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创新探究

2009-12-17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社会化服务创新问题

沈 颖

关键词:社会化服务;创新;问题;对策

摘 要:高校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在社会信息系统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加之社会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为其开展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相对于其他类型图书馆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设备优势为其开展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条件,校内读者信息需求的集中性和阶段性使其开展社会化服务成为可能。因此,通过创新来提高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水平,无疑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5-0010-03

1 制约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因素

1.1 定位不明

教育部2002年2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把高校图书馆定性为“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把它的工作范围限定为“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规定,把学校以外的社会单元排除在外。因此,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有顾虑。加之学校对这种行为不承认或不支持,很大程度上打击了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积极性。

1.2 现有体制束缚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发展

一是由于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图书馆既有隶属国家部委的学校,也有隶属地方的院校,而且学校隶属部委不同、地方不同,领导体制也不同,导致馆际协作共享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而实际上,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仅靠自身的馆藏资源就能满足社会需要。二是数字图书馆建设仍各自为政,重复投资和建设非常严重。既然可以通过互联网共享资源,数字图书馆就应只有一个,别的馆就应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专题库或特色库。而图书馆界在实现自动化过程中,关于书目记录的描述,存在的问题至今未能解决:①机读格式没有统一标准;②机读格式与著录规则缺乏有机协调。导致数字图书馆仍各自独立、互不兼容,读者检索起来很困难。三是图书馆生存在高校旧体制的护翼下,在人员调配、晋升、资金等方面都依赖于高校,危机意识淡薄,缺乏谋求社会化发展的足够动力。

1.3 规章制度不利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发展

一是高校图书馆经学校授权,代行部分行政职能。因此,制度的制定反映的往往是精英阶层的利益和价值取向。二是读者无法参与制度制定过程,自身利益也就无法得到维护。三是由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主要针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所以,其制度内容缺乏对社会化服务的相关规定。四是还没有建立起一套与知识资源深层次开发相适应的研发、运行、奖励机制,开发人员的劳动得不到有效确认,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久而久之,对知识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就容易流于形式而自生自灭。

1.4 经费投入不足

一是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着书刊价格上涨而经费无法同步增长的状况。新书订购比例下降,文献资源老化,不仅使馆藏建设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影响到高校图书馆基本职能的发挥。二是经费短缺使得购置设备资金不足,影响了信息化进程。三是虽然可以设想走向社会化服务之后,会为图书馆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在起步阶段,无疑是需要前期投资的,如人员培训、信息产品的开发等都需要投入足够的资金。这导致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图书馆很少。

1.5 缺乏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措施与途径

据统计,我国公办的1794所高校图书馆藏书超过6.6亿册,超过所有公共图书馆的藏书量。但大多数利用率低于40%,有的还不足20%,60%~80%处于闲置状态,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一方面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另一方面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法、途径和措施却又极为匮乏,明显的反差导致了恶性循环,使得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长期停滞不前。

1.6 信息化建设不适应社会化服务要求

尽管2003年高校图书馆信息技术投入为2.45亿元(这几年还在递增),公共图书馆仅0.26亿元。高校馆拥有网络版电子期刊的65%,公共馆仅为28.6%;高校馆拥有联机数据库的30%,而公共馆仅为2.9%。但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仍没有足够的计算机等设备,社会化网络尚未形成,数据库建设未上规模,资源共享颇为有限。虽然有一些高校馆已初步实现了图书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但系统的功能还较为简单,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距离社会化服务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软件的通用性、成熟性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1.7 形成的知识产品品牌少

一是由于受传统办馆思想的影响,高校图书馆长期采用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与学校以外的单位联系少,处于封闭状态。二是在知识产品开发中,往往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自定专题,闭门造车,生产出来的知识产品针对性不强、内容结构不合理、实用性差、缺乏特色。三是虽然高校图书馆90%以上工作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85%以上获得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但由于集知识型和经营型为一体的高素质人才奇缺,形成知识产品品牌的也就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少数几个。

