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方法”

2009-12-14蔡运龙

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9期
关键词:创新方法科学方法

蔡运龙

摘要:本文基于作者主持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中“地理学方法研究”项目过程中的经历和体会,简介“创新方法”的背景和动向,提示中外地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革和创新案例,指出中国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创新任务和途径,以期促进高校地理教学从“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

关键词:地理学;高校地理教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

人才是自主创新之源,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在相当程度上依赖高等学校教育。但中国高校教育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欠缺,一直是遭社会普遍诟病的问题。培养创新人才成为我国高校教学中最为紧迫的任务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创新方法”为这种改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本文基于作者主持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中“地理学方法研究”项目过程中的经历和体会,简介“创新方法”的背景和动向,提示中外地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革和创新案例,指出中国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创新任务和途径,以期促进高校地理教学从“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

一、“创新方法”工作:中国科教发展的一个新动向

1.“创新方法”工作的设立

“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已列入党的“十七大”报告。科技部原拟从编制《科学方法大系》入手来贯彻和推进中央的这个精神。2006年底,科技部部长办公会布置安排“科学方法大系”研究设计工作,要求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组织调研,并制定“科学方法大系”及《地球科学方法卷》研究和编制方案;徐冠华部长、刘燕华、李学勇、程津培、吴忠泽、尚勇、曹健林等副部长均圈阅同意开展《科学方法大系》研究与编制工作。

2007年5月29日《科技日报》发表地理学家、科技部刘燕华副部长题为“大力开展创新方法工作,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文章。2007年6月8日,王大珩、叶笃正、刘东生联名向温家宝总理提出《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建议》。2007年7月3日,温总理就此意见批示:“三位老科学家提出的‘自主创新,方法优先,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这一重要观点应高度重视。所提三点建议,请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结合实际深入研究。”遵照温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科技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协就创新方法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于2007年10月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大力推进创新方法的报告》。2008年4月,科技部联合发改委、教育部、中国科协发布了《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财[2008]197号),明确了创新方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任务、组织管理机构、保障措施。

2.“创新方法”工作的重点

《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部署了一系列重点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加强科学思维培养,大力促进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培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加强素质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2)加强科学方法的研究、总结和应用:着力推动科学思维和科学理念的传承;大力开展科学方法的总结和应用;积极推动一批学科科学方法的研究;积极开展科学难题和技术难题的征集活动。

(3)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方法应用,切实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创新方法的引进与发展;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方法培训工作;推动企业形成关注创新、践行创新的良好氛围。

(4)着力推进科学工具的自主创新,逐步摆脱我国科研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加强科学仪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积极推进重要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研发;加强科学仪器升级改造技术的研发和二次创新;积极推进国产科学仪器的应用。

(5)推进创新方法宣传普及:加强创新方法的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进创新方法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创新方法。

(6)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交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创新方法交流;加强创新方法的国际合作。

“创新方法”工作得到国家财政支持,已启动并将陆续启动一系列项目,“地理学方法研究”有幸成为其中第一批试点。

二、地理学“创新”的历程与动态

国际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创新”,值得我们借鉴。

1.现代西方地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四个里程碑

(1)近代地理学与启蒙运动。近代地理学的发轫与启蒙运动同步。洪堡开拓了综合、辩证、比较的自然要素“编整”,被恩格斯誉为“打破十九世纪保守自然观的六大缺口之一”;地理学建立了诸如统计学方法、历史调查法、野外考察法、科学地图学、解释方法、景观概念和进化概念等。

(2)逻辑实证主义地理学。质疑“例外论”,力图形成普适性法则和能够预测的知识。系统分析“应用在探讨真实世界时兼顾自然及社会要素的地理学”,地理学企图通过科学方法论的构建来实现自身的科学化。引发了地理学数量革命、空间经济学、理论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等。

(3)对逻辑实证主义的反思。逻辑实证主义地理学缺少社会内涵,解决不了很多社会问题;于是,以被称为“地理学圣经”的《地理学中的解释》而集逻辑实证主义地理学之大成的哈维也转向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许多对人与自然冲突、社会不平等、不均衡发展等作出解释的可能性,这就出现了激进地理学,被视为地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另一次革命,其要义是关注社会公正。

另一派反思则针对实证主义关于“社会和人的模式”以及“市场经济中的人是有理性的经济人”这两种简单假设,远不能反映实际生存经验的复杂性。人类不是机器,社会也不是。试图排除价值的“中立”科学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由于其抵抗这种不可能性而把自身置于科学的应有之义外。于是将焦点集中在人对空间和大地的经验,这就是包括地方感、地理个性、文化及空间生存经验、现象学方法、诠释学方法等在内的人本(文)主义地理学。

