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教学要以人为本

2010-02-17冯利群浙江省义乌市绣湖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9期
关键词:人格人文作文

冯利群(浙江省义乌市绣湖中学)

作文教学要以人为本

冯利群(浙江省义乌市绣湖中学)

作文教学不仅是表达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人文素质的形成过程。教学生作文的同时也是教他们学做人。因此,作文教学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他们美好的心灵,塑造他们崇高的道德情操的重要使命。那么,作文教学如何以人为本,关注并探求人的发展呢?笔者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一、呼唤人文回归,重视人格养成

文如其人,学作文与学做人原来就是水乳交融的一体。韩愈在古文运动中提出了“文以载道”的口号,这个“道”是指儒家的道德思想。如果我们赋予它新的含义,即文章要反映作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未尝不可。可长期以来,富有人文性的作文教学,却沦为工具性纯技能的训练,结果导致文道背向,人文分离,起负面影响,旷日持久。随着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当今社会大舞台上演绎的纷繁复杂的事态百像都会进入学生的视野,而这些无疑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势必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例如,许多学生的作文对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假”(如造假、假货等),麻木不仁,见惯不怪,习以为常,令人担心;有的学生还把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当做正面材料来展现。这些都反映了当代学生的心灵、思想已悄悄发生的一些微妙的变化,传统的价值观已逐渐解构,而新的价值观又尚未形成。

作文教学要弘扬人文精神,重视人格的养成,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作文本身规律的体现。因此,教师必须以自己积极健康的心态,以及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给他们一些正确的参照对象,引导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于此同时,让学生明白,古往今来,在文学创作上有成就有造诣的人,莫不是高尚的人。我们只有呼唤人文的回归,重视人格的养成,作文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自我”。

二、亲近生活,学会关爱生命

天地自然、日常生活中蕴藏着无数可描写的事物。“以我手写我心”,作文本是学生发表见解、宣泄感受的一片自由的天空,可是我们发现,一到作文,学生便抓耳挠腮,“想说爱你不容易”。作文知识讲了一大堆,但是具体到写作上,学生还是感到无话可说,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因长期生活在家庭和校园狭小空间内,视野狭窄,阅历有限,生活积累不够。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生活的熟视无睹,视而不见。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作文中的“无米之炊”,必须引导学生面向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爱生命、热爱生活,让生活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成为永不干涸的一泓清泉。如我们在偏僻的山乡,就不妨因地因时制宜,引导学生定点观察乡村景物,鼓励实践农事农活,组织调查乡情民俗,引导捕捉村野童趣。要把学生引向比他们自身生活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去抒写生活,评说是非,在广阔的时空里,自由驰骋心智与才华,从而提高学生的洞察力,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张扬个性,找回真我,释放生命活力

作文教学的真谛,在某种程度上,是让学生将写作视为表白内心、与人沟通的需要。作文能力是一种终身受用的生活能力,是人在言语上的自我完善、自我表现的需求。每个写作者都是有血肉、有灵性、有个性的人,作文应该展示人格的魅力,表现人性的灿烂,抒发生活的个性体验,理直气壮地表现“自我”。诸如描绘我的童年梦想,倾吐自己的肺腑之言,叙述我的本领技巧,抒写我的理想追求,发表我的主张见解,述说我的烦恼困惑,甚至表现我的气质风度等。“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古今中外的名篇,都有作者真实情感的参与。日本作家厨川白村在《苦闷的象征》中也指出文学创作的原动力在于作家内心的苦闷与冲动,由此产生了一种宣泄的欲望,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就形成了作品。文章只有渗透着作者的泪和笑才能真正打动人。作文训练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有积极的情感参与,把“心窝子的话说出来”。有了情感的参与,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才能充分挖掘其写作的潜能,激发写作兴趣。其实生活中蕴含了深厚丰富情感的材料比比皆是,《常回家看看》《懂你》中的悠悠深情,一定会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中国娃》通过常见的而又极富特色和深意的意象所展现的纯真的情感定会使学生怦然心动。若能真正调动学生的情感,学生在作文中就会搜寻生活中或记忆里朵朵触动心灵的浪花,其流畅的思维、飞扬的语言就会展现出无穷的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取材,可纵谈历史,尽情评说,可针砭时弊,指点江山;或把笔触伸向人的心灵世界,伸向人性的层面;或把握时代的脉搏,奏响时代的最强音。在语言风格方面,可大气磅礴,可婉约清丽,可诙谐幽默,亦可平实自然,不事雕琢。我们要教育学生诚信为人,真情为文,在作文的磨炼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让年轻的心与佳作一起焕发生命的辉煌。

四、扩大积累,丰富个性底蕴

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的文化遗产,尤其是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扩大知识积累,形成一定的底蕴,“打下精神的底子”(钱理群语),这对学生的写作,乃至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都是这个道理。眼下学生的作文,不少写得索然寡味,语言贫乏,词汇量小,反映了知识面窄、孤陋寡闻的问题。作文教学并不是孤立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养成背诵、积累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面就会拓宽,就会文思泉涌,华章立就,写得文采斐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告诉我们,学习者的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生在作文中肯定会以固有的知识经验和材料为基础,引发思考,促进新的探索和认识。在写作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恰当地调动已有的积累,为自已的写作服务。对学过的许多材料,大多数人已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如一提到刘备,我们就马上想到他三顾茅庐,求贤若渴,或想到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肝胆相照;一提到诸葛亮,我们就想到他足智多谋,鞠躬尽瘁。其实,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这些材料,“杨柳”亦可翻出“新枝”。当然,不能强词夺理,刻意求新。平时的知识和间接经验,如能够巧妙灵活地运用,将是我们写作的又一源头活水,滔滔流淌,永不枯竭。除了上述以外,所涉及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怎样激发兴趣,给学生以源源不断的写作能力,使之化被动为主动,提高作文水平,等等,都是值得我们不断探讨的。

猜你喜欢

人格人文作文
人文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人文绍兴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