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的未来:机遇与挑战
——“中浦长三角高层论坛·昆山2010”会议综述

2010-02-15李冲锋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人才

李冲锋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科研部,上海 201204)

长三角的未来:机遇与挑战
——“中浦长三角高层论坛·昆山2010”会议综述

李冲锋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科研部,上海 201204)

2010年1月16日上午,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江苏省昆山市委市政府共同举办的高层次、开放性国际论坛“中浦长三角高层论坛·昆山2010”在昆山开幕。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第一副院长殷一璀,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王国生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昆山市委书记张国华致欢迎辞。中共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局局长孙学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司司长范恒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司长王黎明、国务院研究室综合研究司司长陈文玲等参会。长三角地区有关党政领导,党校、行政学院、组织人事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著名科研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师和学员代表,外国驻沪总领事馆官员及有关国家驻华商务机构代表,昆山市委市政府领导,昆山市工商业界人士等共300余人参加了论坛。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主持开幕式。

举办“中浦长三角高层论坛”的目的是为了落实中央关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办学要求,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长三角的未来:机遇与挑战”。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大会研讨之后,围绕三个分议题: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与探索,进行了深入研讨。

一、加快实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建设

长三角的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密不可分。如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推进长三角发展成为与会专家们关注的话题。国务院研究室综合研究司司长陈文玲认为,与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全球化趋势一样,推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选择。加快推进一体化对于长三角来说将形成独特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将加快形成长三角的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将加快形成现代金融的竞争力;将加快形成区域的现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加快形成区域现代流通的竞争力;将加快形成区域内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或者是国际竞争力;将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组织文化的结构空间,建立优质生活圈;将加快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人才高地,使长三角成为大型组织总部集聚地、人才培养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一)长三角发展中的政府功能与定位

1.制度建设是推动长三角发展的重要保障。体制机制建设对长三角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认为,制度优势是保持长三角地区竞争优势的关键。长三角今后的发展还是以市场机制为基本机制,全球一体化为基本背景,增长方式的转换为核心,构造下一阶段的制度创新。这种制度创新要做好产权确定下的本土企业的培育,人力资本聚集下的创新体制,政府职能转变下的公民社会构建,硬政府到强政府的转变,多元保障下的和谐社会构建。

如何破除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障碍,更好地推进一体化进程,是江苏省社科院的张颢瀚院长关注的话题。他认为,长三角经济的制度特征是典型的行政区推动的经济。一体化中非常重要的矛盾就是都市区经济与行政区经济的矛盾,特别是行政区职能的障碍。一体化就是要不断突破行政区的界限,将都市区经济与行政区经济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建设。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郁鸿胜认为在制度合作当中实际有区域性、地缘性的制度,但是又有协调性、公共性的制度。在这一轮的改革过程中更重要是公共性的协调制度,这个发挥得越好,一体化程度就越高。

2.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政府功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政府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是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院长张晖明分析的问题。他认为,应明确经济发展中市场与政府的功能次序,对应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体制转轨的特点,现阶段政府应考虑逐渐“淡出”市场。长三角地区的政府间竞争激烈,甚至出现“类市场”效应,对市场产生替代和挤出作用,需要充分发挥其“顺”、“逆”市场机制的效应,避免出现区域间“产业同构”现象。现阶段政府应妥善处理区域间合作关系,与市场机制产生兼容性,形成产业链整合意义上的区域产业功能性分工,这对今后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

地方政府在长三角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如何发挥好地方优势,形成优势互补,成为长三角发展中政府思考的重要议题。上海市长宁区区长李耀新认为,长宁区的优势为融入长三角联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中,长宁区政府注重对比较优势的进行选择与规划,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着力打造贸易营运与控制功能、现代国际化采购交易功能、国际购物功能、国际服务贸易集聚功能。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长三角区域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孔晓宏认为,长三角经济加速转移的升级对于安徽来说是非常重大的机遇。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分工合作,是安徽加速崛起的推动因素,同时也是长三角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安徽与长三角经济互补性是非常强的,接受产业转移以后对长三角将提供更大的发展推动力。

