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发展制种产业 建设优质制种产业带

2010-02-09吴国华王晓斌

种子科技 2010年8期
关键词:制种种业种子

吴国华 ,王晓斌,刘 宏 ,倪 英

(1.石嘴山市种子管理站,宁夏石嘴山 753000;2.石嘴山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制种业是一个体现农业科技水平、体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基础产业。近年来,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石嘴山市制种产业迅猛发展,已经成为优化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五大优势支柱产业之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市委“抢抓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发展”这一主题,紧扣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扬“创新、跨越、争一”的创业精神,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全市种子产业快速发展,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对全市制种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了解,并征求了一些促进制种业发展的好对策和好建议。

1 制种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制种产业在市场、科技等多种因素的刺激下,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催生了一批种子加工企业和市场经纪人,外销市场辐射拓展,呈现出产销两旺、生机勃勃的喜人局面。综合分析我市制种业现状,既有持续发展的独特优势,又有令人隐忧的不利因素,迫切需要深谋远虑,制定良策,促进我市制种业又好又快发展。

1.1 发展优势

1.1.1 自然条件优越。我市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少雨,无霜期长,有黄河灌溉之利,生产的种子颗粒饱满,色泽亮,质量好,自然脱水快,深受外地客商欢迎。境内109国道和110省道、石中高速公路、包兰铁路横贯全市,为南来北往的客商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外调种子快捷方便,费用低,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外地客商到我市进行粮食和蔬菜繁 (制)种交易。

1.1.2 产业初具规模。石嘴山市种子产业从2000年起得到迅速扩大,到2008年全市制种面积发展到10.5万亩,其中粮食制种达2.1万亩,蔬菜制种达8.4万亩,年产种子1800万公斤左右。种子繁育亩产值1620元左右,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以上,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截止到2008年,全市共有农作物制种企业25家,辐射带动了全市16个乡镇近70个行政村2.6万农户从事种子生产,制种收入达1.3亿元。1.1.3 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市现有100万元以上种子生产企业25家,持有商标18个,其中“绿茵”、“宁兴”、“仙苑”3个品牌已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功引进山东登海、北京阿维斯特等种子企业在我市建立了3座种子加工中心,年加工种子1200万公斤左右。基本形成了以“公司 +协会 +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模式。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市组建的制种协会(合作社)有2家和制种企业 25家,专门从事种子经销的经纪人300多人,专业技术人员160人,持证种子检验员35人,持证种子加工储藏人员22人。各类制种组织年吸纳农村劳动力5.3万人。

1.1.4 依法管理进一步加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的规定,结合全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种子企业注册登记、制种计划申报等多项制度,有效地规范了企业和基地的生产经营行为。为了有效地维护企业和农户合法权益,通过签订合同订单的形式来明确企业、农户所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全市大多数从事种子生产的企业与基地农户签订了《农作物种子预约生产合同》,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1.1.5 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自2004年以来,市委、政府把制种业作为我市的五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从产业化政策、资金、科技等多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有力地促进了制种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各县区也把优化制种区域布局、建设制种园区、扶持产业组织、促进规模种植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了详细的补助标准和考核细则,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制种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1.2 制约因素

1.2.1 种子繁育规模小,主导品种优势不明显。尽管制种面积逐年增加,但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还没有形成,除部分园区外,大多数制种户仍处于各自分散种植的状态。

1.2.2 种子企业的精选加工水平偏低。虽然我市种子企业不少,但是大多数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所繁育和销售的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作物及主要蔬菜品种无一是自我研发的,种子产业发展缺乏技术支撑。私营种子企业主要从事常规蔬菜种子生产,制种基础条件差,布点杂乱,生产地点不固定,管理和生产技术水平低,加工设备落后,检验能力差。无严格的生产、加工技术标准,造成种子优劣混杂,也是影响种子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所产种子大部分通过初级产品以大包装形式外销,种子精选包装程度低。除本地外,终端市场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外地客商手中,大部分利润被外地客商获取。

