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党关系和谐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的新境界

2010-02-15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多党合作民主党派政党

金 刚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014)

政党关系和谐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的新境界

金 刚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山东 济南 250014)

政党关系和谐,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然结果和取得实效的深刻反映,更是为我们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的新境界提出了时代任务和明确要求。着眼于促进政党关系和谐,开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的新境界,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着力点:一是各个政党要切实增进党内和谐,着力打造政党关系和谐的坚实基础;二是执政党要大力弘扬良好作风,真正成为带动政党关系和谐的强大引擎;三是参政党要不断提高四种能力,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的重大作用。

政党关系和谐;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新境界

自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国重要会议和文件多次强调“政党关系和谐”这一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机制,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和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真诚接受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监督,鼓励党外人士做我们党的挚友和诤友。加强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1]政党关系和谐,既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必然结果,也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格局取得实效的深刻反映,更是为我们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的新境界提出了时代任务和明确要求。

一、政党关系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政党关系和谐对我国的各项事业都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

政党之间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各项建设是否拥有一种良好的政治环境。政党关系和谐则能形成合力,更好地推动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政党关系不和谐则会造成内耗,甚至形成对抗,进而对国家和社会的各项工作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对我国而言,政党关系和谐具有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和谐政党关系对我国的各项事业都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胡锦涛同志说:“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保持和促进我国政党关系和谐,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同时,保持和促进我国政党关系和谐,也是推动我国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政党关系和谐,我们才能更好地汇聚人心和凝聚力量,才能更好地调动方方面面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和伟大事业。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政党加强团结合作

从根本上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之间是一种层层推进、不断升华的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伟大理想,也是我国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心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伟大道路,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下将包括我国各民主党派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团结奋斗。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民主党派则是特定阶层和群体的利益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等,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普遍认同和接受,尤其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高度一致的。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兴旺发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迎来光明前景。“大厦将建,独木难支。”要建设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进一步团结与合作。新世纪新阶段,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成为中华大地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和谐凝聚力量,和谐成就伟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执政的共产党与参政的各民主党派之间和谐的政党关系,必将有助于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良性互动和相辅相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政党关系和谐必须着力开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的新境界

(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不容置疑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实践来看,这一制度是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它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或多党竞争制,也有别于有的国家实行的一党制;既避免了多党竞争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政导致的种种弊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内耗,有利于维护政治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 60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目标下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多党派合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一、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3]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形成了团结合作的新型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致力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合作、参与、协商、包容的精神,反映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政党之间追求和谐、体现和谐、营造和谐、维护和谐、保障和谐的真实写照和生动反映,充分发挥了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的价值和功能,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政党关系和谐内在地要求开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的新境界

60年的实践证明,“坚持和完善中国多党合作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4]。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和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第一,从思想界的个别不和谐因素来看,近年来,一些人无视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否定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认为只有西方多党制才是民主的,提出中国应该实行西方的政党制度。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如果不及时加以批判和纠正,很容易对人们的思想造成消极影响。第二,从参政党的情况来看,参政党地位有待提高、参政主体意识有待增强、参政议政功能有待充分发挥的问题亟待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这种状况的存在,有参政主体自身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我国政党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的贯彻落实不到位。这种状况如果进一步发展,就有可能使我国政党制度的功能、价值和优势无法充分发挥,进而影响到我国四大建设的协调发展。第三,从执政党的情况来看,地方党委对中央关于多党合作的政策精神领会不透、落实不力、执行不规范甚至轻视参政党作用的现象还时有存在。胡锦涛同志指出,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根本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段精辟论述,实际上是对我们提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朝着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的方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的新境界的重大任务。

三、促进政党关系和谐开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新境界的着力点

(一)各个政党首先要切实增进党内和谐,着力打造政党关系和谐的坚实基础

政党关系和谐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是多种和谐因素有机结合、动态平衡的综合体,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各个政党自身要和谐。因此,切实增进党内和谐是促进政党关系和谐、开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新境界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5]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增进党内和谐的特殊重要性。对执政党而言,只有增进党内和谐,才能更好地做到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四大要求,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促进多党派团结合作;既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既要重视做好民主党派的思想引导工作,又要真诚接受他们的民主监督;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6]。

