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基础支撑

2009-12-29孟宪江

经济 2009年10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差距农民

孟宪江 徐 雪

编者按

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一年来,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城市经济所受到的影响,而危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工的就业产生了哪些影响呢?金融危机中的农村经济发展是什么样的状况?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抵御金融危机和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又发挥了什么作用?

9月12-13日,由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2009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农业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见解。

我们就读者关注的农村发展问题,将各位专家学者在发言中的重点内容整理出来,从中找出一些问题,理出一些头绪,提出一些建议。这对我们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会很有帮助。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提交的分析报告认为,今年上半年以来,农业与农村经济形势总体向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遏制和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农村经济形势怎么样?

去年下半年以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农村经济也深受影响,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及时调整宏观政策,果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遏制了经济增速下滑势头,宏观经济形势企稳。按照中央部署和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坚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目标不动摇,努力克服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不利影响,农业与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夏季粮油再获丰收,夏粮总产量达到2467亿斤,比上年增产52亿斤,增长2.2%,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六年增长,早稻增收已成定局,有望创近八年最高水平。夏收油菜种植面积达到1.02亿亩,预计总产量也将创历史新高。

上半年乡镇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4.3万亿元,与同期相比增长9%,农村劳动力外出人数同比增长1.6%,农民外出务工稳步回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1%,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发展势头,为遏制和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冲击和影响仍然存在,农业效益下滑,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困难较多,农产品进口冲击严重,优势农产品出口受损,统筹农产品进出口,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挑战加大,家畜经济收入增速放缓,农民外出务工困难增多,农民持续增收放缓等等。

今年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困难最多、风险最大,不确定因素最多的一年:金融危机影响,自然灾害也比较重。春季小麦主产区严重干旱,伏天和夏秋之交东北玉米主产区发生严重干旱,这两个严重干旱暴露出我们农业基础建设,特别是水利建设的薄弱,同时也说明我国农业既面临市场风险,也面临自然灾害风险。国际上气候的变化,干旱的趋势在加重,农业面临的任务也非常繁重,所以,要在应对金融危机大的背景下,很好地做一些思考和研究,从理论上和政治上来进一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

温家宝总理在大连达沃斯年会讲话中指出,虽然现在我们国家整个经济企稳回升,但是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的影响,仍未见底,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受影响很大,农业当然首当其冲,不能独善其身,因为经济所受到的影响会传递到农业方面来。

金融危机以后对农业问题关注度为什么会有点冷?

金融危机以后对农业问题关注度、热度慢慢下降,而且有点冷。从今年以来,在一些场合下,方方面面讲农业问题的情况少了。一些地方在研究金融危机对策的时候,开始也没有把这件事列上去。一谈起来,有的人就讲,农业形势挺好的,没有什么问题,粮食不断丰收,农民收入虽然比去年降低了,但是还是保持比较好的收入增幅,其他情况也都挺好的,现在还是应该集中精力把别的方面搞好。所以这段时间,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基本在自拉自唱、自娱自乐,自己说自己重要,别人也听不进去。所以有机会一起讨论一下,研究一下,能够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说法,能够让领导同志认识到金融危机对农业的影响,实际上并不是人们表面上看得那么轻。

金融危机发生是从金融开始的,金融受到冲击,工业企业受到影响,外贸出口受到严重的下滑。在金融危机情况下,肯定是各个行业都受影响,但是谁是最大的受害者,谁是受益者。如果说谁是危机最大的受害者,政府指向、支持重点就应该放在哪个方面,这是不言而喻的。

有专家学者认为,农业在这场金融危机之中,不仅外伤很重,内伤更严重,但为什么又受到冷落呢?专家分析,有两个因素,其一,农业在危机方面遭受损失、受到影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或者有些机构研究了,但是没有被社会上关注。其二,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外改革开放每一次重大转折的时候,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都是最大的奉献者。在金融危机中,农业又是最大的奉献者。而这些奉献又都是在最基础层面上的,所以,往往越是发挥了保障作用,就越容易被忽视。