新华社江苏分社的社长、党组书记田舒斌以昆山作为一个样本,重点探讨了中国现代化的县域突破对长三角的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研究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现代化的研究,确立以率先实现区域现代化为目标的发展导向,并且围绕这样一个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和完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方法和政策。昆山市市长管爱国结合昆山市政府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思考与做法,提出昆山的经济在国际金融背景下能保持增长速度,是因为这几年以来,昆山更加注重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等基础职能。

3.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城乡统筹与中小企业发展。城乡统筹对一国或地区的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柄生教授认为,统筹城乡的根本目的是要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要说完全的消除不可能,但至少是要不断地消除。统筹城乡发展,首先是做好产业发展、产业布局等规划,其次是做好社会公共事业,改革户籍制度、实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均等和基础教育的均衡;再次,解决好土地问题,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处理好失地农民的问题,发展好都市农业。长三角地区应该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前面,为全国提供经验。

长三角的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发展与支持。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司长王黎明强调在长三角发展的中小企业应该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市场的变化的机遇、国内市场的变化机遇、国内拉动需求增长的机遇来求得自身发展,促进长三角进一步发展。其中,推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二)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机制

1.长三角都市圈发展机制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中都市圈和城市群的机制问题引起与会者的关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谢富纪认为,构建长三角都市圈创新体系的机制,要进一步加强都市圈内部的合作与联系的强度;建立统一政策体系、法规体系;优化创新体系的投入与结构投入;把握好发展的阶段的同时构建创新资源的共享体系;建立良好的创新资源的配置机制。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数据中心主任张学良认为,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具有现实需求,然而后危机时代的长三角都市群面临一些挑战与机遇。他认为应以现代服务业促进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副教授毛新雅认为,从区域视角研究长三角人口城市化可发现,核心城市和非核心城市、中心城市和郊区人口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区域空间演变过程,这有助于缓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让人口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区域去分布。从这个视角去考虑问题,有助于形成公共政策和公共产品由基于“省”制定慢慢转向基于“区域”制定的导向。

2.长三角产业发展机制建设。长三角地区产业机制建设是学界与实践界一直关心与争论的问题。上海交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高汝熹对长三角如何成为世界第一圈提出了一些建议:除了加快体制机制的建设,还要加强产业结构的升级,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打破行政壁垒,由诸侯经济转向企业家经济模式;建立广域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树立大上海都市圈的国际品牌形象。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军认为,长三角经济区一直在扩张,动力来自于核心城市或者合适城市群的积聚与扩散。长三角内部的产业转移是非常独特的: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浙江和江苏的企业,或者浙江、江苏向上海的投资,这种逆向的转移;现在这种现象又被同样的模式转移到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之间。安徽和长三角核心区或者和江浙沪之间的产业转移,某种程度上是由民营企业主导的。这就是今后泛长三角动力的范畴和体制。华东师范大学长江领域发展研究院教授沈玉芳认为,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的要务应当主要落实在城市层级关系的体系和设施建设上,其中以城市体系网络的现代化建设为基础和抓手,通过长三角规划来大力推动城市体系网络实施的高级化,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地区联动来促进区域城镇体系、市场体系和产业组织的一体化,这些是推进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建设必须强调的几点。

3.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协同机制。长三角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问题的挑战。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系主任徐光华认为,要构建“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协同机制”。为此要树立共生共赢的观念,提倡循环经济,制定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立蓝藻预警和打捞机制,建立区域环境监管和应急联动机制,加快环保立法,改进GDP核算体系,试行SGDP核算试点等对策。

二、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战略

人才是区域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提高区域优势的核心竞争力。长三角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必须有大量高素质人才。专家们围绕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战略作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讨。

