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坊七巷”文化资源的生态型开发

2009-12-27

中国名城 2009年9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文化资源

张 鹰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不同于一般的文物,它作为城市历史发展进程中反映某个历史时段到现时段保有的城市历史地段形态的活化石,它是在使用中,在不断的修复与更新的平衡中得以保护下来的形态。本文以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将历史文化街区视为文化资源,从生态学的角度,思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形态。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资源;生态型开发

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问题

历史文化街区不同于一般的文物,在博物馆中展示的文物能够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使之得到可靠的保护而保留下来。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发展进程中反映某个历史时段到现时段保有的城市历史地段形态的活化石(图1),它是在使用中,在不断的修复与更新的平衡中得以保护下来的形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有效利用的难度较之博物馆中的文物要困难得多。本文将历史文化街区视为文化资源,从生态学的视野,思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形态。

二、资源的生态型开发与利用的概念

根据生态学原理的描述,生态型资源开发与利用体系是综合应用其他相关学科技术成果,建立起来的一种在社会、经济和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的生态良性循环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体系和形态,这种体系与形态具有高效、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资源具有多重性。如:矿产、食物、物种和土地等属于物质资源,而社会(结构、习俗)、历史、地域特征和传统文化等则可以列入文化资源的范畴。当物质资源赋予其精神和文化的特征后,便具有多重性的特点。比如历史文化街区,通常其主要功能是提供某个社会群体居住生活的空间环境,具有物质的表象;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在其中进行居住生活、交流、繁衍生息等行为活动便赋予其文化的属性。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取向和重要之处,正是在于人们认识到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发展历史进程的社会生活、文化的活化石和见证,同时对于现时段的社会来说,这样的街区又具有被人们继续开发利用的价值。历史文化街区,就是在不断发展演变的城市与社会历史进程中记载一段被前人延续下来的历史,并经由我们使现时段发展成为后人值得记载和保留的历史,从而在生态型保护、开发与利用中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

三、“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特点

调查和分析一个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特点,有助于对现时段历史文化街区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定位。“三坊七巷”是福州市现存相对完整,被学术界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和“中国古代都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具有作为类文物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记载着某一历史时段建筑空间及其建构技术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其物质和空间形态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研究其地域性、气候适应性和可利用性等可能;作为中国近代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的聚居地和反映一定历史时段居民的生活形态和习俗的物质和空间形态的表征,因此,对它的研究和保护有助于我们分析和研究其历史性、社会性、纪念性、象征性和展示性等问题。“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是兼有物质和文化双重属性的资源。“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物质资源是文化资源的载体,文化资源呈显性特征,居主要地位。因此,我们可以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之文化资源的主导性确立下来。

四、“三坊七巷”文化资源的产业特性

基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文化资源的显性和主导性特征,我们在考虑保护该历史文化街区时必须思考其可经营性(运营)问题。如:如何赋予历史文化街区以教育、展示、旅游、服务以及文化型居住社区[注1]等功能。为此,可以认为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资源具有提供人们进行一系列“生产与生活经营”活动,从事文化型产业活动的可能性。

五、生态开发的基本模式

(一)基本原则

在保护与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坚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传承的延续性、原真性、整体格局、环境的协调性以及更新改造的可还原性等原则,其中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延续性是关键所在,也是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第一原则。

注重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延续性。它表现在尊重各个历史时段合理的营建与改造的实际。对于打着保护原真性、修旧如故的旗号,成片拆除历史街区将其做成仿古代某一时期的所谓的仿古建筑和街区的做法应该加以杜绝。这无疑是用现代粗制、简单的工艺和材料仿造古代某一时段的“粗仿品”,它抹杀了一个历史时段的街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应视为一种“建设性破坏”的行为。

古建筑修复的构造可还原性。在进行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的修旧如故等保护与改造技法上,应该是构造性的,而不应该是结构性、不可逆的改造。要尽可能考虑在技术上对于古建筑的构件、空间和环境的变更在今后必要时有可能进行构造性复原,即古建筑修复与保护的构造可还原性原则。因为,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在现时段对历史街区和建筑进行的任何变更,应该使得后人能够根据未来他们对历史史料保护的科学理解进行还原和重现。

(二)文化资源型产业的生态开发运作体系的建构

为了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更重要的是要让历史文化街区在有效利用中延续下去。需要根据国家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法规制度,结合各历史文化街区自身实际,建立和制订出一整套完整的、有深度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的法规措施。

1“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有其自身独特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原则

(1)保护街区的历史延续性、原真性,能够建立起固有居住街区(社区)的社会生活环境。

(2)考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可持续性,促进历史文化街区房产权属的明晰化,考虑到历史文化街区内大量的古建筑的修复问题,应首先实现街区内房产权属的私有化,以利于加大保护建筑修复资金的比例,减少政府的补贴,从根本上解决历史建筑日常维护的可持续能力的问题。

(3)“旧瓶装新酒”,“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应作为现代名人文化街区和社区进行重构。

