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委党史研究室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

2009-12-23

党史文苑 2009年20期
关键词:江西发展

[编者按]9月27日,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全体同仁欢聚一堂,举行“辉煌60年——当代历史进程与江西社会发展”学术座谈会,隆重庆祝新中国60周年华诞。60年来,中华民族伸展开巨人的身躯,飞扬起破浪的风帆,迸发出神奇的智慧,在现代化征程上快速奔跑,洗刷近代百年的屈辱,以辉煌灿烂的建设成就彻底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以举世瞩目的进步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家的大步前进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西大地,同样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江西人民以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业绩,谱写了一曲曲奋斗崛起的壮歌。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全体同仁,相约以感奋的心灵,以各自的研究,共同讴歌祖国、讴歌家乡,歌颂60年来新中国建设的宏伟历程和丰功伟绩,激发而今迈步从头越,把国家、把江西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激情。我们特将座谈会上16位同志的发言要点汇集刊出,以表达江西党史人祝福祖国的深情厚意。

沈谦芳:江西——风正一帆悬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江西这块浸透着革命烈士鲜血的红土地与祖国同进步,也发生了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承载着历史的荣光,沐浴着时代的春风,在解放思想中创新思路,在自强不息中阔步前进,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我是1995年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到江西工作的,亲身经历并见证了江西十几年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巨大的发展变化。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这样几点:一是江西的人才变多了,人才进出比由新世纪初的1:7转变为现在的1.15:1,人才密度位居中部六省前列;二是江西人的思想观念更新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等都得到提倡和增强;三是江西的发展战略优化了,其中以工业化为核心战略、对外开放主战略、生态立省战略和项目带动战略的提出和确立,开辟了江西科学发展、加速崛起、富民兴赣的坦荡通途;四是江西的交通便捷了,特别是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出省公路高速化和从南昌到各设区市公路高速化,使得江西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五是江西的形象变好了,“江西现象”多年来广受关注,江西老表有了“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善谋实干”新形象。

自去年秋季以来,世界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大有黑云压城之势。中共江西省委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响亮提出“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变经济波动期为发展机遇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使全省经济在今年一季度止跌企稳、二季度逆势上扬的基础上,7月和8月出现了两位数增长的喜人景象。由此,我更加加深了对党执政兴国能力和江西省委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认识和了解,更加由衷地感受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江西省委好,更加由衷地拥护党中央、热爱伟大祖国、信任江西省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今日之江西,风生水起,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我们相信并祝福江西的明天更美好!我们相信并祝福祖国的未来更辉煌!

(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王瀚秋:由“共生”走向和谐

中国农业是个弱质产业,亿万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下长期生活困窘。全国约有8亿农业人口,解决好他们与全社会的和谐共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文明国家的关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农业问题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党的几代领袖都对农业和农民问题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党和政府始终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一经济发展战略,并为推进农业改革作出了矢志不渝的巨大努力。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央先后两波出台连续五个关于农业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就农业的改革和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和决定。至新世纪,更是开创了农业改革的新纪元: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方略,出台了“四减免”“四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废止了施行近半个世纪的《农业税条例》,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开启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新目标,确定在全国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出台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规定……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农业、农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农民普遍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路径在于社会的和谐共生。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保障包括8亿农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和谐共生、共享发展成果,使全民、全社会处于优质的共生状态,是实现国家繁荣、社会文明、政局稳定的根本路径。新中国60年来,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并且正在逐步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小康目标迈进。这是我国国家繁荣、社会和谐的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时代标志。

谁赢得农民,谁就赢得中国;谁赢得民心,谁就赢得未来!虽然根本解决“三农”问题还任重道远,但新中国农业的发展、新世纪农民的和谐共生,它毫无疑问地昭示了人民共和国的光辉未来必然是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

(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何友良:中国崛起与大国地位的确立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60年,是中华民族走出历史低谷,重新崛起,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60年。近代曾经蒙受巨大屈辱的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构成了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尽辉煌。

