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脱俗世的人生

2009-12-21程卫娜

电影文学 2009年19期
关键词:死亡存在主义冲突

程卫娜

摘要存在主义作为现代主义的重要理论,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的观点来解读pk.com.cn。这部电影通过叙述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几个阶段(从理想化的生活到向现实妥协再到追寻那段逝去的诗意的生活)的心路历程,向我们展现了在现代社会中被异化的人的生存状况。影片最重要的是传达给我们信心和希望:一个个体是能够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土地上的。

关键词存在主义,冲突;死亡;诗意的栖居

题记: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

——荷尔德林

存在主义正如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所言:“存在之为存在,这个永远令人迷惑的问题,自古被追问,今日还在追问,将来还会永远追问下去。”pk.com.cn讲述的是一个男孩转变的历程,从青春年少到步入社会这样一个过程的心理变化和成长的印记,这一过程包括对爱情和梦想的执著、对现实的妥协以及对自我认识的加强,到最后的回归自我,也就是变成一个完整的人。变成一个协调好现实和梦想的人。这是一个痛苦的蜕变,但最后的结果是幸福的,也是美丽的。导演正是从这样一个青春懵懂的年龄里探讨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可能以及这种种可能背后的意味,也就是“存在”的意味。本文就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来探讨片中主人公的生存体验。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伴随着尼采的“上帝死了”,人们不再追求精神的超越,人的神性追求越来越被科技主义带来的工业文明所遮蔽,人们不再能够领受永恒价值的存在,因此人的诗性追求也便大大降格,人们在过着身为物役的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慢慢剥蚀自己与他人,与整个世界的联系。因此继尼采之后的海德格尔所言的天地人神四重整体的生存状态。在现代人眼中成为了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因此,人是处于一种不自觉地被遮蔽状态中,人们的双眼在这时是被蒙住的,看到的只是眼前的蝇头微利,广阔的苍穹并没有在他们的内心中敞开。这样的生存状态显然是闭塞而晦暗的,人已经丧失了走遍大地的勇气,被牢牢地紧锁在每天的劳碌与奔波中,人在这时是俯身向着地面的,看不到广阔的天空。萨特的存在主义的主要观点: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每个人的自我互相为敌。任何科学无法从本质上认识人和客观世界的现实关系,因而人始终面对着虚无和荒谬的世界。”存在主义的首要基本点是把自我意识作为存在的核心,把自我与世界置于敌对的位置。萨特曾经在《存在和虚无》一书中将存在分为两类:“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所谓自在的存在就是外部世界,它是混沌的、虚无的、偶然的、荒诞的。自为的存在是人的意识,而只有自为的世界才是真实的,自在的世界是作为自为的世界的阻力存在的。因此,存在主义把个人看成是与社会不发生意义承担的独立体系,把社会看成是束缚人的个性的发展的障碍,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做在本质上是一种冲突关系。存在主义认为畏惧、焦虑、死亡是通向个人存在的道路。

影片的开头,主人公张文礼收到一个包裹,里面是一个面具,发起人在短信里说:这是一场毕业五年的聚会,聚会要有一个规则,就是每一个人都要戴着面具来参加。面具本身就有隐喻蕴含其中,每一个在现实中的人都戴着面具,“游戏”社会的规则已经规定好了你扮演的角色,不管你开不开心,真诚或是虚伪,都由不得你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张文礼就是这样一个人,工作、婚姻都是由家里操办的,在这些本应该由自己选择的事情上,他甚至没有一点主动权。他顺从地面对这个嘈杂的、让他有些疲倦的世界。虽然表面上如此,他与家人、女友的关系是和谐的。但是他的心底却像是翻腾着的海水,他与周遭的世界在本质上是一种对立的、冲突的关系,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时刻抹不去季银川的影子,从接到聚会的短信的那一刻起,他就抱着能够再见到季银川的希望,因为季银川是一个能够“拯救他。给他新鲜氧气的人”。也就是说,他的心里一直有一股反抗的冲动。

后来影片清楚地交代了季银川不过是另一个张文礼,怀揣理想、希望、爱情、能够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有自我人格主张的张文礼,季银川是张文札的梦,是他在被异化的状态下惟一能够抓得住的“稻草”;影片的这一部分,一种绝望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人终于结束了自己和自己的战争,得到平静,这平静却是以灵魂和梦想的失落为代价。没有了灵魂和梦想的人,就是被异化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是麻木的。原本人是自己生活的决定者,而现代社会中,工作、金钱把人奴役了,个体完全为功利的东西所主宰,成了“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语),体会不到爱和艺术所带来的一切美好,只是活着,这就是当代人生存的尴尬。作为主体的人,活在世上。用功利的现实的眼光去衡量自己的生存;在主客对峙的情况下,个体不可能洞悉生活本真状态,也就是说人生在世,不再有理想和对艺术化的生活追求,也就达不到“诗意的栖居”(就是一种“澄明”的境界)。

