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天情结"背后的话语结构

2010-02-15姜良纲国家信访局研究室北京100017

中国司法 2010年10期
关键词:清官情结老百姓

姜良纲(国家信访局研究室 北京 100017)

王志强(黑龙江省伊春市友好区和平社区 黑龙江伊春 153000)■文

"青天情结"背后的话语结构

The Con tex t beh ind the'Com p lex Feelings on Judge B ao Q ing tian'

姜良纲(国家信访局研究室 北京 100017)

王志强(黑龙江省伊春市友好区和平社区 黑龙江伊春 153000)■文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在研究和探讨"信访"动因时,往往将其归结为"中国老百姓"的"青天情结"、拟或"信访不信法"所致,进而指出信访制度是一种"人治"。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么?

一、"青天情结"的潜台词:民众无法律能力

把信访现象与信访人或者中国老百姓的"青天情结"联系起来,并将之视为一种因果关系,在有关的理论文章和互联网的相关报道和表述中,可谓连篇累牍,俯拾皆是。

1、"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存发展中,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不同,不同的个人有不同的法律心理,这样的心理受到一个民族的传统的法律意识的影响,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认为的'无讼'、'厌讼'心理和长期以来百姓心中的'青天'、'清官'情结的影响下,民众更愿意选择'直诉'、'信访'这样的行为模式。①文姬:《刍议信访救济存在的合理性》,来源:互联网。"

2、"信访作为最为传统的救济方式,在许多老百姓的眼里是解决问题最有效也最直接的方式。这是一种典型的'包青天情结',把命运寄托在高级领导或上级部门的对下干预之中。②《信访保护应逐步法制化》,新华网广东频道,2006-5-1911:21:12来源:《南方日报》。"

3、"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把传统的诉讼、维权思想也深深地埋进了部分群众的头脑中,加上计划经济时代法制不健全,老百姓存在一种潜在的'青天'情结,'信正义,盼清官',并且认为'青天'存在于上层,当他们对基层司法状况感到不满意时,此时信'访'不信'法',自然而然

地就想到上面去找'青天'、'告御状'。③柯学明:《运用科学发展观理念建立涉诉信访新机制》,来源:《中国广水网》。"

4、即便减少领导批示,也改变不了领导批示比法律程序管用的现实,而且这种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越成功,它的示范效应就越强。应该说,正是这种示范效应导致了信访潮④《网络热议"信访不信法"根源在于依法维权艰难》,来源:搜狐2010-3-2909:06:32。。

5、"在一定程度上,信访制度应该是一个临时性、过渡性的制度,而且它所建立于其上的社会心理基础是传统中国的"青天情结",体现的是"人治思维",与现代社会民主与法治的精神是不可同日而语的。⑤《大学开设"信访专业"有违法治精神》,2009-6-0505:57:00来源:汉网-《武汉晚报》。"

什么是"青天情结"?青天,一是指蔚蓝色的天空;二是喻指清官。情结是一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青天情结"实质上就是指迷信清官,依赖清官,从以上种种话语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青天情结"和"信访不信法"都是一种请领导批示或者期待领导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很清楚,在这里人们已经先入为主地认为,是"青天情结"导致了信访人或者中国老百姓进行上访。因此,有学者提出:"信访并不是社会纠纷解决的主渠道,甚至还带有'拦车陈情告御状,击鼓鸣冤盼青天'的封建色彩。在法治社会,应当将民众的诉求及各类争议的解决引导到法治轨道上来。"甚至从操作层面提出了更为具体的建议:"领导在重视信访工作的同时,减少批示,增加指导,将各类争议逐步引导到纠纷解决的主渠道上来。应当充分发挥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鼓励公众更加理性地选择救济渠道,更多运用行政复议、诉讼等方式维护权益⑥《"信访不信法"现象值得高度警惕》,大洋新闻2010-2-02来源:《广州日报》。。"

