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中影视文学鉴赏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2010-02-16李龙强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11期
关键词:阿甘翠翠边城

李龙强(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

论高中影视文学鉴赏中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李龙强(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

影视艺术是当今世界最富魅力的综合艺术之一,它融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等艺术精华于一体,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又由于电化手段的日益简约化和便捷性,以及其教育成本的合理,使得影视教育借助电化媒体的长处也日益明显。这无疑给了影视鉴赏与新型教育模式整合产生合力的绝佳机遇。在这种背景与趋势之下,我们必须要关注这样一个新的教育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影视文学鉴赏教学。

鲁迅先生曾预言:“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是要变成这样的。”影视艺术因其多元综合的特点,可以对学生进行多视角、多方位的能力培养,突破单纯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把影视作品多层次、有步骤地引入课堂,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显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影视文学的鉴赏能力,加深其人文素养,从而达到观看影视作品——形成感性积累——增进鉴赏能力——提高人文修养的教育目的。

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分阶段,有步骤地对这一课题作了一些尝试。

一、从教材与影视作品的整合入手,感受影视文学的超文本魅力,即观看到感受再到积累的审美过程

所谓“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具体的说就是鉴赏者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对影视艺术的美学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加之鉴赏者本人又有一定的生活积累与体验,因而能从电影、电视艺术的各个层面,对一部影视片进行更深入的读解,并在此过程中受到美的感染,在心理上得到愉悦。因此如果学生对影视作品没有一定的感受和积累,则“鉴赏”与能力提高等等目标就无异于空中楼阁。如何提高学生对文学文本理解的素质,就成了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问题。

我们研究问题都是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教材和影视作品的整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学生们对与教材相关的影视作品的理解与我们对教材的讲解可以互为参照,其间形成的异同则很可能形成学生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初步感受力与经验素材积累,从而引发其对影视文学塑造与深化功能的再认识。

我们以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和电影《边城》比较鉴赏为例。

1.翠翠形象的描摹与呈现

小说《边城》所描写的故事发生在民国初年湘西山区一个偏远的小镇——茶峒城。离城两里有一个渡口,摆渡的是 70岁的老船夫和他的外孙女翠翠。17年前,翠翠的母亲因和一个屯防军人相爱而有了孩子,结婚不成却又不愿私奔,便在生下孩子后喝了溪中的冷水死去。17年后,当翠翠长到她母亲当年的年龄时,外孙女的婚事便成了老船夫的一块心病。他只有一个夙愿,就是一定要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茶峒城里有一位叫顺顺的船总,他家拥有四条船的产业,在方圆几十里内颇有名望。顺顺有两个相貌英俊的儿子,他们都长到了该娶亲的年龄。天保大佬生性憨厚、沉默寡言,傩送二佬却眉清目秀,唱得一手好山歌,被当地人誉为戏台上的“岳云”。兄弟俩从小一起长大,感情至深。可在这件事上却发生了矛盾,因为他们同时爱上了翠翠……

小说《边城》,用描摹的方式呈现着边城真实的生存状态空间,营造真的存在;影片《边城》,用画面呈现了边城的淳朴、善良与孤独,演绎着美与善的哲学。

影片对翠翠这个形象的刻画堪称细致入微,克制中潜伏着激情。翠翠始终保持着“跑”的姿态,在曲折湿润的石板路上,在荒草地上,鲜明地凸显了一个十五岁少女的活泼、懵懂与天真。翠翠坐在船头,双脚随意地划动着清澈的水,唱着写着自己心事的小调儿,毫无拘束地躺在草地上翻滚着睡着了,调皮地半生气地骂着黄狗,这些看似平常而琐碎的细节,似一束光,照亮了观众久闭的心扉,并赋予了“翠翠”二字独特的含义,即人性的美、善及自由。《边城》虽是用精确的画面去呈现着人与事,却描摹了凌导所向往的一种健康优美的人生形式,一种率性而为的活法。在凌子风用光和影挥洒而成的水墨画里,翠翠代表一种纯真,寄托了其源自灵魂深处的深邃情感。

2.对湘西文化的理解

小说《边城》里反映的湘西精神文化包括宗教信仰、合作意识、丧葬礼仪、婚嫁习俗风、对神怪的认识、神奇的传说与山歌、民间制约,等等。

电影《边城》很好地遵循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追求,水墨般淡雅的色调,如溪水般缓慢流淌的叙述节奏,以及湘西人最本真最淳朴的生活状态:翠翠在河里洗脸,把脚放在清澈的溪水里戏水;大佬和二佬躺在河边谈话,水天浑然一体;翠翠梦中最美的爱情信物,不是名贵的珠宝,而是对面山上的一捧虎耳草。人,水,船,塔,芭蕉,带着淡淡哀怨的故事就在导演为我们营造的这种淡雅清新的氛围中轻轻讲述着,如春日里的雨燕呢喃。很显然,按照西方的标准,《边城》算不上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因为它不够惨烈,不够歇斯底里。正是这种“哀而不伤”的美感恰如其分的体现了中国悲剧的特点,淡淡的,淡淡的,如黛玉似蹙非蹙的眉,那一种若有若无的凄楚比起歇斯底里的怒吼更能触动人心。

影片最后一幕,翠翠默默守着渡船,等着二佬归来,更守护着一种自然本真的人生状态,一种哀而不伤的凄美;电影 《边城》以其中国特色的视听语言守护着中国传统的美学价值观。