举几个小例子来说明一下:

1、在这次金融危机里,农业实际上生产能力建设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如振兴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很多都是重大项目,项目要落地,不能建在空中,要落地就要占地。所以在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之下,多占地,是必然的合理要求,但是一些地方借这个机会,超出了国家批准的占地利用计划。这从很多方面可以做一些印证,比如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群众围绕占地上访的案件急剧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在应对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农村基本耕地经营制度,18亿耕地红线的保证受到极大的挑战。占地没有给农民进行足额的补偿,意味着农民土地权益的流失。同时,耕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财政投入方面,金融危机之后,各方面需要花钱很多,另外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减谁?砍谁?一些地方自然就想到砍农业了。比如今年农业投入还在增长,但是增长幅度跟前两年比较,是下降的。不仅中央财政是这样,地方财政更是这样。从全国来讲,实际上农业,包括水利设施投入方面,跟过去计划比是减少的。

信贷投入方面,农业信贷难的问题一直存在,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对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的贷款状况没有太大的改善。

2、农民工就业问题。金融危机一来,几千万农民回乡,在国际上讲我国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就业制度,农业是一个就业的蓄水池,繁荣的时候农民工出来了,危机的时候农民工回来了,因为还有一块地。换一个角度来讲,危机一出现,几千万农民回家,即使留下来的,工资报酬也相应会降低。

但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并没有因此而降低。

这些问题的结果综合在一起,既导致三农问题的长期性,也带来当前难以解决的困难问题,当前问题就是农民收入的增速下降问题。跟往年历史相比,今年上半年农民收入增速已经跌至到2004年最低点。

大家都知道,农业上去不容易,下来很容易,恢复起来不容易。如果我们对农业问题的严重性没有深刻的认识,应对措施不能进一步有力,农业发展就可能会出现一种不乐观的前景。

城乡收入差距,是拉大了,还是缩小了?

有很多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或者其他领域的人都在讲,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收入差距是在不断地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是城乡收入差距。

假如按经济系数分析人均收入,收入差距指标都在不断地上涨,很多学者做了分析,把这个指数划分为城市内部的差距,所有城里人,个人、家庭之间有收入差距,肯定对全国的收入差距作出贡献。还有一部分是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肯定也作出了贡献。第三部分是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全国的收入差距来自三个组成部分,大部分研究证明,城乡收入差距构成了总体收入的差距。我国是一个收入差距比较大的国家,也处在一个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阶段。也有专家认为,城乡收入差距不仅很大,而且还在不断扩大。

另有专家认为,这里有一定的误导。先看城乡收入差距大,相比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确比较大,但是如果说这个差距一直在扩大,特别这几年还在继续扩大,真是这样的吗?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在其他国家,在发达国家的历史上都有,他们怎么缩小的呢?大部分人会说是因为政府搞了补贴政策,搞了收入转移等等,这些都起作用,但是一个历史性的城乡收入差距从高到低,不是政府再分配导致的,主要是劳动力的流动、人口的迁移。因为哪个地方收入高,劳动力就会去哪里挣高的收入。如果哪个地方工资低了,这个地方劳动力就会转移走。从长远来看,收入差距就会逐渐缩小,这就是我们说的劳动报酬均等化。我国经历着什么呢?有人形容说,人类和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尤其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流动范围也越来越大。目前我们看到的人类和平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流动的目的是为了挣更高的工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认为是收入差距在继续扩大,就没有充分的理由了。

除此以外,还可以看到统计系统中,对居民收入统计中,最重要的一块就是没有把农民工及其家庭收入完全统计在内,这部分其实就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贡献者。在农村调查中,主要调查的是常住人口,那么如果它外出打工超过六个月,也就是我们说的1.5亿的农民工,很可能他们就没有被统计在收入住户问卷里面。那么到了城市,调查中都是选择城市里比较稳定的家庭。即使抽中了一个农民工家庭,统计员很可能是一定要放弃掉的。因为一记帐,至少就要记一年,居住都不稳定的人,怎么可能让农民工家庭来做记帐户呢?所以很显然,根本性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收入很大一部分没有统计上来,因此,现在的农民收入其实是一个不完整的统计,城乡收入差距就可能是一个夸大了的差距。因为劳动力的流动,城乡收入差距其实是在缩小的,整体上的收入差距,其实也应该是缩小的。

最近的统计数据也表明,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就是人均GDP的收入差距在2003年以后已经明显下降了,这也是一个趋势。

扩大农村消费到底难在哪里?