1.8 缺乏面向市场的中介服务机构

虽然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较为现代化的设备、设施和众多的专业人才,但并没有在社会化服务中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原因之一就是图书馆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符合市场运行机制的中介服务机构。造成知识资源的巨大浪费,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和专利被束之高阁,不能转化为生产力。

1.9 缺乏社会服务品牌意识

一是缺乏知识服务社会效益意识。开展的知识服务,往往是学校教学科研中最需要提供的知识,甚至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量而已。二是提供的知识服务。①书刊信息滞后;②各类数据库内容多偏重于学术理论研究,数据更新很难跟上市场信息的变化;③信息内容无法保证社会知识及信息的系统性和实用性特点。三是由于图书馆隶属于各高校。知识服务质量没有市场监督和制约,导致服务毫无市场竞争压力,这形成了制约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的致命弱点。

2 提高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水平的策略

2.1 进一步搞好图书馆法制建设

到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图书馆法》已进入国务院批转在全国各地征求意见阶段。但仍需要建立多层次多系统的法制体系。其中对开展社会化服务,应确立图书馆独立的法人地位,确保经费合理投入,确立资源共享的地位,规范服务行为,维护读者合法权益。确保专业队伍整体素质。确立开展社会化服务与其他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和图书馆内部的关系以及收费原则、免费规定,使创新有法可依。

2.2 修订《规程》和现行规章制度

由于立法的滞后性,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应组织相关专家,对《规程》及现行规章制度进行调查和审查,制定新的《规程》和制度并放到委员会网站上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在统计分析改进意见并对《规程》和制度,修改后颁布执行。各馆在此基础上加以具体补充。其中对开展社会化服务,应明确高校图书馆资源是全社会的财富,理应为全社会服务。作为法人主体的学校及其图书馆管理者应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纳入工作日程,并予以可靠的运行保证;高校图书馆可在满足校内教学科研需要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贯彻以服务于教学、科研、生产单位的专业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提供专题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原则,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

2.3 构建区域图书馆联合体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图书馆间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制定相关管理条例和统一的标准与规范,以改变缺乏共享服务法理约束力的状况。二是委托其中的主要图书馆领导组成有效的管理机构,对共享服务实施组织、管理和监督。三是采用招投标方式委托有资质的成员馆对系统进行开发、运行和维护,并拨付相应启动资金。四是制订必要的规则、协议和服务评估标准,以促进成员馆间信息、人力等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五是使成员馆注重资源布局的分工和梯度,形成产业链,以整体优势应对外界竞争。六是建立覆盖本区域、连接国际国内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综合服务体系,按市场机制运作,为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提供资源保障。

2.4 优化高校图书馆内部机构

为了提高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水平,就必须突破传统的线型业务流程和以资源结构划分的组织体系。一是由采访、分编、典藏组成文献整理部,实现书刊采编一体化。二是由阅览、流通等部门组成文献服务部,提供以传统印刷型文献为主的系列服务。三是由光盘检索、网络服务等部门组成电子信息部,开展电子信息服务及现代化技术和馆藏数据库、特色数据库的开发。四是设立发展研究部。①为图书馆中长期发展做出前瞻性计划,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和在职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②对已有知识进行创新并创造新知识,进行知识营销和服务。五是办公室,应根据馆长决策负责全馆行政事务及业务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同时,应改变目前每个系和合并后的高校都设资料室和图书馆的现状,由学校图书馆根据专业和招生情况设置适当的分馆。

