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民族高等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意义及特点

2009-12-12王喜春

新一代 2009年10期
关键词:党建工作学生

王喜春 王 崇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我国民族高等院校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意义,并介绍了民族高等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民族高等院校;学生;党建工作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077-02

高等院校是选拔、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其肩负着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就是培养与造就一批优秀的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民族高等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它高等院校相比既有共性,也有其自身特殊性。众所周知,民族高等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我国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而这些地区多数是党的政治基础相对薄弱、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而社会矛盾又是相对突出的地区。因此,加强民族高等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为我国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输送大量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高素质的人才,对提高边疆地区经济、文化水平,维护边疆地区的政治安定都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加强民族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意义概述

(一)加强民族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民族地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江泽民同志指出:“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这一重要论述,赋予了党的性质、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及执政基础以新的时代内涵。它的提出,对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社会影响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中国的少数民族多数聚居在我国的边疆地区,而这些地区解放时间相对较短,政治基础薄弱,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而民族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多数又恰恰来自于这些地区。中国民族高等院校肩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一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高素质的人才。少数民族学生在高等院校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后成为具有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知识分子后,必然加大了少数民族地区知识分子的比重,也势必加强了我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阶级基础。加强民族高等院校的党建工作,将少数民族学生中的优秀分子纳入到我们的党员队伍中来,而他们势必将自己的先进的马列主义思想传播给身边的同学或是家乡的亲人、朋友。由此以来,党的阶级基础会更加的牢固,群众基础也会更加坚实。

(二)加强民族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是为民族地区建设高素质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

目前,高等院校学生党员人数大约占到高等院校学生人数的10%左右,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来临,高等院校学生党员人数还会继续增加。由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高素质党员也势必成为我们党新生骨干力量的重要来源,党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组织领导者,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历史证明,我们党的领导成功,不仅是靠她伟大的思想理论武装民众、正确的路线方针指导民众,更是靠像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这样的领导干部无私奉献的形象和奋斗在前的行动去感召民众。

民族高等院校会为民族地区培养出的大批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党员,他们会成为民族地区党的新生骨干力量的重要来源。他们接受教育程度高、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能力,对新思想、新的问题具有良好的观察思考和解决的能力,具备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等优势。他们将来肯定会成为我国民族地区重要的后备领导干部,他们的素质高低将会对民族地区我党各级干部的领导水平和工作作风产生重要影响。

(三)加强民族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是促进各民族大团结和文化大融合的重要措施

在民族高等院校发展党员过程中,学校始终是以先进的政治理论、民族观点和民族观念去影响、教育青年学生,让他们更加熟悉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尤其是我国基本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各民族学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在中华大家庭中各民族学生都是平等、和谐和互相关爱的。在大学校园里,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着其它民族同学的风俗和习惯,同时也用自己的风俗和习惯影响着身边的各民族同学。这样就在校园内实现了各民族学生的团结和文化融合。而在大学时代就加入到党员队伍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必定是与同学关系紧密,具有较好群众基础的学生,在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融合上肯定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他们毕业后回归到少数民族地区后,同样会带回其它少数民族的文化,这样也就进一步的加深了各民族的了解,同时也就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

(四)加强民族高等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边疆安全稳定的重要措施

民族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高素质党员队伍,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的,是具有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回归到民族地区势必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会大大加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我国的两万多公里陆地边境线许多都是处在少数民族地区。边疆的安全与稳定能够促进民族关系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不和谐的民族关系不仅会影响边疆的安全与稳定,严重的还会引发骚乱和社会动荡。加强少数民族高等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把少数民族学生中的优秀分子纳入到党员队伍中来,让他们接受先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和熏陶,让他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并用这种坚定的信念来影响和管理自己的边疆民族地区必将大大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二、民族高等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特点

(一)民族高等院校更加重视学生党建工作

民族院校培养和发展学生党员,既是民族院校基层党组织的经常性工作,也是民族院校党建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此,民族院校必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性的、重要的工作来抓。

1.民族高等院校高度重视马列主义理论课教育

民族高等院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要在课前完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钻研讲课艺术,坚持让自己的讲课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更要贴近大学生活实际。另外,还要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延伸到课外。组织各民族学生到民族地区、经济发达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引导各民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各民族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党的理论正确性。

2.民族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党建工作的队伍建设

民族院校的党建工作队伍主要是由党务工作者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组成,他们组织、指导和具体实施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民族高等院校培养一批熟悉民族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民族理论的高素质党建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关键所在。选拔一批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加入到学生党建工作队伍,并定期通过远程教育、专家讲课、工作交流、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分类分批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

3.民族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学校党校建设

民族高等院校重视党校建设主要体现在一下三点:首先,重视党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在聘任党校教师的时候采取了全员竞聘制度,即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任课教师的挑选和竞聘,择优上岗。确保党校教师全部是从事多年党员发展和教育工作的党员干部担任,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其次,学校党委严格审核教师的上课内容。这样是为了确保老师的上课内确实要起到引导学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终身的坚定信念。再次,严格控制党校学员数量。民族院校党校会严格控制学员占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在学生人数较多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会采取分班授课的做法,确保学生的听课效果达到最佳。

4.民族院校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就必然重视党员发展工作

民族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安全稳定工作更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校园中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是生活在广大学生中的一员,他们可以将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及时的反馈给党组织,使党组织可以在事情处于萌芽状态之时就及时了解到。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快速的传达给他们,他们再将这些信息广泛进行宣传,使其他同学在无形中接受到了党的教育。只要党组织能够培养和充分利用好这样一支队伍,让他们在维护学校安定团结的中发挥监督者、排头兵的作用,民族高等院校的安全稳定必然可以实现。

(二)民族高等院校党建的对象更多是少数民族学生

民族高等院校的大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他们社会阅历很少,实践经验更是缺乏,但思想可塑性极大,如不及时使用正确的方法和理论进行教育,极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和风气的误导而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民族高等院校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进取心和自豪感。多数少数民族学生目睹了家乡的贫困和落后面貌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快速成才,希望用自己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去发展本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改变家乡贫困和落后的面貌。因而与民族高等院校的汉族学生相比,他们在学习上会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但是也有个别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加上基础差底子薄,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极大,因而非常容易产生较强的自卑心理。

(三)民族高等院校学生党建与宗教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宗教信仰,而我国的民族高等院校大学生民族成分多,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也高,因此,学生中具有宗教信仰的比例也较高,达到47.4%[3]。

民族高等院校特殊加大宣传我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让大学生可以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国家与宗教、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坚持党对国家和教育的领导地位,自觉抵制宗教对教育的渗透和影响。各民族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民族大学生都应该懂得,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要进步、要发展,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而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的祖国的教育事业,而不是宗教。各民族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共青团员要树立起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思想,处理好宗教同民族、同教育的特殊关系,脱离宗教思想的干扰和束缚,努力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扎实的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真实本领,将个人的幸福、理想,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与振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事业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积高,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J].2002,(2).

[2]丁建伟,连玉新,论民族关系在中国西北边疆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J],2004,(3).

[3]俸兰,李步海,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党建工作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新时期供电企业党建工作发展策略分析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