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三维目标 提高课堂实效

2010-02-17林卫平福建省建瓯第四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9期
关键词:荷叶价值观情感

林卫平(福建省建瓯第四中学)

落实三维目标 提高课堂实效

林卫平(福建省建瓯第四中学)

新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三维目标的要求已为人所知。在大多数教师的教案中,三维目标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却不尽如人意。语文课堂还存在着“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仍只关注知识目标的落实而忽视学生语文知识形成的过程,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支撑起人的智慧和素养。单单有了知识、技能不等于形成智慧和素养。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独立传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过程与方法”要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联结在一起。

那么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并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境,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蓄势

情感态度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产生综合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

有位教师在教学《土地的誓言》时,课前先让学生观看“九◦一八事变”影视片断,重点观看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场景,还在大屏幕上展示东北原野富有地域特色的景物,在《松花江上》的乐曲声中,教师再用充满感情的语调导入:“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却不能回。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作家端木蕻良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章……”

一席动情的话语,唤起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对侵占我大好河山的日寇的愤恨。奠定了课文学习的情感基调。

教学《荷叶 母亲》时,我用歌曲《母亲》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的情感。并以一段文字导入:“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情感。它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温暖如春;它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了岁月的风尘依然清澈纯净。歌唱家用优美的歌声来传递母爱,那么文学家冰心奶奶又是用怎样的语言来传递这份深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冰心对母爱的倾诉吧。”课堂创设的情境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学生在歌声中,轻松愉快地走进课堂,走进文本。

现行的教材多是蕴含着大智慧、真感情的名篇佳作:有远行独游的孤寂,有天人相隔的悲戚,有对故土的眷恋,有对亲情的歌咏……我们教师如果能深入到文本的喜、怒、哀、乐中,把作者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灵魂,学生又怎会不被打动和感染,又怎会不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呢?

二、指导学法,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有机融合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理念。语文课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学习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的学法指导,以使学生能一步一步拾级而上,有所积累,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仅是教学生读书而不是教学生学会读书,学生在课堂上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自主阅读、主动汲取。这种只重知识不重过程方法的教学是我们所要摒弃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我们要想办法通过教师有效的操作与引领,设置合理的教学程序,既落实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品悟,又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朗读是感受课文的最好方法。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了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近年来,语文界的名师高手们也常常提醒我们,要把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视为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及停顿、节拍、韵律和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等,在读中加深对文章意思和情感的体会。

例如教学《荷叶 母亲》时,我做了这样的指导: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冰心想到把母亲比作荷叶呢?

学生回答并齐读从“一回头忽然看见”开始到“水珠”(6、7自然段的内容)。

师:大家在朗读的时候语调不能太平淡,要有抑扬顿挫。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大家想想:哪些词该读重,哪些词该读轻,哪些词该读缓,哪些词该读急。

学生回答:读重的有“倾侧”“勇敢慈怜”,读轻的有“慢慢的”,读缓的有“散尽了”“流转无力”,读急的是“忽然”。

师总结:我们朗读时就是通过轻、重、缓、急的变化来表达我们对课文的理解。

(当学生再读一遍时,我发现学生关键词突出了,但句子的整体感没了!)

师:朗读时既要有轻、重、缓、急的变化也要注意文章整体的美感,语调语速的变化要尽量自然。

通过朗读,学生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情意美、意境美。

圈点批注是古人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圈点批注的过程不仅是对文章思考、品评、鉴赏的过程,也是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活动。指导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深入文本,品悟语言,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有极大意义。

例如在《台阶》的课堂教学中,我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引导学生品味细节,解读“父亲”的形象。我先为学生示范:“课文第 10、11自然段中‘低眉顺眼'写的是‘父亲'的神态,说明‘父亲'在村里从不与人争执,是个老实人。‘今天'‘明天'写出准备砌台阶的过程长,‘半个月'从时间上写出父亲的勤劳,一年也没有休息几天。”接着要求学生寻找一两个自己喜欢的文段进行批注。然后,请学生交流批注的结果。学生在交流“父亲”在过年那天洗脚时“母亲特别高兴”的原因时,有学生认为父亲平时“一般都去凼里洗”不在家里洗是为了省钱,不用消耗柴火烧热水;有学生认为父亲这样是省时,干完活顺便在凼里洗了脚,回家可以做别的事;有学生认为父亲图方便,回家洗又是盆子又是刷子麻烦。还有学生认为这是“父亲”关心“母亲”之举,省得回家洗“母亲”端水忙碌。一时间课堂上出现了讨论、质疑、答辩的热闹场面。随着学生一步步的分析,“父亲”忠厚老实、任劳任怨、关怀家人,为家庭修筑台阶而劳累了一辈子的特点逐渐凸显出来。学生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进行了碰撞,与作者的心灵进行交流,参与作者的共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三、链接生活,使学生能力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优化

新课程改革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化”,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阐述了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要性。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教学。因而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给学生创设一个展现自我情感、自我价值观的平台。从而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感悟,让自身情感与之碰撞,受其熏陶,加以完善,进一步提高。当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优化、夯实后,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也必将有更充足的理论作支撑。

例如在教《荷叶 母亲》这一课时,我这样引导:“同学们,我们读课文时要学会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在课文中读出相似的情感,相同的体验。这一朵红莲正是在这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护之下,安全地成长着,同学们请说说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的场景让你联想到生活中妈妈的什么动作,妈妈为你做的什么事?”有学生联想到自己生病时妈妈的细心照顾,有同学联想到遇到危险时妈妈的挺身而出,有同学联想到心情烦闷时妈妈的耐心开导。我进而启发学生:“当我们弱小的时候,当我们无助的时候,当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妈妈是那片荷叶,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们成长,那么我们同学有没有想过也成为妈妈的荷叶,给妈妈送去温馨,给妈妈送去关爱呢?请当过妈妈‘荷叶'的同学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的故事,请还没当过妈妈‘荷叶'的同学想想以后该怎么做。”在我的启发引导下,有的学生说出自己在母亲生病时照顾母亲的故事,也有的反省自己只知道接受爱,从没想到怎么回报母爱,以后一定要学会关爱妈妈,当妈妈的“荷叶”。至此,学生的情感由感受母爱升华到回报母爱。通过链接生活,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优化。

德国诗哲诺瓦利斯说:“情感本身才是人的全部生存赖以建立的基础,人必须通过活生生的个体的灵性去感受世界,而不是通过逻辑理性去分析认知世界。”所以,语文课堂要走向生活,走向学生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以此来实践三维目标,落实三维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荷叶价值观情感
我的价值观
荷叶像什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荷叶圆圆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荷叶伞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