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肃南牧区牛羊冬季育肥途径刍议

2010-02-10权金鹏杨瑞基许万隆陈海鹏

中国牛业科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草畜牧区牧草

权金鹏,杨瑞基,许万隆,陈海鹏

(1.甘肃省张掖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张掖 734000;2.甘肃省张掖市畜牧兽医局,甘肃 张掖 734000;3.甘肃省肃南县农业广播学校,甘肃肃南734400;4.甘肃省张掖市农业广播学校,甘肃张掖734000)

肃南县位于祁连山北麓,是一个以草原畜牧业为主的县份。县境内广袤的天然草原与茂密的灌木林交错相连,形成了维系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被誉为“绿色水库”。境内有耕地6067 hm2,林地33.13万hm2,可利用天然草原142.2万hm2,总储草量18亿kg,具有发展草食畜牧业的天然优势。但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天然草地日益退化,生态功能非常脆弱,使草原单位面积产草量不断下降,草畜供需平衡严重失衡。据统计,全县可利用草原面积40%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三化”草原面积63.67万hm2,虫害发生面积 25.33~30万hm2,鼠害发生面积14.67万hm2,致使可食牧草和优质牧草变的低矮稀疏,产草量下降,草原等级降低,草原理论载畜量由过去的121万个羊单位下降到现在的70.88万个羊单位,而实际载畜量90.21万个羊单位,超载19.33万个羊单位,草畜供求矛盾突出,阻碍了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测定,2007肃南县草原超载40%,要实现草畜平衡意味着至少降低载畜量40%,即存栏量降低40%。特别是肃南牧区冷季长达6~7月之久,气候严寒,牧草枯黄,品质下降,以放牧为主的牛羊全赖放牧采食,不能满足营养需求和对牧草的需求量,特别是冬春牧场的营养下降,导致牛羊营养严重不足而大量匮乏死亡,经济损失十分惨重。

1 依据各放牧季的草地容纳量确定适宜的载畜量

1.1 科学区划草原和核定各类草原载畜量

根据肃南县草原生态特征将草原划分为三个区域:特干旱荒漠区(明花乡全境)可利用面积9.12万hm2,半干旱半荒漠区(祁文、祁连、祁林、白银、喇嘛湾、大滩、红湾、光华)可利用面积45.14万 hm2,山地草原区(除以上地区)可利用面积63.4万hm2。各类区域草原的生产能力如下:特干旱荒漠区2.03 hm2/羊单位,半干旱半荒漠区2.1 hm2/羊单位,山地草原区0.993 hm2/羊单位 。应根据区域内草原在一定时期提供的饲草饲料量,科学核定草原载畜量和四季牧场牲畜的放养数量,彻底解决草原超载过牧的问题,实现以草定畜、草畜动态平衡。

1.2 大力推行草原轮牧、休牧、禁牧制度

为合理有效利用草原,在重要放牧场推行划区轮牧,以保护牧草正常生长和繁殖,在春季牧草返青期和秋季牧草结实期实行季节性休牧,对利用过度造成退化的草原,实施强制禁牧。特干旱荒漠区因植被稀疏,产草量低,草地退化严重,草原生态环境脆弱,可实行禁牧,并采取禁牧和舍饲相结合,加快建设人工草地发展畜牧业。半干旱半荒漠区为荒漠草原,产草量低,草原利用率不高,在海拔2300 m以下的浅山地带实施禁牧,2300 m以上的地带实施休牧,采取禁牧与休牧相结合、半放牧半舍饲相结合,加快建设人工草地发展畜牧业。山地草原区草原利用强度大,草原失去休养生息的机会,采取轮牧和休牧相结合的措施,在轮牧的基础上,牧草返青期和结籽期实行季节性休牧。已垦草原退耕还草区将已垦草原实施退耕还草,实行草田轮作,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逐步形成牧区繁育、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舍饲育肥的生产格局[1]。

1.3 科学核定四季牧场的载畜量

放牧饲养的要求是既能满足羊体的营养需要,又能合理利用草场。由于不同季节、气候和牧草质量均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必须根据气候的季节性变化、牧草生长规律、地形地势和水源的情况规划四季牧场,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由于牧草生长的季节性和年度变化所形成的草地资源波动性造成各季牧场载畜量的差异,在一定时间内单位草地面积上的放牧家畜数量是不相同的,肃南牧区一般夏季牧场4.81个羊单位/hm2,秋季牧场5.96个羊单位/hm2,冬春牧场1.64个羊单位/hm2。以1个羊单位年消耗鲜草1460 kg,夏秋牧场与冬春牧场营养价值比2∶1,夏秋牧场与冬春牧场利用时间比1∶2计算,则夏秋牧场的载畜能力比冬春牧场大8~10倍。因此,可根据四季牧场的实际产草量和牧草营养价值比,结合牛羊对牧草的消耗量,科学核定四季牧场的载畜量。

