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肉搜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010-02-15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人肉搜索政治思想

摄 政

(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

“人肉搜索”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摄 政

(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

“人肉搜索”是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活动,它的出现满足了社会大众的某些需求。“人肉搜索”具有跨时空、多向交互、信息更新迅速、参与自由广泛等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与方法的运用产生了许多启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合理借鉴“人肉搜索”的优势,同时规避其不规范因素,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与时效性。

人肉搜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人肉搜索”从产生至今已走过了10年的历程。10载岁月“人肉搜索”带给我们的有伤痛、有喜悦、有伸张正义的呼喊、也有“网络暴民”的出现。但是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人肉搜索”这一新时代互联网社群活动与传统社会活动相比,有透明性、快速性、大型交互性等鲜明特点,已经对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和方法的运用也有一定的启发。如果能对“人肉搜索”进行深入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有益的思想与优势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那么将会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人肉搜索”是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机制。互联网搜索引擎(如百度)虽然运行速度快、效率高,但具有两方面很明显的缺陷:其一,计算机存储量越来越大,信息与知识是海量的,不可能都存放于开放的数据库之中供人们任意查找。其二,目前的人工智能算法并不完善,使用一般搜索引擎所搜索的结果往往很难满足大众人性化、个性化的需求。为了弥补这两种缺陷,广大网民就想到用人工的方式,在搜索信息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思考分析和上传身边的第一手资料,来完善现有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这种看似原始的改变却导致了奇妙的化学效应,把原来传统机械的网络搜索变为“一人提问,大家回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动态网络体验。可见“人肉搜索”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活动,它的出现满足了社会大众的某些需求。

“人肉搜索”对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明显。其发源地猫扑网是国内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论坛之一,现日平均浏览量达2亿次,注册用户有5,000万,活跃人群的年龄段集中在18岁~35岁,主要使用者大多青春洋溢、思维敏捷。“人肉搜索”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青少年通过“人肉搜索”可以拓宽获取信息的途径;二是大部分青少年在“人肉搜索”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更趋于相信自己独立的判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果能借鉴和吸收“人肉搜索”活动中体现的一些宣传与教育优势,就能更好地帮助青年学生提高自己的主体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良好的道德人格;也能使他们在走出大学校园之后,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并勇于和善于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获取方法有三种,即社会调查方法、观察体验方法、思想预测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三种信息获取方法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人肉搜索”的某些优势进行借鉴。

其一,“人肉搜索”对社会调查方法的启示。社会调查是了解情况、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从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对症下药,而要摸清和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就离不开社会调查。传统的社会调查方法是访问调查法(分为集体访问法和个别访问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但也有明显的缺点:一是被调查者往往容易受调查者的身份、地位、态度、意见的影响而不会、不愿、不敢讲真话,所以这种方法很受被调查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二是有些问题不适合当面调查,会使社会调查方法的应用范围受到限制。而“人肉搜索”的一些特点恰恰可以对这些缺陷有所弥补。首先,“人肉搜索”的发生地点是网络平台,参与者彼此之间可匿名或非匿名进行交流,提问者与回答问题者并非面对面,这样就减小了被调查者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消除顾虑,敢讲真话、敢讲心里话。其次,“人肉搜索”可以进行封闭性较强的讨论,在彼此互不相识、有网络心理防护网的前提下,受访者往往能交流一些较为私密的问题和社会敏感的话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借鉴“人肉搜索”的这些优势,在高校建立自己的网络教育平台,对青年学生进行访问调查。

其二,人肉搜索”对观察体验方法的启示。观察方法,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现象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体验方法,是观察者设身处地地感知现象,并能对现象的因果关系采取正确推理的方法。两种方法相结合就是观察体验方法。观察体验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方法,它是获得可靠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人们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获取人的思想信息来说,这一方法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下,直接地不断地观察他人的语言、神情、行为、情绪等方面的变化,才有可能真正把握人的思想状况。但其也有一些缺陷:一是受时空的限制,对于那些尚未出现的现象、突发性事件和已经发生的事件,都无法运用此方法。二是受观察者自身的限制,观察者水平高、能力强,就能够观察仔细、深入;观察者水平低、能力差,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三是难以通过观察结果推论全局。对于观察体验方法存在的这些缺陷,“人肉搜索”具有的某些特点可以作为其有效补充:一是“人肉搜索”发生于互联网,参与者数量多,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参加到这项活动之中,几乎不受时空的限制。二是“人肉搜索”的参与者来自全国各地,受教育程度、年龄等都有所不同,每个人对活动中的事件都会根据自己的道德标准进行评价,参与者本身就达到了互相制约与监督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规避了“一家之言”的单一性,具有一定的群众代表性。三是“人肉搜索”的整个过程与结果都是即时可见的,便于参与者与观察者对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观察与思考。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青年学生进行观察体验调查时,可以借鉴“人肉搜索”的一些做法,在学校论坛中进行资料搜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需信息的时效性与全面性。

