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师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2010-02-16苏文兰

肇庆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师德师生关系师生

苏文兰

(肇庆学院 文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梅贻琦有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里的大师不仅指学问高深的学者,更是指道德高尚的“先生”。我们也经常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艺双馨、学问道德相得益彰是我们对教师的理想追求。因为我们都知道,“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激发教师关爱学生的源泉,是教师高尚人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体验学校生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的窗口。”[1]然而,当下我们心中的“大师”离我们越来越远,师德成为一个日益沉重的话题,师德建设也变得非常之急迫起来。实际上,师德不是完全形而上的东西,而是集中体现在师生关系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师德的依托,也是师德建设的突破口。

一、师德与师生关系互为表里

大学教师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师品,德高为师;师智,学高为师;师能,技高为师;师表,身正为师。其中师德起着统帅的作用,是教师备受尊重的根源。师德素养包括敬业精神、治学态度、爱生情感、合作意识等,是师生关系和教学相长的前提。师生关系构成了基本的教育关系,教师只有以德育人、以身立教、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才能建立和谐的教育关系,使教育得以有效进行。师生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根植于教学这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中,需要教育伦理加以规范,更需要师德加以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师德建设从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互为依托。

(一)爱护学生是师生相依关系的起点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关系,构成了教育活动的起点。师生关系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一方,另一方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而且,从教育发展来看,师生关系伴随教育的始终,所有的教育影响都离不开师生关系,只有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的德行和学生的成长才具有意义。所以,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且教师爱护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前提。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有了对学生的关爱,才会有对学生的美好期望,学生才可能在关爱与鼓励的氛围中学习,并不断走向成长与发展。

(二)尊重学生是师生平等关系的保证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人格独立的个体,都有作为人的自尊,相互尊重是师生关系的基本法则。尤其到大学阶段,学生心理基本成熟,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有更强烈的自尊感和成人意识,对平等和尊重有着更加强烈的需求。所以,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设身处地理解学生的处境,保护学生的情感,宽容学生的缺点。在以往的教育价值中,“尊师”被人们高度张扬,而“尊生”却被忽视,师生关系被异化为管理关系和改造关系。由于教师被赋予教育特权,可以随意批评学生,可以不顾及学生的隐私,甚至可以体罚学生,师生关系缺乏平等的基础,这是不符合教育伦理的。现代教育价值观对师生关系有了全新的理解,民主平等、尊重学生成了师德的基本内涵。

(三)教学相长是师生互动关系的最高境界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创造的双向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经历着挫败、调整和发展。可以说,教育是两个主体之间思想和精神的相互邀请和不断交流,缺少任何一方,教育活动都不存在;缺少任何一方的参与,教育活动都会终结。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经历和体验,才能产生共鸣,使教学变成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的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由此我们可以说,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共同成长过程。“师生的生命之流随着时间之流在相互敞开的情境中自由地向前流淌,在这种时间的流淌中他们的生命在生长,在成熟,在创造,在实现着生命与生命的超越。”[2]因此,师生的互动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动力,促进学生和师生关系发展是师德的最高境界。

二、师德滑坡导致了师生关系的乱象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我总是感到我的责任重大,我的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上挑着祖国的未来。”80岁的老人,银丝满头,但肺腑之言,道出了教师心中永远不能忽视的责任问题。作为教师,责任是育人工作的道德标尺,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涵,也是师生关系的精神支柱,离开了责任,师生关系无从谈起,师德无从谈起。然而,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道德建设产生强烈冲击,教育领域的道德问题令人震惊。先有范跑跑、后有杨不管,先有北大教授王铭铭的论文剽窃,后有浙江大学副教授的论文造假,先有中国政法的教师被杀案,后有中央音乐学院博导对学生的潜规则。师生关系的乱象折射出师德建设的诸多问题,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对师德还有多少自信?

(一)师生关系在疏远中日益冷漠化

随着高校扩招和大学的市场化倾向加重,师生的共同空间日益萎缩。大学师生之间实际交往时间很少,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缺乏相互了解,彼此漠不关心。信息传递渠道的多元化,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下降;学校对教师自觉投入与学生交往活动中的意识和精力没有相应的约束;教师科研和社会工作压力大,不愿主动接近学生与学生交流;师生交往仅限于课堂教学思维“例行公事”,缺乏必要的生活交往和情感交流,师生关系愈来愈疏远与冷漠,这是非常令人感到痛心的一件事情。可原因何在?事实上,社会、学校、教师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都应从内部不断挖掘自己的不足。师生关系的疏远与隔膜,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状况的反射,但我们不能只抱怨社会的消极影响,还要不断反思教育自身,师生关系的疏离和隔膜,教师应承担什么责任?