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世界经济大国。经过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中国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经济发展成为全球最为耀眼的奇迹,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是美国最大的债主。“中国奇迹”迅速地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改变着世界的传统观念与秩序。

中国已经成为朋友遍天下的世界大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也以全方位发展的大国外交融入全球,走向世界。到2008年,已有172个国家与我国建交;中国公民一年出国人数即达4千多万。广泛的友好往来,真正打造出“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盛景。

中国已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我国以建设“和谐世界”作为新时期的外交理念与国际战略,超越意识形态的藩篱,倡导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建立平等和谐关系,促进全球共同进步发展。事实证明,中国已成为国际体系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中拥有重要的发言权,是国际秩序的积极参与者、维护者和建设者,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得到国际的公认。中国领导人频繁出席国际多边会议,参与讨论和解决国际重大问题;中美形成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坦诚深入地对话两国关系发展战略性、长期性、全局性问题;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日益增长的贡献,都表明中华民族的自信、智慧和能力,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的认同,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达到了新的高度。

60年中,我国实现了由人口大国向经济大国、实力大国的根本转变,真正确立了世界大国的地位。中国还需要更大的发展与进步,在此过程中,中华民族也必将为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熊 敏:中国特色展宏图

60年,光辉岁月弹指一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今年,新中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当今之中国,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已经取得了光荣伟大的成就,我们必将书写更加雄伟壮美的篇章。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对中华民族来说,抓住并用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符合亿万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在坚持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在推动科学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见到新成效,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资料处处长)

梅 宏:正确看待新中国两个30年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可以把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大体划分为两个30年。两个30年呈现不同的特点,都是新中国整体发展过程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必然经历。它们之间承前启后、相辅相成,是探索、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后30年是对前30年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而不是否定。改革开放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四个坚持表明,改革开放是对前30年体制的改革和完善,而不是否定。前30年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本身就具有中国特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证明了两个30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后30年社会主义建设无论从质和量方面,大大超越了前30年,实现了历史性飞跃。

后30年的经济腾飞,离不开前30年打下的政治基础与经济基础。胡锦涛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30年来,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可见,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取得的成就,是以新中国成立以后30年所取得的成就为基础的。没有前30年成就为基础,就不会有后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

改革开放吸取了前30年的经验教训,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前30年是在经济基础极度薄弱,遭受帝国主义严厉封锁,建设环境极度恶劣的情况下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这就决定了必须用政治手段来号召人们,用精神力量来鼓舞人们,所以那时搞政治挂帅、思想领先,但也造成了人们的思想禁锢。后30年吸取了前30年的经验教训,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领导人民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人们从思想上言论上智力上得到了极大解放。这就为人们在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创造财富松了绑。整个社会形成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局面,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编辑处处长)

刘 津:60年是一部创新创造史

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史。60年的历程,中国从一个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国家成为经济发展迅猛、社会充满活力、人民开放自信的大国;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贫穷步入小康。60年的历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次重大跨越,中国共产党历经系列严峻考验,忠诚履行执政使命,成功地实现两次转变,带领中华民族创新创造谱写了辉煌的历史华章。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向一个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执政党转变。党带领人民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迅速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高潮,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经济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向对外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转变。面对改革开放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创新创造,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在这一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60年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坚持并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才能取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

(宣教处副处长)

马永义:60年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核心执政理念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领导党和人民通过革命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在取得执政地位后,始终坚持将科学回答“怎样巩固新政权和怎样建设新政权”这一课题作为党的核心执政理念。期间虽有挫折,但为党的执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将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作为党的核心执政理念。从实际情况出发,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来,提高了党的社会公信力和人民对党的认同感,推动了党的核心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将科学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课题作为党的核心执政理念。针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形势下党的核心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起到极大地推动作用。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领导集体,将科学回答“怎样实现科学发展,怎样实现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党的核心执政理念。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各种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为此,党明确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这些理念体现了党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的思考更加深入,执政的理念更加成熟。

