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固原市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

2010-02-14王立明

中国水土保持 2010年12期
关键词:固原市水土保持生态

王立明,王 伟

(1.宁夏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宁夏银川 750001;2固原市水务局,宁夏固原 756000)

固原市水土流失现状及防治对策

王立明1,王 伟2

(1.宁夏水利厅水土保持局,宁夏银川 750001;2固原市水务局,宁夏固原 756000)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防治对策;固原

固原市是全国生态问题最为突出、生态系统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全市水土流失面积 8 008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 76%,土壤侵蚀模数多在 2 000~10 000 t/(km2·a)之间,年均输入河道的泥沙达 4 200万 t。目前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5 246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65.5%,其中保存合格的治理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50%左右。该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治理任务艰巨,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领导重视不够;人为水土流失依然存在,监督执法不力;水土保持科研和管理工作薄弱。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的对策。

1 水土流失现状

固原市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总面积 10 537.5 km2,总人口 145.6万人。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川、塬、沟、台、壕、掌、山坡等多种地形交错分布,地势高寒,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土地贫瘠,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全国生态问题最为突出、生态系统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加上地处内陆,地面少资源,地下少矿藏,工业、商业、经济均不发达,是一个生产条件差、贫困落后的农业地区,素有“苦甲天下”之称,是国务院确定的“三西”地区之一,所辖 4县 1区都属国家级贫困县区。

固原市农业生产条件差,人均土地 0.72 hm2,农民人均耕地 0.33 hm2(其中人均水地 0.02 hm2、旱作基本农田 0.15 hm2),坡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 45%。各业用地所占的比例为:农地占 32.0%,林地占 27.2%,草地占 19.6%,未利用地占11.2%,其他用地占 10.0%。2008年人均产粮 382 k g,农民人均纯收入仅 2 503元,是宁夏全区平均数 3 681.4元的 68%,是全国平均数 4 760.6元的 52.6%。年人均收入在 1 35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 55.7万人,占全市农业总人口 127.8万人的43.6%,占全区贫困人口的 50%。现人口密度达 138人/km2,有的县高达 186人/km2,大大超过半干旱地区 20人/km2、干旱地区 7人/km2的承载能力,联合国专家考察后认为该地区大部分是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固原曾被称作“粮仓、油盆”,说明当时人与自然的矛盾尚未激化。近几十年来人口剧增,导致掠夺式生产,出现了滥伐、滥牧、滥挖、滥垦、超载放牧等行为,使天然植被受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全市水土流失面积 8 008 km2,占总面积的 76%,土壤侵蚀模数多在 2 000~10 000 t/(km2·a)之间,年均输入河道的泥沙达 4 200万t。现全市 60%以上的农民生活在水土流失区,这里农业生产条件差,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是脱贫致富的难点和重点地区。固原市水土流失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脱贫致富问题关系到全市乃至全区经济的发展。

水土流失是固原市的头号生态环境问题。固原市的水土流失从流失意义上讲流失的不仅是水土,而且是山区人民的口粮和现金,甚至流失的是山区人民祖祖辈辈解决温饱的梦想和实现富裕的希望。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造成固原市生态环境恶化、区域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的主要根源,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固原市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草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高效开发,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统计,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5 246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65.5%,其中保存合格的治理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50%左右。固原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邻近的平凉、定西、天水等地市相比,在认识深度、治理程度、治理质量、典型树立、科技应用、效益发挥上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开发治理效益上差距较大,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治理任务艰巨,投入不足

固原市水土流失面积大、流失强度高,目前仅完成治理任务的一半,剩下需要治理的是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难度大的地方,特别是坡耕地、荒坡地、侵蚀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坡耕地需要修建成基本农田,沟道需要建设淤地坝等控制性工程,需要在沟坡、沟头布设林草和其他防治措施。现已完成治理的部分面积中,还存在着治理标准低、措施质量差、保存率低等问题,特别是林草措施的更新、补植和控制性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的管理、维护等问题突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存在措施综合配套不够、进度慢、周期长、巩固率低、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如果按照过去的治理速度和技术水平,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将水土流失区治理一遍。显然,这样的治理速度与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极不相适应,因此国家应加大对该区财力、物力的投入,以保障该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

2.2 发展不平衡,领导重视不够

1982年以来的 20多年间,固原市已治理的小流域大多分布在交通比较便利、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而那些交通比较落后、干部群众积极性较低、地理位置较偏僻、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仍然是治理的空白区。现在还有部分领导对水土保持工作认识不够、忧患意识不强,没有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真正摆在“治理一方水土,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位置,工作中缺乏主动性,没有像抓经济工作那样劲头足,存在着重视不够、缺少奖罚政策、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滞后、项目储备不充分、设计管理不规范、水土保持工作进程迟缓等问题。

