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就业与素质教育研讨

2009-11-30

雕塑 2009年5期
关键词:雕塑系美术学院雕塑

彭 越

时间:2009年8月27日

地点: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雕塑艺术馆会议室

朱尚熹(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主任):研讨会的主题主要分为4个,不同院校如何发挥其艺术教学的个性和特点?院校教学如何应对艺术中纷芜杂陈的风格和流派?院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各院校学生毕业就业率所占比例。毕业后学生的基本状态和情况。我建议重点议论后两个主题,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质,走当代艺术之路是不是惟一的素质教育目标?《雕塑》杂志社做这个展览全靠大家支持,实质上我们是在为同学搭平台,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塑造信心。在学生毕业辅导中,我主要突出以形体修养,以形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论是人体雕塑,抽象雕塑,还是景观雕塑,都要解决对形的认识问题,这是一个根本的专业素质。对雕塑语言的把握,这应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同学们不能仅是关注和创作装置。老师必须在宽泛的教学中,不仅教给学生专业知识,还要教给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中国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对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学能不能应对,这涉及到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希望各院校的老师就学生就业问题和素质教育问题发言。

章瑞安(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我倒觉得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地考虑学生就业的问题,我在教育部工作了25年,去年参加了一个展览,出了很多关于就业的论文和调研报告。从国家的层面,促进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这对学院来说有指导意义,督促学院的专业教学跟社会需求结合,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1999年,我带领一个代表团去欧洲访问,参观了很多艺术学院,其中到了卡塞尔艺术分院,我曾向校长询问学生的就业情况,他的观点是学生就业与学校没有关系,能不能就业这不是专业的要求。他还说了一个笑话:哈佛的毕业生出去打车,和司机说,我从哈佛毕业了,请你拉着我转一圈,司机说,我就是哈佛大学毕业的。卡塞尔艺术大学推崇自由的艺术,学生就业率不太受到学校的关注,很多学生毕业后去当出租车司机。在一些国外的艺术院校,入学时没有学历要求,但是导师会来淘汰你,而且淘汰率非常高。老师24小时服务,学生一旦有构思、有想法,24小时任何时间都可以给老师打电话,哪怕是半夜,老师会来给你服务、指导。由于严格的淘汰,这使得能毕业的学生人数很少,毕业后都是学生自己找工作。还是过去的一句老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认为学校就管把基础的东西教给学生,越扎实越好,修行的事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一个部长说过,教育改革,是人家的没学到,倒把自己的丢掉了。我国的9年义务中学教育在全世界都是很有特色的,国外的学校邀请我们的老师去任教,这说明他们对我们基础教育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但义务教育也带来了一些后遗症,如学生思维性扩展不够,创新精神不够。我们国家理科发展得多,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但这种基础教育,教学方法,到了另外一个环境反而能显示出它的作用了。比如我到东京艺术大学,校长谈到中国的留学生,他们刚到日本留学时都不适应,但是两年以后,到了研究生阶段,所有的老师都在抢中国学生,因为这些中国学生比较优秀,基本功好,很多在国际上获奖的中国学者都受过义务教育,我们的教育还是要体现我们的特色。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要经历坎坷,否则养尊处优,对人类的精神是不会理解的,创作不出好作品。就业可以有很多种理解,很多人学的专业后来没用上,但是没有气馁,最后成功的例子有很多,相反,正式专业出来的没有作为的也很多。我的体会是,要把最基本的跟学生讲,不要怕被人骂,被人说保守。还有要重视人格培养,人道合一,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我们要坚持,一个人道德好,基础知识也好,以后的路肯定好走。老师一定要告诫学生,不要尽早想成名,当你把有限的资源和才华消耗殆尽的时候,可能更好的机会就把握不住。所以我就一句话,希望大家加强基础教育。

朱尚熹:谢谢章先生发言。刚刚他提到了中国教育体制上的问题,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抓好基础教育教学,对同学的忠告是不要太着急。有些学生曾问我能不能帮他出名,我们好多老先生奋斗了几十年才成名,所以不要太急。雕塑界有个问题,现在基础教学有一种被淡化的趋势,现在的师资队伍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一些问题。实际上,学生的创作是没法辅导的,我们老师能辅导的就是对历史的记忆,把从古代的雕塑语言到当今的雕塑语言这一整体历史记忆教会学生,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面进行发展,这是可教的。

