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高校产学研结合加快创新型江西建设步伐

2009-12-21蒋国河

老区建设 2009年20期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创新型江西省

[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机遇期。而江西省在技术人才储备和技术对接的能力上较为欠缺。因此,必须加快创新型江西建设步伐,而强化高校产学研的结合就是一项比较有利的手段。文章指明了江西省在推进高校产学研结合上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促进高校产学研紧密结合从七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 江西省;高校;产学研结合;创新型

[作者简介]蒋国河(1975—),男,博士,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330013)

一、新时期加强高校产学研结合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的加快发展,江西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发展机遇期,但与此同时,江西省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一方面,江西省主导产业以资源消耗型为主,增长方式较为粗放,资源消耗大,产品附加值不高,亟需提升技术水平以实现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随着沿海产业梯度转移,一大批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企业转移进来,一些企业希望在江西省建立生产与研发一体的基地,如为福特配套的德国格特拉克公司拟在南昌设立400多人的研发中心,但发现江西省在技术人才储备和技术对接的能力上较为欠缺。这两方面的因素,都要求江西省必须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创新型江西建设步伐,大力提升引领和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

目前,江西省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普遍比较薄弱,中小企业众多,自主研发能力弱。而全省高教系统则集中了主要科技力量。江西高教资源并不贫乏,虽然缺乏全国一流的重点大学,但高校数量不少,学科门类齐全。这些高校专业特色突出,研究方向交叉性强,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有助于科研上的联合攻关。人才培养的层次也较为完善,大部分学校能够满足从专科、本科到硕士甚至博士等各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有利于发挥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加快创新型江西建设,引领和支撑全省科学发展、加快崛起。

二、当前江西省推进高校产学研结合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江西省高校产学研结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就,涌现了一批对江西经济发展、产业成长有重要影响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一些重点项目取得了重大成果,如以南昌大学江风益教授研发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硅衬底蓝光二极管材料与器件”科研成果为基础的半导体照明(LED)产业,正成为我省一个新的产业增长点。但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与当前我省加快创新型江西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崛起对高校产学研工作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还不足,产学研结合的意识还不强

目前,我省不少高校对加强产学研结合的认识还不足,重视程度还不够。一些高校服务社会的意识还不强,闭门办学的思路依然存在。在选人、用人的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定上,很多高校以上了多少课、发了多少论文、承担了什么管理职务作为主要依据,对教师在社会服务方面的贡献、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的贡献不够重视。在科研激励政策上,偏重于基础性研究、理论性研究,而对应用研究和横向课题不够重视,科研选题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有较大距离,科研人员重论文,轻专利,重成果,轻转化的现象较普遍。

(二)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能力还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从高校的研发经费来看,2006年,全省高校基础研究当年投入8544万元,应用研究当年投入17974万元,分别仅占全国的1.2%、1.3%;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来看,R&D成果(即研发成果)当年投入经费1553万元,仅占全国的0.2%。从专利申请来看, 2006年专利申请量为127项,批准量为32项,分别仅占全国的0.5%、0.3%。这表明,我省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能力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据统计,仅浙江大学一校“十五”期间与地方和企业的合作项目达到13000个,合同经费高达20亿元,我省高校的差距很大。

(三)产学研联合层次不高,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目前,我省高校的产学研结合呈分散性、短期性,缺乏长期的、持续的、战略层次的合作,联合层次不高。大部分的产学研结合还停留在对企业的技术服务或咨询层面,其作用仅限于解决企业某个具体的技术难题,而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等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远远不够。产学研联合的利益联结形式也不紧密。一些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利益关系不明晰或存在知识产权纠纷,导致联合失败或缺乏实效。一些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缺乏实质性利益关系,某些产学研基地、孵化中心或教学实践基地流于形式,未发挥实际作用。

(四)组织引导和政策激励力度不够

目前,在促进高校产学研结合上,我省有关部门和高校尚未形成工作合力,缺乏协同机制,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还未形成一条经常化、规范化的工作方法和管理制度,缺乏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激励制度、政策法规和相应配套措施,未能很好地起到沟通信息、牵线搭桥、提供咨询服务、培育技术市场并协调彼此利益关系的作用。在财政支持上,受财力的限制,目前我省支持产学研项目的投入不高。2007年开始,省经贸委、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高校范围内组建认定一批“江西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每个项目资助20万元,应该说,这已是我省在支持高校产学研结合工作上的重大突破,但支持力度还是不大,项目认定数太少,首批认定6个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远远满足不了高校和企业的需求。比如,2007年广东省财政投入产学研结合的经费达2个亿,2007年湖南省投入的经费也超过1亿元,而同年我省财政投入到技术创新体系的经费不超过2000万元,江西在这方面差距太大。

三、进一步促进高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建议省市两级都要成立由政府分管科教的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和若干重要高校的领导参加的产学研协调小组,全面领导和组织全省各地的产学研结合工作,由教育厅联合科技厅、经贸委和有关高校组织协调办事机构,每半年定期召开一次全省产学研工作会议,制定规划、发布政策、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对接协商机制,积极促进校地之间、校企之间的对话沟通。

(二)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产学研结合投入体系,加大对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投入力度

