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幼儿快乐地学习音乐

2009-12-07刁玉萍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泡泡糖小老鼠音乐

刁玉萍

幼儿是快乐的个体,幼儿天性喜欢快乐的事物。快乐的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也能够调动幼儿内在的创造潜力。

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音乐有益智的功能,它能够集中注意、活跃思维、发展语言、丰富想象的作用,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音乐有调节情绪的功能,其情感性特征能给幼儿增添兴奋情绪的积极动力;音乐有审美功能,能给予幼儿美的享受,美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昂地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音乐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对幼儿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借音乐动情的特征对幼儿进行教育,使幼儿喜欢并乐于接受。

但现有的音乐教育现状中,教师们常常忽视了幼儿的感受:在歌唱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反复练习演唱,幼儿感到枯燥乏味;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让幼儿想:“感觉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结果他们真的什么也感觉不到,也没听到什么!在韵律活动中教师对动作的到位要求很严格,因此机械的练习消磨了幼儿的兴趣,在这样的活动中音乐的教育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

新《纲要》颁布后,把艺术教育定位在“审美教育”的范围内,强调对幼儿审美感受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纲要》指出:艺术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三部分中蕴涵的基本理念是:幼儿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改变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的功能。强调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

所以我们应重新审视音乐活动,重新审视音乐活动中的幼儿。音乐具有丰富的审美和益智功能,对幼儿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应让幼儿真正享受到音乐的快乐。我们应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幼儿快乐地学习音乐,让他们喜欢并乐于接受。

一、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学习音乐

能让幼儿快乐的音乐,首先是幼儿喜闻乐见,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过去往往教师自己费许多时间选出的音乐,幼儿却不喜欢,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忽略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在选择教材时,如果让孩子与教师共同收集喜爱的音乐,从孩子生活中寻找素材,也许教师们会收到意外的收获!如今现代化设备在家庭中已不可缺少,观看动画片已经成了幼儿每日必须做的事。从幼儿生活中寻找和挖掘兴趣和快乐,是《纲要》倡导的一种教育观念,也是在操作中实践的一种思路。通过与幼儿的交流,教师们会发现孩子对某些动画片非常感兴趣。比如《西游记》中的片尾曲《白龙马》,很多幼儿都会唱,甚至有一人唱众人和的效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把幼儿带来的碟片放给全班幼儿听时,立即引起了自发地合唱和欢呼。不但如此,幼儿们即能唱出来,还能边唱边创造性地模仿孙悟空、唐僧骑马的动作。如何挖掘歌曲的教育性就放在了教师面前。《纲要》指出,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一般兴趣引申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音乐的选择来源于幼儿,这是让幼儿感受音乐、享受音乐的前提!

以往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往往是教师设计活动形式,幼儿被动参与。所有的环节都是教师设计好的,如果让幼儿参与到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来,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呢?在班级的活动室里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设置了“小舞台”、“歌剧院”、“音乐创意室”、“小画廊”四种供幼儿自选的区域角。活动过程中发现幼儿不但喜欢表演,而且对活动形式本身也感兴趣。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该采取怎样的指导策略,去引导幼儿表现能力在原水平上的提高呢?该怎样启发幼儿创造性的表现自己的感受呢?幼儿的创造表现往往是由环境和材料引发的,通过环境、材料的投放引发幼儿的内心冲突,进而引发幼儿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

二、游戏中引导幼儿享受音乐的快乐

人们常说幼儿的想法是异想天开,是不符合成人逻辑的,幼儿说的做的往往出乎成人意料,其实这正是他们可贵的创造天性。为什么模仿会使幼儿厌倦,而创造性的活动却能调动他们积极性呢?这说明,幼儿喜欢创造,创造能够使他们获得成功得到自信和满足。陶行之在二十世纪初发表的《创造宣言》时的有关论述强调了“时时处处创造的重要性”;南师大许卓雅教授在《幼儿园音乐教育研究实践》中强调了“应通过音乐教育活动这一艺术教育形式,培养幼儿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认为音乐教育不是模仿,而是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的创造活动”。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如:在一次观察下雨的活动中,幼儿发现雨落在不同的地方会发出不同的声音。通过回忆和观察,他们发现了雨点落在雨伞上会发出“滴滴塔塔”的声音,落在小草上没有声音,落在大型玩具上有“笃笃”的声音等。于是,教师提议让孩子们模仿在雨水中玩耍的情景,并为幼儿提供《下雨了》的背景音乐,孩子们在玩耍中进行了音乐创造性活动,但孩子们并未感到这是一节音乐活动,反而觉得“原来‘下雨在屋子里面也是这么好玩呀”。大自然广阔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了宽松的自由的环境,也为幼儿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幼儿在大自然中,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快乐的创造,同时也享受了创造的快乐。

三、主题活动与音乐教育内容相联接

当今社会的高度发展,大大地改变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使得许多孩子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不会合作。幼儿在活动中更多注重于自我创造,自我赏识和自我满足,对于怎样与朋友合作,怎样跟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怎样欣赏和分享同伴的成功、快乐的体验较少。《纲要》中指出:“要为幼儿创造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在中班幼儿主题课程《环境大家要爱护》中,音乐欣赏活动《小老鼠与泡泡糖》,教师和幼儿在充满童话色彩的环境中,一起欣赏了一段充满神奇又好听的音乐,并随音乐创编了小老鼠出来玩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小老鼠出来玩,首先得避开谁?(猫),还得小心动作不能太大也不能有声音,不然就会把猫吵醒,可它不小心踩到泡泡糖上了,怎样才能把泡泡糖弄掉呢”?孩子们在老师故意设计的情景中开始了自己的创意,在音乐的背景下他们做着不同的动作,幻想着自己就是那只小老鼠,音乐一开始,大家学着小老鼠的样子,拈手拈脚的出来跑跑,当手脚粘着泡泡糖时,一下子被粘住了,动也动不了(幼儿在用身体动作表现情景时,显得非常的开心、快乐),就在这时,猫被吵醒了,“喵呜”一叫,“老鼠们”吓得魂都跑了。孩子们在活动中自由的表现着自己,创造着不同小老鼠被泡泡糖粘住时的样子。同时也看到了其他幼儿的表现,在玩耍中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在同伴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成功,也分享了别人的快乐。在活动结束时,教师提出社会性问题:泡泡糖很粘,如果真的粘到了身上会很难清洗。那么你们在吃完泡泡糖以后该做什么?幼儿的回答让教师很满意,因为刚才有了被“粘住”的体验,幼儿总结出要把嚼过的泡泡糖用纸包好丢到垃圾桶里。这节活动教师不但重视了孩子的创造体验,而且重视了活动过程中孩子的情感,调动了幼儿热爱环境的热情,给幼儿欣赏成功的空间,让更多孩子一起分享创造的乐趣。

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幼儿不要一味强调自己技能的表现,不要一味追求自己创造的或教的数量多少,而应关注自己成功的同时关注同伴的成功,关注自己的创造所给同伴带来的快乐,同时在看到别人的快乐时才会使自己更快乐。

猜你喜欢

泡泡糖小老鼠音乐
追逐小老鼠
是谁把小老鼠压上去了
小老鼠去看海
泡泡糖惹麻烦
音乐
吹泡泡糖
童年的泡泡糖
泡泡糖风波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