扩大农村消费是我们追求已久的目标,但是,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很难解决。

原因是多方面的,专家们提出了扩大农村消费的几大障碍。

第一,惠农工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给大家提供几个数字。国家很多种工业品下乡的工程,家电下乡,农机下乡等等,在实施过程当中,纸面效果和实际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

举一个最简单例子,家电下乡现在已经过去半年了,我们只完成任务量的一小部分。还有沼气问题,有报道讲,黑龙江省90%的沼气池是不合格的,在调查一项里面也看到沼气工程使用率很低。按农业部的统计,现在已经有3000多万个沼气池了,平均每个沼气池4000元。如果不使用可能就报废了。还有电影下乡工程。目前纸面上的统计效果都是很漂亮,但是如果经常直接面对农民,就会发现很多惠农政策还很不如人意,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第二,不少下乡工程实际上剥夺了农民的选择权。比如城里的补贴,夏天热了发高温费,冬天冷了发供暖费,都是在工资里面发,但是农民呢,家电下乡,农民没有选择权,可能只有几个小品种买的时候可以拿到补贴,这就把农民选择权大幅度地剥夺了。

第三,农民一生中60%资金干什么了呢?实际上都是用来建房子娶媳妇,媳妇生了儿子就再盖房子娶媳妇。现在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农民宅基地建房是根本没有补贴的,农民本来收入不高,有一点钱就要攒,子子孙孙都是这样。

第四,农民主要收入来自种粮的收入,实际上,目前低粮价政策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农民一年种粮的收入赶不上出去打工一个月的收入。

第五,农民收入一大块是打工收入,大家原来重点放在怎么提高打工收入上,这个观点值得商榷。有位专家讲,农民打工就类似于菲律宾的“菲佣”经济,实际上农民为什么到外面打工?对这个国家长远发展有没有好处?要打一个问号。年轻劳动力跑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去,以后经济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另外,上世纪80年代中国乡村工业发展最大的动力就是农民信贷资金来源容易,90年代以后就发生了变化。这几年,从理论上讲农村金融发展很快了,但是从农民个体角度,想得到金融服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农民也面临各种各样的管制,这就好比把农村未来发展都给约束住了。

所以不能只讲农民工转移,还要想怎么样让农民留在自己的家乡,让他们进行乡村工业化,这才是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最核心的问题。

有没有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好办法呢?专家们也提出了几条建议:第一,各种各样惠农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应该直接替农民作主,而应该以现金或者购物券发给农民,也不要招标,更不要指定,减少过程中间的流失。现在农民都有卡了,直接划到卡上面去,由农民自己决定买什么,这个比各种各样的工程里面由局长决定、处长决定强很多,比专家决定更强,产品下乡,专家挑的跟农民挑的差距很大,应当把这个选择权直接交给农民。

第二,建议大幅度提高口粮补贴,因为农业补助是按土地面积补,这是很不公平的,实际上应该按口粮,谁给国家交的口粮多,我们就补给谁。

第三,建议设立农民创业基金,放松各种管制,让创业农民获得各种支持,鼓励农民进行创业,比到东部打工强很多。

第四,60岁以上的老人国家直接给基础养老金,不要拖到2020年,也不要规定家里所有人参保才可以享受这个待遇。

第五,建议将部分水利建设补贴直接给农民,让农民把眼前的水利工程建起来,这个对农民是最有效益的。

农村金融机构怎样为农民创业服务?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特别是在目前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更是需要“雪中送炭”。