董书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我们雕塑系在成立之后,引进了许多在写实方面,在基础方面水平比较好的教师,大大充实了清华美院雕塑系在基础方面的实力,利用人才来完善体系,使学生在最重要的阶段也就是本科阶段,完成他应该完成的事情。刚才章老师说的我非常赞同,一个学生你不可能管他一辈子,本科教育就是4年,只要你在4年当中按照国家的要求,按照你自己的方向奋斗,我觉得就可以了。很遗憾由于我的工作失误,7月份带学生下乡,由于信息的不通畅,很多学生没有参与到今年的优秀作品展览中,但是在十一届全国美展中,有7、8件作品都是我们3、4年级学生的作品,3年级1个学生的作品获了全国美展优秀提名奖。我在来的路上,跟宋老师交流,目前美院教学体系,从最早的国立艺专,到现在的中央美院、鲁迅美院、浙江美院等,它们的教学体系都来自于西方,或来自于法国,或来自于苏联。其实在我们的文化体系中,自身的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和国力的增强,我们意识到这个时代的人所要做的事情。考前斑在学生入学之前在不断地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学生们了解得更多的可能是米开朗基罗、罗丹这些西方艺术大师,真正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和优秀作品、艺术家了解多少呢?少之又少。所以我们的教学体系应该有所转变,在以后的时间中构建出中国式的教育方式,从思想方面有所转换,从基础抓起我觉得更重要。目前当代艺术非常火爆,调侃式的作品很多,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在上学期间,或是毕业后,可能希望的不是做出更好的作品,而是像超女一样,先火一把再说,以这种心态做艺术,肯定是昙花一现,不可能成为永久。在大学的教育中,我们是要培养祖国的栋梁,培养能为这个民族做出贡献的、付出努力的人,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根本。

黄兴国(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章先生提到在美国,本科毕业后去开出租车是很正常的,但是对中国老百姓来说,在贫困地区,许多父母用半生的积蓄来供养一个孩子读大学,如果他去做出租车司机,这个心理落差是老百姓难以承受的。我们政府或教育管理部门要求就业率达到一定高度,给院校定目标,然而实际上这个高就业率难以达到。我们学院今年就业率百分之百,我感觉这个就业率的真实性是有问题的,百分之百的就业率可能包括所谓的“软就业”。现在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多,包括中央美院都达不到百分之百的就业率。章先生虽然不在基层做教学工作,但对世界各地的教育有一个宏观的

认识,我非常同意章先生对艺术教育的目的和主旨的看法。我认为现在本科教育的定位是,少数人能达到较深的理解本专业的水平,而且技术水平达到一定层次,我们希望所有学生能如此,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像刚才朱先生谈到,毕业了去公司。肖像能做成吗?群像更不用说。本科生在完成学习后,正如老鹰,什么样的鹰能振翅高飞呢?老鹰躲避到山洞里,把那些已经弯曲了的喙,那些没有能力捕捉猎物的爪子捣掉,等新的喙长出来以后,把阻碍振翅重飞的东西清理掉,这样的鹰寿命可达到70年,而普通的鹰寿命则约为30年。本科生中,什么样的人能够在本专业上振翅重飞,一个途径是要对专业进行重新认识,可以读研,另外是在社会上磨砺之后再重新寻找专业,只有这样的人才有可能在专业上有所建树,不负众望。

刘毅(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雕塑靠的是手艺,同学们往往想得很好、很高,但就是做不出来,这是因为有很多东西没学到,基础没有打好。我就读过的鲁美,它要求基本功要训练得非常扎实,要进行素描、等大人体、头像的训练,有的是双人体,甚至8个等大人俸的训练,做等大还不行,还得做更大的,7、8m高。由于放大脑袋的比例,对眼睛的刻画有很多细节,有很多面的转折,放大多少倍,是有一定法则的。现在往往一讲基本功,有些学生就特别反感。我认为,抽象的作品也需要基本功。基础知识中我们学几大构成,肌理变化,把这个构成学好了,抽象雕塑就容易做了,现在有很多抽象构成的雕塑很俗。我们真正好的作品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得好的作品。我的老师年轻时就在研究西洋雕塑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法,刚才章先生也提到了,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教育相结合,结合得好,做出来的东西就特别有分量。关于就业问题,像美国的艺术学院,人家有很好的环境,上美术学院不经过考试,入校后就搞创作,做自己的想法,4年后毕业,你这几年的创作、观念加上你的论文,经过学术委员会评定,通过以后就可以毕业了。你也可以不先毕业,而是先找工作,工作几年你还可以回来,美国就是这样一个教学体制,不是你学了雕塑,毕业以后就只搞雕塑,你可能到汽车厂去做汽车模型或其他行业。而我们国家哪有那么多雕塑园林处,雕塑院等着你去就业。所以我认为主要一点,在学校基础要打好,基本功训练要扎扎实实,不要华而不实,基础打好以后再做你自己的想法。

朱尚熹:实际上我们在做作品时,观念一闪,都是从技术开始的。我们的同学要去学哲学家深层的思想,讲述一个很沉重的问题,这很累。

刘毅;有一种观点认为,写实的雕塑是技术,不是艺术,把技术和艺术分开了。你看得懂的是技术,看不懂的才是艺术。

宋伟光(《雕塑》杂志副主编):这个是完全错误的。

朱尚熹:我们在做观念艺术时也是一样,发现一种新材料,一个新方式,实际上还是从技术出发。去年的大学生展,有个学生表现骆驼的作品做得不错,它表现的就是一个结构,造型和力的运动,这正好和沙漠结合起来,他自己虽然很难解释好,但这不影响这是个好作品。你可以从情节上解释,讲一个故事,但不要扯到某种当代问题上来,我就看你的造型怎么样,你的思想表达得准确不准确。

王梦佳(《雕塑》杂志编辑):刚才大家都在说基础问题,这个基础到底是什么,到了现在这个时代,基础本身是不是应该有一些变革呢?

