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锤炼教师素质 提高教学质量

2009-12-12

新一代 2009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学生

摘要:西部地区地方高校近十年来顺时应势,纷纷升格为本科学院,新建高职高专,扩大招生规模,为此带来教学水平与质量、教师数量与素质问题。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从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到对教学理念、教学规律的认知,对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把握、对教学环境的创造,提升教师职业的生命内涵和内在价值。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师素质;教学质量;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0-0069-02

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学校大发展、大扩张。大批量的降分扩招,使大学生人数成十余倍地增长,与学生人数猛增相应的是扩大建设大学新校园区,从城市扩展到郊区,甚至延伸到更远的地方。学校频频升格,中专升专科,专科升本科,学院变身为综合大学,热门学科专业不断增设,万人大学乃至数万人的大学比比皆是。 “积极稳妥地发展高等教育,到202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40%”[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成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室主任高书国先生,在《中国教育报》的访谈中如是说。这意味着在未来的十余年间,中国的大学生还要在今天的基础上增加将近一倍。

数量的增长固然是好事,也是改革开放30年带来的重要成果,但更需注意到教育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当规模发展到一定水平并准备再登新台阶的时候。教育质量的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直接的、间接的,诸如体制、机制、环境、管理、经费、教师、学生等等。条件与状态的不同,产生巨大的差异,何况“百年树人”,是需要时间的积淀,决非朝夕之功。但也正因为如此,更应以积极的姿态去应对,而且是主动地、持之以恒地践行,积以时日,方有成效。

面对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的现状,本文仅就教师素质与教育质量的关系论说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一、现状与问题

西部地区地方高校近十年来顺时应势,纷纷升格为本科学院,在全国现有的208所新建本科院校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学校呈现如下之一般特征:一是基本上都分布在地(市)级城市,地方相对偏远,经济相对欠发达,缺乏空间资源;二是基本上都是在改革开放30年间建校,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各方面的基础都相对薄弱,缺乏历史文化资源;三是基本上都是由专科、甚至有的是由中专升格而成本科,教学和管理水平难以在短期内提升,缺乏教育文化资源;四是基本上未能依据高等教育法规理顺管理体制。在学校规划、经费来源等重大方面或者受到牵制,或者缺乏保障,诸多被动,难以自主发展。

以云南为例,云南省共有61所高校,其中在省会城市昆明及其郊区的41所,在地(市)级城市的20所;原有本科院校10所,专升本的10所,二级学院7所,新建高职高专33所。再以其中的4所新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它们全都是一两年前地(市)级的卫生学校,也就是说几乎无一位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虽说这种状态是历史造成的,但无论什么原因,这总是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再次以一所专升本近十年的师范学院为例,该校本科学生近万人,专任教师558人,按年龄结构考查,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371人,占66.49%;36-45岁的教师125人,占22.40%;46-55岁的教师57人占10.22%;56岁以上的教师5人,占0.9%。按学历结构考查,其中硕士、博士225人,占40.32%;本科333人,占59.68%。按职称结构考查,其中副高职以上196人,占35.13%;中职163人,占29.21%;,初职199人,占35.66%。据此分析,其一是专任教师总量不足,缺额严重,生师比例达到18∶1,造成教师负担过重,不少教师周课时达到二十节之多,且同时负担多门课程;其二是学生人数多,普遍存在“大班额”上课的现象,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其三是大多数青年教师一进校就上讲坛,未有恰当的培训;其四是学校的课程三分之二以上是由青年教师承担,一则是中老年教师本身数量很少,二则是他们当中又有不少人因科研或者教学行政管理而不能专心上课。

近年来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大多也是在扩招以后完成硕、博士学业的。为缓解就业压力,应对金融危机,2009年的研究生还将继续扩招5万多人。08年4月,在首届全国地方大学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透露,到2008年,我们即在数量上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指出,中国的研究生教育20多年就走完了美国100多年的路,实现了“赶美超英”的目标。但是质量呢?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05-2006)》称:56.9%的硕士生导师和47.8%的博士生导师认为研究生质量在下降,最直接的原因仍然是研究生和导师的比率严重失衡。 2008年9月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调查显示,对一直以来都令社会不齿甚至愤怒的“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39%和23%的博士认为是“值得同情”和“可以原谅”。这种“宽容”实在令普通人感到难以理解。[2]毋庸讳言,正是这样的一大批硕士、博士研究生这几年间不断涌入西部地区紧缺师资的地方高校任教,以救燃眉之急。正因为如此,为避免恶性循环,切实加强西部地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更显得刻不容缓,这是治本之途。

