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高中阅读教学衔接实践

2010-02-16梁紫源

中学语文 2010年6期
关键词:路遥红楼梦作家

梁紫源

阅读,是老生常谈而又常谈常新的一个话题。教学的双方都知道其重要,但落实起来却往往不是半途而废不了了之就是支离破碎狼狈不堪。常常先是无限虔诚信心满满地打开文本逐页推进,但随着时间、精力付出与先前憧憬的目标等相去甚远,满腔热情遭遇低效甚至几近全无效果的挑战时,我们大多选择了退却、消失。这是事实,也是无奈——简单而直接的所谓阅读轻松而自然。

德化一中在今年五月初录取了一百多位各方面能力较强的保送生组成高一提前班,这是全新的两个班级。初高中语文衔接的两个月要选择什么内容来上?怎么上?于是关于阅读教学的想法又挣扎地冒了出来:能不能在比较没有压力、可以自己安排教学内容之下,构设出迥乎平时阅读的整体框架,让学生顺利过渡到高中并推进高中阶段的自我阅读?这个想法与另一位任课老师不谋而合。为此,我们安排了几类课程:晨读课、作家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心理历程、解读《红楼梦》和“我读红楼”汇报交流课。

每周有三节的晨读课,我们选取了生活感悟系列——贾祥伦的《乐水》、林清玄的《阳光的香味》、丰子恺的《杨柳》和(英)斯图尔特·弗兰克的《二十分钟》等;生命思索系列——张全民的《敬畏生命》、峄桐的《生命是一张美丽的网》等;人物思想系列——《奥巴马就任时的演讲》、王人龙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和木莲的《夜读帕斯卡尔》等,让他们朗朗书声里去感受思想,提高认知。我们认为,在晨读课时间内给学生一定的任务量是必要的,学生手里可读的东西很多很多,然而他们常常只是猎奇性囫囵吞枣地泛读,难以有什么深刻的收获和思想的沉淀。而现在,手捧精品,或书声朗朗,或心思笔动,或彼此交流,这实在是值得肯定的阅读氛围。

作家离学生似乎很远,我们时常关心的也只是他们的作品,至于作品背后的故事就不那么关注了,以为真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知人论世,是阅读的关键所在,对作家创作的深入认知,是对其作品个性解读和思考的前提和保证。作品对于读者不仅仅是文字,更多是文字背后浸透的思想和况味。为此,我们特别选择了路遥先生《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供同学品读。当年从《读者文摘》里读到这篇文章之后,就再也无法割舍,我也希望学生能和自己一样,在记忆里留下作家创作的印记。许多同学都在几个课时里感受着里面的细节故事而唏嘘不已,渐渐地理解了作家创作的艰难历程。真正意义上的写作,需要很多沉重的付出,当积累和思考慢慢成熟的时候,作品也就沉淀下来了。精品,它不是金粉豪华的装饰或者为别人去装饰门面。于是学生就渐渐明白路遥在发表《人生》之后说的“我感到自己完全被(声名)淹没了”,但作为一个清醒的作家,时刻都要意识到 “我不能这样生活了,我必须从自己编织的罗网中解脱出来”的内在意思。光圈是很能罩着一时的,可是作家必须清醒,读者也必须清醒,作家不是高高在上地颐指气使,而是平等地对待众多读者。“人是有惰性属性的动物,一旦过多地沉湎于温柔之乡,就会削弱重新投入风暴的勇气和力量。要从眼前《人生》所造成的暖融融的气氛中,再一次踏进冰天雪地去进行一次看不见前途的远征,耳边就不时响起退堂的鼓声。”这些对读者理解作品和理解生活应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阅读,不是形式上美学一番,或者背诵几段并以为谈资,更重要的是思想的碰撞而读懂化蝶的痛苦与美丽。学生明白这些之后,他们的视野慢慢扩大,又主动在课下阅读了路遥先生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以及更多有分量的作品,有的在网上尝试着发表自己“稚嫩而慢慢成熟”的看法。

阅读,表面理解只是“读”,但“读”字浸透出的是对文字、情境、表达、思维、创造的理解和对事物的独特判断、对美丑的深刻思考直至思想的逐渐成熟,这些意义都是宏大的。《红楼梦》是一本大奇书,在中学里涉及的文学名著中没有比它更难的了。许多学生兴奋地告诉我他们早就读过。我相信,因为这些优秀生大多早年就受到“书”的熏陶,自觉或不自觉地“阅读”过了。然而,就他们的学习压力和成长历程,我更相信他们所谓的“读过”大多只是蜻蜓点水,按毛泽东同志与摄影记者侯波说的“你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的意见,至少他们是不可能好好玩味的。