朱尚熹:第一,基础肯定是变革、流动,我们所说的第一个基础是语言基础,就像诗歌必须有诗歌的话言,小说有小说的语言,那么雕塑它有雕塑的语言,这个语言是形体和空间的语言,这就回到本质问题了,形体和空间的语言它是流动的。比如,希腊雕塑艺术做4个面,每个面是颤动的,理性的颤动,这符合古希腊的艺术精神。那么米开朗基罗的面是流动的,他是英雄主义的流动,他的雕塑是团块的,悲剧性的,他的语言进了一步,增加了雕塑艺术的养分。到了罗丹,他是光影的雕塑,到了马约尔,他是形体的东西,到了亨利·摩尔,他是挖洞的方式,这些语言都是要教给学生的,你只有学会这些语言,才能表达你的情感。技艺是可以研究的,可以原原本本教给同学。到了当代,当代的艺术是有他的语言的,比如声光电,新的手段和媒体,这些都可以总结出来,这些原理要教会同学。

宋伟光:我想起一个问题,去年开会,我谈到标题与符号之间的关系,一个艺术家,或是我们学生的作品,从作品的视觉语言来讲,传达不出他所起的标题的意义所指,这个标题和他作品的视觉语言是不吻合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因为他在设计创作这个东西的时候,可能是心里面没有底,是凭感觉搞了这么个形体,然而应当给这个形体起个什么名字呢?张三也行,李四也行,实际上非常困惑。这就往往会给作品起了一个非常飘渺的名字,好像这样便能使观众展开联想,展开想象,这是形式与主题之间的脱节,脱节就会造成误读。标题与符号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专题,就是文学语言能不能转化为视觉语言的学问,不是凭一种感觉往上套一个符号。

朱尚熹:视觉语言是有历史的,而这个历史是可以教会同学的。同学不清楚,他必然困惑。

景育民(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我来接着宋老师的话来谈。标题是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标题和作品没有关系时,你的标题就和作品分离了,标题不但不能够提升作品解读的可能性,反而会减弱、削减作品真正表达的意义,标题应该引导观众去理解作品,若标题和作品之间没关系,让人家感觉一头雾水,实际是使作品传达给人的是一种误读。我们在上学的时候,更重视基础,技术的训练,而现在提出了创作理念,思辨性这些问题,一方面它的积极意义是促使我们从理论、精神层面进行探讨,推进作品思想内涵的深析,但是思辨性是双刃剑,就是朱老师刚才谈的问题,对作品的解读非常累。我们的学生作品现在出现了新的雷同化现象,这是非常可怕的,有个别同学在作品中试图自圆其说,无限拔高,有点像“皇帝的新衣”,这种不正常的学风会导致将来的文化、艺术走向歧途。最近几年在创作中,很多人在反思,包括作品的审美意义在哪里等问题。我遇到一个同学,他在我们学校比较“前卫”,有一次领我去看他的作品,我进去一看吓一跳,这简直就是一个灵堂,作品左右两旁各4位一身黑衣的青年,中间一个棺木,给人感觉很恐怖。我问他作品究竟表达什么,他说表现艺术的死亡,我说你要想表现艺术的死亡,有很多方式,你这个作品的审美意义在哪?很多同学说,我不管审美,就想把作品做得“狠”,只要狠就行,我觉得这就是急功近利的思想,一个作品不是狠,而是要感动人,要引起人的共鸣。这次《雕塑》杂志和雕塑专业委员会把就业问题拿到会上来谈,表面上不学术,但我感觉非常人性化,体现了雕塑专业委员会对青年学子生存和今后道路的关怀。就目前的就业问题,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一方面是,我们对于就业问题上的理解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解。我们把大学教育图示化,就是:上大学=人才,这个太简单了,往往是评价比较高的作品其作者没上过大学。我们在培养同学就业能力时,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城市雕塑和公

共空间创作能力的培养,刚刚还提到了“软就业”,这是一个时尚的词,不是真正找了工作。大学教育不应该只是追求时尚,应该考虑我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基础,可能我们传统意义上把它理解为技术,但随着学术的进步,现存的基础是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综合基础、综合素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当然技术我们绝对不能缺失。文人和艺人之间的区别是学术修养,精神层面的探索,就是学术高低,也是章老师提到了道德品质等一系列素质。