2.5 实行社会化管理

一是坚持实行馆务委员会指导下的馆长负责制和馆务公开制,委员会成员除主管校长及馆长外,应有一定数量、层次读者参加。二是在核定办馆规模服务任务的基础上,实行工资成本总量的定量化管理。校长与馆长之间签订目标责任合同,学校真正做到管事不管人。图书馆实行高难岗位精尖技术人才与普通体力劳动岗位人员的分类管理,以降低人才使用的经费成本。三是对文献采购和公共事务采用招标和外包方式,以杜绝腐败现象和压缩人员编制。四是组建多类型多载体文献共存互补的查、借、阅一体的文献布局模式,为读者提供“一站式”开架服务。将书库分为主题检索区和分类检索区。前者是利用率高的文献,按专题陈列;后者是流通率低的文献,按分类组织。五是推行专业人员上岗资格认证制度,竞争上岗制度,辅之以聘任合同制,并由经选举产生的“同行评审委员会”对岗位聘任实行仲裁,力争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六是用模糊量化方式对不好量化的工作进行“认定式量化”(由相关负责人和业务骨干组成量化小组,对每项工作的工作量进行认定),按初级、中级、高级读者和基础服务、技术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分别赋予不同的权值,并落实到每位职工。当然,当馆藏和读者变化时,需重新认定其工作量。七是由量化小组和相关各层次读者按一定比例合作,对职工服务质量和效果按年测评,结合出勤、创造性等一起作为年终考核依据,实行绩效优先兼顾一般的分配策略,并与职务(称)晋升、继续教育等挂钩,对超额完成工作量的要重点倾斜,以鼓励他们积极投身社会服务。

2.6 构建知识产品创新机制

一是学校应对图书馆知识产品创新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在经费、人员调配和晋升、对外合作与交流等方面予以特殊倾斜。二是图书馆应建立鼓励全员参与知识整理、开发和推广的激励机制,对在文献资源深层次开发中做出成绩的要在分配、职务(称)晋升、继续教育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三是图书馆应从以下三方面切入,以创品牌为目标,形成规模效应。①充分利用本系统专业同行、管理部门及其他高校相关联部门的各种联系,收集属于本校专业范围的科研成果信息和专家信息,建立专业成果信息库和专家信息库;②综合利用图书馆地域优势,与本地其他类型图书馆合作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新产品;③利用报纸、期刊及互联网信息等,及时综合出高校各学科的科研成果信息库,以供用户较为准确地把握特定领域的发展动态与趋势。

2.7 组建面向市场的中介服务机构

一是应选择懂经营、会管理、熟悉信息市场状况的人负责,并实行企业化管理。二是开展的服务项目包括: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资料、提供市场供求信息;②根据市场趋势,筛选有开发前景的实用技术或专利,分析其实施条件和经济效益,提出可行性报告等;③利用馆藏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技术成果、信息的开发、转让,在发明与生产者之间牵线搭桥。三是面向企业,承接技术咨询和课题,利用本馆的信息优势和本校的人才优势,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

2.8 建立合作办馆机制

高校图书馆现有实力难以建设一个适应社会化需求的高校图书馆,因此,应采用股份制方式,让外部资金以入股的形式注入高校图书馆,入股者每年交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和校内读者一样免费享受图书馆提供的图书外借阅览等各种服务。另外,从通讯公司、咨询服务公司引进先进技术,租用或借用他们的设施和设备,在当地乃至更大范围内构筑信息服务系统。面对多样化的社会信息需求,还可采用与社会咨询机构互借人才等方式,联合建设高校图书馆。

2.9 建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除根据人才引进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多学科背景复合型人才外,一是应根据图书馆培训计划、职工年度考核情况和所学专业,图书馆发展研究部提名,全馆监督,择优培养。二是图书馆应与学习者签订协议,进修成绩合格并回馆工作一年后报销学费,研究生学历教育至少应返回图书馆工作五年。三是应建立馆员学习档案,对每一种(次)学习的内容、进程、结果做出记录,并进行认真的验收考评,确保奖惩兑现,晋升、提拔兑现。四是要建立考核与人事管理制度相结合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周华生等.制约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社会化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情报,2006,(5).

[2] 李桂兰.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化若干问题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4).

[3] 姚华.略谈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J].现代情报,2006,(12).

[4] 王胜生.高校图书馆社会化若干问题讨论[J].图书馆,2007,(5).

[5] 曹志梅.区域图书馆联合体及其构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

[6] 董全中.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的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5).

猜你喜欢

社会化服务创新问题
廊坊地区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情况的调查分析
浅谈灵武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与实践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