1.2.3 种子品牌多而杂,不利于形成强势竞争力。目前,我市种子生产规模仅有10万亩左右,制种企业和协会不过27家,而持有商标就达到18种。这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品牌竞争方式,不仅达不到做大做强产业的目的,而且容易造成拼内耗、成本高、收效微的局面。其次,宣传工作不到位。参加全国各地种子会议的只是一些种子企业,规模小,影响力有限,没有形成合力,缺乏推介品牌的力度。第三,品牌营销方法落后,形式单一,声势不大。

1.2.4 企农合同履约意识较差。部分企业在销售不畅时不能完全按合同办事,拖欠种子款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农户法律意识淡薄,种子畅销时不能完全履行合同,不按规程操作,弄虚作假,倒卖、掺杂使假情况仍有发生,影响了种子市场声誉,制约了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

1.2.5 种子产业龙头带动能力弱,组织化程度低。我市种子企业和协会主要有县(区)、乡、村三级形式,与农户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约束机制,属松散型管理模式。企业发展资金紧缺,长途货运以路运为主,成本较高。种子专业协会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不能强有力地带动种子生产、加工和市场销售。

1.2.6 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差。近年来,农作物种子生产市场竞争激烈,制种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市场风险加大,经济效益主要靠扩大规模和提高产量获得。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没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种子企业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营机制,制种农户甚至个别地方政府强行转嫁所有风险到种子生产企业,制种企业有苦难言。

2 石嘴山市种子产业发展思路

2.1 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从促进新阶段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求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品种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依托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稳定外向型稻麦制种,稳步发展玉米繁种,大力发展瓜菜制种。加大产业支持力度,重点培育制种优势产品和优势产区,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带,力争在较短时期显著提高我市种子市场竞争力。

2.2 发展目标

到2012年,全市各类农作物制种面积达到1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制种达4万亩,蔬菜作物制种达12万亩;种子产量达到2500万公斤左右,总产值达到2亿元左右。

2.3 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

2.3.1 蔬菜作物制种:以平罗县为主,形成以河西(黄河)6个乡镇、河东3个乡镇为主的蔬菜种子繁育基地,逐步达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规模。

2.3.2 粮食作物制种:稻、麦、玉米制种形成以平罗南部3个乡镇和惠农区为主的玉米制种基地产业带。

2.4 产业发展的建设重点

2.4.1 加强优质、专用新品种引育、推广体系建设。在平罗县、惠农区加强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特色优势产业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和示范园区建设。在加强科研部门新品种选育工作的同时,支持鼓励种子、农技等部门积极引进试验新品种,多渠道加快新品种的选育、引进、推广步伐,加快我市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审定推广步伐,引导制种由代繁代制向自主繁制、自主经营转变,摆脱品种代繁所带来的高风险和低收益,增加产业效益,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打造自主品牌。

2.4.2 加强种子质量检验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市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分中心为龙头,各县区种子检验站(室)为基础的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加强对农作物种子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在提高种子质量的同时,促进种子企业质量意识的普遍增强,生产高质量、高信誉的种子,实施名牌种子战略,促进品牌效益的提升。

2.4.3 高标准制种基地建设。在石嘴山市建设一个万亩高标准制种基地和二三个种子加工中心,从土地规划入手,配置暗管排水、喷灌、滴灌设施和现代化种子加工包装生产线,构建从生产、风险控制、田间作业、收获、烘干、精选、包衣、包装等完整、标准的种子生产、加工链,推动制种标准化、规模化,吸引国内外种子企业进驻我市,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知名度。

2.4.4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当今网络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全面地收集、发布本市的种业信息,改善服务条件,拓宽我市制种产业的合作渠道,增进我市种子产业和国内外同行业的交流。构建制种技术长效机制,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聘请专家,建立专家与技术人员联动指导机制,提高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