朱尚熹:景老师讲了很多肺腑之言,会引起年轻艺术家们的思考。

温洋(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助理):2002年我们学校成立了雕塑系,虽然它是综合类大学中的一个美术专业,没有传统美术学院中的那种艺术氛围,但是正因为这样。我们更能客观地看到艺术在整个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首先毕业创作不是艺术家的创作,是专业教育的一次综合性的检验,艺术不是用统一的价值观来判断的,让学生一下投入到这种漫无边际的寻找当中,而且要马上找到一种方法来表现,这样来做毕业设计,多少是有些残酷的。现在的学生由于受到同样的教育,思维方式也比较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求学生做出一个非常有深度的作品是非常困难的。在座的艺术家都是在社会中历练多年,我认为艺术家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从社会中历练出来的。因此我们的教育是让学生掌握艺术基本的创作方法和思考方式,掌握一些可操作性的规律,我们不要总是要求作品的深刻性,但是可以作为理想坚持下去,我们哪怕作品幼稚一点,单纯一点,只要能表现学生他所熟悉的情感和生活,我觉得这就是好的。其次就是毕业创作的方向,雕塑艺术的创作价值可以体现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纯粹的艺术创作,这个是艺术在进行思想的探索和表达,是比较高级的层面,这也是传统美院一直追寻的。在这个方面,我们鼓励学生具有艺术家的大胆和创新精神。第二个层面的创作,我们重视实用价值的作品,如城市雕塑。但我们一提这些就是行活,是挣钱的,没有真正的尊重城市的、公共的艺术设计和创作。然而城市雕塑、公共艺术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往往比你的作品要广、要深厚。为什么我们不能认真对待这种在大众中普及面最广的一种艺术创作呢?在这个方面,我们需要一定的创作方法和规则的掌握和运用,并且对相关的专业有所了解。

朱尚熹:城市化建设在中国已经不可阻挡,所以我们有很大一块工作要做。城市是我们生存的空间和领域。除了美化城市以外,还能增加艺术家的就业,国外把公共艺术提高到这样一个高度,艺术家可以依靠公共艺术来生存,以学术为标准来创作。在西方,个人作品和公共艺术作品是一体的。而国内艺术家带了两个面具,一方面在家做创作,一方面做行活,应付公共空间。只要不随意地附和那些比较庸俗的意见,坚持学术准则,这种状况就会改变。

沈烈毅(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常务副主任):虽然当前本科教育完成了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普及化阶段的转化,但因为各种原因,当下的学生,往往与社会、大众有距离,甚至脱节,特别是学纯艺术专业的学生,有的一心想成名成家,好高骛远,期待着自己的作品出了校园就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与之相反,有的学生又不自信,不知社会需要什么?自己能给社会贡献什么?对前途迷茫不知所措。这两种心态在就业选择上尤为突出。艺术学院学生的作品介入社会生活,是教学的目标,因此平时的教学活动应加强对学生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的培养,多关心社会热点话题。我认为以目前学生所具备的美术素养,满足当下大众的需求已经足够,而现阶段,我们的教学更应该引导学生在社会公共性方面下功夫,让他们在学习和创作中兼顾公共性与艺术性,特殊情况下,甚至要先讲作品的公共性。只有多为大众着想,走进基层社区,靠近普通百姓,学生未来才会有广阔的创业天地。

纪连路(哈尔滨师范大学雕塑系主任):我就谈谈如何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哈尔滨的雕塑不像别的城市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它有一个资源是冰雪文化,每年冬天,全市投入几个亿,邀请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来创作冰雕。上世纪60年代初,哈尔滨首创了冰雪游乐园,那时都是由工艺美术厂的技术工人来承接这些工作,但随着改革开放以后,开始请很多雕塑家,来参加冰雪雕塑比赛,自比赛举办以来,我们的优势逐渐消失了,特别是利用传统样式的作品不能年年复制。俄罗斯、法国他们在造型能力和构成样式上的优势很快凸现出来。为了增强中国冰雕艺术的创作实力,这几年举行了全国大学生冰雕比赛,还有我们每年出国考察,去欧洲,加拿大等一些国家交流、参观,依靠冰雪文化取得了一个和国际上接轨的机会。我们硬件和兄弟院校有很大的差距,建立时间也不长,所以我们要抓住自己的资源优势。

景育民:纪老师的讲话,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可能。而且是走出解决问题的误区,关于教学个性和特点的问题,他们用事实和成就来解答了包括学生的出路、雕塑艺术如何发展问题,同时拉动了地方经济,确立了冰雪雕塑在国际上的地位,提供了发展的无限可能。我觉得我们应该给他们鼓掌。

吴雅琳(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我想讲两点,第一,刚才朱老师讲的造型问题,包括章老师讲的基础问题,就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学而言,这两个概念应该是相通的。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从4年转到5年制,面对当代艺术的很多评论和看法,确实受到很多影响。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对学生负责,不能因为某种观念,以及不成熟的潮流而影响他们。广美目前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传统写实的方向,一个是当代观念的方向,今年广美有13件入选全国美展,以前学生到了4年级选方向的时候,大部分选当代观念方向,鉴于这个状况,我们反复开座谈会来了解情况。当代观念方向的学生,基础就是造型,只是到了高年级开始接触当代观念。当代艺术不是没有写实,它有很多的写实或者超写实,不是只要有观念就是艺术家。我们广美近年来还在拓展新的方向,比如刚才大家讲到的公共艺术。另外一个是三维虚拟雕塑,像美国大片《变形金刚》里的造型,就是虚拟的,只有雕塑系的人才能够做得到,其他动画专业的人则困难得多,这两个专业的基础照样是写实造型基础。观念艺术离不开写实造型能力,传统更是离不开写实造型能力。这个基础不能丢了,如果丢了,广美就没有立足之地。第二个问题,学生出路问题,大学的工作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知识的人,其他不是我们的责任。出路是社会、国家的责任,我们只负责培养人才。反过来想一下,没有这个责任不等于我们不做。我们有个学生说,1年级在基础部。2年级进到雕塑系,当时什么都不懂,现在他有两件作品,两件都获奖,经过4年的大学培养,现在获了很多奖,他比5年前在能力、才能、学术方面高了一层次,你能说我们没为就业做贡献吗?