我们选择这本书,是基于三个原因:一是要告诉他们什么叫文学。文学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远,先前的童话、寓言故事,他们曾经读得那么有滋有味,可是现实的快餐文化似乎已经替代了那种细细的品读,别人嚼过的东西虽然不好吃,但习惯了,味蕾也发生了异变,反而会觉得原滋味的东西不好。我们知道无论是多好的视频作品,表达的内容虽然直接形象,但却会让自己的思维禁锢在别人特定的思想空间里。读者是另一类作者,我们阅读教学的使命之一应该是让学生借此慢慢成熟起来,去接受文学给人真善美的东西。借《红楼梦》这本书的阅读教学,我们还想告诉他们,文学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相接轨的。二是要告诉他们像这类大书该怎么读。因为许多学生在早些时候已经读了这本书,会表现出得意洋洋或不过尔尔的情绪出来。读这本书,要耐下心来,细嚼慢咽,反复琢磨,“瞻前顾后”;要学会比较,不同人物如林黛玉和薛宝钗、同一人物如林黛玉在众人之前和与宝玉独处之时用笔不同;要注意看似一些闲话实则是作者匠心独运,主要人物出场的情景巧妙的安排;要调动思维,把《红楼梦》的人物与事件具体到自己的一张阅读“网”上,方知千古之奇书所言不谬。一句话,要读透别人知道的读出别人没想到的。三是要告诉他们如何做好读书笔记。一是摘录,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方便制作人物典型细节卡片等;二是别人精彩独到的分析理解;三是自己的思想,允许有前后不同甚至是矛盾的存在,下笔千言还是片言只语都行。然后,综合一起就一定能写出有一定分量的读书心得。福建省近年高考对名著考查的方法,只适宜于强化阅读阶段,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进入真正阅读的范畴。当然,这是个涉及各方面的工程,很难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不过,我相信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真正去阅读的较那些只读故事梗概或了解皮毛的会显现其优势的。

考虑到时间的问题,我们决定只引导学生细细阅读前十五回,其后的内容也算是给学生一个更大自我挑战的空间。事前,先具体阐述阅读这书的理由,让多数同学乐意接受。然后布置他们自己去读《红楼梦》的前言、相关资料、读者的评论等等,但告诉他们,不能只是用别人的观点去验证内容,不要让自己的脑袋作为别人的跑马场。再是要理清人物的关系,这本书人物异常复杂,要能够尝试去制成人物关系表。此外,要求他们要借助字典、资料认真体味其中的诗、词、曲、赋、谚、赞、诔、偈语、歌谣、联额等,理解它们如何与小说有机融汇在一起,传递出一个又一个的谜团——故事情节、人物命运、作者命意等等,这些都给我们带来无尽而不受时代和时间影响的文化大餐,而这大餐的享用是不能简单化或浅尝辄止的,需要我们反复去眺望、回首、俯仰。接着,我们按一回一课时的进度推进教学,以此作为引领阅读教学的例子。先看回目,再概括主要内容,比较分析人物,领会阅读应有的要素。特别是要注意那些容易忽视的“闲笔”,因为它很可能会成一把把开启门户的钥匙,走出迷宫方慨叹其巧妙。进而,让他们在读中生疑形成问题。从某个角度看,阅读没有疑惑、没有问题就不是阅读了。这里所说的问题不能是那些很平面化甚至是低幼到完全可以借助书本现成解决的,而应该是在横向与纵向阅读或者与时代背景相勾连时而自然形成的,这一问题很多时候直接指向阅读的深度。“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就如中国民间的九连环玩具,魅力无穷,充满挑战。

我们每周还安排一次“我读红楼”读书交流课,既让他们去演绎张扬心得,也让他们提出疑惑,这对他们阅读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许多同学以人物为线索,表达了自己对薛宝钗圆滑的理解和宽容,言之凿凿,令人动容;又有同学认为林黛玉虽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却还是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原因,不仅仅是“人至察则无徒”更在于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比较凤姐协理宁国府与办贾母丧事时的巨大反差,溯其因是“才胜德缺”……许多次学生表达的妙论为掌声所肯定,其对自己的鼓励和对他人的鞭策作用都是巨大的。当我们把一本书和一个讲台交给他们的时候,信任就成了强大的驱动力,无形的压力和个性的挣脱交织一起,妙笔生花与口吐莲花也就水到渠成了。

猜你喜欢

路遥红楼梦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入门级有意外的惊喜 Rotel(路遥)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扩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遥)RA-1592MKII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别样解读《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