回顾60年来党核心执政理念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党始终坚持根据执政实践的发展和执政环境的变化,适时地改变那些不适应不符合执政实践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适时地更新那些陈旧的、落后于执政实践发展的执政理念,适时地将思想认识从那些不适应不符合执政理念科学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并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去改正那些错误的执政理念。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核心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并不断赋予核心执政理念新的时代内容和丰富的科学内涵。

(编辑处副主任科员)

汪 洋:建国60年发展经验之我见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对建国60年的成绩和经验进行了总体评价。我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来源于这么几个主要方面: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与党的领导作用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有一个过硬的领导核心、一批具有战斗堡垒作用的基层组织、一支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一些独具特色而又能与时俱进的党建做法。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有效实现了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统一。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60年来,我们能自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及时掌握和有效运用人民群众在发展实践中创造出的新思路、新做法、新模式,党政干部能够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强调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实现现代化建设最为丰厚的力量源泉。

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坚定不移的走市场经济的同时,既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又高度重视政府的引导、调控、服务作用,加快转变政府的职能,努力使“看的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相为互补,各展所长,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善于在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中抓住发展机遇。我们具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危机意识,60年来,我国政府和人民特别注重抢抓机遇不松劲,遇到困难不退缩。自觉顺应全球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发展新形势,主动抓住了几次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组和产业调整,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三种资源,大力开拓发展空间,人民的安全感得到了提高。

充分发挥产业的比较优势。我们能清醒的认识到自我既有相对优势,也存在相对劣势,在激烈的市场中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特色产业、历史文化等资源,找准发展的突破口。能够将中央的精神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扬长避短的和各地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将相对优势转化为竟争优势,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宣教处主任科员)

刘端秤:人民群众得实惠的60年

今年的国庆与中秋连在一起放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长的一次放假,从节假日改革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60年的变化,看到人民群众得实惠的60年。

节假日休息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节假日休息最多的是星期天,星期天又称“礼拜天”。“礼拜天”是宗教用语,“礼拜天”在我国出现开始于清朝初年,是随着西方传教士传入我国的,辛亥革命后,我国有些单位开始实行七天一次礼拜休息日。

6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劳动者的休息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新中国成立初期就规定了每周工作六天,第七天为礼拜天休息,加上元旦、春节、五一节、国庆节等节日7天假日休息,另外还有年休假、职工探亲假、婚丧假等,对部分人群享有少数民族节日、纪念节日等。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对节假日进行了重大改革。1994年开始实行每周5天半工作制,实行隔周多休1天,俗称“大礼拜(每周休2天),小礼拜(每周休息1天);1995年改为每周5天工作制,实行双休制(每周休息2天);1999年对法定假日进行了调整,形成每年3个连续7天的长假,称为三个黄金周;2008年,又规定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各放假一天。目前,我国实行的节假日主要有双休日、节日和带薪休假日。另外,还有部分职工生病享受不扣工资的病假、产假。

每次节假日改革,都是增加劳动者的休息日,让人们有更多的休闲时间。过去,人们星期天做家务比上班还累,把这形象地叫做“战斗的星期天”。实行双休日后才真正过上假日活。双休日加上法定的假日,全年节假日休息由原来的59天增加到少115天,多的有130天(不包括妇女产假)。全年的工作时间由过去的约2440小时缩短为现在全年工作时约为2000小时,如果是享受“青年节”“妇女节”“八一节”及少数民族节日等的人群,休闲时间还要更多。

(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杨立凡:既要热烈隆重,又要厉行节约

今年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大典无疑是最受世界瞩目的一件大事。届时,中国将举行盛大阅兵式。对于此次阅兵,中央高层批示将“厉行节约”,既要隆重热烈、鼓舞人心,也要注意节俭、务求实效。今年,中央政府将把更多的财政投入用于灾后重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这一决定既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财政收支矛盾凸显情况下采取的重要举措,也是着眼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长远战略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厉行节约”一词来自于建国初期毛泽东的建国思想。1956年,党的八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方针。次年,毛泽东在他的著名演讲《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专门花一章阐述“节约”问题,其中,关于“厉行节约”的精辟论述已成为至理名言:“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我国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这是一个矛盾。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力求节省,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