刘炳南(楚汉园林公司总经理):我有很多同学现在在教学单位,老师就是按照院系的教学大纲,分段分专业分项目地教学,这是学校的规定,每个老师包括系主任都必须遵守。另外,研究生的专业水平并没有那么尽如人意,为了考研,他们很多时间不是

花在专业上面,这是教学制度的问题。学校的教学、创作、理论导向很迷茫,现在很多有名的雕塑家不雕,也不塑,学生对基本功的训练也是感到厌倦。学生非常缺少的是实践,应用方面的训练。由于授课时间、学生人数等问题,基本功训练没有完全落实。潘绍棠老师在闽南美术学院办了个雕塑班,是2年制的,在那里学生们很勤奋地学习基本功,这些学生现在发展得非常不错,所以我们的学生也应该放下架子,应该进行人生第2次就业、第2次学习,起码还要在社会上锻炼两三年。我们的老师也要有良知,应该考虑一下这方面的教学问题,多为我们这些学生想想出路。

殷小烽(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我觉得这次研讨会比往年谈得热烈,老师谈得都非常真诚。既然谈到教育问题,首先得说到教师的责任心。我们教师得有为党的事业奉献的精神,我已经从教了21年,很热爱这个事业,我经常跟学生说,要是能把你们培养成大艺术家,等你们在国际、国内的展览馆里办展览时,我拄着拐棍都要去观看,你们给别人介绍我是你们的老师,我心里会非常高兴的。在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老师必须都要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现在很多老师也承接社会上的一些城市建设等工程项目,这会对教学有影响,也会对社会有所帮助。但是我们毕竟是在学校,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还是应该把时间投入到教育工作上来,研究教学的不足。在座的各位老师来自不同的学校,带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各学校有不同的教学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是有一些差距。不管是培养哪种类型的学生,还是要为社会服务。我们学院一共10个系,强调教学基础。我前段时间去了东欧几个国家,也都是老牌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前的政治文化背景和我们是相同的。看了东欧的雕塑,在具像方面确实有几个国家做得特别纯粹,我们虽然还在坚持具像写实,但是做得还远远不够。前苏联的国家,写实雕塑还是主导,南斯拉夫和捷克,这两个国家我印象特别深刻。梅日科洛维奇,还有鲍林斯基,这两个人几乎垄断了南斯拉夫的城市雕塑,西方叫公共艺术,他们的作品基本上是架上的,还有放在室外的,最高的是9m,它的细部,做得特别到位。我们在那里也开了个座谈会,东欧的城市文化建设给我们的印象很深刻。咱们在座的学生是80后,90后,受西方的影响比较大。十一届美展评选中,我们看到跟风现象太严重了,我想跟在座的学生说,你们要潜心地、安安静静地读读作品。读作品有很多种渠道,读大师的作品,读各种流派的作品,包括国内老师的作品,看完了还要仔细琢磨,潜心研究。具像语言、抽象语言,还有新媒体的语言,怎样从中挖掘出来成为你自己的语言。我觉得培养一个学生,不能说让他的整体风貌像你,我想这不是一个好学生,所以你们要有自己的审美能力。跟风还有一个层面的意思,某种风格已经到了顶峰的艺术家,学生们直接看到顶峰的人,没看他下边走的路。这个过程太重要了,希望同学们的路还是要一步一步走。

尹悟铭(南京艺术学院雕塑系教师):如同各位老师所讲,我们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也一直把造型基础作为雕塑教学内容的重点,不敢松懈。在5年本科的教学中,我们的人物肖像、人体写生课占大部分课时量。主要以传统具像写实为基础,注重对学生基础造型能力的培养。不过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光靠在课堂上学习是不够的,需要长时间的点点滴滴的积累,我们在课后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速写,速塑训练,并定期检查效果颇佳。在创作类课程教学中,注重实践,强调创作方法的传授。始终坚持以造型基础为核心,将创作方法贯彻到每个创作课程中的教学理念。如泥塑命题创作,强调主题性,材料课以对学生抽象思维和艺术观念的培养为主,等等。志在培养学堪三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当然,在当下众多的艺术流派讲究新潮、前卫,对学生专业思想冲击较大,鉴于此,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当代著名艺术家的代表进行作品分析讲解,使学生提高其鉴别能力。在作品表现形式上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黄善武(广西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这次把毕业生就业的状况作为研讨会的内容,我觉得很好,非常及时!我非常赞同章瑞安先生刚才的发言。广西作为一个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比在座的各兄弟院校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压力也更大。为了让学生在毕业后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去应对就业,学校在这几年也新增了一些新的教学内容。成立了相关的材料工作室,并开设了雕塑与三维动画相结合的新专业。作为年轻老师,我从事教学的时间并不长,这次来参加研讨会也希望能多听听在座的各位老师、前辈们的一些宝贵经验。

