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2010-02-15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基础政治

骆 凯

(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2)

胡锦涛同志在第 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统一战线长期存在的根基和蓬勃发展的保证。”可见,统一战线萌芽于、立足于、发展于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之上。同时,由于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显著的社会性”四大特征,所以,形成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有利于统一战线形成合力,有利于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壮大。

通俗地讲,共同的思想就是共识。统一战线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就是统一战线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有关政治意识、政治思考、政治价值判断等思想内容,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政治信念、政治倾向、政治行为。这些思想内容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其政治性。它主要是对我国国体、政体、政党制度以及政治和制度等方面问题的认识,是一种自觉认同。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实质在于“同”,或者在于“认同”;其作用和意义在于指导和引领,也就是说,要用共同的意识形态指导和引领统一战线成员的实际行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形成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同各民族、各宗教、各社会群体以及社会各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互动中,采取了正确的方式和策略,形成了共识,从而获得他们对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支持和认可,同时,也在于中华民族全体同胞对自身命运的认同。

一、统一战线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形成及概念梳理

(一)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缘起

第一,我国的社会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存在着多元化的状况。任何一个现代社会,其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构成的复杂的社会观念体系。这在当今中国社会显得尤为突出。多种意识形态的存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思想领域的巨大解放,在思想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思想解放有两个契机:一次是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另一次是以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1]。有了第一次思想解放,才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从此,国家的改革开放大门开始打开;有了第二次思想解放,才使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模式,使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势头。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随着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的意识形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同时,改革开放使我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潮,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社会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对我国传统的和主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造成很大的影响和冲击。在当今中国,就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以来引进的西方文化并存共荣的局面。因此,在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存在多元化的情形下,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就是在多元中求同一,从而形成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

第二,根据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实践,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的要求。所谓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有一种能引领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的思想。正如前面所讲,由于我国社会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存在着多元化的情况,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目标,就必须用一元化的思想来指导社会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一战线的一元化指导思想,就是统一战线领域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共同思想,是社会各方面在根本利益一致性基础上的自觉认同,是基于共同利益上的共识。共同利益与共识有着特定的关系。一方面,能形成共识,就必定有共同利益的存在;另一方面,并不是有共同利益,就必然会形成共识。因为,有的人虽然意识到共同利益的存在,并且也承认共同利益,但是,如果不能用包容的心态来对待其他意见,就不能形成共识。今天,之所以能形成统一战线,就在于我们坚持了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原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之所以能形成工农联盟,就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的命运和利益,它们的共同命运就是都受到“三座大山”的剥削和压迫,他们的共同利益就是要推翻“三座大山”,从而获得自身的独立和解放。现阶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什么?总的来讲,就是“三大任务”,即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于统战工作的实质就是争取人心,因此,人们只有形成共识,才能达到争取人心的目的。统一战线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形成,就是对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同,就是要用这一共识引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的中华儿女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也正因为如此,就需要巩固和加强统一战线领域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辨别各种思想意识的能力,始终不脱离主流意识。尤其是在遇到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革和困难的时候,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更是我国渡过难关和保持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

总的来说,统一战线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形成是由客观社会条件所决定的。一方面,是共同利益的驱使;另一方面,是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要求,以及社会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客观现实。

(二)不同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与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概念梳理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各种不同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并存的社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益主体多元化。从利益得失的角度来看,利益主体可分为利益既得者和利益边缘化者。利益既得者即已经获得或者在可预见的未来将要获得利益的个体。利益边缘化者即其本来应该获得某种利益,但是,由于某些主观的、非主观的因素使其失去了该利益。我们知道,对单一主体而言,在现有社会财富的基础上,其诉求往往是多方面的,但是,并非他的这些诉求都能得到满足,那些不能实现的诉求亦并非由于其自身的主观原因所造成。例如,由于社会的机会不均等、政府官员的腐败、政治体制的不健全等等,都会造成他们本应得到的利益丢失。因此,对于多元化的利益主体而言,一个是同一主体需求的多样化,另一个是不同主体的不同需求。当前,我们所处的发展中社会,绝大多数人、群体、集团或团体,可能既是利益既得者,同时,又是利益边缘化者。因此,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人们就会将利益的既得或既失转而形成对当前的经济体制、政治制度、社会现状以及文化形式的看法,这些看法分别集中起来,就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利益主体多元化是不同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最直接的来源。

第二,来自于西方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众所周知,历史上西方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影响最深刻的一次,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就是近代以来西方启蒙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思想的影响[2]。而在当今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来自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就更为直接、更为迅速、更为深刻。例如,在政治观点方面,我们对自由、平等、民主、权利等的要求更为强烈。我们逐渐意识到,权力要在监督之下才能公平地运行;普通老百姓也应当争取自己的权利;政策法规也应当通过民主的方式来决策;政府应该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等等。又如,在文化领域,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影响亦是意义深远,从而导致我们对传统价值观的某些方面进行了调整。

第三,我国社会发展的自我反思。随着我国社会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开始思考,对我国社会既有的价值、理念以及制度重新评价,对我们生存的环境以及我们自身的发展过程重新认识。例如,在文化领域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要回归传统,批判现代性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高度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对保持我国的民族特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要否定传统,认为传统禁锢了我们的思想,阻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们又不断地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创新与发展,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阐释。例如,在政治领域,人们不断地对我国现存的政治体制、政党制度以及人权、民主、法制等等理念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统一战线是一个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盟,这个联盟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可见,这个联盟涵盖了政党、民族、宗教、新阶层、海内外等各个方面。所以,统一战线范围内是最能体现多元化和多样性的。但是,统一战线又是一个统一的、团结的联盟,这一联盟的形成最根本的就在于我们有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就是统一战线的共识。正如前面所言,共同思想具有指导性、引领性,所以,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就是统一战线领域的指导思想,不同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与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其实质就是多元与一元的关系,即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元化的意识形态。