2 利用生态系统间耦合互补效应

科学高效利用草畜资源,实现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2.1 科学调控和合理利用四季牧场

放牧控制的目的,是通过放牧控制达到草地资源持续生产和牧草有效利用,以满足家畜在特定阶段或整个生产周期的营养需要,家畜食物达到最大的消耗均匀度,保持草地和家畜稳定高产。

据统计测算,肃南牧区理论载畜量为70.88万个羊单位,而实际载畜量90.21万个羊单位,超载19.33万个羊单位(27.27%)。依据各放牧季的草地容纳量确定适宜的载畜力,其结果是如果冬春牧场草畜供求平衡时,则夏秋牧场的放牧量只有实际载畜能力的71%,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冬春牧场是草畜不平衡的关键所在。为了合理利用夏秋放牧草地资源,生产育肥畜和架子畜,冬春牧场的放牧量应保持在夏秋牧场放牧量的70%,且适龄能繁母畜应占55%以上,繁殖成活率保持在85%以上,则可满足夏秋牧场的承载能力。其超载的牛羊需转移到农区育肥或在牧区进行舍饲育肥,冬春牧场草畜才能达到平衡。夏秋季节,肃南牧区牧草丰盛,需从农区调入相应数量的牛羊。但夏秋草场实际存栏90.21万个羊单位,超载19.33万个羊单位,需调入相应数量的牛羊到深山放牧或调入农区育肥,有舍饲育肥条件的牧区可进行舍饲育肥,夏秋草场草畜供求才能平衡,并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夏秋季节牧区牛羊到深山放牧,深山牧草丰富,且有多种可食中草药,对于家畜保健和防止寄生虫病十分有益,而且可减少牧区牧草浪费,为冬春牧场饲草料不足作贮备,又能防止因超载放牧破坏草地资源,导致草场退化。这样,通过不同生态系统间的耦合机理,冬春调出和夏秋调入,使草地上草畜始终供需平衡,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草地资源,既不过度滥牧破坏草地资源,又不浪费草地资源,使草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持续发展[2]。

2.2 科学利用牧区生态系统与农区生态系统的耦合互补效应解决冬春草畜供需矛盾

冬春牧场家畜食物营养不足是高山草地放牧生态系统矛盾的焦点,顾及到全年中草地资源利用和家畜饲养间的相互关系,在漫长的冬春放牧期间可采用不同生态系统的耦合效应能力处理草畜矛盾[3]。在牧区可引进垂穗披碱草、无芒雀麦、抗旱耐寒苜蓿等优质牧草,根据不同草地生态类型建立人工草地或种植人工牧草,在夏秋选择牧草茂盛的地段收割青草晒制成青干草。在有条件的地方可种植苜蓿、燕麦、红豆草、饲用玉米等优良牧草,也可以用刚收获的玉米秸秆制作青贮饲料,建立土地——牧草——家畜三位一体的生态经济模式,有效提高新开发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在农牧交错区或有条件种植人工牧草的地方建立生态型养殖小区进行舍饲+放牧和全舍饲工厂化养殖,综合应用舍饲精养、暖棚工艺、冷暖季牧场调控、环境控制、饲草料加工调制、快速育肥、接羔育幼、繁殖季节控制、兽医卫生等配套技术,改善牛羊营养水平,提高牛羊的生长速度和生产性能,提高出栏率和经济效益。通过冬春季山繁川育和夏秋季牧区放牧育肥,利用不同生态系统间的互补效应,将草地系统同开发新农田系统组装耦合起来,促使草地资源环境生产层次的各个组份具有丰产性和调节弹性。但冬春牧场草料的不足部分除由系统内生产的补充饲料供应外,还需从相邻农作区输入,实现这一方案的饲料输入量是输出活体重的2.26倍。为了减少运输费用,应直接将存栏牛羊转移到农区舍饲育肥,在夏秋季牧草丰盛时再转回草地放牧饲养[4]。这样,通过不同生态系统间的耦合互补效应,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地资源,有效化解草地草畜矛盾,促使经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实现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1]任继周.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通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356-358.

[2]任继周.河西走廊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及其耦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36-237.

[3]林慧龙,侯扶江.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系统耦合与系统相悖研究动态[J].生态学报,2004,24(6):47-48.

[4]林慧龙,肖金玉,侯扶江.河西走廊山地-荒漠-绿洲复合生态系统耦合模式及耦合宏观经济价值分析[J].生态学报,2004,24(5):33-34.

猜你喜欢

草畜牧区牧草
牧草病虫害及牧草保护工作探析
优质草畜品种选育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牧草的种植管理与利用
牧区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初探优质牧草周年均衡供给高产栽培技术
内蒙古牧区旗县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推进草畜联动 加快一体化发展
草原生态补偿:草畜平衡奖励标准的差别化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