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咬定素质不放松——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做一个合格语文教师

2010-02-16许丽萍

中学语文 2010年6期
关键词:素质新课改语文

许丽萍

咬定素质不放松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做一个合格语文教师

许丽萍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做一棵“咬定素质不放松,立根深在生活中”的文化常青树,要广读闲书,争做杂家,要练就一手好字、一支妙笔,要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对生活要充满敏感,善于从社会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

新课改 语文教师 素质

语文新课改和新课标的实施,既给语文教学工作带来了春风雨露,同时,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空前的挑战。新课改是否能顺利推进,是否能全面提高学生善读能写等语文素养,达到预期的目的,关键在于课改的主要实施者——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的修养、素质,决定着语文新课改的成败。加强语文教师修养,提高语文教师素质,仍然是新课改面临的当务之急。那么,新课改需要语文教师具备怎样的修养、素质呢?

一、广读闲书,争做杂家

当今社会信息畅通,出版业发达;现今的高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不同,爱好各异,所获信息五花八门,所读之书涉及各个领域,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来自读书,仅靠语文课堂远远不够,甚至可以说学生的语文成绩不是教出来的。语文教师仅靠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一本字典外加一本复习资料的时代已经成为了历史。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语文教师不能浮躁,语文教师须静下心来,须甘坐冷板凳,扎扎实实读一批书,加强修养,提高素质。

读文学,提高鉴赏力;读史学,借古鉴今;读美学,升华审美;读哲学,辩证思维;读政治,敏锐目光;读经济,活跃思维……不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无法给学生推荐文学书目,无法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无法同学生探讨文学作品;不读史学,无法正确指导学生鉴赏时下时髦的“戏说”历史的影视作品;不读美学,无法和学生探讨流行歌曲、各种画派、书法渊源;不读哲学,或许会使语文课堂的讨论陷入“两小儿辩日”的尴尬;不读政治,无法解答学生“阿伊冲突”、北约东扩等问题;不读经济,无法解答学生“牛市”、“熊市”、楼市飙升等方面的疑问……不要认为上述种种不是语文。不读书,很难与学生打成一片,不能走进学生心灵,教育、教学效果自然不佳。热衷读书的教师才能熏陶出爱好读书的学生。爱读书考不出语文好成绩的学生很少见到。只有阅读广泛、知识广博的语文教师,才能熏陶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学生,才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精神底子。

二、一手好字,一支妙笔

语文既要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也要培养学生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能力。在“逢进必考”的用人制度下,高中生的未来人生中面临着无数次的考试,考试题多以汉字手写的形式表述,书写的工整、美观与否直接影响着考试成绩。现今的学生越来越不重视书写,字越来越潦草、难看,作为语文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师范”二字说明“师”具有“范”的作用,书写具有模仿的特点,教师的书写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实践证明,语文教师能写一手好字,他的学生的字大多工整、美观。学生的字写得好,在语文考试中,作文及其他主观题分数相对较高,甚至高得很可观,其他文史类甚至理科考试也如此。字是人的脸,语文教师很有必要练就一手好字,从而带动学生练字,熏陶学生写出一手好字。一手好字,终身受益。一手好字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基本体现。

现在,总有老师抱怨学生不愿意写作文,写作文确实是时下学生的“三怕”之一,正因为学生怕,因此,引导、激发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引导?如何激发兴趣?关键还在于教师。这里不妨以一位老师为例。这位老师写得一手诗歌、散文,尤其是善写杂文,嬉笑怒骂,令人捧腹。作品时常发表于报纸,与同仁、学生评诗说文,自娱娱人,其乐融融。学生自然受其感染,步其后尘,亦有习作刊登于地区级报纸。这位老师更是热衷于写下水作文,四十五分钟,师生皆写完。朗读、交流,评立意,品语言,见仁见智。这位老师还让学生将各自的习作每学年编成一册,闲暇时翻阅,思成败得失,悟写作原理。三年下来,篇数可观,高考前悉心揣摩,初步确定擅长文体,以备高考。这位老师的所作所为,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所带班级学生各自编辑、油印文学刊物。每当高考结束,学生、家长对这位老师好评连连。

三、关注社会,善驭课堂

语文即社会,社会即语文。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学语文是为了应用。要从社会生活中学习活的语文。语文教师要做一棵“咬定素质不放松,立根深在生活中”的文化长青树,要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对生活要充满敏感,善于从社会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听到学生在升旗致辞中诸如“我们众多的萃萃学子”、“面对上次的失败,我们要踌躇满志地迎战新的挑战”之类的读音、语法、成语使用等错误,在课堂上及时给予纠正。关注社会,才能在讲解文言词语“可”字时,将“可口可乐”顺手拈来,将“可口”之“可”解释为“适合”,将 “可乐”之“可”解释为“值得”,这样既使学生牢固掌握了“可”字的意思,又使学生体悟到文言的魅力,还可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可养成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体现。社会突飞猛进,新词汇、新语言现象层出不穷。不关注社会,就搞不清诸如“贿选门”、“山寨手机”等的意思。不关注社会,学生作文中写到的诸如 “气候”、“和平”、“道德模范”等,就无法评判。“不知有汉,无论晋魏”的语文教师不是称职的语文教师。切记: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教师必须练就善于驾驭课堂的能力,善驭课堂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如同一幕戏的演出,如何开场,如何渐入高潮,如何收场;教师唱独角还是学生唱主角;如何调动学生参与演出;学生的唱腔不准,怎样纠正,何时纠正;气氛沉闷时如何打破沉闷;课堂过分活跃、背离教学内容时如何适度调控、引入正轨等等,教师如果没能练就出善于驾驭课堂的非凡的能力,很难处理好以上关系。有些教师的课让人听得昏昏欲睡,很难让人熬到下课;有些教师的课让人听得轻松、愉悦,下课铃声响了,心意未尽。这与是否善于驾驭课堂深有关系。善于驾驭课堂的功夫是慢工,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潜心揣摩专家课堂实录,听名师授课,请名师点评自己的课等,日积月累,勤学苦练,逐步实现。善驭课堂还表现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手法的选用,教什么、怎么教等方面,谙熟课标、考纲、学情,是善驭课堂的前提条件。善驭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效率,事半功倍;才能解放自己、解放学生,减轻学生负担;整日沉溺于所谓的高考模拟题的教师,自己苦,学生苦,学生高考未必就能考出好成绩。比如,教学鲁迅先生的《祝福》,善驭课堂的教师,善于把握火候,会将解标题的教学内容放在最后总结时;而不善于驾驭课堂者,不善于把握火候,学生尚未深入研讨文本,就将以“祝福“为标题的妙处一一告诉给了学生,未能使文本起到提高思维品质、增强语言表达水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等目的,使课堂教学显得虚而浮。再如,善驭课堂的教师,在教学《陈情表》中“终鲜兄弟”的“鲜”字时,会将“鲜为人知”、“寡廉鲜耻”等一并解决,并且音、义同讲,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讲“慈父见背”时,会举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见谅”一词,使学生在比较中切实掌握“见”在动词前有代词的功能,解释为“我”。如此教学,既扎实,又有趣,更有效,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学有所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素质新课改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创新实践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创新教学研究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