为发展思想、完善人格的美妙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怎不是一种享受呢?

猜你喜欢

交流课文文本
如此交流,太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