3 做好石嘴山市制种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

市上应尽快成立制种产业领导小组,研究国际、国内种子需求趋势,协调制种企业、政府、基地关系;尽快制定我市种子生产基地环境治理保护办法,加大环境保护治理的力度,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杜绝危害性病、虫、杂草随亲本传入;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区外种业公司到我市开展制种,在协调等服务方面给予全力帮助,给生产经营者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

3.2 强化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制种业规模化、产业化

目前,制约我市制种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布局散,规模小,竞争力弱。建议加大对种子加工企业、协会、经销大户和制种园区的政策扶持。

一是由市县两级政府尽快出台制种业指导政策,鼓励引导种子加工企业、协会通过重组、联合、改造、股份合作等方式,组建一二个种业产销集团,并以集团身份申报市级、区级乃至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相关政策优惠,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项目的扶持。

二是提高制种基地和制种大户的补助标准。受农业生产成本增大和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原有的补助标准对调动农户、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积极性已经弱化。建议对500亩以上的集中连片的制种基地,每亩补助标准提高到100元。

三是积极扶持企业、协会、农户应用推广制种标准化新工艺、新品种、新技术,从技术培训、设备更新、分级包装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扶持政策。

3.3 加强组织营销推介,推动种子品牌市场化运作

品牌的营销推介是将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实现品牌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政府为农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强组织和引导种子加工企业和协会参加国内举办的各类种子(农产品)交易会、展览会、展示会,对企业和协会的参展费和摊位费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积极帮助企业做好品牌宣传策划,扩大企业品牌的对外市场知名度。通过多交流、多参展的形式来吸引国内外客商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以此增强我市制种业的环境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3.4 着力培育优势品牌,开拓种子自主外销市场

在组建种子产销集团的基础上,筛选、整合市内种子过多的商标名,集中培育二三个优势种子品牌,重点向区内外推广。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载体和多种方式,推广普及农产品商标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等相关知识,使企业、协会认识到注册商标对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性。对认定的种子品牌,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展销会等加强对产品的质量、品牌和企业形象的广泛宣传,努力营造争创名牌的良好氛围。

二是建立我市种子著名商标培育信息数据库。组织市、县涉农部门开展一对一帮扶,扶持种子加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帮助其争创市级和自治区级著名商标,提升制种产业层次。对获得自治区级和市级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给予8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对获得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种子品牌给予1万元的奖励。

3.5 加强管理,制定标准,提高制种业生产水平

各级种子管理部门要按《种子法》和《农作物生产经营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管理。

一是规范制种企业的管理,严格实行企业准入制度。

二是完善合同签约程序。实行全市统一的合同文本,依照法律程序签订有效的生产合同。合同协议要经过公证部门或乡镇法律服务机构的公证,以维护合同的严肃性,达到依法管理合同的目的。

三是加强合同履约的监督检查。逐步推行现收种现兑款的办法,限期收购种子和兑付种子款,严格履行合同。将履约情况、兑付能力、信誉等作为企业年度考核和次年市场准入的重要依据。

四是加强对制种产业的管理,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加强对乡镇、企业工作的检查、督促和指导,确保制种产业工作稳定有序。

五是建立和完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负责对全市生产的种子从生产到加工销售的全过程质量监控。

3.6 抓好协调服务,保障制种产业健康发展

采取“政府补、金融贷、民间筹”等多元化融资方式,切实解决种子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由市县两级政府成立企业信贷担保中心,为发展前景好、市场信誉好的种子企业及时提供信贷资金扶持。积极探索企业发放小额债券的筹资途径,聚积民间资本,增强企业自身发展活力。

搞好种子收购调运服务。建议由市政府出面,积极协调国家铁路货运部门安排种子车皮调运计划,开辟种子大宗外调渠道,降低生产成本,确保种子调运畅通。清理各类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乱赞助等不合理负担,改善和营造种子企业发展环境。

猜你喜欢

制种种业种子
新疆兵团制种玉米获丰收
中央财政下达奖励资金10亿元支持制种大县建设
桃种子
可怜的种子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蔬菜制种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措施
种业名企展示
62团玉米制种超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