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昌起义前后周恩来的领导艺术

2010-02-15杨绍琼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领导权南昌起义张国焘

杨绍琼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2)

南昌起义前后周恩来的领导艺术

杨绍琼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2)

周恩来的领导艺术,是在领导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南昌起义前后,周恩来的领导艺术已经初具特色,主要表现为: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的斗争艺术,坚持原则、灵活机动的决策艺术,知人善任、使用得当的用人艺术。

周恩来;南昌起义;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在领导活动实践中起着极大的作用,能够提升领导水平;领导活动的实践,又能够培植领导艺术。周恩来的领导艺术,是在领导实践中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实践的起点,也是周恩来参与中央领导机构重大活动的起点。周恩来的领导艺术在南昌起义前后已经初具特色,并在起义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升华。

一、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的斗争艺术

领导活动是由多种因素、多个环节构成的纵横交错的系统和过程,各因素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整体效能。只有高瞻远瞩,才能从整体上审时度势,作出正确决策。南昌起义前,周恩来在与国民党“右”派和陈独秀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充分展示了其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的领导才能。这一才能,主要体现在他对党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两大政策的判断和决策上。

(一)高瞻远瞩,在统一战线中掌握领导权。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问题是关系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因而也是统一战线斗争的焦点问题。南昌起义前,国民党右派猖狂反共,目的是夺取领导权;而陈独秀坚持“二次革命论”指导下的右倾机会主义,则是自动放弃革命的领导权。国共合作前期和中期,周恩来高瞻远瞩,已经意识到领导权问题的重要性,并为夺取革命领导权作出了许多努力,但都因陈独秀的退却让步政策而失败。

1926年初,在为处理“西山会议派”问题而召开的国民党二大上,周恩来主张通过“打击右派,孤立中派,扩大左派”以取得革命领导权,但却因陈独秀的妥协导致计划搁浅。周恩来认为“这是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对国民党右派、中派的第一次大让步。这是政治上的大让步”。〔1〕(P119)这次让步的结果,把本来通过努力能够争取到的革命领导权拱手送给了国民党右派,置自己于受人摆布的地位。

中山舰事件(1926年3月20日)发生后,周恩来根据当时的形势,坚决主张予以还击。但是,陈独秀反对还击,决定继续让步,致使蒋介石的阴谋得逞。周恩来沉痛地指出:“这是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第二次向蒋介石的大让步。这是军事上的大让步。”〔1〕(P121)经过这次让步,大批共产党员被迫从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撤出,共产党在军队中的力量和影响被大大削弱,而蒋介石则巩固了其在军事上的地位,顺利地达到了争夺军权的目的。

在1926年5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抛出了“整理党务案”,开始明目张胆地攻击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认为,只要共产党有正确的政策,完全可以打垮国民党的进攻。但是此时,陈独秀接受共产国际的意见,又作出了第三次大让步,即党务上的让步。由于陈独秀等人的妥协让步,使蒋介石的反共阴谋又一次得逞。从此,在国民党中央各部门的领导机构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分子占居了极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党务方面已毫无地位可言。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在南昌起义之前所作的三次大让步,使蒋介石在政治、军事和党务上接连取得三次大胜利。周恩来通过与陈独秀妥协退让政策的斗争,虽然没有扭转当时革命走向失败的局面,却进一步认识到了在统一战线中掌握领导权的重要性。南昌起义时,周恩来不惧个别中央领导的权威,正确处理了武装斗争中是否与张发奎结成统一战线的问题,使南昌起义得以实现。

(二)未雨绸缪,建立独立的革命武装。第一次国共合作使中国的民主革命达到高潮,促成了以打倒北洋军阀为目的的北伐战争的胜利。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大批共产党人惨遭杀害,极大地削弱了革命势力,反革命势力空前嚣张。共产党人在血的事实面前终于懂得,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牢牢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而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就必须拥有一支自己的革命武装。