二、"青天情结"的内在实质:民众对正义的渴求

说中国老百姓拥有"青天情结",实际上就是认同"青天情结"是中国人共同的民族心理特征。设定如此,造就这样一个心理特征,也需要一定的要素和条件。是不是一个平民百姓在平安幸福的日子里,在闲暇无事中也迷恋、迷信、盼望青天?如果是这样,那就是一个民族的嗜好,是一个民族的臣民或奴才情结。再就是在一个不平等不公平的社会中,人们总希望有清官主事,造福于民,作为一个梦想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也不是不可能存在的现实,同时,这种对清官对贤王的期盼,恐怕不只是中国存在。更重要的是这里说的"青天情结",是指在碰到矛盾纠纷和冲突中,老百姓把主持公道寄托在找清官上,而不是走法律程序。由此,问题产生了:如果走现成的法律程序能够给老百姓主持正义,那么老百姓何必指望清官?如果法律程序能够主持正义,仍然奔着清官上访,那无疑就是"青天情结"在作怪。而事实是:大多数情况下,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往往都是现行的法律程序走不通或者遭遇徇私枉法时,老百姓才走上上访路,才去找清官。显然,老百姓找"清官"或多或少是被逼出来的,而不是一种癖好、一种定势。找清官对老百姓来讲不是目的,目的还是主张诉求、伸张正义!若认同此说,面对老百姓的"上访"和"青天情结",值得反思的是相关的社会现实,而不是其它。

实际上,关于"青天情结",到底是不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现象,很多方面还是需要冷静地思考和研究的。现在可以考证的是历史记载、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而对我们来讲,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那些流传已久的清官剧。不论是历史记载还是清官剧,它所记载和反映的必然是一些典型的、个案的,尤其是清官剧和一些文学作品,更加注重的是娱乐性,而不是史实性。如果我们冷静下来回溯整个中国封建王朝的治理,我们能够想象得出,那些真正直诉到天子、拦车架到上一级清官衙门的,在当时社会处理的纠纷中到底占多大的比例,在这个过程中所谓的"清官"到底发挥了多大的作用,恐怕还是极有限,绝大多数矛盾和纠纷还是消化在日常的纠纷处置当中。即便如此,我们设以戏剧为蓝本,也可以看得出,老百姓找清官的目的是主持正义,而清官的出现无论是"压抑豪强"或是"决疑平反",目的都是澄清事实、明辨是非,维护法律的公正。这就是说到头来无论是清官还是老百姓,都是追求法律公正,而不是其他。至于那句感谢皇恩浩荡,也不过是庆幸"苍天有眼"、公平正义终于得到伸张而已。对此,苏力教授曾明确指出:"如果仍然坚持'清官'这个词,那么这里的'清'就不能仅仅,甚至主要不能,理解为道德上'清廉'、'清正',而应理解为包括了知识能力上的'清楚'、'清醒'。⑦苏力:《法律与文学---以中国传统戏剧为资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10月版。"其意思很明确,民众对清官的崇拜或者说情结,说到底还是寄托于'清官'明辨事实、决断是非、维护公平的能力,最终不过是对公平正义情结的人格化而已。

其实在这里,"青天情结"作为一个判断,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无所谓是,也无所谓非。重要的是人们在什么时间、什么条件下使用这个概念,我们很难接受本来不是"青天情结"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问题,而总是被一些人拿来说事。对此,曾有人尖锐地提出:"我常想,把'信访不信法'的责任推给民众,不是对中国法治现状的无知,就是对民众素质的蔑视。那岂不是说,明明有方便可靠的法,人们不知道利用,却要舍易求难地上访吗?人们'信访不信法'本身就说明,求法可能比求访更难,更不可靠。信'访'实际上就是信'清官',这是中国老百姓千百年来的悲情诉求。面对'信访不信法',需要反思的不是不得不信访的老百姓,而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管理者,服务者。为什么,在现代中国,人们还和几千年前的中国一样,还需要信"清官"靠"清官"呢?⑧赵光瑞:《人们"信访不信法"是因为法不可信》,《联合早报网》,2010-03-29。"在这里,莫言的一段话或可值得引起我们反思,他说"特殊的环境需要特殊的人物也造就特殊的人物,特殊的环境把人变成机器,在一个人吃人的环境里,如果你不参与吃人的活动,很可能就要被人吃掉。这不是民族的问题,更不是人种的问题。这是政治家的问题,不是老百姓的问题。"老百姓渴望清官、具有清官情结,说到底就是因为"清官太少",问题再简单不过了,老百姓何责之有⑨转引自徐昕主编:《正义的想象:文学中的司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415页。?

