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说《满族文学》

2009-12-24于晓威(满族)

民族文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满族同胞文学

于晓威(满 族)

作为一家双月刊的纯文学杂志,《满族文学》出刊二百期了。如果把它们摆放在一起,我就觉得那是一扇扇小窗。

《满族文学》前身《杜鹃》,一九八六年改刊《满族文学》,成为国内文学界和少数民族事业一道独特的风景。启功题写刊名,爱新觉罗•溥杰、老舍夫人胡絜青、舒群、端木蕻良、侯宝林、马加、关山复、关沫南等满族著名文化界人士题写贺词。近三十年来,仅小说这一领域,它不仅发表了国内许多著名的或正在活跃的外省作家作品,如贾平凹、胡昭、水运宪、梁晓声、雷加、赵大年、阿成、何玉茹、杜光辉、罗伟章、陈然等,同时,辽宁省内许多重要和知名作家的作品也大量在这里刊发,如刁斗、刘元举、王宁、白天光、孙春平、马秋芬、边玲玲、孙惠芬、刘嘉陵、黄世俊、女真、肖士庆、林和平、于德才、王金力、巴音博罗、李铁、白小易、荒原、解良、周建新、力哥、阎耀明、方明贵、冯伟、李铭、万胜、梁静秋、李燕子、张鲁镭等等,其中不乏许多作家的处女作和满族作家的优秀作品。此外,丹东及外地其他作者和作品更是无以计数,这些作者因文学而分布党政、文艺、部队、医疗、工厂、农村、学校等各个社会领域,成为其中的中坚或代表力量,为潜移默化、构建和谐社会、提升社会人文水准和道德力量做出了殊异的贡献。那些无数的文学作品,更是汇成一股强大的洪流,直接或间接支持并见证了辽宁乃至全国新时期和新世纪文学的发展。近三十年来,《满族文学》不仅成为辽东文化群落中的一方重镇,在文学事业上,也成为辽宁文学大军中一员骁勇的裨将。在国内少数民族事业上,也成为一面鲜亮的旗帜。

我一直觉得《满族文学》中的“满族”和“文学”两个词搭配起来很有意思,我不把它看作是一个偏正词组,即前词限定后词,而看作是一个并列词组或联合词组。也就是说,《满族文学》不仅仅限于发表跟满族有关的东西,它是既有满族的东西,又有文学的东西,它的外延由此而扩大。另外,它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即虽然立足丹东,但名义为辽宁省作家协会和丹东市文联主办,算是一家准省级刊物,这在全国文学刊物中大约只有两家(另一家是河北邢台市《散文百家》,名义为河北省作协主办);同时,在全世界范围内,将满族和文学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刊物,《满族文学》是唯一的一家。它不仅在日本等许多亚洲国家有订阅,在美国也有订阅。我记得省内一位女作家出访德国回来后,曾对我刊已故主编王中和老师说过:“中和,我在德国国家图书馆竟然见到了《满族文学》!”

是的,我常想,一座城市动辄斥资几百万、几千万来盖一座宾馆,乃至投入更多资金修建各种楼堂馆所,包括打造虚假的仿古景点等等,何如拿出上述资金的一个零头,来支持一本严肃高雅的文学刊物呢?目下来说,再继续探讨所谓一个地区和城市该不该由政府出钱支持一份文学刊物——这种话题已经是过时和落伍的了,现在要探讨的已经应该是怎样把这份刊物支持得更好。固定建筑是要人家来到一座城市才能亲自欣赏,而文学刊物却是真正走出去赢得欣赏,并在人群中手手相传,乃至被人家的图书馆收藏,以利发挥更大阅读效力并赢得文化自觉和自尊。在一个不断重视文化战略和文化软实力的国家(包括地区和城市),文化和物质的长久利益高下立现。

《满族文学》多年来得到了许多满族同胞和读者的支持,这中间不乏许多感人的事迹。我们经常在新年和创刊纪念日时,收到许多满族同胞寄来的手写的满语贺卡,它们代表了一份份心意;我们也经常收到许多满族同胞的并不是投稿的信件,它们代表了一份份叮咛。有一位七十多岁的满族老人西林和璠,因为喜爱《满族文学》,短期内竟联系了四十多位满族同胞订阅《满族文学》…… 今年,因为要充实刊物的原顾问阵容,我忐忑地邀请了几位国内满族界和文学界有影响的人士,这也是我们一直打算而没有实施的事情,原因就是担心请不动人家,用我们刊物主编的话说,我们办刊和办公经费实在拮据,一不能给人家发津贴,二也不能我们自己花旅差费一一前去拜访,真是不好张口啊。没想到我第一个电话打到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关仁山先生那里,刚刚说明情况,他就爽快地答应了,并且说了一句:“嗨,这是我们自家的事啊!”让我感动莫名而又信心倍增。最后,电话打到天津市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赵玫女士家中,她得知情况,高兴而和蔼地说了一句:“没问题!有上述几位名家在里面,我还值得说什么!”

《满族文学》真的像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不仅是外界看我们,我们更由此看外界,感受着外界对我们的关爱,感受着满族同胞对我们的情谊,它们汇成持久的凝聚力,我们聆教和受益其中,理当勤力自勉。

猜你喜欢

满族同胞文学
陈代南
刘毕新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方庆云书法作品赏析
理想职业
文学小说
文学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