其三,“人肉搜索”对思想预测方法的启示。思想预测是根据人们思想认识形成、发展和转化的规律及特点,事先估计和分析产生思想问题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可能性,以求及早预防和早期纠正。当代社会,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社会多元化发展迅速,竞争日益激烈,网络影响日益加大,在此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的思想必然会有所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就必须结合现实,总结经验教训,对人们的思想进行科学的预测。“人肉搜索”自出现以来,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一定的监管与规范,容易导致网民有过激的行为。对此,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利用“人肉搜索”的优势,摒弃其存在的这些弊端。一是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特点,对青年学生所参加的网络活动,要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全面观察。二是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预期与目标作为基础,对高校青年学生参与网络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思想倾向倒推至思想政治工作实施前的状况,提前对青年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引导与教育。三是在有足够的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对青年学生现实中的行为与网络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对比,从中发现共同因素与类似现象,并以此来预测未来青年学生的行为。做好以上几点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做到科学预测、有效预防、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包括疏导教育法、比较教育法、典型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激励感染教育法等。这些方法对于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教育环境更加复杂,80后、90后的青少年接触的文化、精神因素趋向多元化、国际化,单纯的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诸多不适应,比如: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念与手段使得青年学生往往没有太多参与的空间,兴趣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年龄、身份、时空的限制很难深入到广大青年学生中去;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找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使教育方法紧跟时代步伐,而“人肉搜索”的出现恰恰可以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所启示。

在中国璀璨的文化星空中,先圣们对人性与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们在这方面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其观念与文化基因已深深根植于我们的血液,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人肉搜索”10年的历程可以看出,这个活动是有一定心理需求和群众基础的。无论是从活动的规模还是其对事态的反应速度,都是其他传统活动所难以达到的。虚拟世界的“人肉搜索”之所以能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产生巨大影响,是与人的荣辱感和道德感分不开的。“人肉搜索”从根本上源于一种舆论的宣传和对事件所包含道德因素的讨论,而这种宣传与讨论会直接作用于当事人本身,对其思想产生相当大的冲击和影响,引发当事人强烈的道德感和荣辱感。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像“人肉搜索”那样对当事人的思想道德产生直接作用,将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当一件不道德的社会事件通过“人肉搜索”在千千万万网民中曝光,得到众多网民的热烈讨论,并最终有了一个令社会满意的结果时,所有参与“人肉搜索”的人都会感到伸张正义的欣慰,以及对自己道德认同的光荣感。受“人肉搜索”的启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建立在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过程中应强调受教育者的参与性,使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伴随着他人认可与自我肯定,让他们感觉到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气氛和谐融洽、亲切友好,类似于谈心讨论,可以发表自己真实的意见与想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像“人肉搜索”活动的“版主”、“楼主”一样,尊重青年学生的感受,结合有关政策对他们遇到的苦恼和问题加以解决、疏导,并对他们提供中肯的意见,他们自然会放松心情,进一步提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不会停留在“说教”状态,而会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综上所述,“人肉搜索”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对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跨时空、多向交互、信息更新迅速、参与自由广泛等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获取与方法的运用产生了许多启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在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原则下,合理借鉴“人肉搜索”的优势,同时规避其不规范因素,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与时效性。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俊清.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3〕李 岩.道德话语的生产性力量及中国式“人肉搜索”的勃兴〔J〕.浙江大学学报,2009,(6).

〔4〕卫刘华.注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指向〔J〕.理论探索,2008,(4).

〔5〕韦丽林.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征〔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0,(2).

〔6〕侯黎晓,陈 彪.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点及对策〔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4).

责任编辑 梁华林

G641

A

1009-1203(2010)06-0053-03

2010-10-20

摄 政(1986-),男,山西宁武人,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人肉搜索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人肉搜索”中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探讨
人肉搜索与网络反腐“联姻”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