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主要的问题就是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根据统计,2007年到2008年农户贷款覆盖面占到32.8%,到2008年底还有2827个乡镇没有金融机构的网点。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不健全,同时服务面比较低,服务农户和中小企业是世界性的难题,但是在我们国家表现得更加突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比较关注农村金融体系服务机制的创新。

最近几年,从政府角度出发,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都涉及到农村金融服务机制的创新问题,包括服务手段、方式、方法的创新。对于农村需求者来讲,他们需要更多的是小的机构、近距离的服务。

从目前来讲,国内关于农村金融机制的创新,远远滞后于其他领域的创新。我们在讨论改革和创新的方向,还在讨论体制怎么建,而不是讨论怎么做,这实际上是一个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这种服务机制的创新还有这样一种缺陷,主要表现在哪里?农村领域不但缺机构,更缺服务,这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从总体上来看,现在机构多元化的局面已经形成,四大银行,还有邮储,信用社,其他一些股份商业制银行、保险公司、担保,似乎机构很多,但是真正接近农民、接近微小企业的机构是很少的。如果到乡镇去一看,许多地方恐怕只有信用社,邮局有可能没有,同时他们开展的业务也很有限,这是比较突出的。

另外一个方面,不缺大机构,缺小机构,因为农村更多是小的资金需求者。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需要近距离的服务,需要更多小规模的机构。农村金融机构中小规模的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是很有限的,不适应需求。

同时,金融机构的改革趋向不利于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很难满足,最主要表现在哪里?金融机构的改革,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农村信用社系统,甚至是政策性的银行,在改革过程当中都有一种趋向叫做商业化,股份化。

股份制改造以后,这对于培育机构的自身能力是无可厚非的,对它自身的发展是很有利的,但是,与农村的需求是脱节的,纯粹商业化的方式在农村领域是不适应的,所以这种方式还需要思考。

另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不能解决服务中低收入群体或者农村领域的弱势群体的问题。金融机构发展,在发达地方已经很好,但是在中西部地区不一样,那些地方虽然有机构,总的来讲机构种类也比较多,所以特别是国有大型机构,可能仅仅是在县里面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很少,同时只针对企业放款,这是比较突出的。针对这种情况,2007年银监会出台了相关的管理规定,在2008年又出台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可以在国内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以及农村经济合作社,这样更接近农户的金融机构已经出现。但是总的来讲,现在有的多家小额贷款公司只发放贷款,不吸收存款,向农民提供的服务仍然是有限的。

那么,怎么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呢?这里面也需要从服务体系和业务机制这几个大的方面来做。从服务体系来讲,要有一个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存量改革要注意稳定县城,增量改革要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安排。

还有,培养农村本土的金融组织,建立在成员之间的、内生于农村社区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区发展基金。

另外,还可以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主要是针对农户评级、授信、发放小额贷款,这个模式就是启动农户内在的信用意识,以及邻里压力,邻里之间的信用筛选机制。同时农村信用社在实践当中,有很多创新,其中最重要的创新就是构建信用共同体,其中包括公司+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这样一些合作机制。

有些地方还在进行创新。比如,以合作社为基础的信用共同体这种机制是比较完善的,就是由公司入股合作社,并且享受技术经济服务,由若干农户成立联保小组,向合作社提出借款申请,合作社调查认可以后,提出担保,由银行给信用社发放贷款。这就引用了一个共同体的概念,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做,把所有农户,或者其他企业通过一定的协会、合作社、商会等等,囊括到信用共同体来。这都是一些创新的做法。

从明年开始,我国又将着手研究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在这样背景下,更需要我们研究并探讨今后一个时期应对危机、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研究面向“十二五”,面向2020,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大局中加强农业、发展农业面临的问题。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明确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思路,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在协调推进中解决好农业现代化问题,解决好农民就业增收问题。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但是,我们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有基层干部群众的实践和创造,我们国家的农村发展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最好的解决,同时,农村经济在不断发展壮大中,会继续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差距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