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性作文与七年级学生真情写作兴趣的激发

2010-02-17江苏省丰县群益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9期
关键词:开放性作文评价

■ 常 勇(江苏省丰县群益中学)

开放性作文与七年级学生真情写作兴趣的激发

■ 常 勇(江苏省丰县群益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给 7~9年级的语文教师提出了如下的教学建议:“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条建议,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教学,并对自己以前实施的 “教师命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统一批改”的传统的、封闭的“三段论”式的作文教学进行反思: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固然也有它的优势,但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禁锢了大多数学生的个性思维,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以至于许多学生失去了写作兴趣。

二、开放性作文教学思想的形成探索

又是新一轮语文教学的开始。七年级的学生,刚刚结束小学生涯,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小学时就非常头疼写作文,厌恶写作文。原因一是没什么可写;二是没兴趣写;三是不会写。因此,我觉得,在写作文方面要解决的问题就应当是: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学生有东西可写、有兴趣来写、越来越会写。传统的作文教学难以改变这种状况,究其原因,是教师受到作文考试这一指挥棒的束缚。要冲破这一束缚,教师就要真正实践新的《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让学生的写作真能做到“我手写我心”,从各方面来说,都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是开放的。精心设计写作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作文教学尽量适应每个学生的个体思维特点,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在作文中最大限度地锻炼和发挥他们的才能,应当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重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认为采用开放性的作文教学,对激发七年级学生真情写作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

三、开放性作文的特点及其在七年级教学中的实践

1.作文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教师要有一个大作文观,要突破僵化的单元训练模式,要把作文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这个作文可以是口头作文、书面作文,可以是小作文,也可以是大作文。而我更加看重学生的随笔练习。

时间空间的安排上,“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 500字的习作”这一写作目标告诉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果还延续传统的两周一次的连续课堂作文训练(在以往的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要求学生在教室里用连堂课写出一篇作文,然后再用一节课进行讲评),大多教师不但无法完成作文教学的客观任务,而且会让学生觉得作文课毫无趣味,作文训练课失去了实效性。学生的写作时间空间应该是开放的:课余的每一分钟,家里、教室、操场、野外,都可以进行写作练习。

2.作文题目的开放性

“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教师给学生的题目可以是命题的、半命题的、不命题的,可以是现在流行的与中高考紧密联系的作文材料,也可以是教材中的某一道课后练习,甚至是教师在教学中随时摄取的题目。不管哪一种方式,都必须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置身于所给问题的环境中,结合自己的个体体会,有感而写。深秋季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学生表示很喜欢这篇文章的语言和内容,于是,我便及时布置一篇随笔:请仿照朱自清的《春》,写出你心中的秋。大多数学生果然用笔写出了内心的喜悦。

文段一:盼望着,盼望着,大雁南迁了;盼望着,盼望着,果实成熟了。听!近了,近了,带着欢笑声,秋天来了。

文段二:小草在初秋的时候,还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整整齐齐的,山坡上,田地里,铺满了绿色的地毯。坐着,躺着,沐浴着秋阳洒下的柔和光辉,实在是一种享受。随着时间的推移,草儿渐渐枯黄了,往日生机勃勃的园子,换上了一幅萧瑟的景象。

3.作文主体和主题立意的开放性

固定时间空间内独立完成作文的要求,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情感,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对于心理年龄较小、缺乏阅历的七年级学生而言,这样的作文训练是残忍而无效的。开放性的作文,要求我们打破这种被动的、静止的、孤立封闭的训练方式,进行“动态”的作文过程。所谓“动态”作文,就是说在学生动笔写作之前,教师鼓励学生或者独立思考,或者相互讨论,或者与师长交流,或者搜集阅读资料,从而调动学生的写作思维,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动态的开放性作文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丰富七年级学生思维、阅历、思想情感的过程,作文主体的外延是开放的,而作文主体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如布置“我的家”这一作文时,就可以结合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先让学生与家长进行交流,然后再与同学、老师分享自己的所得,最后再形成文章。同一题目,由于学生的自身经历和感悟的不同,写出的作文也会有主题、立意的高低之分。教师应对学生的这种不同加以肯定,因为这正是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结果,更是他个体情感的体现。“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开放性的作文,允许学生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4.作文评价的多样性

