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能源操盘手

2009-12-22王廷飞

创新时代 2009年8期
关键词:调价工作日每吨

王廷飞

编者按:根据发改委5月初发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汽、柴油价格”。鉴于国际油价的下跌,2009年7月28日,距离上次调价22个工作日后,发改委按时下调了油价。这一举措似乎意欲平息坊间“跟涨不跟落”的抱怨,但相对于6月30日油价上调之后的群情激奋举国哗然,公众对发改委的“示好”并不领情。多数人嗤之以鼻,认为“油价频调,涨多降少,实际还是涨了”。油价波动的背后水有多深暂且不论,它带来的“能源恐慌”实实在在地刺激着社会的神经。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包括石油在内的传统能源的紧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气候变化、节能减排、能源结构调整……这些时髦的字眼都和一个词发生着关联——新能源。在众多操盘手推动下,新能源时代已经到来。

今年国内油价调整的速度可追川剧“变脸”,转身之间,唱尽黑白。尤其经过最近三次集中调价,在公众的印象里,似乎“每过22个工作日,油价必调”。油价动荡必然带来职能部门公信力的缺失——即使7月28日油价下调之后,发改委还是在挨骂。纵览年内5次调价的数据(截至记者发稿):1月14日,汽、柴油出厂价每吨分别降低140元和160元;3月25日,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90元和180元;6月1日,汽、柴油价格均大幅上涨,分别提高400元;刚过“22工作日”节点,6月30日油价再次撑杆跳,汽、柴油零售价每吨分别上涨600元。这次调价引来国内外非议如潮,终于撑到下一个节点的7月28日,发改委做出了“降价也及时”的姿态,汽、柴油价格每吨降低220元。

账不算不明,用最直观简单的加减法一算便知,三涨两降之后,今年以来,国内汽、柴油成品油价格实际分别上涨了930元和800元。无怪乎有人讽刺道,“油价假装降低,我们假装高兴。”一边厢是公众的怨声载道,一边厢却有来自中石油、中石化的专家分析,认为还在亏损、国内油价还有上升的空间,同时伴有两大“油头”高薪与奢华数据。在两个利益端之间,发改委这只“有形的手”抖得很厉害。一碗“油”端不平,泼洒到公众怒气上,是真正的“火上浇油”。

“油价该调多少是怎样计算出的?”

“国内油价机制太透明导致了投机和囤积?”

“频调油价就是和国际接轨?”

……

今年以来,每一次成品油价格的调整都伴随着铺天盖地的质疑。以第一个疑问为例,《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80美元时,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这个含混的说法显然不能让公众满意。我国国内成品油加工利润率究竟是多少?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官方的解释。

我国目前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和公众心目中“成熟的、完全透明的、公平的油价机制”还远不是一回事。公众本就已经不太买账,利益天平的另一端却还在给发改委找麻烦——有传言说,国内石油巨头企业认为现在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太透明,导致了投机、囤货现象,因此建议发改委将油价机制模糊化。网友纷纷感叹,原来透明的油价还有这等“神奇功效”。

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透明的油价机制才是常态,参考其它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也许正是油价机制的不完善才给投机和囤积提供了温床。早在6月30日油价上调之后,著名经济学博士马光远就在其博客上称,“这是一个可以足以写进公共政策教科书的经典失败案例。笔者一直呼吁成品油定价公式透明化,要么与国际彻底接轨,要么实行完全的价格管制。而现在这种既高于国际油价,又与国内石油供求基本面完全背离的价格管制,实在让人看不懂,而其中的缘由,仍然是垄断阶层的私利在作祟。凡是成品油价格机制完全透明的国家,根本不会给所谓的投机者任何的政策空间和机会”。

油价变脸大戏还要接着唱,甚至有舆论不无讥讽地断言,“微调之后,油价还会继续涨起来。”无论一项政策最终收到了什么效果,它的初衷肯定不会是一边倒的“惠商不惠民”。在平衡木上跳舞,发改委需要更多的智慧和科学。

猜你喜欢

调价工作日每吨
安曼小麦价格每吨上涨35%
玉米价格每吨暴涨千元 背后发生了什么
花旗将今明两年铝价预估分别上调5%和12%
关于休闲的量的问题的考察
镇江是这样调价的
调价是改革必经之路
可供参考的调价方式
风波过后说调价
越南大米报价降低;其他亚洲大米报价不变
对《资本论》中工作日问题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