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溪穴在临床急性扭伤中的应用

2010-02-11徐翠珍

中国民间疗法 2010年9期
关键词:循行经脉腰部

徐翠珍

(山西省五寨县中医院,036200)

急性扭伤属中医学“伤筋”范畴。笔者在临床上单用后溪穴以针刺为主,治疗多种急性扭伤,方法简便,疗效显著。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0例,其中男性 11例,女性 19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 58岁;病程最短的半小时,最长的2周。

治疗方法

取穴:后溪。

操作:选用28号不锈钢1寸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穴位0.5~0.8寸,用捻转泻法,使局部产生较强的酸、麻、胀感。同时令患者活动患部,每隔5~10min双手行针1次,留针20~30min。

治疗结果

治疗后局部疼痛消失,功能活动恢复正常者为治愈;局部疼痛减轻,功能活动改善者为好转。

30例患者中,治愈29例,其中1次治愈者26例,2次治愈者2例,4次治愈者1例,治愈率达96.67%。好转者1例,占3.33%。

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24岁,2005年7月8日就诊。主诉:颈部疼痛1天。前一天中午,突闻身后有人呼唤,猛然回头,致使颈部扭伤,贴伤湿止痛膏不效。现颈部向右前方倾,右侧项肌肿硬,疼痛时向右肩放散,连带右臂疼痛,颈部不能后仰及向右扭转。取后溪穴,用上述方法,边捻针边让其摇动颈部,重点做向右的转动,随着针感的加强,疼痛逐渐减轻,动摇的幅度也逐渐加大,30min后起针,患者颈部疼痛肿硬皆消失,活动正常。

例2.患者,男,28岁,2008年 3月 28日就诊。主诉:腰部扭伤半小时。大约半小时前下楼时,不慎扭伤腰部,腰部当即不能活动,疼痛难忍,由人背进诊室就诊。经查:患者呈痛苦面容,站立时腰部不能挺直,右脚支撑身体,左脚则不能受力,不可俯仰,转侧及下蹲腰部肌肉呈板硬状,左侧第4、5腰椎旁有明显压痛。令人两侧搀扶患者取站位,于双侧后溪穴进针得气后,施捻转泻法,并让患者慢慢做前后左右腰部活动,5min后患者感觉很累,休息数分钟后,继续用针,再令患者站起,此时已不需要人搀扶可自行双脚站立,故令其在诊室来回走动,做高抬腿动作,约15min后疼痛明显好转,又令其做下蹲,于第2次下蹲时,腰椎出现弹响,腰部疼痛突然消失,且俯仰转侧均无不适感。

讨论

急性扭伤系临床常见病症,以局部肿痛、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清代沈金鳌云:“跌扑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伤也……其气必壅,其血必凝。”指出了急性扭伤的病机是损在外而伤在内,导致气机不利,气滞血瘀,经络不通。“气伤则痛,形伤则肿”,气血运行不畅通,故见局部肿痛,肢体不用。经络具有行气血、营阴阳、润筋骨、利关节的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因此,笔者选择了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穴进行施治。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沿上肢外侧后缘上行,“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后溪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督脉循行为挟脊,抵腰中。此支与足太阳经相合,又因同名经相应,手足太阳经经脉相通,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也由项达腰。故针刺后溪穴可疏通手足太阳经及督脉经气,行气活血。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荣输治外经”,“输主体重节痛”,其止痛效果颇佳,所以可治疗太阳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颈项、肩、肩胛、腰部等肢体关节的扭伤疼痛。同时,因反复运针并配合肢体的适当活动更加强了局部气血的运行,达疏经通络、调畅气机、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此法多能收到立竿见影之佳效,但一般病程长者,治疗时间亦相对较长。

猜你喜欢

循行经脉腰部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任督脉循行刍议*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督脉循行考
腰部的自我保健按摩
从西汉出土经穴髹漆人像看手厥阴经脉的循行演变*
腰部“回”字形针刺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0例
腰部锻炼瑜伽八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