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2009-12-11

商情 2009年27期
关键词:腐败现象和谐社会

陈 月

[摘要]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廉政文化建设,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表明党中央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高度。面对新时期、新任务,我们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根源上防治腐败现象,把我国的廉政文化建设推向新的起点。

[关键词]廉政文化建设 和谐社会 腐败现象

纵观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源泉,中国这一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文化伴随着历史,犹如一条长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记载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是十七大提出的新的要求。这一重大决策也表明,党中央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高度。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评价,从根本上反映着一个阶级、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目前廉政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鉴于此,本文试图从腐败滋生的文化根源、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实施廉政文化建设的路径等几方面进行构思。

一、腐败现象产生的文化根源

唯物主义观点启示人们,任何一种社会意识的文化都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决定,体现了历史的发展规律性,但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其表现为它自身的形成与变迁是人在既定的历史环境中能动选择和建构的结果。从文化的视角看,腐败是一种政治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探究我国腐败现象产生的源头,我认为深层次原因是受到封建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由于长期浸透在传统文化中,消极成分的不良影响得以在中国史无前例的社会转型期中质变而成。具体原因有:

1.封建官僚的等级制度和官与民形成的“主奴关系”。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权力具有严重的等级结构,因此,在中国它体现为地主阶级的权力掌握者——封建官僚的等级制,官与民保持一种直接的占有关系和依附关系,即“主奴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机关干部滥用手中权力,以权谋私、行贿受贿,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表现在群众身上趋炎附势,迎合大众的心理便油然而生。

2.封建政治权力的世袭制引发的“群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浓厚的“人情关系”。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权力与宗法权力紧密相连。宗法关系的特点是宗族主义及在此基础上的群体本位主义倾向,把对国家的忠诚推向首位从而忽视了个人的利益和欲望。然而,被传统文化掩饰的个人私欲终究会发生膨胀,于是假公济私、贪赃枉法,借国家利益中饱私囊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受宗法关系的影响,浓厚的“人情关系”风靡一时,助长了腐败滋生的土壤,因此反腐败斗争成为我国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从经济体制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来分析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权力,是封建地主阶级在其共同利益基础上聚集起来的政治力量,这种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占有关系和依附关系,无形中形成了政治权力的出发点和主要使命。当今社会,政治腐败的主要形式是权钱交易,突出特点是权力过分集中,基本上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党委任命制。这种从封建社会延续下来的人身依附关系为下级贿赂上级提供了便利条件。一些领导干部企图利用手中的权力干预办案进程,谋取个人利益,甚至替腐败分子庇护,使党和国家的政治体制陷入混乱的局面。

4.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封建社会两千年遗留下来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腐败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产生、发展、灭亡也是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紧密相联系的。由于封建社会极力推行“权力至上”观念、“君权神授”思想、“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因此在当今社会,一些领导干部一上任就带有强烈的个人利益,极力扩大社交关系网,形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歪曲理念,导致腐败现象大规模爆发。

总之,有权力的地方一定会有腐败现象的存在。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停止。”权力掌握者对权力的本原认识是官员进行权力自律的根基。目前普遍存在的官僚文化是绝对权力观,官员成为权力的绝对控制者,自认为权力是为统治人民而生,必须最大化地利用起来,否则“过期作废”。相对地,从毛泽东时代的整风运动、“三反五反”,邓小平时代的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到江泽民的反腐倡廉思想,甚至到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我们党始终与腐败现象作坚决的斗争,尽管我们从未有过放松,但它依然“反而不败,斗而不死”。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融进中国的大门,原有腐败文化重新获得活力。另外,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其范围、手段越来越广泛,他们的目的无非是想借此腐败机会大搞文章,企图动摇部分领导干部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的领导干部要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爱戴,成为真正领导的核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领导理念的具体内容却因为过于单一化和抽象化,导致了在领导方式、工作机制、领导体制上的严重失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查处的因贪污受贿涉及的经济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1978年至2008年,我省纪检监察机关立案近30万件,处分党员干部近22万人,涉及市级干部415人,县级干部5490人,乡级干部29403人,开除党籍3万余人。如原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因腐败问题被判16年有期徒刑,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克杰因“受贿罪”被依法判处死刑。对违纪人员的严惩不贷,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决心及鲜明态度,对那些有犯罪意图、但尚未构成犯罪行为的官员敲响了长鸣的警钟。具体表现如下。

1.部分领导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没有形成积极向上的廉政文化信仰。首先,一些领导干部生活作风腐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价值观念决定人的社会行为对“利他”或“利己”的选择和程度,但一些腐败分子眼里只有个人利益,认为获得私利越多,个人价值越大,从而忽视了整体和大局的利益。其次,有些领导干部权利观念、地位观念发生扭曲。腐败产生于对权力的滥用,而权力滥用又来源于错误的权力观。他们自认为权力是领导赋予的,自己有权力为个人利益谋取私利,这种错误认识导致“权力私有化”现象日益严重,造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

2.有些党政机关长期残存腐败文化,缺乏健康文明的工作文化氛围。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可以促使干部行使权力走向正规化、程序化道路;反之,一个受不良风气主导的政治氛围,可以对干部权力使用产生负面影响。腐败现象和廉政文化“水火不相容”,能否有效的预防腐败现象,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思想理念教育广大领导干部,陶冶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情操。

3.有些党员干部反对腐败的思想理念淡薄,对腐败现象熟视无睹,不良的社会文化空气妨碍了反腐工作的顺利进程。思想信仰是文化的深层次表现形式,在以反腐败作为主流态度的当今社会中,树立正确的思想信仰对于防止个别党员堕落、思想腐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一些不良因素值得我们深思。一是一些党员意志不坚定,重形式、轻效果、搞虚假浮夸风,这种懒散的工作态度不仅影响了实际工作效率,也败坏了反腐倡廉建设与社会和谐。二是荣辱观缺失,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当今一些领导干部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不够牢固,不善于从理论高度去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源,这种畸形的荣辱观念和低劣的政治意识促使腐败文化进一步恶化。

猜你喜欢

腐败现象和谐社会
站在人力资本角度论腐败
对腐败现象哲学根源的几点探析
水利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研究
论管仲的利益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预防交通工程建设领域腐败现象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