在新的形势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增进党内和谐进而促进政党关系和谐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首先就要切实加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心理和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7]作为执政党,党员领导干部心理不和谐的影响和危害尤其严重,这种心理不和谐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但会使党员领导干部自身的道德品质下降、理想信念动摇、宗旨观念丧失,进而外化为工作上和生活上不负责任、随心所欲、腐化堕落,严重制约执政党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等党的建设各方面的成效,而且会对整个社会起到十分消极的反面示范效应,不利于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甚至会使整个社会陷入严重的心态失衡。因此,加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心理和谐至关重要。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弄清党员心理不和谐方面的主要表现,找准造成党员心理不和谐的深层原因,进而采取切实的对策措施加以解决。只有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实现心理和谐,才能促进政党关系和谐,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和谐,共同完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

(二)执政党要大力弘扬良好作风,真正成为带动政党关系和谐的强大引擎

中国共产党一贯注重党风建设。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8]之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而“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必须“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9],“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10]。这些精辟论述,深刻表明了执政党的党风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就政党关系而言,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与参政的各民主党派通力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只有展现出优良的作风,才能得到各民主党派的真诚拥护,才能更好地调动民主党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引擎作用,带动政党关系和谐,团结参政党共同致力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一些领导干部作风不正的问题仍然突出,并从六个大的方面指出了具体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对政党关系的和谐也会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因此,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

在新的形势下,执政党大力弘扬良好作风,切入点和着力点很多。当前,最迫切的就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并将其作为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关键环节。事业观是人们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包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的看法。事业观的境界高低,深刻反映了党员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党员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考量自己对事业有成的看法,自觉地使自己所要成就的事业服从、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这样,才能跳出狭隘甚至庸俗的事业观,真正提升精神境界,切实加强党性修养。工作观是人们对工作的意义、价值、目标等的认识的深刻反映,其核心内容包括“为何工作”、“为谁工作”、“怎样做好工作”等。工作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工作效率。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摒弃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工作方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不断提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本领,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努力为党和人民掌好权、管好钱、用好人、当好官。政绩观是人们对“如何看待政绩”、“为何要出政绩”、“出什么样的政绩”、“怎样作出政绩”等问题的总的看法。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是衡量一名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政绩观的正确与否,是判断领导干部的党性是否纯正的重要标志。胡锦涛同志指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1]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从忠实实践党的根本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度,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努力作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三)参政党需要不断提高四种能力,充分发挥参政议政的重大作用

2004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提出:“各民主党派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参政能力。要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12]在参政党需要提高的四种能力之中,政治把握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更为迫切。参政党提高政治把握能力的关键是,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认识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作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参政党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重点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这两个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为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良性互动和相辅相成多下功夫,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多做贡献。参政党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政党关系和谐,在与执政党的团结合作中不断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推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不断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总之,促进政党关系和谐,开创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的新境界,需要执政党和参政党共同努力。只有执政党和参政党建设都取得良好成效,才能真正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进一步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才能真正促进政党关系和谐,从而使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的境界不断提升,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1][9][10]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30,30-33.

[2][6]胡锦涛.在第 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6-07-13,(1).

[3][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 60周年大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9-09-21,(1).

[5][8][1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用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现社,2007.51,54-55,54.

[7]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2]中共中央举行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N].人民日报,2004-01-18,(1).

责任编辑:王 珊

D665

A

1002-0519(2010)04-0023-04

2010-03-22

金刚(1973-),男,回族,山东曹县人,中共济南市委党校科研部副主任、学报常务副主编,副教授,历史学博士,济南市青年学术带头人,山东省第二次社会科学学科新秀,主要从事党建、宗教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多党合作民主党派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再议民主党派的界别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