鲍海宁(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扩招行为把原来大学的精英教育改变为素质教育,好多学生考进雕塑系以后,发现不适合搞这个,可能还会重新对专业进行选择,雕塑系的也可能去画油画,油画系的也可能来做雕塑,这都是正常的。基础训练我觉得宽泛讲,不仅仅是做一个头像,做一个人体,而是对美术的一个表达和高度的认识,不是具体的一个行为。比如说我们不能以会做人体,作为衡量雕塑家的标准。再有就是基本功是流动的,既然是流动的肯定就是变化的,我们现在的基本功和十年前的基本功要求可能是一样的,但我们接受的程度可能比以前要宽泛,比如有些方式我上大学的时候不能接受,但是现在我接受,所以这个基本功是不停地在外延。在教育上不能向学生妥协,因为学生本身他是一张白纸,进来就谈一个问题,这个不太可能,学院教育本身是滞后的,学院教育是几十年来积淀传授下来的,把社会上流行的或者说时尚的东西迅速地转化成教育的内容来传授给学生不大可能。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和学生没有可谈的空间,譬如学生要求上DV,要求上行为艺术,这个不是雕塑系的范畴。我感觉如果是为社会的时尚而改变,我们所有的东西都会乱掉。我承认我们肯定要与时俱进,跟社会相衔接,但是和社会相衔接有好多方式来衔接。我在调研第一线,认为好多学校是本身没有搞明白,自身有问题。可能教学也应有调整,我上大学时一班就5个人,现在45个人,所以基本功的下滑是肯定的。现在还有网络的影响,把时尚的东西当做是一种追求,对创作和教育都会有影响。

王梦佳:接着鲍老师的话,我想到一个问题,学校教育可能相对社会发展会有一定程度的滞后眭,因为诸多意识要上升到理论的认识肯定要经过一定的论证。但是这种滞后性就是理所当然的吗?刚才朱尚熹老师回答了“雕塑基本功”本身的内涵也是在流变的。既然是流变的,那就意味着学校在整体教学课程设置上应该应时而变,应该在时代的背景上提出调整的方案。老师不去教一些前沿的东西的话,学生自己也会去抓,但是他们的选择可能比较盲目,老师有分辨能力,可以在这些时尚里面提炼出一些比较有意义的东西再来教给学生。所以与其在此批判学生的盲目和随大流,我更希望学校能够产生更大的作用。另外,刚才沈烈毅老师讲到了公共艺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和引导学生公共意识的问题。我认为这一点恰恰是这一专业的本质性问题。专业技能的学

习更多是一种“技”的学习,而公共意识才是“道”。学艺术固然技术很重要,如果抓不住本质性的“道”,永远只能培养匠人而非艺术家。所以我认为学校自身在学科建设中对于“道”的理解的提升也非常重要。另外一点,学校还可以有所作为之处在于提供学生更多学习综合知识的平台,比如开设多个学校联合的公共选修课,老师多鼓励学生们去选修这些课程。我觉得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全面综合的艺术人才。

宋伟光:看了这个大学生的毕业展,我有一个感觉,就是他们虽然受学院教育,但是其信息来源不一样,信息来源有社会的,类似于798这种状态的东西,这就引出一个问题。西方曾提出过“我们的艺术是可以教授的吗?”。这是一种疑问,因而中国有了“美术学院培养不了当代艺术家”的说法,这就得出一个结论,“美术学院很好,但不应是学院主义”。但是尽管这样讲,美术学院还是一个美术教育的主干,这是毫无疑问的。因而,从这个思想引申出另外一个想法,就是艺术与设计,我们这次在4月份办了一个大型展览叫“中国动力”,分为4个板块,其中一个就是工艺复兴,工艺复兴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工艺美术与设计学科的转化,工艺美术不应当是滞后于人、工、物之后的美化,而是应该进入到前期的设计和预谋,工艺美术也可以是脱离开它的实用性而成为一种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学科。再一点。就是学院受前卫影响的问题,这就是鲍海宁刚才讲“不可能把一些非常时尚的东西马上转化成教学的科目”,因为每个学校、每个国家的教学大纲不一样,可是像刚才刘毅老师说过的,美国有一种教学方法,就是把美术进行一种美学普及,然后做自己想做的东西,这是一种途径,但是这种途径应该有两套马车,一个是坚持写实主义,另外是发扬抽象想象能力,应该讲是一种主流和副流配合这么一种方式来作为我们教学的一种思考。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其实就是个修养的问题,一开始朱老师讲到的形体修养,我觉得他讲到点子上去了,作为造型艺术家,作为造型学科的学生,它就是个造型修养。最后主要是想对同学们说,眼下有几个误区:第一,把写实当作技术,其实写实是灵魂的再现,比如乌东做的那个伏尔泰,他抓住了伏尔泰的鼻孔,因为上层资产阶级嗅觉特别灵敏,特别能够闻到那种不愿意闻到的气味,所以他塑造伏尔泰夸张了他那鼻孔,一下抓住了他的精神形态,那么我认为写实如果做到这种状态,领会到这个深度,这才叫写实,因为他是灵魂的再现;第二,把哲学当艺术,因为我们干不了哲学家的活,我们艺术家单纯一点就可以了;第三,把西方当成标准,西方是标准,但是不是惟一的,第四个误区,把中国的传统当保守,其实中国传统当中有一种叫做暗示性的语言。暗示性正是当下的当代性,暗示性跟当代性正契合了我们当代的语言,比方说禅宗的所答非所问,你问他什么事情他不回答,他给你指花指月指山指水让你去领悟,这正是现代教育所应该引进的东西,再就是直接指向目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精髓。直接指向目的不走过程,我想这些都对我们当下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有一种启发吧。就谈到这里。