(4)在传统文化形态和体系上振兴城市第三产业。

2对文化资源型产业的形态、结构与特征的把握

(1)把握历史文化街区与古建筑群落的建筑文化形态、结构与内涵。作为物质形态的居住街区,它代表了该地区一定历史时段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建造技术条件的街区与建筑形态特征与功能。

(2)名人文化效应的提升。历代生活在“三坊七巷”的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名人的名人效应,是我们在保护与开发利用时应重点考虑的关键点,也是区别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根本所在。

(3)历史文化街区向文化资源产业形态转型的基本形式,如:教育、展示、旅游、文化型服务、文化型居住社区开发等。

(4)运作主体的确立。笔者在《基于愈合理论的“三坊七巷”保护研究》一文中建立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综合管理职能体系”。(图2)

(5)运作的载体。赋予“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以“历史文化名人聚居地”(或称为“现代文化名人居住社区”)的特殊功能,以逐步、渐进修缮“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为载体,根据“文化型社区”的模式[注1]重塑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性功能。

(6)生态开发运作的保障机制。从生态开发运作的层面思考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问题,必须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保障机制主要是建立起一个完整保护与利用“三坊七巷”的条例和措施。其中包括:古建筑的产权及使用权制度(拍卖制度)、修缮改造法式、利用方式制度、开放展示制度、社区维护管理制度、保护基金(资金)募集及使用制度以及激励机制等。

从操作层面看,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综合管理职能体系为运作主体,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生态开发运作。其基本运作程序如表1。

(三)生态开发运作模式的若干模块与问题

1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资源平台的修复与文化资源定位。对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资源的物质平台进行整体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但切忌大拆大建做“假古董”,应以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风貌不变为总原则,根据“三坊七巷”传统建筑、街巷空间特色和布局特点,进行逐点、逐栋修复。其次,将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资源的功能定位为:名人文化、历史、居住、文化型商业、历史建筑及人物展示等。

2行之有效而细致的法规、政策、技术措施的制定。

3管理、监督与执行机制的建立。

4“无能力的弱势群体”迁出和“有能力的社会人士”引入机制的建立。迁出:不是将所有现居民全部迁出,而是将历史文化街区中没有建筑产权的暂居者、在经济上没有自行修复维护能力和无保护意识的居住者迁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并对他们进行妥善安置。引入:是有条件的引入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具有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地位和身份的人士,恢复“三坊七巷”作为历史名人聚居地的文化环境。在引入机制的建构上,应该摒弃一般房地产开发的售地做法,政府不应该仅仅考虑经济上盈利的做法,而要兼顾文化资源保护的社会效益和历史效益。

5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的维护资金的筹集问题。保护基金的筹集也应该是可持续的。除了加大政府在此方面一定的财政预算投入外,还可以通过拓展如下渠道,如:入住“三坊七巷”的“有能力的社会人士”和社会捐资,“三坊七巷”文化资源的生态型经营和运作等。

6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修复技术队伍的组建、经营和经费支持。

7古建筑的权属问题。

纵观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保护工作,但凡做得较好的地区,除了有一整套完整的保护政策、资金和具体措施外,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古建筑的使用权或所有权多数归个人,而非国家或政府。根据日本文化厅有关国宝及重要文化遗产(建造物)的统计资料显示(1988年),在2007件(目前最新统计数量为2298件)中,属于神社寺院所有的有1472件,占总数的70%以上;属于国有、公有的231件,占总数的11.5%;个人所有的224件,占总数的11.2%;法人所有及其他的80件,占总数的4%。由数据可知,日本有关国宝及重要文化遗产(建造物)的管理及所有权主要属于个人或寺庙,属于国有或公有的份额很少。只有让个人拥有古建筑的使用权或所有权,它才有可能在利用中被持续地维护和保护下来。若非如此,仅靠政府部门出资修缮维护,如此大规模、数量巨大的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根本不可能实现永久、持续的保护。

通过以上对古建筑的权属问题背景资料的分析可知,解决“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生态型开发的根本问题是,解决“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的权属问题。对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古建筑的修复应该在确定古建筑权属问题之后,由入住者(权属人)进行出资,政府适当补助后,根据修复导则和条例进行逐栋修复,从而避免大规模的大拆大建的做法。

(四)历史文化街区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模式

1生态开发的原则

(1)不破坏资源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原则:

(2)具有“生态修复”功能的开发业态的选择与确定原则。

2基于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社区”建构的运作模式

(1)名人文化环境的营造:

(2)古建、历史文化街区作为“现代名人居住环境”的生态运作和文化性居住社区的运营。它涉及教育、展示、旅游观光、文化商业服务等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等:

(3)建立具体完善的生态修复与运营的管理条例与机制。

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文化资源,从生态型开发利用的角度,探索“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提出框架性的运作模式和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国外特别是日本等东南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果经验可资借鉴。

(责任编辑:蒋亚林)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的新思考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探讨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文化系统剥离与市场割裂对文化创意体验产品的影响研究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基于文化资源的区域形象体系构建初探
旅游体验背景下重庆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发展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