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葛亮为何难以入围千古名相之列

2009-12-03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09年11期
关键词:马谡蜀国司马懿

王 宇

诸葛亮是千古名相似乎是历史定论。其实,诸葛亮只能算是一个千古忠臣,并非千古名相;而史书中说诸葛亮是一个千古名相,则有待商讨了。诸葛亮不能识大体、弃细务,凡事必躬亲,说明身边人才贫乏;有良才而不用,以庸才而误事,说明没有识人之明;统兵无功导致几次伐魏失败,这乃是为官为相之忌。但诸葛亮对蜀汉忠贞不贰,真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说诸葛亮只能算忠臣,而非千古名相。

诸葛亮是英雄,他自称才比管仲,一点也不过。诸葛亮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诸葛亮在刘备打下的江山中功不可没。而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最后因为心力交瘁、积劳成疾而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人的景仰和推崇。

但是作为一个名相,诸葛亮并没有领导才能,事必躬亲就是说诸葛亮不论大事还是小事,都要自己亲自去做,而这并非一个好的领导者所为。一个好的领导者会知人善任,并不会像诸葛亮那样。

此外,隆中对策,能够显示诸葛亮这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但是作为丞相,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只能证明他个人能力比较强:因为作为丞相要学会正确授权,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还要适当地有一些野心。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更加强大,繁荣昌盛。诸葛亮是这几条规则做到位了呢?

能够正确授权吗

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且多才多艺,工作勤勤恳恳,每日早起晚睡,处事过于谨慎,凡事不假他人之手,而是亲力亲为——“自校簿书”,“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以致积劳成疾。每次出征,诸葛亮都是亲自领兵,有些事情要经过自己再三考虑才作出决定,对于军中、朝中大小事务都亲自打理。虽然这是鞠躬尽瘁的典型,但他将至关重要的一点忘记了,那就是没有使下属的才能得到发挥,进一步导致整体的力量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无心之过。

由于诸葛亮太聪明了,所以整个蜀国的人都习惯听命于诸葛亮,总以为他神机妙算,说的一定就是对的,以至于后来蜀国逐渐忘记了自己也有大脑,造就了一大批奴臣。这就导致整个国家对他依赖性过大,等诸葛亮死后蜀国也迅速败亡。试想一下,如果当时诸葛亮能重视教育和授权,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教给手下军臣,估计历史就会有一些不同的发展。

最经典的一次就是“七擒孟获”。当时诸葛亮是想攻其心,让孟获心甘情愿地投降。捉住孟获一次,他就问他服不服,只要孟获说不服,不管自己再怎么不高兴都会放了他。这简直是同执,不能随机应变。哪一个名相能做出这等事情?从古至今,除了诸葛亮以外没有第二个了。

第一次与蜀同打的时候,孟获是派他的两位将军出战。两位将军被擒之后就因为被诸葛亮放了而感激他,愿意当内应。孟获第四次被擒时,他的手下也不愿意随他打了,只不过碍于他是南王不得不服从。

按理来说,最后一次诸葛亮抓住孟获时就应该把孟获给杀了,因为他的手下都服了。可是,诸葛亮还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而又一次损兵折将。从这一点看来,诸葛亮与他的丞相身份是不相符的。

会用人才吗

诸葛亮不善于识别人才。有人以为,人才厉害。其实不然,真正厉害的是善于使用人才的人。这就是刘备为什么能得到地盘的真正原因。刘备没有其他大本事,但是非常善于用人,刘备的祖宗刘邦在这点上做得最好:他是一个流氓,但他知人善用,韩信、萧何、张良都发挥了他们的长处。反观诸葛亮,作为国家和军队的实际统帅,却不能做到这一点,相反他事必躬亲,整天累个半死。

领导即便再厉害,也没有三头六臂,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料理清楚,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得非常恰当。即便是这样,他也终有老去的一天,而诸葛亮却经常亲自审阅簿书。公元223年,主簿杨颐直接劝谏说:“治理国家有一定的体序,上下不可互相侵犯权力。如今先生掌理朝政,亲自阅审簿书,流汗终日,难道不觉得辛苦吗?”诸葛亮很感激他的提醒,后来杨颐死了,诸葛亮哭了3天。

其实,诸葛亮应该大胆起用人才,让他们充分发挥能力,这样才能让他们得到充分的锻炼。这是实施战略的关键性问题。用什么样的机构去实施?哪些人员去解决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如何确保战略成功?可继续进行的措施有哪些?这是作为一个成功的丞相应该考虑的问题,而不是把自己当成母亲,把下属当成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不让他们冒险,怕他们把事情搞砸,只让他们走自己铺过的路,不让他们去磨炼、去为自己铺路,从而埋没了他们的才能。再者自己看好的有能力的人,并不一定适合某个职位,因此在择优的时候,要懂得去掉不合适的人选,而身为一国之相的诸葛亮在这方面更是失误连连。

