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分析

2010-02-15韩淑娟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生源毕业生农村

韩淑娟,杨 霞

(1.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农村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分析

韩淑娟1,杨 霞2

(1.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2.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由于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城市生源高校毕业生而言,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更多的就业困难。要使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走出就业困境,必须教育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就业观;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设置,全面展开高校教育改革;为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提供科学、宽容的就业环境;制定多样化的政策吸引他们回乡就业。

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城市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30万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其中,生源地为农村的高校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更是比别人多了几分艰辛,尤其是来自贫困农村和边远山区的大学生们面临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一、解决农村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群体,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有其特殊的身份背景与社会属性:首先,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是农村中走出来的优秀分子,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主要纽带,是现在和将来带动并推进农村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把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带回农村,对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生活状况,直接影响着广大农村人民对于教育投入的积极性。教育是一种投资,有收益,同时也必须付出成本。如果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农村家庭为此付出的大量成本就无法回收,这必然使农民对教育投资的预期减退。不幸的是,在有些农村地区已经产生了这种后果,由此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同时,由于接受高等教育是当前二元经济中农村人走向城市的有限途径,如果连这条路也行不通的话,必然严重打击农村人民城市化的信心,也不利于缓解长期存在的城乡矛盾。最后,由于农村就业环境不利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许多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即使暂时找不到工作,也愿意选择“漂”在城市。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工作不稳定,收入低,生活拮据,有的甚至沦为新的“城市贫民”。生活和失业的双重压力,有时会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滋生不良情绪,如对未来失去信心、仇视富人,甚至痛恨社会,作出违法犯罪行为。

所以说,无论从整个社会的就业大局来讲,还是从个体的稳定发展来讲,我们都必须关注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这一群体,对于他们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予以应有的关心和帮助。解决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更关系到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

二、农村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的困难

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顾名思义,就是指学生入学之前的户口所在地在农村。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未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更是把城市与农村划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从总体情况而言,农村不仅在经济条件方面远不如城市,而且在基本社会保障、就业环境、就业机制等方面也与城市有着较大的差距。这就造成了在城市中长大和从农村中走出来的大学生,他们在就业时所面临的困难和承受的压力是不同的。相对于城市生源高校毕业生来说,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在接受教育时付出了更高的经济代价,就业时又肩负着更高的期望和压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承受着更为沉重的负担。

(一)接受教育的相对成本较高,成本回收压力大

普遍来讲,我国城市与农村的经济收入水平相差很大。根据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发布的2006年《农村经济绿皮书》,2005年中国城乡人均收入比例为3.22∶1。就相同数额的教育成本而言,其占大学生家庭收入的比例在城市和农村中是大不相同的。城市中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有一定保障,在支付孩子教育费用时压力不大,而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而言,尤其是对于广大中西部农村和边远山区的农村而言,其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传统农业,收入来源有限,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为供读一个大学生,很多家庭都是倾其所有,甚至靠借钱或贷款才能完成,所以他们只能寄希望于毕业后的大学生,这就使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二)受长期“农转非”思想的困扰,思想压力比较大

由于我国实行城乡二元体制,城市和农村分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长期以来,一个农村孩子要想走出农村,成为“公家人”,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考试。这就使农村孩子在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被强加上了沉重的“农转非”思想,使其在承担学习压力的同时,还要时时刻刻不忘记另一个目标,那就是“跳出农门”。由于付出了巨大的经济牺牲,农村家庭一般都对考上大学的孩子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上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的事,更成为全家甚至全家族的大事。这样,无形之中给了大学生巨大的思想压力,如果他们毕业后无法就业或就业困难,就会觉得有愧于家长的厚望,“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三)缺乏城市生活经验,就业渠道有限

对于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而言,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个巨大的“先天不足”,那就是缺乏城市生活经验。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集中在大中城市,而且高校的教育和氛围是城市化的,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倾向于城市。城市生源高校毕业生自小生活在城市中,对城市生活的环境和规则习以为常,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家庭及周边社会资源较多,渠道较广,也不乏会有一些“后门关系”。而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从小生活在农村,城市对于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是陌生的,虽然他们大学期间也生活在城市,但他们的生活圈子有限,与完全的城市生活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他们毕业走入社会以后,就要比城市生源高校毕业生多一个挑战,即如何适应并融入城市生活。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且他们极少能得到来自家庭和周边社会资源的支持。

(四)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歧视,就业困难重重

受长期城乡差别的影响,一部分“城里人”对“乡下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偏见,使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尤其在当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许多单位更是拔高门槛,列出“只限本市户口”等歧视性条款。客观地讲,受农村传统教育的影响,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表现得更为沉默和顺从。但不幸的是,这种谦虚、沉稳的性格特点往往会被错误地理解为沉闷和缺乏创造力。由于经济条件有限,许多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在外表形象方面比较朴素,单位在选拔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外表因素的影响,而使他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五)各项费用负担沉重,经济压力较大

从高校毕业后,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在城市就业。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包括简历的制作、服装的配备、交通费用及考试费用等。随着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升级,这类费用也水涨船高。对于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来说,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有时也由于家长的不理解,他们只能很少或者根本不能从家中得到经济支持,这就必然限制了他们寻找工作的范围和时间。在离校后继续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城市学生可以回家居住,有的则可以从家中得到资助,生活相对安逸;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缺乏这样的条件,必须自己负担一切费用,包括房租、餐饮费、交通费及其他生活费用。随着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他们中的许多人只能选择合租住房,以节约成本,更不用说有的学生还背着沉重的还贷负担。