二、建议与对策

面对现实,针对问题,积极主动,标本兼治,从关爱之心出发,讲究发展才是真道理,在与青年教师形成共识的基础之上,制定相应的策略规划,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步骤和措施,做好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并由此进入良性循环。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教师,进而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甚至是卓越的大学教师。需要长期修炼而难以急于求成的,在一个富于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职业领域,具备一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优秀的学术素养和水平;现代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风貌。

宁静致远,在寂寞与平凡中创造卓越。被誉为美国最好的老师之一的肯?贝恩,凭借其自身在教学研究方面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酝酿写作《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一书,并和他的同事一道选择将其中的63位教师纳入研究,对他们进行教育学意义上的长期审视,密切跟踪。积数十年的思考和研究,作者从优秀教师的备课到课堂驾驭,对学生的关注、期待和评估,一般思维模式和实践模式,13项教学技巧和7条相当普遍的原则,进行全面的阐释。在一个新的认识层面,强调“一个老师应该把(单独的一堂课或整个课程)的教学看成是一个严肃的智力行为、一种学术成就、一种创造”。[3]而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人格。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围绕“学生需要什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智力和心理发展为目标,“培养智力习惯、恰当提出问题、审视自身价值观、陶冶审美趣味,辨认道德决策以及用不同的观点看待世界的重要性”。故尔教学要有先进的理念和技巧,更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和创造性地努力。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之上,建立在教师终身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之中。 开学之初就开始收集学生的信息资料。他们考察学生的志向、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概念、推理的方式、思维模式、性格气质、思维习惯和占据他们注意力的日常琐事。他们有课前课后与学生交谈的习惯,以便更加随意的和轻松的方式收集此类信息。有相当一部分教授定期与学生共进午餐,与学生的交往,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跟学生建立了信任关系的教授经常展现出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他们时时谈论他们自己的求学经历、人生抱负、胜利、挫折以及失败,并鼓励学生同样反省和坦率,这就产生了一种互动的氛围。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并以此引导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最好的老师总是精心地设计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鼓励学生,给予学生强有力的挑战和足够的成就感。帮助学生去构筑自己的解释、去推理、去总结,变成学习的主角。在心境平和之中做学问,做教师,踏踏实实,肯?贝恩和他的63位研究对象即是我们应当效法的榜样。

创造,人之为人,在于具备创造力的潜质,创造力潜质的开发,则在于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动态中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群体,这群体中的每一个又都是独具个性的存在,而非生产流水线上整齐划一的模块。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其内容与方法的一致性与差异性都有明显的体现,这就对教师“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提出了必然的要求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传统教育中反对“照本宣科”式的知识搬运,提倡“因材施教”式的启发灵性,正是对学生个性生命的观照,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去塑造自己的作品,教师的尊严和快乐因此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同时,这又是墨渍式的、可持续性的、发展的。学习和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并通过改善和创新学习和研究方式,获取新的成果。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帮助和鼓励学生建立自信,成为学习的主角和深度学习者。

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的三种不同水平的存在,据此将教师的职业存在状态也分为三种,即以此谋生和养家糊口的生存状态,体验人生和品味幸福的享受状态,服务社会和完善自我的发展状态,进而归纳为生存型、享受型和发展型三个教师层次[4],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三种境界。所谓生存型的教师其主要表现为对这一职业的被动接受,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开始被动,处处被动,由被动而盲目,凡事应付了事,对工作和生活都感到了无趣味。其生成原因一是对教师职业缺乏理解,二是对自己热爱什么和能干什么缺乏认识,三是对社会需求什么缺乏了解,因而难以确定自己的职业座标,于是将错就错,勉为其难。虽说生存是第一要义,但毕竟只是基本的物质需求,若是找不到自由创造的空间,生命就失去了灵魂,与其苦捱,不若趁早另谋高就。但是,亦应三思而行,思考前述三点因素,进入科学的优选程序,方能有正确的判断决策,否则会因一种盲目进入另一种盲目,困顿终身。然则换一个视角思考,或者会有柳暗花明之感,进入海阔天空。因为教师职业本身具有丰富内涵的特征,我们总能寻找到与自己的志趣相符的契合点,变被动为主动,进入到享受型和发展型的境界,进入到自由的生存环境,获得自由创造的可能。“自由创造就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人类生命的灵魂,也是美的根本所在”。[4]灵魂的升华,美的享受,因创造而获得,这不正是我们提高生命质量所追求的吗?

“以生气唤醒生气,以激情感动激情,以理想鼓舞理想,以人格塑造人格”----以生命孕育生命,教师职业的生命内涵因之而得以重建。

参考文献

[1]杨晨光.体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国家意志[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9,(1).

.[2]韩妹.25年来我国博士数量年增23.4% 博士质量成新问题[N]. 北京:中国青年报,2009,(3).

[3]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3).

[4]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