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2010-02-16徐连龙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0年7期
关键词:转型发展

■ 徐连龙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 300170)

实现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 徐连龙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 300170)

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矿业城市面临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众多问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于我国的矿业城市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矿业城市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矿业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因而矿业城市的出路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完成产业的转型。

矿业城市; 可持续发展; 对策

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涉及了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我国的矿业城市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政策更多地倾向于沿海经济区带,而矿业城市面临的各种矛盾越来越突出,其发展已经明显地出现滞后,潜在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为解决矿业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社会和理论界关注的热点。

1 矿业城市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1.1 矿业城市的概念界定

对于矿业城市的概念,从字面上就不难理解,矿业城市是指凭借矿产资源要素的天然禀赋,通过人们后天对矿业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单一产业性城市,在我国城市发展的不同类型中,矿业城市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矿业城市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具有的独特的矿产资源开发功能,而不仅仅具有一般城市所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那么如何界定矿业城市呢?目前理论界对于矿业城市的界定尚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在国外,矿业城市的界定标准以美国学者哈里斯的观点为代表,认为如果一个城市矿业职工占城市全部从业人员比重达到25%,即可界定为矿业城市。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标准有两个:一种标准是,矿业产值占城市工业产值比重不小于20%,矿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比重不小于25%,满足其中任意一条即可界定为矿业城市。另一种标准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提出的,包含四项指标:第一,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不小于20%;第二,采掘业产值的规模,县级市应超过2亿元,地级市应超过2亿元;第三,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不小于5%;第四,采掘业从业人员的规模,县级市应超过2万人,地级市应超过2万人。强调四项指标必须同时满足才可界定为矿业城市。

1.2 研究矿业城市的意义

矿业城市在经济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矿业的固定资产占全国固定资产的25%以上,矿产品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6%以上;矿业开采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采掘业的下游产业更是发育,矿业产业链长,对区域经济影响大,是经济发展的根基;矿业既是外贸大户,也是出口创汇大户,矿产品及其相关原材料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20%以上,出口额超过全国总出口额26%;矿业早已成为、并将继续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特定的时期,矿业城市为一个地区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其贡献体现在为国家和社会上缴了利税,更体现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因而,矿业城市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他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他关乎到社会的和谐,也关乎到社会的公平。

2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矿产资源让矿业城市的发展具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矿产资源在极大地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的问题。据中国矿业城市资料库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矿业城市(镇)426座,矿业城镇人口32084万人。按照矿产开发程度和发展阶段,我国426座矿业城市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22%处于衰落期。目前,处于衰落状态的矿业城市近50座,这些城市都面临诸多矛盾和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产业结构问题。由于矿业城市的发展过多地依赖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因而矿业及其延伸产业成为城市的经济支柱,维系着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活,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都比较单一。每一个产业都有自己的发展周期,即产生时期、发展时期和衰亡时期,随着这个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矿产资源的枯竭,矿业产业进入衰亡期时,作为城市支柱产业的矿业产业就不能再支撑整个城市的发展,此时城市该依靠什么发展,应该走向何方呢,这是矿业城市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因而,矿业城市必须致力于改变目前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发展多种产业。

第二,生态环境问题。矿业资源的开发必定会带来其副产品,即污染和破坏城市生态环境,一是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即露天开采所造成的地表土地的占用和污染,地下开采所造成的地面塌陷;二是对水资源的污染,矿产的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水对地表和地下水造成的严重污染,另外还有矿产开采过程中对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三是对大气的污染,污染源主要是矿产资源开采和选冶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气、粉尘以及废渣中所含的各种有害物质。

第三,城市发展缺乏新鲜的活力。矿业城市一般都是早期兴起的一批城市,城市的各项机制都较为落后,如,冗员过重,人才类型单一,企业机制呆滞,城市发展缺乏活力,新兴产业难以在矿业城市立足发展等。

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开始了对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2987年,以挪威前首相布仑特兰夫人为首的由22个国家专家组成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第一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涉及各个方面,其内涵非常丰富。在社会观上,可持续发展理论主张公平分配,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需求;在经济观上,主张经济发展要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在自然观上,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为人类更好地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是人类进一步走向文明和理性的标志。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贯彻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模式。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矿业城市的重要意义

罗马俱乐部所提出的“经济增长极限理论”,虽然理论中有些成分是宣传世界末日论,但是,其中确有可借鉴的地方,即人类需要对自己的发展进行反思,需要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出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这个理论同样为矿业城市所借鉴,矿业城市在发展中需要考虑如果矿产资源被开采完之后城市该如何发展,开采的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应该怎么办,城市的人口与资源的矛盾问题,等等。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矿业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为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的发展战略,是矿业城市实现长期、和谐发展的关键。