好的评价,会激励学生,甚至会让学生终生受益。作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让七年级学生愿意写作,养成在生活中思考、写作的习惯,我以为,教师、同伴的赞赏性评价是其催化剂。很明显,开放性的作文更需要开放性的评价,而这种评价,在开放性作文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1)标准的开放性

命题的要求不同,学生的个体思维、写作能力不同,最后写出的作文也必然有差异。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又应该遵循怎样的标准呢?无论是课堂练笔、生活随笔,还是集中练习的大作文,只要能够做到书写工整、格式正确、符合字数要求的,都应该给予肯定,这是作文评价的基本原则,更应该是开放性作文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最容易达到的。之后,就是开放性作文评价的独特性了——在批改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其作文的特点,给出不同的评语。只要是学生的真情实感,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其闪光之处,并适当放大这个闪光点,用恰当的评语表现出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作文引起了老师的共鸣、重视。教师的评语,决不是评分标准栏里冰冷的条条框框,而是教师对学生的真情评价,是带有教师感情色彩的语言。这才是作文评价的开放性所在。这样才能让写作困难的学生对写作文感兴趣,扬起自信的风帆。

我非常愿意在学生的随笔后面“涂鸦”,内容或多或少:“你真乖!书写再工整一点,该是一篇多好的随笔啊!”“老师觉得你真是一个很宽容的孩子,你受委屈了;但老师相信,你的容忍一定会换来同学们对你的认可。”“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意境,甜蜜的感觉,你是一个多么出色的孩子!质朴也是一种美。”我还喜欢附上一些笑脸或哭脸,以此来夸大我的感受。往往,在下一篇随笔的开头,我会发现学生给我的评语也写了评语。学生在评教评学中这样评价我:所写的评语非常令人感动。

(2)主体开放性

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改写作文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作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良好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能作文、自能评文,而不是像过去那样——认为批改文章完全是教师的事,批改文章就是在检验教师的能力,而不是提高学生的能力。

开放性的作文教学环境中,应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批改模式,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七年级的作文教学中,要适当把批改权下放给学生,教师只是批改的一个成员,只是在关键时刻起着引导作用的参谋长而非起决定性作用的司令员。

在作文评改过程中,可将学生按照写作能力及表达能力进行优差结合,合理组建批改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批改本组或别组的作文,要求每组推选出本组的最佳作文提交班级讨论,并要写出该作文的优点所在。教师与全体学生再一起评讲推选出优秀作文,作为范文在全班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网络的监控和交互功能,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得到教师的指导,并能全面了解班级的整体作文情况,为自己的作文定位,确定努力的方向。另外,学生能在同一时间里看到同学们的作文,在批改过程中,每个人的批改都会有同学的审视,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促进他们在平时多注重积累相关方面的知识,以免在批改中出现低级错误,这实际上就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当一个学生的作文作为范文在全班讲解时,该学生会认为是一种极大的荣誉,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实现了学生的自我价值,为他的下一次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对学生作文的评价进行监控和指导,使学生有了在教师直接指导下改正作文错处的机会,对提高写作水平更为有效。

我们还应该让家长也参与到学生的作文评价中来。进行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告诉学生:好的作文,要让家长写评语,让学生在作文上也能得到家长的肯定。

(3)评价成果的开放性

通过教师、学生、家长的评价和学生自己的评改,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成功之作。对于这些成功之作及其评价,应该进行充分的展示。展示的舞台包括:社会报刊杂志、校刊、班刊、班级宣传栏、语文课堂范读等。评价成果得到开放性的展示,曾经的抱怨随之烟消云散,在喜悦和羡慕之中,学生的写作信心与兴趣倍增,逐步深入的思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开放性的作文形成了良性循环。

一学期下来,学生们有多篇作文发表在校刊上,其中还有一位学生收到了“中学生与社会”作文竞赛复赛的通知,在让他自己觉得自豪的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同学们写作的信心。

四、开放性作文的实效性

开放性的作文教学,要注重四个结合:语文全领域和写作教学的结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结合;学生兴趣和知识能力的结合;作文评价和个体写作实践的结合。整个开放性的作文教学过程,都是建立在学生写作的兴趣之上,然后经过一系列运作,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和评价习惯,学生的作文质量也在这种良性循环中不断地得到提高。

参考资料:

1.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

2.周宏主编《教学改革与发展全书》,中国物资出版社。

3.郑桂华、王荣生《语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学教学卷》,上海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开放性作文评价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寻求开放性道路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