(4)后现代地理学。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自启蒙时代以来主宰思想的历史哲学之终结”,随着对现代化的反思以及“科学代表进步吗?”的质疑,地理学开始“强调后现代世界的空间观点”。自然地理学与感知研究结合,对环境危机的反应依据于风险评估;在新技术环境下,区域组织和文化都出现了新的形式,对区位选择的解释必须透过详尽的历史过程来研究;重视认同感(identity)及其与地域的联系;地理学“从理论及通则性撤退”,导致“区域研究兴趣的再兴”;“后现代”对以理性主导解释世界有所批判,其表现是“从大理论撤退,增加对人与地方复杂性的敏感度……更加关注知识的条件、论述的角色及社会情况的文化面向”,“对空间知识的认知条件有更细致的反省”,“地理学不再是一种纯技术性知识,它已转化为对人文的反省”。

2.近现代西方地理学思想和方法“创新”案例要略

在上述里程碑所标示的各发展阶段中,都出现过一些“创新”案例,择其要如下:洪堡作为自然地理

学大师,其创新贡献已如前述,他与作为人文地理学大师的李特尔一起奠定了近代地理学的基础;魏格纳的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引发了地球科学的一次大革命;麦金德阐述地缘政治学说的著作《历史的地理枢纽》,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一起,被看成是“改变世界命运的50本书”;道库恰耶夫创立的自然地带学说,把地理学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传统改造成空间分异和地域结构规律的探讨;地理学家马什第一个指出和分析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预,被尊崇为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戴维斯将进化论引入地理学,创建了地貌轮回理论及其分析方法,是地理学普适理论的开创者;拉采尔、辛普森、普列汉诺夫、白兰士关于地理环境作用的理论和案例研究,是地理学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独特贡献;哈维的《地理学中的解释》从方法论高度总结了实证主义地理学,被誉为“地理学圣经”;怀特关于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和人类环境的综合科学研究,开创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杜仑、克里斯泰勒、缪什建立的区位论与空间相互作用思想,揭示和解释了人类活动的空间规律性,是地理学对科学的独特贡献;对地观测与地理信息技术等地理学新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引发了地理学研究方法的革命;哈维从实证主义地理学到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立场和方法论的转变,是地理学多视角“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典范,他建立了地理唯物主义和空间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作出重大贡献;克努格曼关于全球贸易模型和产业集聚的开创性研究,不仅将传统经济地理学开拓为新经济地理学,而且对整个经济学作出巨大贡献,因此获得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诸如此类地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都大大提高了地理学的科学地位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Susan等以《改变世界的十大地理学思想》的专著来总结地理学对科学和社会的贡献。笔者借鉴此书,将这些重要思想梳理为:区域分异规律,区域综合研究,人地关系,人类干预的地球系统,地图学方法,对地观测与地理信息技术,自然地理过程,空间结构(包括景观生态学和区位论),空间过程,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

3.对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总结

发达国家地理学界非常重视新思想、新方法的总结,几乎每年都有相关专著和教材问世。某些此类著作已引进我国,特按引进时期先后举例如下:20世纪30年代有格拉夫《地理哲学》;20世纪50~70年代有赫特纳《地理学:历史,性质和方法》,哈特向《地理学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20世纪80~90年代有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哈维《地理学中的解释》,邦奇《理论地理学》,阿努钦《地理学理论问题》,伊萨钦柯《今日地理学》,索恰瓦《地理系统学说导论》,威尔逊《地理学与环境:系统分析方法》,约翰斯顿《地理学与地理学家》和《哲学与人文地理学》;21世纪初有美国国家研究院地球科学与资源局《重新发现地理学:与科学和社会的新关联》,格雷戈里《变化中的自然地理学性质》,基钦和泰特《人文地理学方法》,克拉克等《牛津经济地理学手册》,克拉瓦尔《地理学思想史》,皮特《现代地理学思想》。

尚未引进的地理学思想和方法重要著作更数不胜数,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最近看到的几部高校教材:Key Methods in Geography,Key Concepts in Geography(2003初版已译为中文,2009第二版),Key Thinkers on Space and Place,以及关于地理教育的专著Geographical Education ina a Changing World:Past Experience,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Challenges。