朱尚熹:有一点我要提出,所谓当代艺术,当代这个标准是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在以后的机会中继续探讨。

范伟民(《雕塑》杂志社社长):首先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中来参观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览,大学生展览的实物展到今年已经是第4届了,我发现大家都在关注大学生,不只是我们在办,很多地方都在办,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杂志社和委员会只是提供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发现一些问题,交流之后,回去思考,我认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我觉得今天的会开得很好,虽然大家谈的是就业、教学的问题,但是引申出另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学生高中毕业后选了雕塑这个专业,我想他们刚开始接触雕塑并不多,前两三年必须按照雕塑自身的教学规律学好基础,信息化时代再不一样,基础也要好好把握,创作才可能会有好的变化。后两三年要慢慢地放松,学生应该发展出自己的想法。另外说到就业问题,

我们了解,很多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作为老师,也应该给他们一些支持。咱们学校里培养的学生,都基本上是往艺术家方向上发展的。每年要招这么多的学生,其中真正能成为艺术家的很有限。但是我们的工艺美术行业,光是从事石雕方面的人数有将近500万,雕刻企业,都非常需要一些能搞设计的人才,不过咱们的学生都不太愿意去做这些事情。这是很矛盾的。我们培养出艺术家是好的,但也可以再给学生一条路,可以往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向走。我想老师应该有这个引导的责任,起码给学生一个信息、引导他去参与。另外学生的实习也非常重要,刚才刘炳南说到他们的学生适应能力比较强,因为他们注重学生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这也是我们每年举办毕业生石雕创作营的内在原因。

最后,我想说,令我非常高兴的是这次入选全国美展的年轻艺术家中有很多都是参加过我们的毕业生展览,还获过奖。作为毕业生展的主办方,我觉得我们的平台非常有价值的,而且我们还要继续搭建,希望大家继续支持我们的活动。我想我们雕塑这个行业一定会越走越好。

朱尚熹:研讨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编者按:《雕塑》从2004年始,见证着一代代青年学子几年来的艺术创作成果,2009年,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在长春世界雕塑公园雕塑艺术馆展出,8月27日下午来自全国23所艺术高校的部分代表来到展监承办单位之一的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参观,代表们一致认为,尽管硬件条件和整体师资实力,东北师大美术学院还与八大美院存在差距,但在殷小烽院长的带领下,教师们潜心专业创作、严把教学关,在全国各大重要展览中均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学生则在历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上屡屡获奖。参观之余,代表们就雕塑教学和毕业生导向等问题在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会议室进行了座谈,从内外因的角度深刻地剖析当前教育教学的所得所失。今年的展览已经告一段落,但是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歇,明年我们会继续期待与各个地方高校的进一步合作,以展览带学术,为满怀艺术理想的未来艺术家搭建一座展示、交流的平台。

景育民(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持:作为这次活动的承办方之一,我们今天下午对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进行了一次友好访问,同时就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教育,特别是雕塑教育、雕塑发展的水平、现状和成就,以及当前美术院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来漫谈。

李东江(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至今有近20年时间,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这是离不开兄弟院校多年来的帮助,近年来连续主办的一些雕塑活动,也给我们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东北师范大学在建美术学院之前只有美术系,1990年建立了雕塑专业,2001年撤系建院,同时成立了雕塑系,我们第一届毕业生就在“全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中取得了可喜成绩。现在雕塑系共有

10位老师,设3个工作室,有新具像工作室、历史题材工作室、综合材料工作室,分别根据我们教师自身的条件和专长、东北地区的特点划分。新具像工作室秉承了传统具像雕塑的理念,它既要继承传统也要体现自己的风格。历史题材工作室主要是立足于东北地区的民族特色和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传统,表现东北地区的历史和民俗。综合材料工作室在现在大的环境下,拓展思路,尝试没有接触过的领域,把材料的整体语言作为雕塑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尽可能地去发挥自己的长处和想象。今年全国美展,学生作品入选了8件,多数是综合材料工作室的,在这方面我们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

