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2009-12-25陈荣华

基础教育参考 2009年11期
关键词:思维课堂教学课堂

陈荣华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深化的进程中,如何按照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追求效率为核心的有效理论为指导,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当前教学应该实现的基本变革,也是促使课堂真正得以重新构建的前提。笔者认为,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关键的是要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中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平日的教学见闻,当前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重形式、轻实质的“空壳式提问”

由于长期受到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只注重形式而忽视本质的形式主义倾向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首发病和常见病。这种毛病较为普遍地反映在数学课堂提问中,它只有提问的外壳,而缺乏思维含量。

2.重频率、轻效率的“低水平提问”

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问答式就是启发式,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就是有效的启发式。这种设问组织化程度较高,有利于扫除教学障碍,但因忽视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故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思维活动的发展。

3.重主导、轻主体的“单向式提问”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似乎已经成为一致公认的基本教学原则,但因教师的知识和阅历等诸多方面居于优势地位,加之班级授课制的时空特点,难以顾及学生客观存在的能力差异,而把教学对象抽象化,致使教师的主导性扩张,学生的主体性沦丧,再加上传统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导致“单向式提问”盛行课堂。有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容量和难度,提出一连串问题,意在启发学生,却不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常常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难以应答。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单向式提问”,其近期后果是学生的主动性受到压抑,甚至不愿意参与问答,远期后果是学生的个性思考受到排斥,创造性智慧受到限制,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不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

4.重个体、轻全体的“偏心式提问”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些学生差异的存在,加上教师肤浅的学生观,有可能导致课堂提问出现“偏心式”。学生在教师心目中的“优、良、中、差”身份或“好学生、中等生、差学生”的类别成为学生是否享受平等提问权利的明显标志,提问为少数“优生”所独享。

5.重答问、轻心理的“冷漠式提问”

教师自身众多优势因素的存在,容易弱化对学生内心体验和情感的尊重,不能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重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有的教师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面孔,对于学生的回答,只注重答对与否,而缺乏心理关怀和情感交流。有的教师甚至对回答不出或回答错了的学生冷言冷语、挖苦嘲笑。

二、中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合理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沟通师生相互了解的主要桥梁。

1.把握好 “两度”

(1)频度。频繁的提问往往借着“讨论式”的幌子而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2)坡度。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求教师在筹划课堂提问时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级差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为了使问题呈现一定的坡度,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诊断,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以使问题能和学生独特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而在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各小问题的坡度,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分解的理由,并能自然地把各个阶段的解决策略串联起来,从而使原问题得以解决。

2.提高提问技巧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而言,有以下四个方面。

(1)提问要及时。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若时机掌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设置的问题需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明是非,这不仅使学生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提问要适当。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得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思考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能设置得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

(3)提问要精炼。一些教师在等候学生回答时,多次重述问题,其本意要么怕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要么想通过重述引起学生注意,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过多的重述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产生期待教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还可能干扰学生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候答时,教师一般不宜重述问题,确有必要的,重述的次数应尽量减少,同时在重述之前要通过各种方法予以明确提醒。

(4)提问要自然。教师向学生发问时,态度要安详而自然,要有耐心,要表示相信学生能够回答,这样学生就愿意回答。教师发问时若含有考问的意味,或带有严肃的表情,学生就不能安静地思考,因而不能畅所欲言。

3.适时正确评价

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学优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在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要树立学生的信心,作出正确的评价。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学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

三、几点反思

课堂提问是否有效,也有很多标准,然而,其中最核心的还是要看在“教师为向导—教与学互动—学生为主”的一系列提问过程中为学生的发展做了些什么。笔者以为,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要善于在提问过程中,通过思想方法和思维策略的指导,调控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帮助学生解决思维冲突,进而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达到策略水平,把思维的“钥匙”交给学生。

2.师生有效互动

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是名符其实的互动,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问题要“新”、“奇”,难度适中,能吸引学生;问题安排要由易及难、由浅入深,以有利于师生互动向纵深发展。

3.让学生学会提问

首先,教师要精心安排和科学设计问题,使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学到提问的方法。其次,要给学生创设提问的机会,并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另外,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也可布置提出问题的作业和进行提出问题的考查。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吴江市青云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

猜你喜欢

思维课堂教学课堂
欢乐的课堂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