邓小平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关于厉行节约思想。他反复强调:“为了把国家财政放在稳固的基础上,保证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必须节减一切可以节减的开支,克服浪费。”还特别指出,节约要防止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今天的问题复杂得很,仅靠几个章程、几个法令、几个办法办事是不行的,要因地制宜。”“节约也要有积极性,如果没有地方的积极性,就不可能节约,就要发生浪费。”

今天,重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厉行节约的谆谆教导,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我们国家现在的家底,比起战争年代,比起改革开放之前,不知要强多少倍,但是我们国家家大业也大,无论多么大的总量,被13亿人平均一分,就显得不那么富足,甚至有些贫乏。这就需要我们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人人树立节约紧迫意识和资源忧患意识,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资料处副主任科员)

罗军生:江西60年的经济建设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江西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致力于改变贫穷落后的社会现状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历经艰苦探索、艰难曲折和不懈奋斗,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辉煌成就。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全省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49年的9.09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648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108.3倍,年均增长8.3%;财政收入显著增强。全省财政收入由1949年的0.8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816.8亿元;农业经济全面发展。全省农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9.88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86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了12.7倍,年均增长4.5%;工业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60年来,江西工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品种单一到品种齐全的发展过程。194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仅2.64亿元,工业实力非常薄弱。经过60年的发展,全省已建成了独立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2008年,工业增加值达到2766.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增长。1949年至2008年,全省累计完成投资总额21471.7亿元,年均增长19.5%;交通运输设施壮大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省铁路总营业里程达2549公里,比1949年增加1820公里;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33847公里,比1949年增加129108公里;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2316公里;目前有4个民用航空机场,共开辟国内国际航线47条;全省内河通航里程5716公里;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全省城镇化率由1949年的9.50%上升到2008年的41.36%;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2866元,比1957年增长81.8倍,年均增长9.0%;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697元,比1949年增长77.7倍,年均增长7.7%。

60年的历史厚重而绵长。数字是枯燥的,但是实实在在的。一连串的数字,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代江西60年生动的发展和进步。

(编研二处副处长)

周少玲:说交通,话巨变

回顾江西交通60年的历史,江西人民可以自豪地说:江西的交通已经基本形成了境内外延内伸、立体交叉、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协调配套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

60年前的1949年,我人民解放军风卷残云,国民党溃败之时大肆破坏路桥,使本来脆弱的江西交通几近废墟。江西解放时,简易的公路通车里程仅有647公里,到年底抢修达到3102公里;仅有浙赣线和南浔线铁路,到年底浙赣线抢修通车;4处简陋的军用机场无法通航;水运河道淤塞严重,航运艰险。

60年后的今天,经过全省人民的奋斗,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江西的交通事业有了飞速发展,交通内陆困境已经得到根本改观:全省公路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2433公里,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率和通公路率分别达到83.3%和96.1%;铁路已经形成京九、浙赣两大干线纵贯南北、连接东西的格局,营运线近4000公里;航空已经形成以昌北国际机场为干线机场,景德镇、九江、井冈山、赣州4个支线机场群;水路通航河流里程达到1000多公里,通航保证率95%以上,拥有年吞吐量1万吨以上的港口63个。

江西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与交通的改善息息相关。现代化的交通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往来,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物流时间和运输成本,增加了江西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加快了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办公室主任)

史爱国:从山江湖走向世界

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江西山江湖工程,是江西人民为寻求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而进行的一次探索与实践,是一项以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为主要内容的跨世纪大流域可持续发展工程。

所谓山江湖,即鄱阳湖和赣、抚、信、饶、修5大河流及其流域的简称。整个山江湖工程施治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7%。

山江湖工程,初期为科学考察、探求工程思路,提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理念;随后开始试验示范、培育工程典型,把治理山江湖和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结合起来,作为振兴江西经济的奠基工程和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治本之策;继而整体部署、全面推进,以1992年世界环境发展会议为契机,使山江湖工程成为《中国21世纪议程》首选项目之一,并纳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轨道。