二、统一战线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根据

统一战线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根据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新世纪新阶段,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二是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

(一)关于统一战线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理论依据

第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统一战线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真正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对利益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一个社会中共同利益也是客观存在的。无产阶级之所以要结成统一战线,是由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所决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前提——无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进行斗争的首要的占第一位的原因,是为了维持人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当这种生产不能再继续下去的时候,无产阶级不得不团结起来进行斗争,以争取无产阶级共同的利益[3]。由于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性基础上的自觉共识,因此,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世界观就成为统一战线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的理论依据。

第二,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指出,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大多数人。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定历史时期一切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4]。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构成和基本成分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除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外,还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因而也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还创造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同时,人民群众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形态更替变革。所以,人民群众是统一战线真正的力量源泉。各政党、各阶级、各阶层和各族人民群众要团结起来,必须具有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而统战工作又是做人的工作的,能不能把这些对象团结起来,关键就在于统战工作能不能做到“关心人、体贴人、尊重人、理解人”,能不能让人们意识到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是为了人民,他们能不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更具体地说,科学发展观提出发展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在这“五个统筹”中,就有直接涉及统战工作的内容。例如,统筹区域发展的问题,就涉及到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就涉及到民族、宗教、新阶层问题等等;还有在对外开放方面,就有利用统一战线开展招商引资的问题。

(二)关于中华民族是统一战线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现实根据

中华民族既包括中国人的血缘纽带联系,又包括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联系,这个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统战工作是讲求方法的,那些生活在大陆范围内的人,他们也有不信服社会主义的;特别是生活在大陆范围外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他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更是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生活习俗。如何把这些人团结、凝聚起来,既要有一定的方法,又要有一定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中华民族同根同缘。我们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主动和他们沟通交流,与他们培养感情,使他们心系祖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以爱国的热情为祖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所以,团结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就要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纽带。

三 、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

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作为全体统一战线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共同目标就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一)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之上的

社会主义政治基础表明了统一战线的基本性质,以此为基础的联盟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主体。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选择的伟大而正确的道路,是中华民族获得解放和复兴的必由之路。现阶段,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爱国主义的政治基础体现了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空前广泛性

统一战线的广泛性不仅在于包括大陆范围的全国各族人民,而且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就是热爱祖国,就是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新世纪新阶段,热爱祖国,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同时,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性质是“四者”的联盟,即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所以,从统一战线这一性质可以看出,在统一战线内部实际上包括了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社会主义旗帜下的联盟;一个是爱国主义旗帜下的联盟。社会主义旗帜下的联盟由大陆范围内的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所组成,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在联盟内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旗帜下的联盟是广泛团结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联盟。这个联盟以爱国、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在联盟范围内求祖国统一之同,存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之异,对于所有赞成祖国统一、支持中华民族复兴的人,无论他们属于哪个阶级、哪个政党和集团,无论其政治主张和思想信仰如何,都是团结、联合的对象[5]。

四、统一战线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建设的对策建议

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统一战线存在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加强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建设,对于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对广大统一战线成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新世纪新阶段,特别要大力开展对统一战线成员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和培训活动,不断增强他们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这些理论和思想的自觉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对统战成员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从思想上增强他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奉献力量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二)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早就证明的真理。统一战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正是以那个时期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思想为指导,党的统一战线事业才能不断发展和壮大。胡锦涛同志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把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时期新阶段,要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真正转化成为推动统一战线事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用科学理论引领统战成员

科学的理论是指引人们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的保证。人们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才能认清自我,明辨是非,不会迷失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事业,更是统一战线艰巨的历史使命。只有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统一战线的行动指南,用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人民、鼓励群众,特别是教育和鼓励统一战线广大成员,才能充分发挥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作贡献的作用,坚定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增强他们实现民族复兴的信心。用科学理论引领统一战线成员,特别要重视和加强对党外领导干部、党外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因为,党外领导干部、党外代表人士是他们各自部门、组织、界别中有地位、有影响的人,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能增强他们的政治坚定性,而且能通过他们影响其所在群体、组织、界别的人,从而增强统一战线成员整体的政治坚定性。对海外中华儿女,要通过有效渠道,在他们中间开展宣传和鼓励工作,鼓励他们自觉学习中华文化,并通过他们开展中华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使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在他们中间代代相传,使他们永远和祖国人民心连心。

五、统一战线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统一战线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思想指南,为团结和激励全世界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和兴旺发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纽带,为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发展壮大提供了思想支撑。尤其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作用更为明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战略目标,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和谐社会建设,离不开和谐精神的支撑。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盟的主题,求同存异、体谅包容,以人为本、照顾同盟者利益的原则,都体现了追求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当前,统一战线日益呈现出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等特征,所以,必须形成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以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凝聚力,确保统一战线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壮大。

[1] 黄卫平,陈文.论 30年改革开放中的“思想解放”[J].江西社会科学,2008,(10).

[2] 汤奇学,孟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 [J].安徽史学,2003,(3).

[3][4] 姜汝真等.统一战线思想史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1.

[5] 姜汝真等.统一战线基本问题与疑难问题 [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基础政治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