景育民:近年来,在全国各种学术活动中经常看到东北师太美术学院教师的名字,这说明雕塑界对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充分肯定,这是包括雕塑系自身、院领导和一系列可以借鉴的资源的共同努力把雕塑系推向这么高的平台。同时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还有一个特点,是充满感恩思想,他们能抓住每次机会,使他们在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和资源下做了很多工作。他们在教学上强化基础,但是又注意拓展学生的视界,同国内外的艺术家交流,他们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在学术活动时,10个人的团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还有赖于领导班子,他们很重视知识结构的交叉,因为雕塑系本身的资源和知识结构面对当下所提出的学术要求时很可能无法全面支撑,所以他们在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整合上具有比较高的视野,包括他们在教学和创作上的团队精神以及竞争意识是他们取得现在这种成就的原因。但是他们的硬件条件还并不是太好,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硬件条件还有待干提高。他们参加了很多重要的大展,在边远地区有这么一个综合性院校,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这给8大美院敲响了警钟,就是说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展学科,老的院校怎么发挥新的作用。我们到会的有很多综合类院校教师,这和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有近似性,也有很多可借鉴的。

董书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也是综合性院校,这和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有一定的可比性,另外,清华美院雕塑系成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这和1990年建立雕塑专业的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也有可比性。当然不同在于地域的差别,我们相对占优势。但是令天参观雕塑系的时候,我至少看到5位教师的业绩,这几位都是在全国各项展览中经常能够谋面的,一个地方性的二级学院有这么多人次经常能在全国重要的活动中露面不多见,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且他们还经常能获奖。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取得的成就第一依赖于学院大力的支持,第二是外部环境,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和北京的院校比,展览和观摩到国外作品的机会不多,但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弥朴了这些——这种极具国际影响力的环境。第三,是旗手的力量,旗手能够带动学术的整体发展,殷小烽老师在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还有就是硬件条件,师资结构也应该合理。去年我们系做了大量的改造工作,现在至少教室空间增加了600~700m2,满足我们现有的教学工作。但是我今天看到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室,大概50m2一个房间,如果按15个人一个房间,这空间就不够了。还有一点要说明,真正一个学校办得好坏,看的是学生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黄兴国(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我们学校和他们学校惟一可比较的是综合二字,我虽然是院长,但是不敢和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一样大张旗鼓地发展雕塑系。我们雕塑系在2002年成立,有5个专业。我们学校人才流失非常严重,而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拥有很好的团队,这是令人羡慕的,因此也应该做得更好。

吴雅琳(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我第一次来到这里,一是感到吃惊,第二是引发我的思考,第三深受启发,东北师大美术学院10个专业老师,平均年龄不到35岁,本科生有80多个,师生比符合标准,这是一个年轻的、有活力的团队,学术带头人起了很大的作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生是330多名,1年级是在基础部,有60名学生,200多名在雕塑系,我们老师有18名,今年的毕业生是59名,人选全国美展13名,而你们是8名。刚才参观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时,我看到了很多作品,包括水彩、素描、速写,这引起了我很大的关注。前两年广美作了一个基础素描的研究,那次研究会我看到我们基础部的素描水平非常糟糕,我一再主张雕塑系的素描一定要有我们的语言。究竟素描对艺术的重要性有多大、我认为它不仅是基础,还能培养我们的修养。

刘毅(厦门大学福州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这几位老师他们从鲁美毕业后,认识到鲁美的体制和教学的一些弊病。毕业以后,当他们创立一个新的学院的时候,就有他们自己创新的思路,发挥他们的优势,所以他们能有现在的成就。刚刚提到素描的重要性,素描课是培养一个学生全面修养的基础课,素描的好坏是决定学生创作的条件之一,色彩训练也是很重要的。我认为基本功是要发展的,基本功这个训练方法也是再创新、再发展。

温洋(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助理):这个行业发展至今,我发现我们最缺的还是理论建设,没有理论系统来支撑雕塑的发展。究竟有没有理论可研究,我们喊了这么多年的公共艺术,那么公共艺术的原理,公共艺术的方法论,公共艺术理论的构成和组成,这些都没有人研究,只是只言片语,没有形成系统就永远形成不了一个学科,也永远不会被人重视。像西方的学科建设它非常有逻辑性、科学性。艺术和科学不是毫无关系的,艺术也不全是感觉的东西,艺术尤其是在教学方面,有很多科学性需要去遵循。

沈烈毅(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2002年建立,下设有4个系,分别是公共艺术空间系、壁画系、美术教育系、陶瓷与工艺美术系。公共艺术空间系下设3个专业,城市雕塑专业、景观装置,还有正在筹备的是公共艺术学。这几个系如果没有实验室和理论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我们所有的设备这两年投入大约共2000多万。虚拟造型实验室的投入接近100多万,包括三维成型、打印机三维扫描、自由建模系统。我们系有3个实验室支撑,公共艺术实验室、应用科技实验室,它涉及到理工科的新材料和新技术怎样运用到雕塑创作中去,我们还有一个是虚拟造型,所有课程里都有虚拟造型这个课程。我们陶瓷专业的设备更好,但是我看你们只有两台设备,你们现在引进了留学归国的人才,如果硬件设备跟不上,我觉得是对人才的浪费。在国外有很多新设备和新技术,应用科技实验室有很多声光电设施,但是我没有看到你们的设备。

殷小烽:我们学院有,但是都是共用的。

沈烈毅:用于艺术的设备没有办法共享。另外我觉得你们的教室还是太小,不便于做雕塑,所以在这方面还是不能放松。

景育民:沈老师谈的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当一个学校软

猜你喜欢

雕塑系美术学院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选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选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