21世纪,新世纪,新思考。

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是江西在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之一,其基本构想就是建立在山江湖工程治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江西的山江湖工程治理,营造了江西健康、优质的生态经济、生态环境体系;构建了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了和谐、文明的社会发展体系。

(编研一处处长)

卫平光:江西农业发展60年

江西省地处长江中游的南岸,国土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人口4300多万。全省耕地面积2280千公顷,水面1667千公顷,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

建国以后,江西农业迎来了一个恢复发展时期。从1950年12月初开始土地改革,到“一五”计划结束的1957年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江西农业整体发展稳定。从1958年开始,随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江西农业生产遭受了巨大冲击。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1981年,全省基本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解放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省计委于1983年进一步提出要继续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此后,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加快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据此,江西省大幅度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从而使农产品商品化率显著提高。

近年来,江西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农业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江西充分利用区位和产业优势,集中主要力量,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初步形成了大米、生猪、水产、水禽、茶叶、油茶、毛竹、中药材、商品蔬菜等十个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了一批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培植了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扶持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与此同时,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达3584.72元,比上年增加9.77%,2007年更是达到4097.82元。

(编研一处副主任科员)

陈文涛:江西林业发展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的林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根据江西省“十五”期间森林资源的调查统计,全省的林业用地面积为1062.7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1669.5万公顷的63.5%,其中有林面积为871.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0.05%,超出全国森林覆盖率近42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第二。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越来越渴望拥有一流的生态环境,享受美好生活,实现健康长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一直是人们对江西的褒奖,“绿水青山”则是大家目前对江西优美生态环境的高度赞誉。自1988年以来,江西用了20多年的时间造林绿化,使全省的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36.9%发展到现在的60.05%,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有力地推动了江西生态建设的重大跨越,树立了江西青山绿水的品牌。20多年来,在“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下,按照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造林绿化的“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已经形成了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绿色长廊;在围绕打造“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的品牌上,充分挖掘我省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已经形成了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新机制;在以“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为目标实施的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了森林资源的利益关系,已经形成了造林、管理、绿化、经营为一体的良性发展格局,提高了农民育林、护林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和长(珠)防护林工程建设,保护和改善水资源环境的同时,为预防、抵御水患和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已经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广泛、深入开展的全民植树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了民众改善生态环境的意识、责任和义务,已经形成了全民积极参与造林绿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设一流的生态环境既是人们向往的生存环境,也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江西林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是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要达到63%,所以,我们在畅谈新中国成立60周年江西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并享受“绿水青山”优美生活环境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并积极参与江西的林业发展事业,使我们能在一个环境更加优美的地方工作、学习和生活。

(办公室副主任)

万 强:江西60年的粮食贡献

“无粮不稳,无粮则乱”。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江西作为我国南方主要的商品粮产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建国以来,历届江西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始终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确保粮食安全为目标,积极采取各项措施,确保粮食外调,江西由此成为建国以来从未间断的两个粮食调出省之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国头30年,全国粮食总体短缺。作为以产粮为主的农业省,江西每年都承担了中央下达的上调粮食,支援部队和城市用粮的繁重调拨任务。面对本省粮食也很紧张的基本形势,江西省委、省政府发扬风格,贯彻“全国一盘棋”的精神,始终把外调粮食置于优先位置,保证了国家和兄弟省市对粮食的需求,圆满地完成了外调粮食的任务。据统计,1950—1978年,江西共外调粮食165.85亿公斤。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粮食形势迅速由原来的普遍短缺发展到供求平衡、粮食丰富阶段,甚至出现了粮食“过剩”以至“积压”的局面。面对日益趋暖甚至“过暖”的粮食形势,省委、省政府仍立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大局,大力发展粮食经济,积极外调粮食,继续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共调出粮食550余亿公斤。○

(编研二处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 梅 宏 张荣辉

猜你喜欢

江西发展
江西银行
Discovery of a wild, genetically pur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reates new conservation opportunities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3.换装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