1.高层次人才战略。高层次人才是区域发展的领军人物,对区域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长三角发展必须实施高层次人才战略。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宗明认为,长三角地区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新机遇,同时存在一些不适应。高层次文化人才开发的战略,重点期待在高层次人才观念上有新突破、在工作机制上有新突破。在人才引进上重点突破影响和制约高层次文化人才流动的行政区域障碍、行业障碍和单位障碍,在户籍管理制度上要有所突破。要探索符合文化发展规律,体现文化创新人才特点,受到社会普遍尊重的文化环境建设路径。要完善收入分配等机制,扩大要素参与分配的分量。在社会舆论环境上要进一步重视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发展环境。

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主任王振提出了在浦东新区设立“国际人才特区”的构想,即要在一些特定的区域空间,或在一些特定的产业领域,以特别的政策、特殊的环境,率先大规模引进国际人才,形成国际人才集聚特区,更好地推进浦东的国际大都市核心功能区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整个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的转型发展。

2.人才合作与生根战略。人才合作是长三角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浙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姚志文提出了加强长三角地区人才合作的四条建议:一要研究制定长三角人才的规划纲要,二要建立人才工作定期的会商制度,三要建立长三角一体化的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四要探索长三角人才市场一体化建设、资格证书互认、社会保障互通等办法。吸引人才是一个重要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让人才长久地留下来,即扎根于当地。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昆山分院院长,昆山市委组织部部长张雪纯认为,要大力实施人才生根战略,需要以更加灵活的机制、更加周到的服务和更加好的环境广纳人才。重点建立和完善人才目标引导机制、人才政策配套机制、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创新人才科技孵化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机制。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主任郑金洲教授认为,无论是长三角的人才工作,还是全国的人才工作,都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的工作。首先,在人才工作当中,要有一支优秀的领导人才队伍,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第二,在人才工作当中确立正确的战略定位是关键。第三,人才工作是系统性的工作,健全的体制和机制是保障。在长三角地区的人才工作发展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第一是人才引进与人才生根和人才适度流动之间的关系;第二是人才的引进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第三是引进各级人才与引进人才团队的关系;第四是高端人才与对人才层次结构的要求之间的关系;第五是海外人才与本土人才之间的关系。

3.人才公开选拔与选拔公开。优秀人才的公开选拔是充实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主任助理赵世明教授认为,公开选拔干部应该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向社会和系统外公开招选领导人才;第二层含义是将领导干部的选拔过程向社会公开,来提高选用的公信度。选拔公开具有增强透明度、公信度,落实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等优势。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组织和经济成本;二是选拔公开岗位的适合;三是面试内容与方式的科学性;四是面试在选拔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对选拔公开进行了展望:一是政治成本低,社会效益高,值得认真研究和大力推动;二是选择面向民生和社会的正职岗位实施选拔公开;三是电视不是唯一选择,探索网络直播、广播直播、选拔听证等方式;四是从面试过程公开逐步发展到其他推荐过程公开;五是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参与度、选择度;六是尽量采用半结构性化面试,重点考查岗位需要的胜任特征;七是常态化,将选拔公开纳入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常规工作。

4.长三角人口研究。人口与长三角发展关系密切。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高向东教授对长三角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发展趋势作了预测,提出了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管理应采取的重大措施的建议:要作好长三角地区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掌握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带来的流动人口总量规模与结构布局发展的规律,制定应对措施;要在长三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做好统筹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调控城镇规模结构;要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制度创新。在长三角地区人口老龄化趋势背景下,如何让老年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体现价值成为上海财经大学应勤俭教授关注的话题。根据“老有有用,老有所为”的思路,他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一是年轻化,根据区域发展实际情况,率先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二是均等化,从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视角,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养老模式;三是一体化,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确保三个同步增长;四是多元化,积极探索基金模式及投资渠道,增强养老金增值保值能力。

总之,专家学者们从人才引进、人才生根、人才合作、人才选拔、人才流动、人才管理、人才使用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剖析了问题、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对策,对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战略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