(二)师生关系在社会化中呈现世俗化

师生关系是围绕知识和人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精神性和超越性,是比较纯粹的关系。正是这样一种关系使学生获得熏陶和引导,师生犹如大鱼小鱼般“从游”,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然而与以往相比,现在高校中的师生关系已不像以往那么单纯,大学不再是“象牙之塔”,教师和学生成为“社会大众”,他们为生计而奔忙,为名利而打拼。一些教师渐渐远离对“真理”的追求而钟情于权力与利益,而对与学生交流这些没有经济效益的事情缺乏投入精力的积极性。最可怕的是,一些高校学生将自己看作“打工者”,而将老师看作“老板”,师生关系变成了纯粹的劳务关系。而且,师生对此已经适应和习惯了。世俗化让教育日益功利和短视,教师道德境界每况愈下,直接影响了教育的有效性和健康发展。

(三)师生关系的矛盾冲突不断激化

师生关系本来主要由道德规范来调节。但随着道德体系的重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法律和制度成为必要的手段,师生关系的很多问题已经超越了道德调节的范围。由于制度不够完善,加上问题的复杂性,师生之间的冲突有多元化和日益激化的倾向。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浓厚,讲求师生平等,维护自身权益积极主动,学生举报老师的事件时常发生。特别是在出现矛盾纠纷时,由于校方的“护犊”和“面子问题”,其处罚措施对于当事人往往影响不大,也使得一些人在面对潜规则时会变得有恃无恐。而面对此等利害关系,老师也就顾不得什么“师生情分”了[3]。甚至师生矛盾还演化出教师的应对之道,教师中好好先生大行其道。教师将教育看作养家糊口的手段,除了完成基本的上课教学,其他一概不闻不问。这种消极的应对之策反映了教师的“缺德”和无奈,更助长了师生关系的不正常发展,最终,师生关系的冲突必然伤害到教育。

(四)师生关系中教师责任意识的缺失

师生关系异化和冲突的背后,令我们不寒而栗的是,教师责任意识的缺失甚至崩溃瓦解。面对考场舞弊、纪律松散,教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回避责任,讨好学生的现象非常普遍。总之,师生之间你好我好,互不为难。另外,我国大学管理行政特点鲜明,行政部门拥有了太多掌管教师命运的权力,比如科研、职称、待遇等,他们俨然是学校的主体,而教学一线的老师却完全没有话语权,得不到更多的尊重,细细察看,他们在学校的角色扮演不是主人,而更像是打工仔。教师和学校离心离德,甚至会在教室公开表现他们对学校管理者的不满,语词极为激烈。试想,一个对自己所属团队极端不满的人,我们怎能奢求他们对被教育者投入更多的爱和教育呢?师德衰落的结局是必然的。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师德只有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才能真正显示其价值所在,师生关系是师德建设的土壤,如何处理师生关系是师德建设的试金石。所以,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以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为切入点,使教师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工作的价值,产生献身教育和教学的使命感和崇高感,以教学为业,有愿意为学生发展倾其所有的情怀,那么,师德建设就是可以期待的,大学教育的质量提高就不是“海市蜃楼”。

(一)提高教师的教育素养,理性把握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已经不适应现代大学教育的要求,甚至已经成为制约的因素。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通过新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演变的过程,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有赖于教师的教育素养和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成为一名理性的成熟的教师,这是师德的基础,因为“那些不能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的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4]教育理论素养是提高大学教师师德的理论基础,也是对教师提出的较高要求。

(二)树立以生为本理念,强化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主体性

以生为本已经成为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点,促进学生发展应该成为每一名教师的行动指南,并具体落实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树立现代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一个个主体来尊重和爱护,使学生发展处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呵护之下。因为,只有落实了以生为本,教师对学生才会有欣赏的目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喜欢我、信任我,这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学习、成长、生活的重要条件。在教师欣赏的目光中,学生能够得到激励,从而产生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变得自信、乐观、积极向上,同时也会产生一种无穷的力量去战胜困难,这种力量是其它任何力量取代不了的,它要比教师给予的其他帮助更有效。

(三)坚持尊重和民主原则,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素。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权利。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朋友”关系,教师与学生只是教学活动中地位不同,并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贱之分,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摆正师生的位置,尊重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世界,教师要真诚地、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个性鲜明”的学生,要多关心和提供支持。尊重学生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的接纳,还表现在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四)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营造师生共同发展的大学文化

师生关系是大学活动的主体关系,师生关系也是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大学文化的一部分,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现在的师德建设还停留在职业规范的层次,比如要求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等,往往忽视对教师职业需要、教师生活质量、教师幸福感的关注。所以,师德建设要向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促进发展的方向转变,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为师生关系的建立创造条件。改善师生生活和发展条件,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培育大学精神,建立教师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内部制度,让师生在美好的关系中体验教育的快乐。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说,“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教师是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毫不犹豫坚持以生为本思想,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不仅是我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更应成为高等教育永远追求的目标。

[1] 韩延明.论大学教师的“师道”与“师德”[J].中国德育, 2007(4):8-12.

[2] 燕良轼.后现代主义教育视野中的师生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5):54-57.

[3] 梁婵,戴永福,许莹.“潜规则”频发,高校师生关系已成纯粹利益关系?[N].广州日报,2009-08-19.

[4] 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35.

猜你喜欢

师德师生关系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