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周恩来认识到工农武装力量太分散、弱小,党还没有掌握正规军队的指挥权,因而未雨绸缪,为“抓枪杆子”做准备工作。他指出:“如欲使中国和平,须有真正之革命军,须有为人民所用之军队”,〔2〕(P75)并开始了由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的尝试。1924年11月,在周恩来和陈延年的具体指导下,组建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它名义上隶属于大元帅府,实际工作和活动却直接受中共两广区委和周恩来领导。这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早的一支革命武装。东征胜利以后,周恩来深感有必要建立一支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由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革命军队。他从黄埔军校抽调学生作为骨干,以铁甲车队为基础,并从广西、湖南等地招募部分士兵,于1925年11月间在广东肇庆成立了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12师第34团,后扩编为第4军独立团。周恩来亲自过问排以上干部的任免、人员补充和重大军政训练问题,并亲自编制干部和新兵训练计划,对官兵进行政治教育,经常听取叶挺的汇报并予以指导,“这是第一支由中国共产党人掌握的武装力量”。〔2〕(P86)1927 年 3 月,周恩来成功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成为南昌起义前的一次预演。由此可见,周恩来此时已经很明确,只有武装斗争才能使中国革命走出低潮,取得胜利。

二、坚持原则、灵活机动的决策艺术

作为一名领导者,面对复杂的领导对象和环境,不仅应该在斗争中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更应该在决策过程中坚定立场,灵活运用策略,善于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运用个人的知识和经验,迅速抓住事物的本质,形成决断。在南昌起义决策过程中,周恩来充分显示了其坚持原则、灵活机动的领导艺术。

(一)坚决进行起义,怒斥张国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是两种不同的战略方向:或者从武汉继续北伐,或者东征讨蒋。周恩来审时度势,认为从全局考虑,不宜再缓和妥协。1927年6月中旬,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两次提出举行湖南暴动的计划,指出在暴动中可集中力量进攻反动势力薄弱的城池,在反动势力较强的地方则打土豪劣绅,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成立乡村问题临时委员会。但这个计划却因共产国际代表的反对而未能实行。

中共临时中央常委会于1927年7月12日成立后,7月中旬确定组织民众进行武装起义的新政策,着手制订湘、鄂、粤、赣四省进行秋收起义的计划,并任命周恩来为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在随后的中共临时中央常委会议上,周恩来要求中央从速决定南昌起义的政治纲领和策略,切实计划发动湘、鄂、赣和广东东江一带工农势力,并要求共产国际经由汕头迅速接济军火物资,南昌起义迫在眉睫。但张国焘到达南昌后,却提出起义如有成功把握,可以举行,否则不可动;应征得张发奎的同意,否则也不可动,并声称这是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周恩来反对这一提议,愤然以辞职相抗争:“国际代表及中央给我的任务是叫我来主持这个行动,现在给你的命令又如此,我不能负责了,我要即刻回汉口向中央报告。”〔2〕(P122)7 月 31日,当张国焘又提出“不妨把这次武装行动只作为一次‘兵变’,不发表宣言和政治纲领”时,周恩来义正词严地指出:“南昌起义是我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开始……我们是武装夺取政权,不是什么‘兵变’。”〔3〕(P36)当得知张发奎参加庐山反共会议后,张国焘表示服从多数,前委紧急会议最终决定8月1日凌晨举行武装起义。在与张国焘的斗争中,周恩来既能及时洞察张国焘的阴谋,又能坚持正确的立场,旗帜鲜明,终于战胜了张国焘的干扰破坏行为,引导起义按预定计划顺利进行。

(二)随机调整策略,巧对张发奎。张国焘阻止起义进行的一个重要借口,就是主张联合张发奎。张发奎在当时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如若能争取到革命方面来,于革命有利;即使不能争取过来,倘能和他结成松散的联盟,我军胜利入鄂的希望也将大增。在处理张发奎的问题上,周恩来采取了灵活的态度。他一方面驳斥张国焘“不经张发奎同意,就不可动”的右倾观点;另一方面,一直在做争取张发奎的工作。南昌起义期间,以周恩来为首的前委会并没有切断同张发奎的联络,并派高语罕、江董琴等高层人物与之谈判。高语罕在1927年10月提交中央的报告中曾提到:“到汕头后,恩来同志代英同志叫我去香港接洽张发奎……到港始悉张已赴广州,后来他虽派了代表来谈,也毫无结果。”〔4〕(P264)即使到 1943 年,周恩来还派朱蕴山到广西找过张发奎,希望他为胡志明在广西举办越南干部训练班提供方便。这些事实都说明,当初周恩来对待张发奎的政策是正确的,是我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初步实践,为后来统一战线政策的成功运行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经验。