三、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探索

当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要求一国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容纳力。长三角发展问题的研讨还需要在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中来考察。围绕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长三角的发展的关系,国内外专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1.大国情形下长三角区域经济开发开放。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学术委员会主任谷克鉴教授认为,在全球平衡增长的新议题下,中国面临着如何利用本国庞大的国内市场来支撑对外开放的问题。长三角的开发开放应该放在大国情形下讨论区域经济开发开放的问题。大国情形对长三角区域经济开发开放的政策含义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这样的过程中不可能把我们对外开放步伐融入全球化的步伐完全停顿下来。当前经济结构的变化,国际分工形势的变化,为价值链的国内广泛共享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我们要特别重视企业的中坚作用,企业特别是大的企业集团,现在有很强的冲破地区封锁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能会使得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广泛、更加坚实地建立起来。

2.全球产业变迁下的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钱春海教授认为,中国人力资源形成的加工生产优势在一定程度引领了资本和最终产品的流向。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其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先发优势;中国产业的先发优势在于组装和制造,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此为原点。这就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沿着以下路径走:通过强大的市场形成产业发展的各种游戏规则,根据这个游戏规则与全球商界进行合作。在这种发展路径中,最关键的在于如何把中国的企业由组装企业变成主制造商,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制定基于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径和产业发展标准。中国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应该注意产业发展路径和产业发展标准的制定,这是中国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关键所在。

3.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长三角发展的建议。上海美国商会的总裁布兰达·福斯特女士认为长三角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她同时指出了长三角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在人力资源方面,建议长三角的大专院校应该在自己的学科设置方向以及在与企业界的合作上花更多的力气。在所得税方面,长三角地区个人所得税似乎比亚太地区的城市来得高,税收方面也应该做一些调整。在生活品质方面,必须要与伦敦、纽约、东京看齐。她还建议长三角在服务行业方面也能进一步加强。

前英国政府智囊机构主任、IAS公司亚洲区总裁、中国国家财政部财经顾问莫里斯介绍了迪拜的经济成就,分析了迪拜成功的原因,以及金融危机对迪拜的冲击,最后提出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启示:有效的领导力和远见可以创造成绩;有效的地产可以提前出售,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必须可以获得长期的价值;有良好规划的基础设施和服务非常重要。迪拜给我们的警示是:不要认为好日子不会到头;在开展一个新的重大项目之前,必须非常谨慎;要仔细应对市场,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国际金融市场的过度反应一部分缘于信息缺失。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康宁认为,长三角要发展得好,在将来经济地位中有所提升,必须要在新的国际分工中有更高的地位。长三角将继续成为国际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这是长三角的基本功能。但是它要建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或者要在上海建成一个国际金融的集聚区还需要一些关键性的条件,包括人民币真正国际化,国际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建成和完善国际金融中心或者是国际金融集聚区,金融货币制度要自由化、制度化,国际金融需要高端人才,要有高度国际化的都市生活形态等。为形成这些关键条件可努力从以下方面做起:第一,城市愿景的沟通,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第二,建设分阶段的区域共同市场、商品和流动要素;第三,整体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要做好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户籍、医疗、保险体制的协调工作。要共同建设市场体系和市场设施及教育平台,共同开发国外市场。

论坛的报告人具有了较深的学术修养与理论功底,对所报告的内容都有长期的积累、深入的研究、精心的准备,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在充分搜集科学数据并进行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这些因素保证了论坛的质量,使整个论坛呈现出很高的水平。整个会议议题丰富多样、交流充分、探讨深入,是一场高水平、高质量的思想盛宴。大家认为,这次会议不仅对开阔思路、提高认识大有裨益,而且将对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 缪开金]

F061.5

A

1674-0955(2010)02-0040-05

2010-01-22

李冲锋(1975-),男,山东沂源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教师,博士。

猜你喜欢

长三角区域人才
人才云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分割区域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区域发展篇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