4 实现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4.1 政府在产业转型中的主导作用

在西方矿业城市的转型中,政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国在矿业城市产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政府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说,矿业城市面对环境问题、产业结构问题、转型中遇到的资金问题,职工的再就业问题等等,仅仅靠企业无法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需要政府通过制定各项发展计划、优惠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确保产业转型的成功。同时,还要研究制定促进矿业城市转型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矿业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离不开所在的区域,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与区域的产业结构形成协调和互补,在具有区域优势的地区发展“服务型”配套企业,依托矿业城市,利用社会资源,发展建材、电子和尾矿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逐步完善区域内的产业链条,使各种资源要素达到合理配置,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4.2 改善投资环境

资金是矿业城市转型的过程中最大的瓶颈,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矿业城市改变投资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一般情况下融资的方式主要有政府资金支持、企业自己的资金和引进外资,其中引进外资具有最大的空间,是矿业城市融资的努力方向。因而需要致力于改善城市本身的投资环境,一方面需要大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城市的经济服务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和改善人文环境,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吸引外资。另一方面,矿业城市应该努力营造一个优惠的发展环境,完善城市的制度环境,制定更多的融资优惠、税制优惠等优惠政策,用完善的制度环境和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用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更多的投资。

4.3 发展适合的配套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矿业城市最初的发展可以说就是有效地发挥了自身的特色,那么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也需要矿业城市更深地挖掘自身的特色,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由于高新技术具有低消耗、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等特点,因而矿业城市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经验,借助于高新技术,依照产业延伸模式、产业更新模式和复合模式来优化和升级原有的产业结构。

4.4 依靠人才发展

人才是实现产业转型的关键因素,优秀的人才队伍是产业转型成功的保证。由于矿业城市产业结构的特点,其人才的素质都较低,况且劳动技能单一,知识结构老化,对新的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非常有限。因而在转型中势必会阻碍转型的进程。这就需要培养和引进转型所需要的人才:一是对原有职工的再培养,进行人力资源深加工,通过传授文化、科学、技术知识,传达新的技术信息,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第二,积极地引进新型的人才。引进新型的人才会给企业带来新鲜的血液,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模式,有效地推进产业转型的实现。

4.5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矿业城市发展的初衷是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而现实确是环境的恶化让矿业城市越来越不适合人的居住,这是一个明显的悖论,因而矿业城市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三方面的合作:政府方面,需要政府积极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保障;企业方面,需要企业的各项发展计划和项目都要考虑到环境的因素,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另外企业需要为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市民方面,最需要做的就是强化环保意识,从个人生活的细节做起,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4.6 借鉴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成功经验

资源枯竭型城市与矿业城市的发展中的衰退阶段有很多的相似之处,面临的问题大多也相同,解决的策略也都是进行城市转型和产业转型。因而在矿业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成功经验,为自身的长远发展提供良好的借鉴。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国家制定并实施了《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给予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帮助资源型城市缓解财政压力,解决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的遗留问题。通过完善资源枯竭城市财税扶持政策,尽快启动资源税改革方案,增加资源枯竭城市的可用财力,来缓解日益紧张的财政压力。资源型企业延伸产业链,建设循环经济。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规范资源开采相关费用的征收,提高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地方留成比例。

5 结束语

矿业城市以开发矿产资源、向社会提供矿产品为主要职能,因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随着资源耗竭引发的种种矛盾,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理论界的研究重点。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发与环境的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我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将成为理论界的一个永恒课题。

[1]李猛,张米尔.资源型城市区域竞争优势再造研究[J].决策借鉴,2002(2):72-74.

[2]胡魁.中国矿业城市基本问题[J].资源·产业,2001(5):8-10.

[3]张维达,王连忠.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问题[J].吉林大学学报,2005(5):5-15.

[4]胡健,常峰.加大煤矿环境监管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9(4):283-285.

[5]潘仁飞,侯运炳,史志兵,等.论可持续发展观下的我国煤矿城市及衰老矿区产业转型[J].中国矿业,2008(4):37-40.

[6]蒋君,汪安佑.我国矿业城市非正式制度模式[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22(11):35-37.

[7]韩丽红,雷涯邻.矿业城市转型中的几个战略性问题[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21(5):24-25,34.

F407.1

B

1672-6995(2010)07-0021-03

2010-04-26

徐连龙(1964-),男,河北省丰润县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办公室主任,高级经济师,经济学学士,主要从事地质经济管理和地勘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转型发展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