连捧诸葛亮不遗余力的《三国演义》都会露出一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话来。何也?诸葛亮一生最为人所诟病的便是不注重培养人才,结果造成了蜀同后期处于人才严重不足的境地,这一点确是诸葛亮的一大失误。虽然他本人是雄才大略,但并没有为蜀同培养几个有用的人才,“五虎,卜将”也不过是历史罢了,白此后,没有可用之人了。

诸葛亮不明白,其实培养人才是领袖最重要的工作。刘备死后,朝中政事不管大小都交南诸葛亮处理。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培养出蜀国的人才来。蜀同人才凋零是很明显的,诸葛亮六出祁山,主将仍然是老将赵云、黄忠等。

后来,诸葛亮派使者到司马懿军中探问,司马懿只是回问诸葛亮饮食、睡眠等琐事。使者回答:“诸葛亮每天都早起晚睡,并且处分在20鞭以上,就要他亲自批示,所吃的饭菜却很少。”就在月底,诸葛亮死于军中。正是由于诸葛亮的亲力亲为,才导致这种局面的发生。倘若诸葛亮懂得授权的方法,这种情况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在这一点上,诸葛亮又一次犯了错误。诸葛亮犯的又一个错误就是,只看到和自己相同的人的长处,对于那些不甚完美的人,他觉得把自己的所学传给他们是浪费。诸葛亮忽略了一点:人再完美,也有不如他人之处;人再无用,也有过于他人之处。诸葛亮的这种授权方法只会导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比较明显的一次就是马谡“失街亭”。刘备在世的时候,就看出马谡不大踏实。他在生前特地叮嘱诸葛亮:“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刘备善于识人,马谡作为一个高级参谋是很合适的,但是作为一个将领不合适,而诸葛亮认识不到这一点,也没有把这番话放在心上。他派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蜀军终于大败在街亭。

具有一定的野心吗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成为“千古名相”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太忠心了,一点野心都没有。眼看天子那么懦弱也不取而代之,这就是陷国家于不仁不义之中。作为一个丞相,首先应

该想到的是国家兴亡,而不是自己的名誉,况且刘备临死托孤时就告诉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的话是真是假我们暂且不论,但是作为一个皇帝,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很明显了。这样一来,诸葛亮若执政的话也是光明正大的,不算篡权夺位。其实诸葛亮完全可以像司马懿一样,不谋反,但是把朝中大权揽在自己的手里,以国家为重,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作为一个丞相应当做的事情,可诸葛亮一直没有这样做。

我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在刘备死后蜀国竟然没有乱?原因很简单,蜀国只要有诸葛亮在就不会有篡权夺位之说。毫不客气地说,上自满朝文武百官,甚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他们都知道,诸葛亮才是蜀国昌盛的关键,而不是刘备,只要诸葛亮不死,蜀国就不会灭亡。南此可见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之高。可是,当初刘备三顾茅庐的礼遇还历历在目,孔子先师的教诲还萦绕于心,诸葛亮怎样也狠不下心将“扶不起”的阿斗废掉而自立为王。尤其是刘备死前还叮嘱他可以取代阿斗,面对先王的大仁大义,诸葛亮更是没有了篡位之心。

和人家司马懿相比较起来,诸葛亮算是“傻”多了。司马懿知道天子软弱无能,怕魏国会在曹睿的手中毁于一旦,为了忠于曹操和曹丕,他就起了叛逆之心。虽然在有生之年没有封王,他却早已建立根基,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将朝政大权独揽于手,让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调兵遣将,让魏国能够强盛起来。而更绝的是,他没让自己留下一个篡位的骂名。虽然司马懿在和诸葛亮正面交锋时从来没有赢过,但在其他事情的处理方面却远胜于诸葛亮。可以肯定的是,司马懿这种“野心”还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刘禅的被俘,蜀国的灭亡,虽然是在诸葛亮死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但生前常以相父自居的诸葛亮是难辞其咎的。

当初,诸葛亮拟定三足鼎立后,再一统天下的理想最终成为一场梦。

看来,诸葛亮在这3个方面的确存在严重问题。尽管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甚至发明家,但这些只能表明他是一个千古忠臣,而非千古名相。在诸葛亮生命的晚期,他可能意识到了自己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不力,于是将自己平生所学传授于姜维,只可惜诸葛亮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时已经太晚。

值得一提的是,在曹魏大军攻陷成都时,诸葛亮之子、之孙挺枪力战曹军,父子双双战死握场。可叹诸葛武侯祖孙三代、一门忠烈全部为国捐躯。悲哉诸葛亮!壮哉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猜你喜欢

马谡蜀国司马懿
败而不伤才能笑到最后
乐不思蜀
贪小失大
老谋子司马懿
老谋子司马懿
司马懿晒书露马脚
字是书的花
马谡失街亭
因小失大
《失街亭》教学实录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