4.中国地理学“创新”简述

中国地理学者也有一些重要的原创性思想和方法,例如,竺可桢开辟中国历史气候、物候、区域气候等研究领域;胡焕庸发现中国人口分布的“胡焕庸线”;任美锷提出建设地理学的概念和框架;黄秉维引领以地表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研究为基础的陆地表层系统综合研究;刘东生对黄土成因与环境演变的开创性研究;周廷儒开创的中国古地理学研究及其后继者开拓的中国环境变迁研究;黄秉维、林超、赵松乔等建立以土地类型和综合自然区划为基础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吴传钧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概念和研究途径;周立三开创的中国国情研究;陈述彭建立地学信息图谱研究体系:程国栋关于冻土冻融规律的基础研究及其在青藏高原铁路规划设计中的工程应用;陆大道关于区域发展地理基础的研究,等等。

但总的看来,中国地理学从学科思想和方法论高度作系统挖掘、梳理、凝练与集成的工作还比较缺乏,致力于此的研究人员也比较零星,研究成果不成体系,研究视野有待提升,研究深度有待挖掘。在高校地理教育中,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没有充分重视地理学思想和方法,基本上是在“授人以鱼”,而不是“授人以渔”。

三、中国地理学的“创新”任务

1.开展地理学“创新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工具,是推动科学技术创新的武器。科学技术发展历程中每一次重大突破,都肇始于新思想、新方法的创新及其应用。缺乏在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上的创新意识和系统研究,已经制约着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强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研究、创新和教学,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通过地理学思想与方法的挖掘、梳理、凝练与集成,加强地理学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的研究和创新,是地理学和高校地理教育创新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地理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型地理学人才、更好地满足国家需求的必要之举。

2.地理学“创新方法”的目标和内容

为此,“创新方法”工作设立了“地理学方法研究”项目。该项目的总目标是:引导科学研究中“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专业训练中“授予鱼不如授予渔”、科研管理中重视研究成果也重视研究过程;挖掘、梳理、凝练与集成古今中外地理学方法之精华;促进地理学科研创新、教育创新和管理创新。

具体目标包括:为地理学者提供科学研究的案头参考书——《地理学思想与方法》专著和译著系列;为地理学生提供学习手册——《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教材系列;为科技管理者提供成果评价和政策导向的依据——《地理学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简明版本;同时开展一系列学术研讨和培训,引导地理学者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创新,推动地理学界形成和发展方法创新的学术氛围。项目的总体框架如图1,锁线内为核心内容,之外为支撑内容。

项目的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如图2。

四、推进高校地理教学创新的途径

地理学创新是高校地理教学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但

地理教学本身也需创新,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1.高校教师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高校教师如果仅关注教学,最好不过是“教书匠”。还必须参与研究,成为真正的“学者”,才能搞好教学和创新教学内容。而善其事需先利其器,因此,高校地理学教师要重视学科思想和方法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关注新思想和新方法的进展,不断跟进“创新方法”。不仅要关注本学科和本研究方向的进展,而且要关注整个学科领域和其他学科领域的思想与方法进展,关注科学哲学和方法论的进展。

高校地理教学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建设和教学方式都需要创新。类似前文提及的那些关于地理学思想和方法的教材及相应课程,目前在中国高校寥寥无几,急需开设。这就要求高校地理教师作相应的武装。

2.建立高校地理教学创新的激励机制

高校地理教学创新需要有投入支持。目前高校“985”、“211”工程的投入可谓巨大,但对“创新方法”的投入并未引起重视,这种局面亟待改善。

在科研和教学课题的立项和评审过程中,目前往往强调研究成果近期的社会经济效益,而对基础性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与科学工具的重要性重视不够,致使我国一些学术领域的发展缺乏明确方向、学术研究缺乏可持续性、教学缺乏创新性。需要在教学、科研课题的立项中加强对“创新方法”的倾斜。

目前,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等渠道都的提供了支持“创新方法”的机会,教育部门也应“与时俱进”,尤其是对教学创新。

3.构建高校地理教学创新平台

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应该是教学创新的重要平台。我们还在开辟地理学术期刊相关专栏和网站,各种形式的论坛也在陆续开展。“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已经成立,并开通了“中国创新方法网”http://www.innovationmethod.org.cn/。初步奠定了高校地理教学创新的平台。

4.加强国内外学术和教学交流

主要途径包括引进与借鉴国外的相关著作和教材,出访与交流,合作进行对比研究等。

[本文系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地理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07FYl40800)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余大品]

猜你喜欢

创新方法科学方法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从提升科学水平角度分析高校党建工作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试论森林分类经营的创新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