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传播要敢于针锋相对

2009-12-18

环球时报 2009-12-18
关键词:气势西方人话语权

魏耀川

在哥本哈根峰会上,美国首席谈判代表托德·斯特恩坚决否认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应为历史上的排放进行补偿。对此,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12月11日提出“点名批评” ,指责此人说法“极为缺乏常识”。此举引起不少中国网友叫好。显然,如果中国忍气吞声,发达国家不仅不会面对事实,而且还极力推卸责任。因此,为了争取我们未来的发展权,中国对外传播的气势应该更强劲。

不仅是在气候谈判,而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对外交往和传播还处于弱势和劣势,尤其是交往传播中尚缺气势。我们的声音不够大,不够响的同时,更缺乏力量,给人软绵绵的感觉。我们在对外传播时,缺少主动性,没有大胆辩论的精神。例如面对西方媒体挑起的事端,我们或避而不谈,或反驳委婉,不像西方媒体那样锋芒毕露,而且反驳的声音还更多地局限在国内,没有走出国门。

有人认为,西方媒体不会刊登中国人的赞华类文章,所以在西方媒体上去说一些维护中国的话不太可能。而且中国人为了免伤和气,也不愿意对他国提出尖锐的批评。但笔者认为,如果语言过关,策略得当,视角独到,还是有很多机会在西方媒体上发声的。我们可以从不少海外华人在西方媒体上发表的护华的文章上得以验证。问题其实还在于我们的媒体也好,学者也好,对一些中外摩擦,即使评论一下,也既缺深度,更缺尖锐,没有一争高下的精神,往往无果而终。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为人处事一般比较低调,非常谦虚。中国人常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而欧美国家讲的是“三人行,我必为师”,这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与处事方式。我们对待事情大多“慎言” “慎行”,即使受到无端攻击,依然认为“和为贵”,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外交流时现实使命感和本土意识不强,有时甚至为了照顾别人的感受而倾斜自己的价值观,缺乏软实力建构和话语权提升应有的立场和警惕性。

而西方人喜欢批判和辩论,即使是为了讨论一个看似是非分明的事情,或者认为这就是民主,或者仅仅是一种热闹或消遣,总之批判已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西方人如果被别人驳倒,他们大多会认为对方有独特的想法和见地,会对对方产生油然的敬意。如果受到别人责难,避而不谈,或者没有足够的气势来说明事实的真相,不仅赢不到对方的尊重,长久下去,还可能使对方形成一种刻板的印象,潜移默化地被人认为好欺负,成了一个出气筒,好捏的软柿子。我想目前中国可能就面临这样一个处境。

随着中国国力强大,对外交流日益增多。面临西方不断出现的各种“中国威胁论”以及对华不理解,甚至仇视,中国急需对外传播自己的思想和提升话语权。在此过程中,我们应该转变姿态,应更有气势地向世界弘扬中国文化和传播中国核心价值观,直面差异,勇于沟通,大胆彰显,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作者为上海金融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猜你喜欢

气势西方人话语权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咏鸡
散谈山水画之“势”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让句子有气势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亭台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