单从个人体验来说,在每一个人青春年少的时候,都有对理想的追求,但是当你不得不面对充斥着伦理、规则、欲望、功利的社会的时候,自己不得不妥协,不得不适众,也不得不戴着面具,这种状态正如剧中主人公所说的:“我是一条在火上烧烤的鱼,灵魂被烧得一团焦黑。”这句话充分地展示了当代人生存的焦灼状态,这也是当代人面临的真实的生存境遇。社会也就成了束缚人的个性的障碍。因此影片所表现的主人公的这种生存的尴尬是很具普遍性的。

影片中对死亡的表现正契合了存在主义的死亡意识,存在主义认为死亡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海德格尔认为,人只有面临死亡时,才能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存在,才能超越界限,达到对世界、他人的超越。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只有面对死亡,人才能够彻底了解自己的处境,从孤独和虚无中正视自己的存在,反思人的价值和意义,觉察自身的自由和责任。”正如里尔克的诗中所言“哪里有毁灭,那里就有拯救。”虽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感受不到神性或者超越性的存在,神已在人们的视野中逝去,但是对诗意的追求仍是可以期待的。之所以自己的生命体验被遮蔽,很大程度上是在于人感觉不到自己生命时间的有限性。只要体悟了死亡的真谛的人才能够真实地活下去。因此向死而生不是要将我们推向死亡的边缘,而是让我们如何生存。正是对于这一死亡意象的描写,才使影片主人公能够有机会认识和思考自己的存在。

死亡这一意象在影片中的表现是经过很长时间的铺垫的。也许这样才能让观众深入地思考,从而达到对“死亡”的理解。首先就是在晚会中,既有现在的事又穿插他的大学记忆,影片刚开始传达给观众的讯息是张文礼和季银川是一对好哥们,张文礼胆小但很喜欢艺术(画画、唱歌),是一个很有天赋的男孩;季银川自由自在,敢于说真话,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来一个爱好音乐的女孩阿飞进入他们的视线,他们三个成为好朋友,画自己喜欢的画,唱自己喜欢的歌,做自己喜欢的事。当现实(即将毕业,

面临多种选择)摆在面前的时候,张文礼也慢慢地迷失了自己。在海边的镜头,导演就慢慢地切入了要表现这一死亡的意象。岩石底下是奔腾的海水,季银川把张文礼推到悬崖边上问他“你到底要什么”,他说“我不想死”。言外之意就是他想要的是只是活着,这也印证了张文礼自己说的一句话,“你是为梦想活着,而我只是活着”。在这之后,就是墓地的镜头(影片中的季银川把它称为“一片灵魂和梦想的墓地”),里面也有张文礼的墓碑,上面写着“终于结束我和我自己一生的战争”。这个镜头,象征着如果现实与梦想发生冲突的时候,张文礼势必要做一个选择,而这选择就是他要放弃梦想而选择活着。这是张文礼生活方式的一个转折,也是影片的一个转折。最后影片直接切入“死亡”:张文礼杀死了季银川,因为季银川的存在给了他巨大的压力,让他不能呼吸。“这个世界不够大,容不下我们两个。”虽然影片中的主人公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用另一种消极的生存态度面对自己的存在,可是毕竟他没有在分裂的人格中痛苦挣扎,只有经过了自由生活的另一面,才有可能认识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这使影片表现出一股绝望的气息。

但是导演并没有让我们绝望。影片的最后,用了一组很温暖的镜头,张文礼经过一段艰难的“成人礼”之后,终于找到自己想要的,在哼着sunshine oxygen的音乐中。他把贴在墙上的密密麻麻的医学公式撕掉,出现一幅明媚亮丽的图画,一束阳光透进来,那幅画里的人终于睁开了惺忪的睡眼。张文礼对季银川说:“我没有翅膀,风起来的时候,你替我飞翔。”季银川对张文礼说:“即使我们被捆绑着,也可以自由。”这也表现了存在主义的重要的理论:主体对自我力量的信任。主体如果一旦认识到存在的这种荒诞性,就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使存在获得意义。人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通过选择来改变命运。在萨特看来,人是自己造就自己,个体生活的意义是由自己赋予的。人有选择的自由,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连串的选择。而这种选择,不是那种终生恪守一个原则来激励自己行为的道德修养和磨炼,它不应该遵循任何规律,也不遵循任何规范。因为人是自由的,人的选择也是自由的。张文礼就是这样,他把他自己的两种状态与他所在的世界终于整合在了一起,“他成了他周遭世界的意义承担者,周遭世界也成了他的意义承担者。”。他终于从被异化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这才应该是生活本真的、澄明的境界。这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

这部影片的难得之处在于它不仅揭示了这样一种焦灼的存在的状态,而且给出了希望,这也就有了更多现代主义的意味。它给人的是一种自信,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能力从焦灼的状态中回归到本真的状态之中,当然前提是要有独立的人格,要意识到这样的生活状态,进而分辨它:生活基本的物质条件是必须的,却不是生活的全部;另外,还要有超脱的情怀,也就是要有梦想,能够从艺术的世界中得到心灵的解脱,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关注这个世界。

正是在这些意义上,这部影片有它独特的存在的价值。

猜你喜欢

死亡存在主义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