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地震伤害63例

2010-02-09王之海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病员夹板伤员

王之海

地震引起的损伤多属复合性损伤,可致多部位、多脏器损伤。我院在5·12地震期间,对63例地震伤员采用中医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63例,男38例,女25例;年龄2~77岁平均年龄41.5岁。其中尺桡骨折2例,手及腕部骨骨折6例,股骨骨折1例,胫腓骨折2例,踝部骨折4例,跖骨骨折2例髌骨骨折2例,脊柱骨折1例,肘关节脱位1例,肋骨骨折2例。肌腱、韧带损伤7例,1例左下肢被埋受压36 h。其余32例为多处软组织挫伤或挫裂伤。1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3例多处骨折。地震伤害至接受治疗时间20 min~76 h,平均时间约13 h。

2 治疗方法

1例胫腓骨骨折、1例髌骨粉碎性骨折、1例股骨骨折手术治疗,有外伤创口者予以清创缝合。脊柱骨折属稳定型骨折,采用平卧硬板床,骨折处垫软枕。四肢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肋骨骨折采用手法复位,胶布固定。外用药物:用自制消肿接骨散加活酒调配于伤处外敷,隔日换药。根据肿胀程度,调整小夹板松紧度。内服中药:损伤初期肿痛明显,属气滞血瘀,经络受阻,在桃红四物汤的基础上岁症加减,疼痛甚者加乳香、没药、血竭等;肿胀者加伏苓、泽泻、木通等。卧床病人因活动量减少,可能导致便秘,应适量运用行气通便药物如枳实、厚朴、酒军等。骨折中期治疗以祛瘀生新、接骨续筋为主,代表方为接骨活血汤。骨折后期,根据伤情不同而采用补气血、益肝肾、温经络,选用八珍汤、补肾壮筋汤或麻桂温经汤。功能活动,在医师指导下,早期上肢可作握拳、提肩等活动,下肢可作肌肉收缩锻炼。还可配合按摩、舒筋等手法,并结合TDP/红外线等辅助治疗。

3 治疗结果

40例闭合损伤包括7例肌腱、韧带损伤及1例左下肢被埋受压36 h伤员,经外敷、内服中药,配合手法、理疗等治疗,7~15 d症状大部分消失,功能逐渐恢复。7周后肌腱、韧带损伤病员伤情基本恢复至伤前水平。23例骨折和脱位病员治疗后,1例肘关节病员脱位纠正,17例病员骨折对位、对线良好,5例达到功能对位。50 d后检查,1例胫腓骨折,骨折线模糊,其余病员均有骨痂生长。10周后胫腓骨折亦见骨痂生长。8~9周后,除胫腓骨折伤员外均取外固定,进一步行功能锻炼。

4 讨论

地震损伤有其突发性,受灾面积广,受伤人员众多,尤以创伤为突出。中医治疗骨伤有其简便、快捷、安全的特色。早在甲骨文时期就有关于骨折的描述。公元4世纪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首先记载了使用夹板固定。《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更是系统地总结了骨关节损伤的诊治经验,骨折采用手法、夹板固定,功能锻炼和内外用药治疗。《医宗金鉴》的正骨八法更是被现代骨科医生广泛运用。其后各家又在前辈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形成一门完整的学科。中医治疗骨伤损伤小、治疗效果明显,避免了再次手术的痛苦。中医按摩、舒筋等手法的运用,减少了一些病员创伤性关节炎、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等后遗症的形成,对骨折、创伤的恢复是有益的,并且被现代医学所吸收、运用。当然,对一些复杂性骨折、脊柱不稳定骨折,骨折伴有神经、血管损伤的伤员,还是要及时手术处理,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猜你喜欢

病员夹板伤员
石膏与小夹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手外科腹部皮瓣患者病员服的设计与应用
武警新兵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伤急救到院内急救的救治过程
老年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综合护理对策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护理研究
改良病员服在PICC患者中的应用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边条翼夹板结构强度设计
定义风格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的四分之三夹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