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2010-01-22熊斌葛玉辉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0年8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

● 熊斌 葛玉辉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都会伴随科技的新突破,进而推动产业革命,催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应对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许多国家加快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力图为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欧盟将低碳经济的发展看作新的工业革命,将低碳产业列为战略新兴产业的重点;美国政府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经费总额高达7870亿,涉及可再生能源项目、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航天、海洋与大气等领域(赵刚,2010);而我国政府则将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产业等七大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这似乎正预示着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兴产业革命即将到来。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万刚,2010)。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关键在于科技人才。就我国现有的科技人才总量、结构和层次等方面看,尚难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该问题给予更多重视,并加大相关投入。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科技人力资源开发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2009年9月下旬,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了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约请了47位经济、科技专家,围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广泛讨论,在随后公布的会议公告中该七大产业被表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二是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三是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一国经济长期发展具有支柱性和带动性的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科技人力资源的内涵

科技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RST)首先是作为科学技术指标中的一项指标提出来的,其标志是196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弗拉斯卡蒂手册》(OECD,1994)。1995年,OECD颁布了《堪培拉手册》。该手册从资格和职业两个方面来定义科技人力资源,认为 “科技人力资源是指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人:完成了科技学科领域的第三层次教育;虽然不具备上述正式资格,但从事通常需要上述资格的科学技术职业的人。”(OECD,1995)

可见,理论上的科技人力资源应该包括三类(如图1):一是核心科技人力资源,指那些受过高等教育并从事科技职业的人;二是指受过高等教育但不从事科技职业的人;三指未受过高等教育但从事科技职业的人,这类人士若离开其科技活动职业岗位,就不再计入HRST总量统计范畴。(陈乐、李晓强、王沛民,2007)参考《堪培拉手册》,科技人力资源的含义是: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既包含实际从事科技活动(或科技职业)的劳动力,也包含可以从事(但没有从事)科技活动(或科技职业)的劳动力。

图1 科技人力资源(HRST)的构成

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逻辑关系

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科技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合理比例,同时对科技人力资源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的目标。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不是单向度的,两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

(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亟需大力开发科技人力资源。科技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最宝贵的战略性资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高技术服务业的兴起,都对高素质科技人才提出迫切需求。然而,目前我国的科技人才储备还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2)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是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在一定程度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处于主动地位,要求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之相适应,即科技人才规模、结构和层次要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一方面要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其内生性规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如果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能先行一步,还可能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与问题

1.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比如《关于培养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意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及国家实施的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等。随着各类政策的先后实施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效初显。截至2008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4600万人,而作为科技人力资源的主要构成成分的研发人员和科技活动人员的总量也在稳步增加(如表 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分布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高科技产业。尽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时间不长,但是大部分新兴产业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相关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的数据显示,含新兴产业在内的高科技产业从业人员总数正逐年递增(如表2),这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人才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提出,将发展新兴产业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从而推动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

2.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问题

?

表2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企业及其从业人员情况

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规模失衡。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知识和人才密集的高科技产业。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到4600万人,高科技产业从业人员总数达到945万人,但这些数字远不能满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才短缺现象。据中国国家人才网2010年发布的人才需求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类人才缺口达50万;在新材料领域,以上海为例,未来五年新材料专业技术人才至少需要8万人;节能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约需要50万人,而当前我国专门从事节能工作的从业人员仅7万余人;在信息产业领域,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总体需求为每年60万人,而目前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电子、通信等专业每年培养大学生约15万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层次结构失衡。产业结构与人才层次结构二者具有强关联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科技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然需要相应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作为支撑。虽然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不断增长,但低层次、初级科技人才占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高端人才比较缺乏,存在层次性结构失衡问题。我国缺乏高端科技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目前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参与领导层的我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张国、雷宇,2010)。据科技部的统计显示,全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目前仅有1万名左右,而到2020年,我国各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至少要达到3-4.5万人才能基本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

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结构失衡。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在空间地区分布上差异明显。以主要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发人员为例,据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于2009年发布的科技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地区分布仍然维持东高西低、梯级递减的特征。2000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研发人员所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4.0%、23.4%和22.6%,而到2008年,三者占全国的比重已分别达到64.7%、20.3%和15.1%(如表3),东部地区比重逐年上升、中西部地区比重逐年下降,地区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当前,我国一些中西部地区的新产业集群处于成型、壮大的阶段,亟需大量的科技人才,却不能吸引到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

表3 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研发人员的分布比较

三、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1.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制定科技人力资源开发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需要各级政府转变观念,摒弃盲目追求科技人力资源供给总量增长的思想,立足我国既有新兴产业人才的基础,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科技人力资源的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开发政策,明确需要重点开发的产业类型和科技人力资源层次,从而保证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匹配。此外,各级政府应认真组织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人才专项调研,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科技人才开发政策,避免盲目跟风、人云亦云。

2.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开发力度,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结构

为解决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问题,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层次结构,要重点建设好四支队伍:一是科技型企业家人才。通过营造良好环境、制定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设立成果转化奖等方式,鼓励、支持高级专家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业,让更多的科技型企业家脱颖而出。二是高层次领军人才。通过引进领军人才,发展高科技企业,进而带动新兴产业。要加大投入,以优越的条件吸引国际顶尖科技人才来我国工作、培训或交流。三是基层年轻科研人才。实施“企业创新计划”,资助在生产一线的年轻科研人才,培育一大批年纪轻、素质高、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技术带头人。四是高技能人才。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的体系和机制,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发展。

3.积极引导科技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人力资源区域分布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较大,而该类人才对工作条件、环境、待遇等期望值也相对较高。全国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应该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导科技人力资源向中西部地区流动。一是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创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的宏观环境,最大限度地留住和吸引科技人才;二是采用“人才柔性流动”模式,激励科技人才短期流动,为中西部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三是结合中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最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在区域上得到合理分布。

4.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全力推进有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

政府应鼓励和促进各类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项目和技术合作,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为主要技术依托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同推进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可制定相关政策将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绑定为利益共同体来促进“产学研”合作,三方实行定期借调、互换技术人员,也可联合组成攻关组,就某一项目或课题合作研发。另外,高校还有必要优化专业结构设置,增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我国历史上曾多次因为科技人才开发滞后,而与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失之交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这轮竞争中,我们必须加大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抓住此次产业和科技变革的机遇,抢占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制高点,摆脱发展中国家的“后发劣势”,实现从科技人力资源大国向科技人力资源强国发展的目标。

1.赵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经验与我国的对策》,载《科技成果纵横》,2010年第1期。

2.万刚:《把握全球产业调整机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载《求是杂志》,2010年第1期。

3.OECD:Proposed Standard Practise for Surveys of Reseach and Dvelopment-Frascati Manual 1993 [R]Paris,1994.

4.OECD:Manualon the measur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devoted to s&t-canberra manual,OCDE/GD(95)77[R]Paris,1995.

5.陈乐、李晓强、王沛民:《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及其两个重要指数》,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6.朱和平:《贵州黔东南地区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7.国家统计局、科技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

8.张国、雷宇:《人才问题,关键还是解放人才》,载《中国青年报》,2010年3月5日。

9.李燕萍、孙红:《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
南阳市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研究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
全面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努力培养新型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