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的悲剧

2010-02-16陈官文

中学语文 2010年6期
关键词:怀王楚国小人

陈官文

文化的悲剧

陈官文

屈原的悲剧,是一个忠贞不二的殉国者的悲剧,是一个上下求索、矢志坚守文化心灵者的悲剧,是中国文化的悲剧。屈原以后,中国文人的人格形态得以构建,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形态得以定型。

屈原 悲剧 中国文化

屈原堪称“中华悲剧第一人”。屈原的悲剧,是一个忠贞不二的殉国者的悲剧,是一个上下求索、矢志坚守文化心灵者的悲剧,是中国文化的悲剧。

美好与崇高被毁灭的时候,悲剧便产生了。

时局是造成屈原悲剧性结局的一个重要原因。战国末期,群雄争霸,秦国通过一系列的变法已成七国之首,无可非议地形成了席卷天下的强大气势,这种势不可挡的政治逻辑和军事逻辑以摧枯拉朽之势强劲地推进。在六国相继被吞并的过程中,楚国最终的命运不容置疑地到来,而屈原是与楚国生死一命的。他与楚怀王同宗同族,怀王客死秦国,楚国终遭吞并,屈原必将以命相随,但这不是说屈原愚忠。在历史文化的进程中,很多重大而复杂的历史文化事件被说成了简单的黑白故事,也被演绎成简单的逻辑推理。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伤痛、文化的悲哀。但把屈原对楚国的忠诚放到整个中华民族宏大的历史结构中来看,屈原的抗争无疑是单薄无用、伤痛无奈的。要知道,个人高洁的情操完全不可能构成强有力的社会凝聚力,个人高尚的忠诚也完全不可能构成强有力的社会冲击力。这一点屈原应该很明白,所以他要自沉汨罗随楚国与怀王而去。

楚国的悲剧就是屈原的悲剧,屈原的悲剧是中国文化的悲剧。

强大的话语系统是屈原悲剧性结局的又一个原因。屈原虽与怀王同宗,也得到过怀王重用,但他高洁得令人胆寒,超远得让人战栗。这种高洁与超远本不具有自卫能力,但却具有伤害力。于是,博闻强志成为了打击的借口,明于治乱成了伤害的理由,娴于辞令成了遭贬的原因。公子子兰、上官大夫、楚后郑袖……一群蝇营狗苟的小人勾结在一起,在嫉妒心的驱使下,构成了伤害力极强的话语系统,最后演变成对人格与生命破坏力极强的力量。非议与诽谤接踵而至,打击与诬陷纷至沓来。屈原个人的话语系统疲软了、坍塌了,他无力应对,也无力回击,更无力抗争。因为他一旦抗争,就会激起巨大的社会兴奋,又会掀起巨大的语言波澜。这是诽谤者最希望看到的。屈原在这种打击之下沉默了。

小人的话语成了屈原生命的泥潭,小人成了屈原生命的地狱。

在他以后的中国文化史当中,嵇康、李白、苏轼……无不是以个人的话语系统无力地对抗庞大而缜密的话语系统,于是陷害是振振有词的,流放是理所当然的,死亡是堂而皇之的。

这群挤眉弄眼的小人笑了,他们心想,你不是娴于辞令吗?你不是能说会道吗?怎么不说话了?原来是一个木讷的草包。于是,他们甩出语言的绳索,牢牢地套在屈原的头上。中国文化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群小人走在前头,后面跟着一个被语言缰绳拴住了的世界级的文化巨人,巨人牵着历史。只见小人将绳索一抖,文化巨人在战栗,整个楚国在丢人,整个中华民族在流泪。

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对屈原的打击与诽谤从一个侧面肯定了屈原的价值,是对他的另一种赞扬。但这种方式又太极端了,屈原能承受得住吗?小人们差不多的兴趣、语调、语气、频率使屈原的生命受到了近距离的遮蔽和冲击。他能不垮吗?

因此,屈原悲剧性的结局终究会到的。

屈原是否想过牺牲世俗的高度、铲除名利的高峰、压制想在人群中收获名誉的锋芒,将自己收伏在众生的常态之中呢?其实不会,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居,除了忠贞于楚王以外,他自恃出类拔萃,也总想成为世人仰望的高峰,他也的确成了一座孤峰。但当一群小人找到了飘飘渺渺的一点旁证,攻击的语言一旦淬了火,并与超强的敏感找到了对立面,这座孤峰最终会轰然倒塌的。所以,屈原的生命就变得真切而凄楚、决绝而苍凉,生命自然地步入一种无奈的萎缩之中,粘着精神灵魂的双腿,使生命举步维艰。

但这种生命却沉淀为一种人格,呈现出一种奇崛响亮的生命形象。余秋雨说,文化在乱世中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魅力。它总是以黑暗为背景,以邪恶为邻居,以不安为表现。一切文化都会沉淀为人格。因此,深刻意义上的文化史,也就是集体的人格史。

屈原以后,中国文人的人格形态得以构建,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形态得以定型。

汨罗江对屈原高尚的人格和高贵的生命做了一个总结:一切伟大的文化现象在实际的生存状态上,都是从人格的独木桥上颤颤巍巍走过来的;所有崇高的文化形象在与现实碰撞的过程中,都是从生命的枯藤上抖抖索索爬过来的。

屈原形容枯槁,披发行吟来到江畔,渔夫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夫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明白,圣人不可以救人,而文人必须唤醒文化良知,彰显文化人格。但这种唤醒与彰显又是艰难的。所以他在《天问》中发出了170多个询问,他多次感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修名不立;感叹知音难觅,君王朝令夕改;感叹遭人嫉妒,众口铄金;感叹人生进退两难的尴尬;感叹怀王贤愚不分、黑白颠倒;感叹落叶归根的怀乡情结。总之,屈原不会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循规蹈矩,他那不安宁的灵魂要上下求索;正因为如此,屈原才有清醒的头脑,不会随波逐流。他是两千多年前在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荒漠上孤独行进的探索者,他的思维始终处于亢奋的活跃状态,并不时地迸发出耀眼的理性之花。

所以,悲剧是屈原思想、灵魂、精神、情感的最后结局,是中国文化的悲剧。

汨罗江,屈原终于找到了自己最后的生命坐标。他不会随波逐流,他必须怀瑾握瑜。这种文化自我与人格自我,非常强大又非常脆弱。强大到天地皆是自我,宇宙就是本身,任凭飞行翱翔;脆弱到雨雪都是对手,风霜都是敌人,花开叶落无法承受。不同流合污,那就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那就魂归汨罗。

这是一条清澈的河流。此刻这里非常平静,有鲜花相伴,有芷草称托;没有惊讶,没有眼泪。一个文明古国第一个独立的文人诗人隆重庄严的祭奠仪式,完成在这个清澈的河流里。这是中国最高文化良知郑重而庄严的选择。

贵州省兴义市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怀王楚国小人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自相矛盾》扩写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小燕子
钱人寿
楚怀王逻辑很混乱
指印小人来了
论楚国乐律的自成体系及其乐学实践
《九章·思美人》新探
木勺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