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力度,设立产学研专项资助基金,近几年争取每年要拿出1000万元左右,用于对高校产学研活动的资助、补贴或奖励,支持高校的产学研基地建设和重大产学研项目的开发工作。要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产学研结合投入体制,综合运用财税、政府采购、金融、人才、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带动各个地方财政给予产学研经费支持,鼓励大企业、集团公司以及社会各界出资设立各类基金,用以资助产学研合作。通过政府资金引导、市场化运作,鼓励企业、金融机构、个人和境内外投资机构等创办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并吸引国内外相关机构来江西开展业务。通过这样一些政策导向,争取形成以省财政专项资金为引导,地方各级财政配套,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产学研结合投入体系。

(三)大力推进对高校的评价机制改革

改革完善高校评价机制,引导高校树立“以贡献促共建”的发展理念,把服务和贡献作为评价高校工作的重要标准,将产学研结合的成效作为评价考核高校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大力推行“双评价”考评方式,即人才培养质量由用人单位来评价,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水平由社会来评价。建立校(院)长产学研一体化年度报告制度,将产学研一体化的成效纳入校(院)长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考核学校领导集体业绩的重要评价指标。建立高校基本数据发布制度,将高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生状态、师资队伍等数据向全社会公布,更好地接受社会的监督。建立高校产学研结合重点倾斜机制,将质量工程建设、实验室建设、重点学科评审、学位点申报、招生计划等与产学研合作的成效紧密挂钩。

(四)大力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

一是改革高校教师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与产学研一体化密切相关的职称评定配套政策,给横向研究以“国民待遇”(即在科研激励上平等对待横向项目与纵向项目),争取在职称评审中增加“工程系列”和“技术推广系列”,将专利、成果转化与科研论文同等对待。二是改革高校教师考核办法,将产学研结合的成效纳入教师学术考核体系之中,根据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规律,弹性设置教师学术考核周期。三是积极鼓励教师从事技术开发类的创业活动。大力支持高校教师出资创办科技型企业或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创办经济实体,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到科技型企业从事兼职活动。对教师的高新技术开发类创业活动,政府要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五)积极引导产学研各方完善好产学研联结机制

一是引导好高校与企业选择合适的产学研结合形式。高校产学研结合从大的方向上讲可以分为两大类:技术协作模式与校办企业模式。校办企业模式因其风险较高要慎重运用。以技术协作为主要内容的产学研模式较为适合我省高校。这一模式既包括短期的、松散的合作形式,如一般课题合作、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也包括长期的、战略层面的合作,或称战略联盟形式,如新产品研发、重大技术难题或关键技术的研发等战略合作形式,还包括高校与企业建立的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从我省的实际看,当前尤其要加强高校与企业的战略联盟,促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尤其要保护好知识产权。要改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制度,把知识产权作为解决利益分配机制问题的中心环节,围绕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等各个环节,明确各方的责、权、利,保障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利益。引导产学研合作各方通过法律、法规、合同文本等形式,对知识产权的占有、使用、处置、受益权等内容做出明确合理的界定。同时,还要建立监督、约束、沟通机制,对合作中的各种情况及时沟通,化解各种可能的矛盾。

(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联合体中,高校是知识创新主体,企业是科技转化应用的主体、投入的主体,政府虽不是产学研联合体的直接参与者,但却是很有力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但是政府的作用要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切忌越俎代庖,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在实践中,政府要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技术市场的培育,促进科技中介行业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技术中介市场的沟通、联络和协调功能。大力发展行业组织、行业学会,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引导和支持行业协会加强对产学研合作的信息沟通、咨询、推介等服务,鼓励行业协会组织产学研结合活动。努力运用现代化手段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产学研网,及时发布和更新产学研结合工作动态、政策法规和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使产学研合作主体能随时了解和把握市场需求。

(七)发挥各高校专业特色,结合我省产业特点,重点组织实施一批产学研结合重大项目

项目是产学研结合的重要载体。要坚持以项目促结合,重点组织实施一批产学研结合重大项目,通过重大项目的带动和引领,提高高校科研和产学研结合的集成化、组织化程度。一是要围绕我省高校的特色专业,确立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比如,南昌大学在材料、化工、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科研实力非常突出;江西农业大学在超级稻、动物生物技术等农学研究领域、江西中医学院在中医药制剂方面、江西师范大学在精细化工、生态环境与资源等领域、华东交通大学在铁道、机电工程等领域、南昌航空大学在军工、飞行器研究领域、东华理工大学在地质地矿研究领域、江西理工大学在钢铁冶金和有色冶金研究领域、景德镇陶瓷学院在陶瓷研究领域等都有很强的科研实力。要围绕这些特色专业,加快科研攻关,研发出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培育我省产业新的增长点。二是要紧密结合我省的产业主攻方向,确立产学研结合重大项目。要以推动支柱产业发展、培育战略性产业为目标,紧紧围绕新型材料、光伏产业、电子信息、高精铜材、优特钢材、特种车船、民用航空整机、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特色化工、绿色食品等产业,加快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要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选好一批产学研重点攻关项目,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实验基地。抓好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监测、保护和治理,加快先进环保技术的试验推广,加强新产业的科技规划和新产品的研发,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真正体现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国家级试验区。

[参考文献]

[1]华中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9).

[2]徐瑾,蔡则祥.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比较与借鉴[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1).

[责任编辑:李丽娜]

猜你喜欢

产学研结合创新型江西省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天津推出创新型企业领军计划
于晓明
Perseverance Leads to Success
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模式探究
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模式探究
喻木华陶瓷艺术
安全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