因此,在研究分析上访现象时,人们更多的应当考虑法律自身的情况如何,而不是简单地在老百姓身上找原因。如有识之所说:"所谓的'青天情结',实际上是某些话语方硬扣在百姓头顶上的帽子。中国老百姓从来都没有什么'青天情结',有的只是对公平正义的需求以及由此形成的无奈,寻找青天不过是这种需求和无奈的表现形式罢了。"笔者极为赞同。

三、"青天情结"的逻辑:一厢情愿的话语游戏

如果老百姓遇到问题,不再走上访这条路,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当法律调整范围包括所有的矛盾纠纷时;

2、当执法能够切实保证公平公正时;

3、当所有公权力机关的行为不再侵害或损害民众的利益时。

事实上,能够如此吗?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大量的征地拆迁、国企改制、环境保护以及新出现的劳资纠纷等问题,是现行的法律能够调整过来的么?可以说,于这种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相对应,法律缺位、滞后的问题普遍存在!

同时司法机关的不作为甚至乱作为乃至腐败现象的出现,当下还少吗?

一部拆迁条例的出台沸沸扬扬已经过去两三年,还没有修订出台,先后曝出的佘祥林、赵作海案以及最近出现的法官穿着法袍上访的例子,哪一件不值得从法律层面上反思?难道这位法官也不懂法不知法吗,难道是青天情结在作怪吗⑩《湖北法官穿法袍举"冤"字牌上访为妻维权被免职》,来源:人民网2010年7月27日7:46。?诚如在关于信访不信法的讨论中有人提出的:怎样扭转这种"不进法院都去找信访办"的反常现象呢?在民众中树立法治观念无疑是必要的,但这种观念变革,不仅仅是针对普通民众而言,对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来说,严格遵循依法办事的基本原则,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⑪屈正州:《以司法公信扭转"信访不信法"》,《西部商报》2010年3月29日。。民众"信访不信法"问题,"有些地方官员认为是民众的问题,民众不懂法,民众不愿意走法律程序,其实不然。现代公民法律意识越来越强,法律遵从度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地方很多事情是无法走法律程序的。非法强征农民土地还不给补偿。这些问题,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是不给你解决的,而且在法律不如权力大的地方,地方法院几乎不受理这类案件,即使给你立案你打赢了官司,你也解决不了问题。要想解决问题就得上访,这已经成为明规则;只有得到上级领导的批示,才有希望解决。下边的干部不是怕上级领导的批示,而是怕上级领导手中的权力⑫《解决"信访不信法"功夫在于批示外》,《新华每日电讯》,2010-3-29。。

实际上,群众上访,这本来是一项法定权利,理应无可厚非,信访制度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制度,信访制度本身也是我国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它和司法制度具有一定的互补关系。对此,中央党校的林喆教授曾经做过精彩的论断,她说:"司法救济的权威性不是靠取消信访权和信访制度就能建立的,信访的存在及其越演越烈,在很大程度上与目前司法难以救济公民缺损的权利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社会转型期是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显现。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社会矛盾,需要国家制度的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而单单依靠司法制度是不可能完成这一重任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信访制度实际上已成为社会变革时期弥补司法制度不足的一种救济制度。它在社会冲突和纠纷解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⑬林喆:《信访制度的功能、属性及其发展趋势》,《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霍尔巴哈说:"一切政府的目的都是为社会谋幸福。人们联合成为社会,同意让自己服从一个代表人们公共意志的强大权力意志,为的是获得更大的安全和幸福,平平安安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以及保卫自己,抵御社会内部的恶德和外部侵略。⑭﹝法﹞霍尔巴赫:《自然政治论》,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在社会矛盾凸显期,我们政府有责任有义务动员一切行政资源解决好民众的利益诉求问题,为他们谋取最大的幸福,这其中包括加强和完善信访制度,更好地通过信访渠道了疏通民情民意,通过信访工作解决好民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各级领导干部理所当然地应当了解信访情况,认真解决老百姓的困难和问题,并就有关的问题进行督查督办,这也就是一些人所说的"批示",批示不是包办,也不是干扰处理方案,而是督导依法严格按政策办事,督导办事效率。我们期望有更多的领导能够更加深入地关注群众信访,提出有关的意见,促进问题的合理解决。而现实中,应当说做的还有差距,还有更多的努力空间。

(责任编辑 鲁嘉微)

book=106,ebook=456

猜你喜欢

清官情结老百姓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四)
—— 陈廷敬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四)
—— 陈廷敬
清廉山西建设·清官廉吏(三)
——于成龙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老百姓的话
老百姓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