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和途径

2009-12-12胡晓英

新一代 2009年10期
关键词:途径方法

胡晓英

摘要:古典诗歌的欣赏,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但多数人仅限于搜集已有的欣赏材料,不去探究,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古典诗歌的欣赏,从方法、途径上谈谈自己的做法,与同仁们交流。

关键词:古典诗歌欣赏;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124-02

古典诗歌的欣赏鉴赏应做到三看、三把、三理解、一路径。

一、看标题、看作者、看背景

(一)看标题。标题往往是诗作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提炼,看标题一般能把握诗作的内容及分类。如杜甫的《客至》,从标题上一下子就能看出是叙事类诗作,记述客人到来时的情景及作者的心情;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看标题就是怀古咏史诗,借古事古人来抒写个人遭遇及年老不得志的愤慨之情。平常写作时要求拟一个好标题,即所谓的“题好文一半”,赏诗时也理所当然应先看标题,在标题的引领下,自然会对全诗内容及情感能够全面把握,对相关问题能够进行深入分析和体悟。

(二)看作者。不同的作者处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思想境界、人生抱负和情趣爱好。“言为心声”,作者的一切情怀都会寄寓在其文字中。如王维一生悟禅,半官半隐,追求一种闲适恬静的生活,他笔下的山川天地、花草人物,都带有空灵之性,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以清新优美的意象创造出恬淡、幽静、空灵的意境,传达他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山居秋暝》、《过香积寺》等。杜甫一生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一生处于社会的动荡和人生的多难当中,虽处境艰难,但他胸怀家国黎民,他的诗作不仅表现个人际遇的困苦,更传达出他的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因为胸襟博大,其诗作意境在沉郁中更显雄宏,如《登高》、《旅夜述怀》等。因此,要品味诗作的深味,必须要了解作者的一些生平、经历和思想。

(三)看背景。好多诗作,如果不看写作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际遇,是不能够完全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意义的。李白的《蜀道难》不知晓背景,就不知晓李白竭尽笔墨突出“蜀道难”的用意,那么也就不可能知晓其“言其险更著其戒”的深义,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前夕,各处军阀有伺机据险反叛的狼子野心,李白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洞察到这一切,他向统治者敲响警钟——“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告诫统治者应有防备之心。因而特别是一些关系到重大社会主题和个人境况的诗,一定要结合诗作的背景来赏析,背景一般在注解①中会有交代。

二、把基调、把诗眼、把形象

(一)把基调。几乎每首诗作都有其基本的格调和情调,或高亢激越,或豪放雄宏,或悲壮慷慨,或愉悦明快,或恬淡闲适,或清新自然。把握住基调,就能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及情感脉络,把握住诗作的主旨。基调的把握应从诗句营造的氛围中整体感知,如李白的《将进酒》可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感知诗歌的激越豪放,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中感知一些伤感,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中感知诗人的豪迈和旷放,也从“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中感知诗人心中“古来圣贤皆寂寞”有志难展的悲愤和无奈,因此,可将《将进酒》的整体基调定格为豪放旷达而激愤。

(二)把诗眼。诗眼就是诗作中最能揭示主旨和最能表达人物情感的句子。只要能把握住诗眼,诗歌主旨、人物形象等的把握便可迎刃而解,这可以说是总体把握诗歌意义的一条捷径。李白《峨眉山月歌》的诗眼为最后一句 “思君不见下渝州”,前三句写月影随形,这峨眉山月在李白的心中是那般的有情有意,与人依依不舍,再看下文,这“月”却原来是他寄托思友之情的一个意象而已,此时便可知晓《峨眉山月歌》并不重写月,而是借月的不舍写自己对友人的不舍,多么可爱的一轮“山月”啊。《春夜洛城闻笛》最后一语点破“谁人不起故园情”,可见这诗眼明确告诉我们笛声引起身在异乡之人的思乡之情,是一首乡思之诗。

(三)把形象。诗歌往往通过形象的塑造表情达意,是形象的艺术。诗歌中的形象包括诗作中的意象、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诗人)形象。诗人要么借助意象营造氛围,创造意境,借景抒情,要么把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塑造的形象中融情入景,要么把自己的品格追求寄托于形象中咏物写志。因此,把握形象是诗歌赏析的重点,也是高考的重点。

对于形象的准确把握,我们可以从作者借用的意象把握入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一开始便紧扣诗题“旅夜”写景,首联“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中有两个意象“夜”和“舟”,是作者突出的重点,人在旅途,“夜”是清冷的,“舟”是孤独的,再加上“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让人深切感受到羁旅之中的诗人孤寂、穷困和悲伤的形象,空旷漆黑的星夜中,凄清无垠的江面上一叶小舟孤独的漂泊着,作者孤苦病弱,居无定所,飘零流浪的晚年惨境便跃然纸上,作者悲苦愁怅的形象便被一个“清夜”、被一叶“孤舟”表现得淋漓尽致,平平常常的一“夜”一“舟”两个意象,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形象塑造的载体。因此,形象的把握,应从意象入手,从细处着笔,细心体味。

三、、理解重点字词、理解诗歌意境、理解诗歌主旨

(一)理解重点字词。诗歌赏析中,重点字词的理解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个精当的用词,既可以帮助作者很好地表情达意,又可以体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高超的艺术水准。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既形象地描绘出春日里绿意融融的景象,又生动地描绘出绿意随春风慢慢漫过大江两岸的情状,逼真可人,化静为动,洋溢着动态的画面美,清新,美丽,给人一种视觉美的享受和冲击,同时又表现出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功夫。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字,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创造了一种安静空寂的意境,也是遣字造句的佳例。因此,对这些重点字词的理解,是把握诗歌内容、把握艺术特色的(下转126页)(上接124页)重要手段。而诗歌中的重点字词主要是修饰和限制形象的一些形容词和动词,也有一些是数词、量词和表范围、表程度的副词,理解重点字词,就必须抓住这些字词。

(二)理解诗歌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所特有的一种艺术元素,是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意愿融入在客观意象当中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大漠”与“孤烟”的映衬,“长河”和“落日”的映衬,给人一种空旷、苍茫、辽远而又雄宏的感觉,创造了一种苍茫雄浑的意境。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通过“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和“滚滚”而来的“不尽长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萧索冷落而又气势恢宏的秋景图,创造了一种冷清而又宏大的意境,很好地烘托了诗人暮年悲哀的心境和以黎民社稷为重的博大胸怀。我们可以通过捕捉诗歌中的意象,来理解诗歌意象,把握和赏析全诗。

(三)理解诗歌主旨。诗歌赏析,更为重要的是读懂诗,读懂诗歌的主旨。从标题到整体感知,初读诗就可以初步把握住主旨,再通过上述环节深入细致地把握形象,体味情感,联系背景,品味词句,便可全面理解诗歌主旨。全盘理解和把握诗歌内容及主旨,会为后面设置的考题的解答,提供可靠的依据。

四、一路径:理解和赏析一首诗的过程

这一路径是:字句——意象——意境——情感——思想——主旨——艺术特色。即从理解字句入手,捕捉意象,把握意境,体味情感及思想,从而把握主旨,赏析艺术特色。这样以后,我们解答问题就会游刃有余,迎刃而解。

猜你喜欢

途径方法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学习方法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可能是方法不对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