2.3 人为水土流失依然存在,监督执法不力

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开发建设项目大量增加,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人为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遏制。突出表现在:一是从 2003年 5月 1日开始封山禁牧以来,个别地方封而未禁、偷牧的现象仍然存在;二是在各类开发建设项目中真正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单位并不多,由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仍然严重;三是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不大,先开发后治理的现象仍然存在。

2.4 水土保持科研和管理工作薄弱

受科研人员少、经费不足、仪器设备落后及技术水平不高所限,固原市的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应用滞后于水土保持实践,水土流失监测工作滞后十分突出。有些地方在植物措施配置上,不能依据地域、地形条件的差异做到适地适树草,实行乔灌草科学搭配,重造种轻管护,造成林草成活率低、保存率低,重复种植面积大,尤其是鼠、虫危害对林草成活、生长造成极大的威胁。管理薄弱导致治理成果难巩固、效益发挥慢。

3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对策

水土保持是一项多学科、跨地区、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是一项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滞后、社会公益性强,直接关系到山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建设项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因此水土保持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水土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利用为核心,以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为基础,以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固原市今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的对策如下。

3.1 实行生态立市战略,把水土流失治理列入市、县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固原市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复杂性,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防治水土流失的紧迫性、艰巨性与长期性,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战略部署,实行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防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措施。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实行生态立市战略,继续推广彭阳经验,学习茹河一期经验,把水土流失治理放在农村工作的首位,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各级党委、政府每年要对生态建设进行观摩评比,奖励先进,鞭策落后,以促进全市生态建设快速发展。

3.2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土保持工作,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着眼点紧密结合起来,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理念,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水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确保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作为生态建设的出发点,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只有在治山治水中使农民富裕起来,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才能为稳步推进生态建设创造条件,增强水土保持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

3.3 加强宣传与引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不仅是水保部门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各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要加大水土保持的宣传和引导工作,使更多的人了解水土保持、支持水土保持、参与水土保持和保护生态环境;要大力开展义务植树种草活动,掀起治理和合理开发荒山、荒坡、荒滩、荒沟,控制水土流失,建设美好家园的高潮。

3.4 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固原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高起点、全方位科学规划,既要有固原市大面积的总体规划,又要有二级支流及小流域或以县(乡村)为单元、面积从几平方公里到数千平方公里的中小面积的实施规划,并且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要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

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抓重点、抓难点、出亮点,讲求实效,科学合理地配置植物、工程和耕作措施,做到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各业协调发展,以发挥综合效益。要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优先抓好重点项目、重点示范区和样板工程建设。

从固原市三区划分情况看,重点保护区为六盘山天然林区、云雾山、月亮山以及已治理验收的小流域,在此区应加大预防保护力度,以生态修复、封禁治理为主,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加强对治理成果的管护,制止人为破坏,实行生态移民,让自然植被得以休养生息;重点监督区主要是指各类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区域,此区虽然面积较小,但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在此区应加强预防监督管理力度,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坚持“谁造成水土流失谁治理”的原则,积极监督开发建设单位对因开发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认真落实“三同时”制度,彻底遏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应积极争取治理项目,加大治理力度,加快治理速度,同时加强对治理成果的管护,使治理成果尽快发挥效益,造福当地群众。

3.5 充分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要加强和完善水土保持科技支撑体系,加强项目合作与学术交流。要构建由科研院所、市县(区)水保站、水保试验站、监测点及农林牧推广管理站组成的水土保持科技协作网,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科技推广、监测评价和信息服务工作。其次,要搞好各类示范工程建设,推广先进实用的技术。在重点水土保持生态项目建设中,要积极探索新路子、新措施,突出特色,打造亮点,大力推广库坝池窖联合高效利用水资源、坡面集水利用、抗旱造林技术和山杏、山桃高接换头等新技术与新品种,并使之不断有所创新。淤地坝工程建设要注意与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设施农业等结合起来,综合治理项目要注意与特色产业种植、种草养畜、水资源高效利用等结合起来,促进治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再次,要加强技术培训。要使广大水保工作者了解与掌握水土保持最新科技成果与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与管理水平,以便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最后,要完善水土保持重大问题的决策程序,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建立和完善重点项目专家咨询制度。

3.6 完善监测预报评价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决策

一是依托重点工程建设,有组织、有重点地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水土保持工程效益监测,全面落实水土流失公告制度,定期发布水土保持监测公报,使监测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决策。二是与水文、水资源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监测资源,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布设,增强技术实力,保证经费,配备先进仪器设备,有效地开展水土保持监测,更好地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反映山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三是开展水土保持工程评估工作。通过对已治理小流域的回访调查、水土保持效益监测,组织对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进行评估,全面总结工程建设成效、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加强工程建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S 157.2

C

1000-0941(2010)12-0064-03

王立明(1974-),男,宁夏银川市人,工程师,从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2010-06-15

(责任编辑 赵文礼)

猜你喜欢

固原市水土保持生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生态养生”娱晚年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宁夏“六盘山旅游杯”全国诗文大赛评委名单
固原市肉牛产业发展形势与分析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