三、农村高校毕业生走出就业困境的对策建议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帮助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走出就业困境,简单依靠行政手段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所作为。在尊重劳动力市场供求规律的前提下,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我们依然可以作出一些努力,给他们以科学的引导和切实的帮助。

(一)教育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要紧跟形势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要改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多接触社会,结合社会需求和自己的特点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要适应社会需求,紧跟时代步伐,克服自卑思想,要敢于积极主动地把自己“推销”出去。要有意识地改变精英就业思想和一次性永久就业观念,不要盲目向往城市生活,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就业定位。要充分认识到城市生活的现实困难,也要利用自己对于农村生活比较了解的优势,善于发掘中小城镇、广大农村中潜在的、大量的发展机会。要改变依赖思想和保守思想,不要斤斤计较于短期的、暂时的薪酬和职务的高低,要树立着眼长远发展、谋求长期效应的远大理想,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培养自身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自救意识和使命意识,把自己的事业与家乡的发展联系起来,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为家乡、为农村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设置,全面展开高校教育改革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与社会需求在许多方面不相匹配,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能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合理调适。尤其是目前我国大学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明显带有为城市服务的特点,体现不出高校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这样就使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就业思想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一心想要去城市中的高收入岗位工作。而且,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在高校无法习得面向农村的、专业性的实用技能,毕业后无法适应农村就业。因此,我国的高校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缓,高校应本着务实求真的态度,对市场需求进行积极、科学的研究预测,从而调整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要适当地针对农村生源的大学生,设置与他们需求相关的专业,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在农村就业方面,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具有天然的优势,如果他们可以以较少的时间和较低的成本获得最为实用的知识的话,不仅是开拓就业渠道的好办法,也符合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真正需要。

(三)提供科学、宽容的就业环境

毕业前的那个阶段是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关键时期,高校要针对他们的特点,从生活和学习方面关心他们,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要切实加强毕业教育,进行科学贴切的思想引导,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为他们提供广泛及时的就业信息,并提供必要的风险预警与提示,引导他们科学求职择业。社会应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摒弃错误的偏见,更不要不负责任地把“就业难”归咎到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身上,甚至把他们视为城市的不稳定因素。要充分认识到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普遍具有的诸多优良品质,比如真诚稳重、协作进取、爱学习、富有责任心等。要为他们提供应有的机会和舞台,挖掘他们的潜力,为社会创造价值。政府应当从政策上给予他们一定的倾斜,尤其是结合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他们到小城镇、农村或西部就业创业,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医疗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还可以给予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一定的税收优惠,鼓励他们自主创业,充实农村教育、科技、管理力量,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村改革。当然,这些政策要保证连贯性并落实到位,真正形成制度。

(四)制定多样化的政策吸引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回乡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并不说明我国大学生绝对过剩。在西部和广大的城镇乡村,人才非常紧缺。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回乡就业,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小城镇和农村就业环境差,人才观念有待进一步确立。二是他们回乡就业会面临传统就业思想的压力。长期以来,农村人才大量外流,再加上二元经济运行方式下城市和农村有着各自的发展模式,农村对于人才的需求呈现隐性化特征,大学生回乡就业会出现工作生活方式不适应、“无用武之地”等“水土不服”现象。此外,受传统“农转非”思想的影响,一些村民对于大学生回乡就业存在偏见,认为“没出息”、“丢人”。因此,要想吸引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当地政府应该积极制定应对措施,并把这项工作纳入农村工作的范畴。要树立人才兴业观念,通过树典型、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方式,宣传科学观念,破除陈旧思想;加大对基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投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好的创业平台,鼓励和吸引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回乡。要努力营造“以发展吸引就业,以就业促进发展”的良好局面,使回乡高校毕业生真正成为引领和推进家乡发展的中坚力量,取得就业、发展双丰收。

总之,农村生源高校毕业生作为一个群体,和城市生源高校毕业生相比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更多困难。只有从政策引导、教育改革和观念更新等方面多管齐下,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

〔1〕陈彦敏.大学生就业的“城市情结”和“白领情结”〔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

〔2〕夏金元,胡小平.论提高农村大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6,(1).

〔3〕高建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流动趋势与影响及对策〔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1).12

Analysis of Difficulty College Graduates from the Countryside Have in Getting Employment

HAN Shujuan,YANG Xia
(1.Shanxi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Taiyuan 030006,China;2.Shanxi Normal University,Linfen 041000,China)

College graduates from the countryside,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ir family background,financial situation and ideology,havemore difficulty in getting employment than those from cities.In order to help college graduates form the countryside,we need to educate them to foster scientific values and correctmentality about employment,conduct reform in higher education in an all-round way,provide a scientific and sound employmentenvironment for them and formulate diversified policies toencourge them togetemployment in theirnative places.

collegegraduates from the countryside;collegegraduates from cities;getemployment

G64

A

1009-1203(2010)06-0056-03

责任编辑 梁华林

2010-09-27

韩淑娟(1980-),女,山西洪洞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

杨 霞(1980-),女,山西洪洞人,《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

猜你喜欢

生源毕业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图表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