此外,周恩来随机决断的决策能力,还表现在革命旗帜的变更上。在南昌起义前,起义军决定打国民党“左”派的旗号,搞土地革命,反对国共分裂。1927年8月起义军进占瑞金,周恩来从报纸上得知各省国民党新军阀封闭工会、农会,捕杀中共党员和工农群众的消息后,感到再继续沿用国民党的名义已经不妥,随即主持召开中共前委会议,决定政权的性质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联合贫苦小资产阶级的工农政权。在1927年10月的流沙会议上,周恩来宣布不再使用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名义,打出苏维埃的旗帜,实行土地革命。周恩来在南昌起义过程中,善于把握形势的发展变化,实事求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灵活机动,调整方针和策略,充分显示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领导艺术。

三、知人善任、使用得当的用人艺术

作为领导,必须善于解决用人问题,尤其是在革命形势风起云涌之时,选人与用人就成为当务之急。用人是否得当,关系到革命成败。周恩来知人善任、使用得当的用人艺术,贯穿其整个政治生涯中。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中,有六人直接参与了南昌起义。而对贺龙、陈毅的起用,首先归功于周恩来慧眼识英才、知人善任的用人艺术。

贺龙之所以能够成为南昌起义总指挥,周恩来的知人善任是其中的重要因素。1927年6月,周恩来在武汉时,曾经专门到贺龙的军部拜会。当时,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与共产党的正义斗争形成鲜明对比,贺龙早已心向共产党。此次见面,周恩来在肯定贺龙的战绩之后,分析了当时的政局,讲述了共产党对政局的主张,征求贺龙对回击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的意见。贺龙当即表明了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及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这次会面,为他们以后几十年患难与共的深厚友谊奠定了基础。后来贺龙在讲述自己的思想转变时曾提到:“周恩来同志与我的谈话,对提高我的思想觉悟,使我接受共产党领导,参加南昌起义,走上共产主义道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P42)而通过这次交谈,周恩来也加深了对贺龙的认识,坚信他是一个堪当大任的人。1927年7月28日,也就是在南昌起义之前,周恩来再次会见贺龙,开门见山讲了南昌起义的计划,虽然当时贺龙并没有加入共产党,但周恩来还是将起义军总指挥的重任交给了贺龙。当贺龙再次表明自己服从中央领导的决心时,周恩来满怀期望地说:“大胆干吧!党相信你。”〔3〕(P44)周恩来的信任和重视极大地激发了贺龙投身革命的热情,不仅在南昌起义中,在以后的革命道路上,贺龙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毅则是在起义军到达宜黄时才归队。他刚到部队时,并不被人重视。陈毅回忆这段经历时,曾经说:“我那时在部队里是没有什么地位的。我来部队也不久,八月半赶上起义部队,十月初就垮台了。大家喊我是卖狗皮膏药的。”〔4〕(P353)但是,周恩来当时已经察觉到陈毅的领导才能,在安排他到主力部队73团担任指导员时,觉得这是大材小用,委屈了陈毅。实践证明,周恩来的安排是正确的。此后,73团在陈毅等同志领导下,跟着朱德跨越更艰苦的征途,上了井冈山。

任用贺龙和陈毅的过程,充分显示了周恩来知人善任、不拘一格、使用得当的用人艺术。正是基于这种领导才能,周恩来为新中国选拔和任用了一批又一批精英人物和骨干人员,保证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

〔1〕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898-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吴 珏.周恩来的说服与攻心之道〔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4〕张 侠.南昌起义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 周 荣

D231

A

1009-1203(2010)06-0011-03

2010-10-20

杨绍琼(1981-),女,山东青岛人,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助教,中共党史硕士,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

猜你喜欢

领导权南昌起义张国焘
南昌起义的代总指挥是谁?
提高政治站位 强化责任担当 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论领导权结构、企业避税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关系
论列宁、葛兰西领导权思想的比较研究
伊索克拉底《泛希腊集会演说辞》中“领导权问题”矛盾论述出现的原因
南昌起义参战人数考
叶剑英在南昌起义前夕
张国焘叛逃有新说
南昌起义中的外国人
张国焘也是“猪八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