通过将影视作品引入课堂,并与教材有机的整合,使得学生们更加勤于和善于思考了,同时他们经常可以在阅读或写作中化用一些他们接触过的一些影视文学的手法,这充分体现了学生们材料积累与感受能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二、从进一步提升影视鉴赏能力角度出发,分析经典影视作品,即从鉴赏到深入挖掘再到影评写作的实践过程

因为有了前面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积累与铺垫,所以在这个教学阶段,我引入的影视作品都超出教材的范围。在这一层次的影视活动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在观赏影视作品时超越形象思维,不仅仅停留于画面的表层意义,充分发挥其想象力与联想力,去挖掘画面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去领悟导演的艺术匠心。在这一点上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他们勇于独立思考,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这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事实上,学生逐渐成熟的表现之一是越来越有主见,而且在不断继承、接受、学习的过程中有所领悟和创造。试想,一个人始终处于轻信、重复他人的思维状态中,又怎么可能发现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而有所建树?不人云亦云,就是让学生抛弃机械地接受,进行独立、有所取舍的实效性思维活动,以使自己变得越来越有见地,与众不同。

任何好的影视文学作品都是有其不易被发觉的隐性结构或称未知结构的,而能否发现并理解这个隐性结构标志着一个鉴赏者鉴赏水平的高低。比如,一位同学看了电影《看上去很美》后说:“这片子是说在一个叫方枪枪的幼儿园小朋友身上发生的许多非常叛逆的事。”这至多只能算是“看过”,还说不上是“看懂”;而另一位同学说:“这部电影虽然讲述的是方枪枪特立独行,尤其是方枪枪把院长当成大灰狼并到处宣传的故事,但它是通过一个孩子对旧教育制度束缚天性的抗争,揭示了‘小红花'所代表的功利和应试教育对孩子人性的折磨。”那么这位同学就是会“鉴赏”电影的人。

在这个阶段我选取了《立春》《早熟》《我是你爸爸》《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等几部影片给学生鉴赏。

一个学生看完《立春》后在影评里写道:王彩玲说“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就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那是因为她心里有个不屈不挠的梦想。王彩玲站在中央歌剧院的舞台上华服歌唱。字幕上则打出: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顾长卫给王彩玲造了一个最美的梦。或许,我们每个人心里面都住着一个王彩玲。在年轻的时候都像姐姐那样造着不知天高地厚的梦,只是最终都会渐渐妥协与生活和解。最后,我们都会成为一个又一个的世俗。就象《立春》里面周瑜说“谁都是在劫难逃”。我们都需要造一个最美的梦献给自己,然后笑着与这世界和解。“理想来了,它是个被母亲遗弃的小孩,有一双结实的大腿蹦蹦跳跳到处乱跑,我的兄弟曾经那么疯狂的爱着它,跟随着它,不知道什么时候兄弟偷偷哭泣,要放弃它,于是唱,啦啦啦……”

另一个同学这样评价《我是你爸爸》中的“爸爸”马林:“我们过去往往崇尚母爱,注重母亲的关怀,而忽视了父爱的同样伟大,在这些电影里,无一例外你会发现,父亲在对待儿子的时候往往是缺乏耐心的,但又是急于望子成龙的,当父亲必须独自承担起爸爸和妈妈两种角色的混合体的时候,他的身体里似乎也在发生着变化,父性的刚强和倔强与母性的温柔和体贴必须在自己的体内发生一定比例的混合,而后,在面对儿子时又必须是承担起既教育孩子又不伤害孩子的双重任务,当这些电影里的爸爸就得红脸和白脸一起唱。”

还有一名同学评价《阿甘正传》:阿甘形象的塑造颠覆了正常世界中的英雄形象,与传统观念背道而驰,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反主流性。阿甘的经历让许多“聪明人”相形见绌,我想导演就是想通过阿甘形象的塑造来反讽社会,反映社会现状,比如对人的异化、堕落的揭露等,借此来引起人们对社会与人们命运、前途的关注。有趣的是,阿甘身后总有一群尾随者,他们找不到人生的答案,盲目地追随阿甘,当阿甘决定不跑了要回去,他们却说:“那我们怎么办?”上可以看出这一点。可以这么说,这就是美国当时社会的一种现实,人们对现实失望,找不到生存的动力与意义,只好无望地把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而阿甘却总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实,勇敢地跑下去,这不能不说是绝妙的讽刺。

从以上的影评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已经悄悄地进入到了影视作品所营造的巨大而又震撼人心的文学情境中,并有了自己的审美体验和阅读再创造。通过把影视作品引入高中课堂,既可以提升学生影视文学的鉴赏能力,又能够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语文教改进程的不断深化,提高学生对影视文学的鉴赏能力这一课题将会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同仁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也将得到不断的深入与完善。

参考资料:

1.冯泽军《另一种尝试》,《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08年总第 150期。

2.李红《文学鉴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6卷第 2期。

3.杜瑛姝《浅谈高中语文,文学鉴赏中渗透的自主思维理念》,《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 11期。

猜你喜欢

阿甘翠翠边城
边城
《边城之材幽之地》
英文电影《阿甘正传》观后感
成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浅析《阿甘正传》
翠翠的心事
翠翠的心事
极边城暖
初遇二老傩送
初遇二老傩送
大庸边城的蛮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